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ng-Term Outcome of Dynesys Dynamic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被引量:20
1
作者 Yang Zhang Zhi-Cheng Zhang +5 位作者 Fang Li Tian-Sheng Sun Jian-Lin Shan Kai Guan Guang-Min Zhao Li-Zhi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1期2537-2543,共7页
Background: Many clinical stud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have indicated positi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Dynesys dynamic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However, long-term outcomes of Dynesys ... Background: Many clinical stud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have indicated positi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Dynesys dynamic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However, long-term outcomes of Dynesys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re rarely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reated with Dynesys stabilization.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ere treated with Dynesys stabilization from July 2008 to March 2010. The minimal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72 month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eno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groups according to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Radiographic evaluations included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the disc heights of stabilized segments and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s. We also evaluated the occurrence of radiographic and symptomat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 Results: There were 23 patients in stenosis group and 15 patients in spondylolisthesis group. The OD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the final follow-up evaluation, as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values ( 16.1± 5.7 vs. 57.2 ± 14.2, t = 61.4 l, P 〈 0.01 ). The VA S scores for back and leg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from 4.82 ±0.89 and 4.04 ± 0.82 preoperatively to 0.93± 0.61 and 0.54 ± 0.51 postoperatively (t = 6.59, P 〈 0.01, and t = 5.91, P 〈 0.01,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respect to VAS and ODI scores. The ROM of stabilized segm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7.8°± 2.4° to 4.5° ± 1.5° (t = 7.18, P 〈 0.05), while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8.3° ± 2.4° to 10.4° ± 2.4° (t = 2.87, P = 0.01). The change in disc height of stabilized seg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11.9 ±2.1 preoperatively vs. 12.5 ± 1.5 postoperatively, t = 1.43, P = 0.15), whereas the decrease in disc height of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s was significant (12.5 ±2.0 preopcratively vs. 11.0 ± 1.7 postoperatively, t = 2.94, P = 0.01 ). The occurrence of radiographic and symptomatic ASD was 16% (6/38) and 3% (1/3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Decompression and Dynesys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stenosis with or without spondylolisthesis showed good long-term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Lumbar stenosis with or without Grade I spondylolisthesis,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60 years of age with mild-to-moderate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main indications for the Dynesy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Dynamic Stabilization: Dynesys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原文传递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following Dynesys stabilization for lumbar disorders:A case series of mid-and long-term follow-ups 被引量:5
2
作者 Kuan-Ju Chen Chien-Ying Lai +7 位作者 Lu-Ting Chiu Wei-Sheng Huang Pang-Hsuan Hsiao Chien-Chun Chang Cheng-Jyh Lin Yuan-Shun Lo Yen-Jen Chen Hsien-Te Che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35期10850-10860,共11页
BACKGROUND Radiolog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can occur after spinal surgery.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inical symptoms corresponding to radiographic changes adja... BACKGROUND Radiolog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can occur after spinal surgery.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linical symptoms corresponding to radiographic changes adjacent to the level of previous spinal surgery.Greater pre-existing ASDeg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result in more severe ASDis;nonetheless,whether the ASDeg status before index surgery influences the postoperative risk of revision surgery due to ASDis warrants investigation.AIM To identify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ASDis and verify the concept that greater preexisting ASDeg leads to more severe ASDis.METHODS Data from 2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Dynesys stabilization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1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ASDis were categorized as group A(n=13),whereas those who did not were classified as group B(n=199).Survival analysi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modified Pfirrmann grad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grade,body mass index,number of Dynesys-instrumented levels,and age.RESULTS The mean time of reoperation was 7.22(1.65–11.84)years in group A,an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6.09(0.10–12.76)years in group B.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operation risk was observed:Modified Pfirrmann grade 3 vs 4(P=0.53)or 4 vs 5(P=0.46)for the upper adjacent dis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grade 2 vs 3 for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P=0.66),age of<60 vs>60 years(P=0.9),body mass index<25 vs>25 kg/m2(P=0.3),and sex(P=0.8).CONCLUSION Greater preexisting upper ASDeg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reoperation for ASDis after Dynesys surgery.Being overweight tended to increase reoperation risk after Dynesys surgery for ASD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ynamic stabilization DYNESYS spinal stenosis
