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pathway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spinal cord injury
1
作者 Xiangzi Wang Xiaofei Niu +4 位作者 Yingkai Wang Yang Liu Cheng Yang Xuyi Chen Zhongquan Q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8期2231-2244,共14页
Spinal cord injury involves non-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limited regenerative capacity and secondary inflammatory damage.The expression of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Spinal cord injury involves non-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limited regenerative capacity and secondary inflammatory damage.The expression of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 exhibi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injury.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econdary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the recruitment of immune cell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suggesting that this axis is a novel target and regulatory control point for treatment.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along with the regenerative and repair mechanisms linking the axis to spinal cord injury.Additionally,we summarize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This review primarily elaborates o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at target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ntagonistic drugs,along with the approaches used to exploit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within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drugs.Nevertheless,there are presently no clinical studies relating to spinal cord injury that are focusing on the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xis.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pathway 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 antagonists chemokine ligand 2 chemokine receptor 2 inflammation macrophage microglia spinal cord injury therapeutic method
下载PDF
“Three Methods and Three Points” regulates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in a rat model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被引量:8
2
作者 Xin Guo Tian-yuan Yu +8 位作者 Wong Steven Wen-duan Jia Chi Ma Yan-hong Tao Chao Yang Tao-tao Lv Shuai Wu Meng-qian Lu Jia-li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018-2024,共7页
Tuin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for sensory disturbances caused by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related diseases. Our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tuina regulates relevant regions and indices of the spinal dor... Tuin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treatment for sensory disturbances caused by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nd related diseases. Our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tuina regulates relevant regions and indices of the spinal dorsal horn using the Dian, Bo, and Rou method in Yinmen(BL37), Yanglingquan(GB34), and Weizhong(BL40). Treatment prevents muscle atrophy, protects spinal cord neurons, and promotes sciatic nerve repair.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tuina for treat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established rat models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using the crushing method. Rats received Chinese tu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ree Methods and Three Points," once daily for 20 days. Tuina intervention reduced paw withdrawal latency and improved wet weight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as well as promoting morphological recovery of sciatic nerve fibers, Schwann cells, and axons.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phospho-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leukin-1β also decreas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ree Methods and Three Points" promoted morphological recovery and improved behavior of rats with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tuina Three methods and Three Points phospho-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ciatic nerve injury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terleukin-1β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Future directions for using estrogen receptor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
3
作者 Swapan K. Ray Supriti Samntaray Naren L. Banik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418-1419,共2页
All synthetic and natural estrogen receptor agonists, in- cluding the most potent physiological molecule estrogen or estradiol (E2), work typically via activation of nuclear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ERα) and estr... All synthetic and natural estrogen receptor agonists, in- cluding the most potent physiological molecule estrogen or estradiol (E2), work typically via activation of nuclear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ERα) and estrogen receptor beta (ERβ). Both ERα and ERβ mod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genes in the cells. Neurons and glial cells express ERa and ERβ. Many studies so far from our and other laboratories have firmly established the mode of actions that ERα and ERβ agonists are very promising anti-inflamm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 rive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cluding spinal cord injury (SCI) (Chakrabarti et al., 201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ture directions for using estrogen receptor agonis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SCI
下载PDF
Facilitating transparency in spinal cord injury studies using data standards and ontologies 被引量:4
4
作者 Vance P.Lemmon Saminda Abeyruwan +1 位作者 Ubbo Visser John L.Bixby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7,共2页
