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复手法对骶髂关节错位骨盆及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长辉 汤丽珠 +5 位作者 林斌强 林鑫阳 翁财 余弦 陈彦 陈倩婧 《中医康复》 2024年第4期18-21,25,共5页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错位患者在整复手法复位后腰背肌肌张力和对称性,骨盆、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骶髂关节错位患者120例,先理筋手法,再行整复手法,前错位60例,采用屈髋屈膝复位法,后错位60例,采用后伸扳法,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K值、后表链肌张力对称值、骨盆倾斜、扭转、水平旋转情况,以及下肢支撑相、摆动相、足偏角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VAS评分,后表链肌张力系数K值、肌张力对称性差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骨盆的倾斜、扭转、水平旋转角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后,骶髂关节前、后错位患者的步态周期中的支撑相较治疗前延长(P<0.05),摆动相较治疗前缩短(P<0.05),骶髂关节前错位患者较治疗前足偏角变大(P<0.05),后错位患者足偏角较治疗前变小(P<0.05)。结论:整复手法可以降低骶髂关节错位患者腰背肌肌张力,使两侧腰背肌趋于平衡,且能纠正骨盆的偏歪,改善下肢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 骨盆 下肢生物力线
下载PDF
髋臼发育不良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马世强 郭东辉 +2 位作者 肖丽 石秋玲 沈润斌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55-960,共6页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Mckay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并发症、手术前后创伤应激因子[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髋关节影像学指标[前侧CE角(ACEA)、外侧CE角(LCEA)、髋臼指数(AI)]、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OS-ADL)。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64±18.73)分钟和(141.80±21.59)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2.95±35.18)ml和(495.68±40.26)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42.39±32.74)ml和(305.81±39.5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1.57±2.29)天和(12.86±2.4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ckay临床疗效优良率(95.92%)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天、3天、7天血清NE分别为(73.16±8.07)ng/L和(81.33±8.52)ng/L,(65.81±7.29)ng/L和(72.24±7.65)ng/L,(45.98±6.31)ng/L和(50.37±7.02)ng/L;COR分别为(164.84±19.35)ng/L和(178.62±21.46)ng/L,(142.69±17.81)ng/L和(157.36±19.22)ng/L,(88.79±16.13)ng/L和(97.62±17.50)ng/L;AngⅡ分别为(138.74±20.51)mmol/L和(150.19±21.36)mmol/L,(128.35±17.69)mmol/L和(137.18±19.24)mmol/L,(119.82±17.41)mmol/L和(128.73±18.50)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CEA分别为(29.71±4.81)°和(27.68±4.53)°,(29.80±4.75)°和(27.72±4.60)°,(29.64±4.79)°和(27.63±4.51)°,LCEA分别为(33.79±6.12)°和(31.04±5.83)°,(33.82±6.10)°和(31.10±5.90)°,(33.75±6.08)°和(31.05±5.77)°,AI分别为(6.15±1.86)°和(7.03±1.94)°,(6.08±1.82)°和(7.01±1.89)°,(6.12±1.84)°和(7.06±1.90)°,mHHS评分分别为(72.15±7.65)分和(68.23±7.71)分,(76.51±7.52)分和(72.19±7.94)分,(90.13±5.16)分和(86.76±5.72)分,HOS-ADL评分分别为(79.92±7.50)分和(76.26±7.62)分,(80.85±7.42)分和(77.13±7.66)分,(89.73±6.37)分和(86.25±7.1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力线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DDH可优化手术,减轻机体创伤应激因子,能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股骨头覆盖状态及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周围截骨术 入路方式 创伤应激 下肢力线 影像学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脊柱-骨盆-下肢力线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3
作者 李锡 张健 +9 位作者 刘郭辉 刘云昊 张泽坤 高天慈 王静西 张永旺 尹世林 刘路 齐立卿 杜双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95-2502,共8页
目的观察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6例KOA患者均来自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计算机生成序列随机分为观察组(384例,剔除、脱落、中止57例),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 目的观察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6例KOA患者均来自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计算机生成序列随机分为观察组(384例,剔除、脱落、中止57例),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分为腰椎定点旋转复位、髋关节推摇拔伸及膝关节复筋三部分组成每3日1次,共计2周)治疗;对照组为等待治疗组(48例,剔除、脱落、中止6例)仅作为期2周的临床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WOMAC疼痛积分;次要结局指标为WOMAC僵硬积分、功能积分、标准化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12);检测时间点观察组为基线、入组后2周及随访时(入组后14周)。对照组为基线和入组后2周。结果与基线相比,入组后2周两组患者WOMAC疼痛积分、僵硬积分、功能积分、标准化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升高(P<0.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01)。随访时,与入组后2周相比,观察组患者WOMAC疼痛积分升高(P<0.001),WOMAC僵硬、关节功能及标准化积分均降低(P<0.001),SF-12积分升高(P<0.001)。结论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正骨手法治疗KOA,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但对于疼痛的缓解短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欠佳。其安全性良好,在临床中针对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KOA患者可考虑应用此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脊柱-骨盆-下肢力线 手法治疗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新型改良3D PSI的应用效果观察
4