下载PDF
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穆彦志 陈旭 赵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究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L5S1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L4,5关节突关节... 目的:探究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L5S1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L4,5关节突关节是否有退变(采用Weishaupt分级标准)分为退变组68例,无退变组70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Pfirrmann分级)等数据,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1、3个月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情况以及发生ASD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随访时间、术前L4,5椎间盘退变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ASD例数与发生ASD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退变组中,Ⅰ级退变发生ASD 2例,Ⅱ级退变发生ASD 4例,Ⅲ级退变发生ASD7例。Ⅲ级退变发生ASD例数与Ⅰ、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0.0167)。结论:术前邻近节段存在关节突关节退变,腰椎融合固定术后会增加ASD发生,当关节突关节Ⅲ级退变,术后发生ASD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关节退变 邻椎病 脊柱融合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魏巍 王天昊 +4 位作者 刘建恒 毛克亚 李慧 潘春昂 赵永飞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24-328,334,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量化评价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osterior ligament complex,PLC)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正常的腰骶椎(L_(1)-S_(1))三维有限元模型(normal model,Nm),分别建立单纯融合模型(fusion model,Fm)、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LIFm)、切除上邻近节段PLC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模型(PLC resect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odel,PR&PLIFm),在相同的预载荷和力矩加载下进行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分析比较4组模型手术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有效的腰骶椎有限元模型及3种融合模型。3种融合模型均出现邻近节段ROM和椎间盘应力的不同程度增加,PLIFm和PR&PLIFm在邻近节段ROM、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接触力的增加更显著,切除PLC在前屈时对上邻近节段所受影响更大。结论腰椎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和小关节负荷的增加,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导致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后方韧带复合体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邻近节段退变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佳佳 龚沈初 +5 位作者 保国锋 沈为光 张金龙 徐冠华 孙郁雨 崔志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83-888,共6页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组)44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40个关节突关节;髓核摘除组(B组)40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22个关节突关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退变发生率,依据Weishaupt分级系统对FJ进行分级,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随访时间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退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软骨下囊肿、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关节突关节空气征、关节突关节积液、关节突再塑形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A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2.9%、31.4%,术后为75.7%、62.1%;B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1.6%、30.3%,术后为63.9%、50%。两组患者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术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Weishaupt分级,A组140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3个,1级95个,2级34个,3级8个,退变发生率为97.9%;术后0级1个,1级49个,2级59个,3级31个,退变发生率为99.3%;B组122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4个,1级82个,2级30个,3级6个,退变发生率为96.7%;术后0级2个,1级60个,2级39个,3级21个,退变发生率为98.4%,两组手术前后退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术后退变程度加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前FJ退变程度与B组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FJ退变程度评分较B组术后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的侵蚀最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关节突关节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斌 陈跃先 +2 位作者 赵建宁 王与荣 吴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49-251,I0002,共4页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小龙 海涌 +4 位作者 关立 杨晋才 鲁世保 孟祥龙 郭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12±21min(95~155min),出血量为403±111ml(300~520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ping-off手术 腰椎管狭窄症 相邻节段退变 影像学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啸 杨晓松 +2 位作者 于淼 刘晓光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5,共7页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 目的:利用脊柱云纹系统(DIERS Formetric 4D誖,Diers International GmbH,Schlangenbad,Germany)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腰椎固定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旋转角度、椎间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并探讨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的敏感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6月期间,73例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47.2±10.3岁(40~60岁),手术节段:L2/3 6例,L3/4 10例,L4/532例,L5/S1 25例。应用DIERS脊柱云纹系统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1年、2年收集并计算融合节段与上、下邻椎旋转角度的差值(相对旋转角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腰椎X线测量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情况;根据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将患者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患者融合椎与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5.2°±2.1°和3.1°±2.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邻椎的旋转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上、下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分别为8.8°±4.9°和5.9°±3.2°,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大于下邻椎(P<0.05),其中L2/3融合时,上、下邻椎(L1、L4)的相对旋转角度变化最明显。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退变组上邻椎相对旋转角度为10.6°±3.0°,非退变组为8.2°±2.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退变组与非退变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1.4±0.7分和1.2±0.8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1.0分和1.3±0.7分,ODI分别为(10.3±8.2)%和(9.5±6.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及RO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动态相对旋转度增大,尤以上邻椎明显,与腰椎屈伸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相比,相邻节段旋转角度可能是预测邻近节段退变更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 相邻节段退变 疗效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与邻近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1