Progress in developing robust therapi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trau- 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d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as been slow. A great deal has been learn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regarding both t... Progress in developing robust therapi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trau- 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d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has been slow. A great deal has been learn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regarding both the intrinsic factors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regulate axon growth, but this large body of information has not yet resulted in clinically available thera- peutics. This therapeutic bottleneck has many root causes, but a consensus is emerging that one contributing factor is a lack of standards for experi- mental design and reporting. The absence of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even of commonly accepted definitions of key words, also make data mining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neural plasticity and regeneration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his short review will consider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poten- tial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in the axon regeneration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Facilitating transparency in spinal cord injury studies using data standards and ontologies SCI
下载PDF
Commentary on:“Facilitating transparency in spinal cord injury studies using data standards and ontologies” 被引量:2
5
作者 Diane M.Snow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9,共2页
Commentary Most would agree that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detail in scientific reporting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an- ingful therapies and treatments for diseases. Such stellar practices 1) allow for repro... Commentary Most would agree that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detail in scientific reporting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an- ingful therapies and treatments for diseases. Such stellar practices 1) allow for reproduction of experiments to con- firm results, 2) promote thorough analyses of data, and 3) foster the incremental advancement of valid approaches. Unfortunately, most would also agree we have far to go to reach this vital goal (Hackam and Redelmeier, 2006; Prinz et al., 2011; Baker et al.,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Commentary on Facilitating transparency in spinal cord injury studies using data standards and ontologies SCI
下载PDF
基于督脉理论探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明莉 冯晓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4期72-75,共4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痿证”“体惰”范畴,“督脉受损、肾阳不足”是脊髓损伤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督脉论治脊髓损伤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基于督脉理论,介绍了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以及“通督益髓”法理论的形...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痿证”“体惰”范畴,“督脉受损、肾阳不足”是脊髓损伤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督脉论治脊髓损伤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文章基于督脉理论,介绍了中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以及“通督益髓”法理论的形成,简述了“通督益髓”法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以期为脊髓损伤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督益髓” 督脉 电针 脊髓损伤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二元应对干预方案的构建
7
作者 凤林生 李伦兰 +4 位作者 戴晴 王婷 张凡 蔡玉静 丁佩佩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8期1966-19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二元应对(dyadic coping,DC)干预方案。方法以系统交互模型(systemic-transactional model,STM)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结构化访谈形成干预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 目的构建适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的二元应对(dyadic coping,DC)干预方案。方法以系统交互模型(systemic-transactional model,STM)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结构化访谈形成干预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函询,根据专家函询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形成干预方案终稿。结果17名专家进行了2轮德尔菲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5%、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5;经过2轮专家函询,各个条目的重要性变异系数为0~0.18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终形成SCI患者DC干预方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SCI患者DC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SCI患者及其配偶共同积极应对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配偶 二元应对 干预方案 德尔菲法 护理
下载PDF
改良结扎法用于脊髓损伤造模的优势分析
8
作者 李道辉 徐晓霜 +5 位作者 李郑涛 田新鹏 毕航川 刘源 戴永文 陈凌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9-384,共6页
背景:目前根据脊髓损伤的损伤方式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模型构建方法,传统物理损伤造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尚缺乏较为有效和稳定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调控、创伤小、死亡率低、模型更稳定、适用范围广、术后护理... 背景:目前根据脊髓损伤的损伤方式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模型构建方法,传统物理损伤造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尚缺乏较为有效和稳定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调控、创伤小、死亡率低、模型更稳定、适用范围广、术后护理时间短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体质量和鼠龄相似的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20只,对照组采用钳夹造模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改良组选用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在开窗的基础上使用缝线结扎的方法进行脊髓损伤的造模。比较两组大鼠的排尿行为、血尿、脓尿(感染率)、死亡率、脊柱畸形率及术后1,3,5,7 d的BBB运动功能学评分。结果与结论: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建立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比常规建模方法排尿行为恢复较快、血尿率低、感染率低、死亡率低、脊柱畸形率低,BBB评分结果更集中稳定(1周内均<2分),由此可证明基于压迫法改良的结扎法更适用于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脊髓损伤模型 钳夹造模法 结扎法 排尿反射 排尿行为 脊柱畸形 BBB评分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韩佃晖 牟青春 陈晓丰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1-84,共4页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一种非常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近年来患者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患者的预后不良,生活质量极差。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目前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辅助治疗... 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一种非常常见的神经系统损伤,近年来患者数量有增加的趋势,患者的预后不良,生活质量极差。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目前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辅助治疗、干细胞移植,通过这几个方面回顾了既往的治疗方法,介绍了对SCI治疗的研究进展,手术重点在于早期减压,讨论了药物治疗中甲泼尼龙的使用、利鲁唑的临床试验,干细胞移植也在某些试验中表现出对患者症状的改善,针灸、高压氧治疗在临床上显现的效果,以及康复治疗对患者运动能力和膀胱功能恢复的促进。但大部分的治疗目的只能阻止损伤的继续进展,改善预后,缺乏能提升患者恢复的可能性的治疗手段。而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也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手术、药物、康复、辅助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治疗方式 创伤