作者 胡清 李川 +2 位作者 史冲 阮默 杨靖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84-91,共8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 目的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九二〇医院100例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TKA治疗,研究组采用新型改良3D PSI辅助TKA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假体组件位置偏差、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参数[冠状位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下肢机械轴夹角(hip-knee-ankle,HKA)]、步态参数(支撑时间百分比、步幅、步速)、膝关节功能(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生活质量(arthritis impact measurement scale 2,AIMS2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2 d引流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患者LTC角、FFC角、HKA角、LFC角、FTC角偏差均较对照组小(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ROM、支撑时间百分比、步幅、步速均高于对照组,冠状位mLDFA、HKA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SS评分高于对照组,AIMS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改良3D PSI辅助TKA治疗KOA能优化手术情况,提高操作精度,改善患者下肢力线,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个体化导向 3D打印 下肢力线参数 膝关节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胫骨髓内与髓外定位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边焱焱 翁习生 +4 位作者 林进 金今 钱文伟 翟吉良 赵丽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比较髓内定位与髓外定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力线、术中止血带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10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0膝),根据术中胫骨截骨定位方法将其分为髓内定位和髓外定位,其中髓内... 目的比较髓内定位与髓外定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下肢力线、术中止血带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105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0膝),根据术中胫骨截骨定位方法将其分为髓内定位和髓外定位,其中髓内定位组40例(80膝),平均年龄(66.65±9.57)岁;髓外定位组65例(130膝),平均年龄(65.29±9.27)岁,观察术后下肢力线改变、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止血带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术前下肢力线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髓内定位组下肢力线为(179.69±2.91)°,髓外定位组为(178.26±3.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髓内定位组患者术后中立位及外翻位的患者共68例,占85.00%,髓外定位组共94例,占7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髓内定位组术中止血带时间(79.46±12.06)min,髓外定位组术中止血带时间(84.68±8.0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髓内定位组为6.25%,髓外定位组为3.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结论髓内定位法在下肢力线改善、术中止血带时间方面优于髓外定位法,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髓外定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髓内定位 髓外定位 下肢力线
下载PDF
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吴迪 司丽娜 +5 位作者 武丽珠 王建华 罗金伟 常乾坤 吕永明 杨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法和测量截骨法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97例拟行TK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取间隙平衡法的间隙组(n=49),采取测量截骨法的测量组(n=48...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法和测量截骨法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97例拟行TK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取间隙平衡法的间隙组(n=49),采取测量截骨法的测量组(n=48)。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下肢力线指标、软骨退变指标、创伤应激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间隙组股骨远端截骨量、聚乙烯衬垫厚度大于测量组(P<0.05);(2)术后3 d两组血清Cor、NE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3)术后1、3个月间隙组OPG、PANKL水平低于测量组(P<0.05);(4)术后1、3个月间隙组mMPTA、mLDFA、ROM高于测量组(P<0.05);(5)术后1、3个月间隙组VAS评分低于测量组,HSS评分高于测量组(P<0.05);(6)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法在下肢力线、软骨退变、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测量截骨法,尤适用于TK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间隙平衡法 测量截骨法 下肢力线 软骨退变 假体松动
下载PDF
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远栋 王平 +2 位作者 刘爱峰 张君涛 张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与机制。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髌伸膝”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14次为1个疗程,... 目的探讨基于“筋柔骨正”推髌伸膝手法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与机制。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推髌伸膝”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14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评价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及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力线与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表面张力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髌伸膝”手法能够改善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软组织表面张力,因此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柔骨正 膝骨性关节炎 推髌伸膝手法 针刺 下肢力线 软组织张力
下载PDF
导航引导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2
8
作者 叶虹 郑杰 +4 位作者 杨永宏 楼肃亮 张冬生 钱金黔 沈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9期590-591,共2页