9
作者 辛兵 侯筱魁 李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脊柱内固定节段对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设计山羊长节段及短节段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对固定6 个月后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短节段组出现了软骨基质的... 目的:研究不同脊柱内固定节段对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设计山羊长节段及短节段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对固定6 个月后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短节段组出现了软骨基质的破坏,部分软骨细胞呈现出活跃的分泌功能,符合软骨早期退变的表现;长节段组软骨基质的破坏加剧,软骨细胞也出现了较严重的退变表现,符合软骨晚期退变的表现。两组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都出现了退变现象。结论:脊柱内固定导致了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长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早期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变,相比之下短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固定 邻近运动节段 关节突关节 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前相邻节段退变对术后中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卓然 周思宇 +2 位作者 郭扬 陈仲强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分析术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对腰椎融合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比较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对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 目的:分析术前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对腰椎融合术后中长期预后的影响,比较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对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植骨融合术的59例患者(男27例,女32例),年龄38~80岁,平均63.0±9.6岁。所有患者均融合至S1,平均随访时间为80.7±7.4个月(72~96个月)。收集患者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MRI、腰椎正侧伸屈位X线。用MRI与X线片判定术后ASD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相邻节段椎间盘Pfirrman分级、椎管狭窄程度、节段不稳定、椎间隙高度、椎体前后缘骨赘等。应用椎管内脑脊液闭塞程度与Pfirrman分级评价术前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若在随访期内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加重或腰痛加重,结合影像学表现诊断为ASDis。以末次随访是否出现ASDis分组,比较组间影响因素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末次随访时ASDis的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共38例患者(38/59,64.4%)出现影像学上ASD,其中9例患者(9/59,15.3%)诊断为ASDis。共40例患者(40/59,67.8%)术前相邻节段椎管无明显狭窄,评为0级,其中2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is;共19例患者(19/59,32.2%)术前相邻节段椎管存在轻度狭窄,评为1级,其中7例末次随访时出现ASDis。术前不同相邻节段椎管形态的患者ASDis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相邻节段椎管的狭窄程度与融合节段长短为影响ASDi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的评估,应重视相邻节段椎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椎管狭窄和长节段固定融合显著增加术后中长期相邻节段病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病变 术前退变 椎管狭窄程度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波 万盛钰 +3 位作者 曾勉东 吕玉明 方世兵 谢景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57-3064,共8页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 背景:大多数文献报道Dynesys动态中和稳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能否防止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发生仍然存在争议。目的:观察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手术减压加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Dynesys动态系统由Zimmer公司提供,由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氨基甲酸乙酯套管和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绳索组成。以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依照Woodend评分评估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评价。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22-31个月。临床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85%。末次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25±1.67)分,(8.29±1.50)分,P<0.01];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也显著低于治疗前[(15.38±3.42)分,(65.46±10.33)分,P<0.01]。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Woodend评分治疗前平均为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60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早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及其防止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Dynesys系统 动态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管狭窄 邻近节段 退变 Macnab标准 目测类比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Woodend评分 省级基金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9
12
作者 段硕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4-1012,共9页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 目的 :比较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行ACDF及Hybrid手术治疗的连续双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60个月者共68例,其中ACDF 39例(ACDF组),Hybrid手术29例(Hybrid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随访时间、手术节段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整体活动度、C2-C7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的JOA、NDI及VAS评分均较同组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Odom标准,Hybrid组的优良率为93.1%,ACDF组为9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2-C7曲度较术前均有所恢复,Hybrid组较ACDF组改善更好(P<0.05);Hybrid组整体颈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ACDF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颈椎X线片评估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Hybrid组17.2%vs ACDF组20.5%,P>0.05);末次随访时Hybrid组人工间盘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4.5%(10/29),其中Mobi-C假体发生率为41.2%(5/12),Pro Disc-C假体发生率为29.4%(5/17)。结论 :Hybrid手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及安全有效性与ACDF相当,但Hybrid手术可以更好地重建颈椎曲度,减少邻近节段代偿性活动的同时保持颈椎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双节段 椎间融合术 人工间盘置换 Hybrid手术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