下载PDF
案例学习教学法联合PDCA质控法教学模式改革在脊髓损伤临床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0
作者 魏海涛 刘中阳 +3 位作者 韩刚 荀伟 王敏 孟宪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9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案例学习教学法(CBL)联合PDCA质控法教学模式改革在骨外科脊髓损伤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实习的37名临床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7人作为对照组,采用CBL联合PDC... 目的探讨案例学习教学法(CBL)联合PDCA质控法教学模式改革在骨外科脊髓损伤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实习的37名临床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17人作为对照组,采用CBL联合PDCA质控法教学模式20人作为试验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本科生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是否对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所提高。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本科生在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CBL联合PDCA质控法教学模式在脊髓损伤临床教学在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操作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学习教学法 PDCA教学质控 临床本科生 脊髓损伤 传统教学法 联合教学法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基于ICF的CBL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康复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
11
作者 付媛媛 孔瑛 +4 位作者 凌慧贤 李婧 彭文娜 张可 徐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8期96-100,共5页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国民平均寿命的明显延长,社会对康复服务和康复教育的期待也相应地达到了更高的层次。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培育出专业技术强、综合能力高的人才。《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国民平均寿命的明显延长,社会对康复服务和康复教育的期待也相应地达到了更高的层次。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培育出专业技术强、综合能力高的人才。《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的核心理论建立在生物-心理-社会学的模式之上,基于ICF框架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具体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图片、视频等对临床中真实的情景进行模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接轨、素质教育与社会需要的接轨。基于ICF,将CBL和情景模拟教学法联合应用到康复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康复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F CBL 情景模拟教学法 康复医学 研究生教育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的制定
12
作者 江雪莲 李龙倜 +2 位作者 万成扬 周庆焕 李慧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2期2213-2215,共3页
目的:制定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调查问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制定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结果: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第1轮和第2轮分别有12名和7名专家提... 目的:制定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调查问卷。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制定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结果:2轮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第1轮和第2轮分别有12名和7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说明专家积极性高;第1轮和第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7和0.86,说明专家权威性高;第1轮和第2轮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71和0.641(P<0.001),最终调查问卷各条目的变异系数(CV)均<0.25且一致性系数均<0.1,说明专家意见一致性高;最终形成的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包括4个维度34个条目。结论: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制定的脊髓损伤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调查问卷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为调查问卷后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脊髓损伤 家庭照顾者 照顾能力 调查问卷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研究
13
作者 魏延冕 周玫彤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9期161-166,共6页
目的研究评价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的各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山东文登整骨烟台医院脊柱脊髓科行手术治疗的7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颈... 目的研究评价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FD)的各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山东文登整骨烟台医院脊柱脊髓科行手术治疗的7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颈椎前路手术A组(33例)、颈椎后路手术B组(29例)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C组(1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颈椎前路手术A组、颈椎后路手术B组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C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路手术A组并发症及手术时间少于颈椎后路手术B组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各手术路径均对患者脊髓神经恢复有促进作用,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颈椎前路手术优于颈椎后路手术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 手术效果
下载PDF
改良椎板切除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大鼠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凯然 邓强 +6 位作者 郭铁峰 张彦军 彭冉东 李军杰 王雨榕 张凯东 罗林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5173-5177,共5页
背景:目前脊髓损伤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实验动物造模是探索疾病的第一步,但现缺乏较为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调控、创伤小、死亡率低、出血量少、适用范围广、术中时间短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选用的体质量... 背景:目前脊髓损伤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实验动物造模是探索疾病的第一步,但现缺乏较为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建立一种可复制、可调控、创伤小、死亡率低、出血量少、适用范围广、术中时间短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选用的体质量相似的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每组20只,常规组采用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改良组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牙科磨钻代替器械咬除,比较两组大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死亡率及击打后1,3,6,9,12,15 d的BBB运动功能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改良继发性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方法比常规建模方法出血量少、死亡率低、造模时间短、BBB评分结果更集中,由此可证明改良后的击打方法更适用于继发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Allen法 改良 大鼠 运动功能 BBB评分