目的探讨导航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膝关节疾病在术中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导航引导进行全膝置换术可使假体符合下肢力线,定位误差在2mm以内,8... 目的探讨导航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对8例膝关节疾病在术中导航系统实时定位引导下进行手术,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导航引导进行全膝置换术可使假体符合下肢力线,定位误差在2mm以内,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随访效果佳。结论导航系统能使全膝假体的安放精确且符合下肢生理力线,确保手术的准确性,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系统 全膝置换 下肢力线 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导航系统 引导 手术效果 下肢力线 全膝假体 影像学评估 全膝置换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郑祖高 陈宣煌 +4 位作者 陈国仙 吴长福 郑锋 陈旭 高小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0期11-15,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指导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手术精确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 80例(90膝)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数字化组(数字化设计及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指导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手术精确性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 80例(90膝)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数字化组(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组)和传统组。数字化组40例(46膝),应用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指导手术;传统组40例(44膝),按传统经验进行手术。分别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中假体与术前设计的匹配度,评价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复查影像学比较术后下肢力线变化。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随访对比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定标准评分(KSS)和髌股关节Feller评分。结果数字化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较传统组有优势,假体匹配度、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纠正和VAS、KSS、Feller评分方面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能良好指导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精确性及短期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数字化设计 3D打印 下肢力线
下载PDF
膝关节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的中期随访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卫刚 杨植栋 +1 位作者 冯宗权 王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8-373,共6页
背景: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报道了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中远期疗效,而对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报道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未分析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下肢力线改变情况,也忽视了对单髁置换后患者自我感觉... 背景: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报道了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中远期疗效,而对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报道较少,同时大部分研究未分析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下肢力线改变情况,也忽视了对单髁置换后患者自我感觉情况的随访。目的:探讨膝关节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中期临床效果,同时观察下肢力线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关节科诊断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行固定平台单髁置换66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48例,平均年龄(62.36±16.33)岁,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5年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严重程度,采用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评分评估单髁置换后假体自我主观感觉情况,治疗前和随访时拍摄双下肢负重全长X射线片测量髋-膝-踝角及胫股角评估下肢力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五六年,平均5.5年,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关节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均无假体松动、脱位及对侧间室和髌股关节病变;②治疗后1,3,5年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5年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治疗后1年(P<0.05),治疗后3年与治疗后5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后3,5年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后1年(P<0.05),治疗后3年与治疗后5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后髋-膝-踝角、胫股角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3,5年时髋-膝-踝角、胫股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膝关节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假体自我化程度高,经治疗后下肢力线得到改善,治疗后5年随访时下肢力线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单髁 置换 固定平台 下肢力线 人工关节 遗忘指数
下载PDF
膝外翻矫正情况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迪 李嘉 +2 位作者 罗金伟 吕永明 徐丛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939-942,共4页
目的:探讨膝外翻矫正情况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我10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均采用TKA术治疗。术后1周测量髋-膝-踝... 目的:探讨膝外翻矫正情况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我10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均采用TKA术治疗。术后1周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根据HKA角≤3度、>3度设为正常组以及残余外翻组,分别为78例、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性关节炎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术后1年股骨角、胫骨角、髌骨倾斜角。结果:两组术后WOMAC评分显著低于术前,HSS评分、膝关节ROM显著增加(P<0.05),WOMAC评分、HSS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股骨角、胫骨角、髌骨倾斜角、HKA角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正常组四项指标均低于残余外翻组(P<0.05)。结论:KOA合并膝外翻畸形TKA术后残余外翻对近期膝关节功能、疼痛等无显著影响,可考虑无需对膝外翻畸形进行完全矫正,虽然术后下肢力线恢复不及膝外翻正常者,但是否对影响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外翻畸形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矫正 关节活动度 下肢力线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康 罗炜 李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8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22例)和传统手术组(21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隐性出血量、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22例)和传统手术组(21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隐性出血量、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和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下肢力线角度显著小于术前;术后2周3D打印组患者下肢力线角度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而HS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3D打印组总满意度(95.45%)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还能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功能 下肢力线角度