下载PDF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立祥 陈迎春 +2 位作者 张亘瑷 姚琦 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123-4129,共7页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男11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岁。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过屈过伸位X射线测量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后腰椎间盘和相邻间盘活动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7.1-9.4分,平均得分8.3分,内固定治疗后0-3.1分,平均得分1.5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81.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35-81分(平均60分),内固定治疗后0-45分(平均22分),功能障碍恢复率为63.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后1例出现松动,1例出现下肢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3个月后逐渐缓解。腰椎间盘在内固定后平均活动度为5.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中期临床症状恢复良好,说明该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但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 非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行性变植入物 椎管狭窄 滑脱 疼痛 脊柱融合 椎弓根螺钉 相邻节段退变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与非融合固定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卫秀洋 董卫星 +3 位作者 陈勇忠 王金星 黄哲 邹仪强 《东南国防医药》 201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比较融合与非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集49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两组,观察组21例使用弹性棒非融合固定术,对照组28例椎间融合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 目的:比较融合与非融合术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方法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集49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两组,观察组21例使用弹性棒非融合固定术,对照组28例椎间融合固定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X线片测量腰椎各间隙高度。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6~34个月,平均26.7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上、下位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退变不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下位节段椎间隙高度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减少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退变性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非融合术会降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融合 非融合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文涛 梅伟 +2 位作者 王庆德 郭润栋 李格 《中医正骨》 2017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占蓓蕾 叶舟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8—72岁,平均55.3岁。术后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8—72岁,平均55.3岁。术后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712年,平均3.6年。病变节段减压充分、脊髓膨隆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无颈椎节段不稳发生。术后神经根性痛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9.15±3.46,13.96±2.79,13.52±2.9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有脊髓神经症状体征的相邻节段退变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根据受压部位不同,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法大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相邻节段退变 再手术
下载PDF
颈椎不稳对邻近节段椎间盘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彬 孟纯阳 +2 位作者 王海滨 贾存岭 赵益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421-5426,共6页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5/6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12周X射线证实退变后处死动物取材,切取C4/5椎间盘组织,从矢状面切开,取其髓核组织10mg,间苯三酚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的量,另取椎间盘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C4/5椎间盘髓核脊索细胞减少,被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取代,偶见圆形的软骨细胞,且椎间盘纤维环变得粗糙,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及色素沉着,可见纤维软骨细胞,内外层纤维环之间形成裂隙。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中Ⅱ型胶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颈椎不稳可诱发邻近节段颈椎退变,表现为椎间盘发生形态学变化,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颈椎不稳 蛋白多糖 Ⅱ型胶原 临近节段 颈椎退变 颈椎间盘 髓核 纤维环 其他基金
下载PDF
腰骶部后外侧融合治疗崩裂性滑脱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申才良 唐天驷 杨惠林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研究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方法对1992-1998年在本院行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的35例患者进行研究,随访内容包括:(1)JOA评分对手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评定。(2)对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腰骶... 目的研究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方法对1992-1998年在本院行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后外侧融合的35例患者进行研究,随访内容包括:(1)JOA评分对手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评定。(2)对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拍摄的腰骶部正侧位片进行测量,观察腰骶部融合情况,融合区及融合区上下方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的改变。结果35例患者获长期随访,随访时间4 ̄10年,平均6.7年,手术疗效优良率为77.4%,31例病人术后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1.4%,4例患者未融合,其中2例无症状,另2例患者出现假关节。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41.72°减少到术后的39.23°,末次随访时为37.37°。融合区椎间隙变窄,融合区上方椎间隙变小。结论(1)后外侧融合及腰椎前凸角的改变,可以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2)后外侧融合不能有效地控制融合区椎体的运动,椎体有继续滑移的趋向,在行腰椎滑脱治疗时,应增加对脊柱前中柱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生物力学 退变 邻近节段
下载PDF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琦 郝东宁 +3 位作者 周峰 王鹏 曾文 李维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665-6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颈椎退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发生ASD 39例(48.8%);单纯头侧ASD 19例(48.7%),单纯尾侧ASD 8例(20.5%),头尾侧ASD 12例(3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的颈椎退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发生ASD 39例(48.8%);单纯头侧ASD 19例(48.7%),单纯尾侧ASD 8例(20.5%),头尾侧ASD 12例(30.8%)。术后发生间隔节段明显退变6例(7.5%),均伴有ASD。单间隙组术后发生ASD 11例(50.0%),3例(13.6%)需二次手术;2个间隙组发生ASD 22例(50.0%),其中6例(13.6%)需要而次手术;3个间隙组发生ASD 6例(42.9%),其中2例(14.3%)需要而次手术。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促进ASD的发生,应全面掌握颈椎的生物力学特征、术前进行准确评估、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以降低AS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前路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许斌 王与荣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39-541,共3页
复习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文献 ,揭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以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间不稳和椎管狭窄多见 ;这一病理变化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加行内固定术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时间缩短 ,其原因主要... 复习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文献 ,揭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以关节突肥大增生、椎体间不稳和椎管狭窄多见 ;这一病理变化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加行内固定术患者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时间缩短 ,其原因主要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所受压力增加 ,活动度增大以及术后脊柱曲度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