下载PDF
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晓琪 韩丽 +3 位作者 张倩 王荣环 赵爱平 祝凯 《全科护理》 2023年第31期4408-4412,共5页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而系统的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系统客观地评价脊髓损伤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质量模型“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基础,于2021年10月—2022年4月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而系统的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系统客观地评价脊髓损伤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三维质量模型“结构-过程-结果”为理论基础,于2021年10月—2022年4月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确定了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和组合权重。结果: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24%和100.00%;2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分别为0.918和0.938;2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73和0.309,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最终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其中结构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及13个三级指标;过程指标包括5个二级指标及25个三级指标;结果指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及9个三级指标。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科性强、特异性高,科学可靠,能够在提高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方面提供评价依据,通过对结构和过程指标的把控,改善结果指标,促进脊髓损伤专病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德尔菲法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专科护理
下载PDF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16
作者 戴红 肖忠新 +5 位作者 胥少汀 陈迎朝 张立仁 谢作磊 王元身 戴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性疼痛 (centralpain ,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 3 0只 ,分为两组 (X1,X2 组 )。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 3 0 0gcm (X1)和 2 0 0 gcm (X2 )...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中枢性疼痛 (centralpain ,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 :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 3 0只 ,分为两组 (X1,X2 组 )。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 3 0 0gcm (X1)和 2 0 0 gcm (X2 )的损伤 ,损伤前后分别在L1阶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于术前和术后 4、8、12、16、2 4h、每天用VonFreyHair等测定大鼠的对机械性轻压、轻触损伤近端躯体的痛反应阈及前足 5 0 %抬足率的阈值的变化 ,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两组均出现了典型的急慢性痛超敏现象 (手术前后痛阈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和自发痛现象 ,其中X1组与X2 组比较 ,严重自发痛 (自噬 )的发生比例更高 ,而且重复性好 ,与人类SCI的CP中以自发痛为主要痛苦的情况相一致。结论 :用WADE法造成大鼠3 0 0 gcm的SCI是重复性好且与人类SCI的CP最接近的SCI的CP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动物模型 WADE法 SCI CP
下载PDF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顾兵 金建波 +1 位作者 李华南 张国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3-897,共5页
不同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复制出不同类型的解剖结构损伤以及相应的行为学改变。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评价既可直接衡量脊髓的再生、修复和神经功能的重建,也是开展神经保护药物药效学试验不可或缺的环节。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评价方法作... 不同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复制出不同类型的解剖结构损伤以及相应的行为学改变。损伤后的运动功能评价既可直接衡量脊髓的再生、修复和神经功能的重建,也是开展神经保护药物药效学试验不可或缺的环节。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评价方法作系统综述,同时列举其在实验治疗学上的应用,指导研究者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运动功能 评价方法 BBB法 步态分析
下载PDF
火针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IL-1β、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周震 李岩 +6 位作者 倪虹 孙立明 王宏业 李晓霞 张品 艾明媚 刘保红 《上海针灸杂志》 2010年第5期318-321,共4页
目的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Caspase-3、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火针组与毫针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急性SCI模型,经不同针刺方法干预后,在不同时段取材并通过免疫组化SAB... 目的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Caspase-3、IL-1β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火针组与毫针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急性SCI模型,经不同针刺方法干预后,在不同时段取材并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aspase-3、IL-1β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中,SCI大鼠脊髓内IL-1β与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两个针刺干预组中,IL-1β与Caspase-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其中火针干预组更为明显。结论火针可降低SCI模型大鼠IL-1β、Caspase-3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脊髓损伤 IL-1Β CASPASE-3 蛋白表达 SABC法 大鼠
下载PDF
火针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凋亡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立明 李岩 +4 位作者 周震 倪虹 张品 艾明媚 刘保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观察火针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凋亡细胞的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随机对照法进行动物分组,采用改良的Allen s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以火针、毫针分别进行干预,采用TUNEL法观察大鼠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火针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凋亡细胞的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随机对照法进行动物分组,采用改良的Allen s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以火针、毫针分别进行干预,采用TUNEL法观察大鼠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手段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毫针组72 h、1 w的细胞凋亡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火针能较好的减少脊髓损伤大鼠凋亡细胞的表达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 TUNEL法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薇 周红俊 +2 位作者 李晓颖 刘根林 卫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和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进行间... 目的探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和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各50例,观察组采用无接触式导尿技术进行间歇式导尿,对照组采用无菌导尿技术,比较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和操作步骤错误率。结果两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方法操作时间、操作步骤错误率显著短于和低于对照组(P <0.05,P <0. 01)。结论无接触式导尿技术简单方便、安全高效,更有利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膀胱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间歇性导尿 无接触式技术 无菌导尿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