下载PDF
肌肉代起止点的作用及意义——下肢肌肉起止点简化中心的确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单大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2-64,69,共4页
肌肉代起止点是确定肌肉长度、拉力作用线和肌力臂的关键因素,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分析、在体肌肉工作形式的确定、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定量评定肌肉功能等研究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下肢肌肉附着点的标记。下肢... 肌肉代起止点是确定肌肉长度、拉力作用线和肌力臂的关键因素,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分析、在体肌肉工作形式的确定、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定量评定肌肉功能等研究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下肢肌肉附着点的标记。下肢作用于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共38块肌肉中,具有代起止点的肌肉为73.68%。研究结果表明:肌肉代起止点对确定肌长度、肌拉力线、肌力臂和定量评定肌肉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肌肉起止点简化中心 肌肉代起止点 肌拉力线 肌力臂 运动生物力学
下载PDF
内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下肢力线的测量和恢复在胫骨近端C型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杰 刘月君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且切实有效的手术模式治疗胫骨近端C型骨折.方法 选取2006年6月~2009年2月胫骨近端C型骨折住院病例共16例,均采用双切口入路,术前以软尺测量健侧下肢力线,术中消毒软尺测量患肢下肢力线,明确原因后术中立即进行纠正,...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且切实有效的手术模式治疗胫骨近端C型骨折.方法 选取2006年6月~2009年2月胫骨近端C型骨折住院病例共16例,均采用双切口入路,术前以软尺测量健侧下肢力线,术中消毒软尺测量患肢下肢力线,明确原因后术中立即进行纠正,得到良好的下肢力线,同时内固定器材选用AO锁定加压接骨板进行固定,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根据主诉,膝关节外观,膝关节功能及术前、术后X线征象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本治疗组所有病例全部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0~15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优良率87.5%.结论 对于胫骨近端C型骨折的患者行双切口入路,内外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结合术前、术中对下肢力线的测量与恢复,积极指导术后膝关节的功能锻炼,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接骨板 胫骨近端C型骨折 下肢力线 内外侧联合切口
下载PDF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改良定位下肢机械力线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杨怿斌 陈霞光 刘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7期87-89,93,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改良定位下肢机械力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进行OWHTO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中改良定位下肢机械力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进行OWHTO治疗,对照组患者术中采取传统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髋膝踝角(HKA)及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一年HKA角、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年HKA角大于本组术前、WOMAC评分高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方法定位下肢机械力线在OWHTO术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使手术时间缩短,避免反复透视,减少术者与患者辐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 下肢机械力线 髋膝踝角 骨关节炎指数
下载PDF
导航监测下股骨旋转角度及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
16
作者 刘丹 孔刚 +1 位作者 马卫华 王兆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 目的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动态力线 计算机导航
下载PDF
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
17
作者 崔浩 赵寅 秦光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81-383,39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为患者的恢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6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TKA治疗。并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所有...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为患者的恢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6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TKA治疗。并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情况,包括髋膝踝角(A角)、膝关节外翻角(B角)、胫骨角(C角)、踝角(D角)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治疗效果显著;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为(1.1±0.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5.7±2.1)分;术后HS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2.6±9.4)分、(17.6±1.3)°、(97.4±11.3)°,明显高/大于术前的(35.7±2.3)分、(1.3±0.2)°、(33.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A角平均为(178.1±4.2)°,明显大于术前的(172.9±3.1)°,术后B角、C角、D角分别为(5.4±0.8)°、(94.5±2.1)°、(90.5±2.8)°,明显小于术前的(7.0±1.2)°、(98.9±2.7)°、(98.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下肢力线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力线 疗效
下载PDF
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下肢力线矫正早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吉祥 荆琳 +2 位作者 张洪美 闫奇 潘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834-2838,共5页
背景:大多数膝关节单侧间室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若下肢力线矫正过度,容易增加外侧间室应力,造成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若矫正不足,因受力不均将会导致假体松动。目的:观察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下肢力线矫正对患者早中期临床疗效... 背景:大多数膝关节单侧间室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翻畸形,若下肢力线矫正过度,容易增加外侧间室应力,造成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若矫正不足,因受力不均将会导致假体松动。目的:观察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下肢力线矫正对患者早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行单髁置换治疗患者137例,年龄45-83岁,置换后第3天拍摄X射线片评估冠状位下肢力线情况,分为明显内翻(5°-10°)组11例、轻度内翻(1°-5°)组59例、标准中立位(0°-1°)组65例、轻度外翻(外翻超过0°)组2例。术前及术后3,6,12,36,60个月,评估患者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及美国膝关节协会AKS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13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0个月随访,其中因轻度外翻患者太少,未纳入结果分析;明显内翻组出现1例无菌性假体松动、2例不明原因疼痛、1例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轻度内翻组出现1例感染、1例关节失稳、1例无菌性假体松动、1例不明原因疼痛与1例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标准中立位组出现1例感染、1例聚乙烯衬垫脱位、1例关节失稳、3例不明原因疼痛与2例外侧间室骨关节炎,3组间外侧间室骨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OKS均低于术前(P<0.05),AKS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明显内翻组OKS高于轻度内翻组、标准中立位组(P<0.05),AKSS评分低于轻度内翻组、标准中立位组(P<0.05);术后3,6,36,60个月,3组间OKS、A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60个月,明显内翻组、轻度内翻组、标准中立位组假体生存率分别为81.8%,96.9%,94.9%,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单髁置换后患者下肢力线维持在0°-5°的早中期临床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 下肢力线 内翻畸形 膝内侧间室 疗效分析
下载PDF
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轻度内翻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钟昌恒 江宜松 +2 位作者 刘子林 方洪松 彭昊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39-42,46,共5页
目的评价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轻度内翻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膝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93例(93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76例;年龄71~87岁,平... 目的评价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留轻度内翻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因膝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93例(93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76例;年龄71~87岁,平均77岁。按患者术后下肢力线角度将患者分为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用ROM、HSS、AKS评分量表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5~47个月,平均(24.4±8.9)个月,ROM术前平均(49.9±6.7)°,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111.4±5.3)°、(112.2±5.0)°、(103.1±2.7)°,HSS评分术前平均(52.4±3.0)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84.2±3.0)分、(87.1±2.6)分、(81.6±1.9)分,AK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9.8±2.8)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73.2±5.3)分、(80.1±3.0)分、(72.6±1.5)分,AKS活动评分术前平均(60.5±3.7)分,术后末次随访中立组、轻度内翻组、严重内翻组分别为平均(86.0±2.6)分、(89.9±2.0)分、(80.6±2.9)分,三组术后HSS、AK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短期随访来看,膝内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保持3°~6°的轻度内翻会带来更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还不能判断内翻对齐和翻修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翻 下肢力线 全膝关节置换术 轻度内翻
下载PDF
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下肢力线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智浩 冯宗权 +2 位作者 邹勇根 牛国庆 吴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68-1374,共7页
背景:长期随访报道发现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是单髁置换翻修的重要原因,而术后下肢力线被认为是导致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下肢力线对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长期随访报道发现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是单髁置换翻修的重要原因,而术后下肢力线被认为是导致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下肢力线对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关节科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患者84例,运用Kellgren-Lawrence X射线分级评估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是否较术前进展分为外侧关节炎进展组和未进展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髋-膝-踝角、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等下肢力线情况,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分析下肢力线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随访36-72个月,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垫片脱位等并发症;②84例患者中进展组27例,未进展组57例;末次随访未进展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进展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进展组患者平均髋-膝-踝角为(-1.02±3.13)°,未进展组为(3.94±1.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髋-膝-踝角差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展组术后下肢力线位于3区及C区居多,而未进展组位于2区居多;⑤提示良好的下肢力线是影响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膝关节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功能良好的患者机械轴平均内翻角度约3.94°,而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患者外翻较多(平均外翻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单髁置换 活动平台 下肢力线 骨关节炎 外侧间室 膝外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