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servation of Helicity in Hurricane Andrew(1992)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al Rainband 被引量:9
1
作者 徐亚梅 伍荣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40-950,共11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ity in a hurricane are presented by calculating the MM5 model output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helicity in a hurricane mainly depends on its horizontal compon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ity in a hurricane are presented by calculating the MM5 model output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helicity in a hurricane mainly depends on its horizontal component, whose magnitude is about 100 to 1000 times larger than its vertical component. It is also found that helicity is approximately conserved in the hurricane. Since the fluid has the intention to adjust the wind shear to satisfy the conservation of helicity, the horizontal vorticity is even larger than the vertical vorticity,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vortices slant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except in the inner eye. There are significant horizontal vortices and inhomogeneous helical flows in the hurricane.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al rainband is discussed by using the law of horizontal helical flow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orizontal strong vortices and inhomogeneous helical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ITY CONSERVATION helical flow spiral rainband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f the Mesoscale Systems in the Spiral Rainband of 0509 Typhoon Matsa 被引量:2
2
作者 周玲丽 翟国庆 何斌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The Advance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RW)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local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caused by Typhoon Matsa over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vance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RW)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local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caused by Typhoon Matsa over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storm was caused mainly by the secondary spiral rainband of the Stationary Band Complex (SBC) structure. Within the secondary spiral rainband there was a strong meso-β-scale convergence line generated in the boundary layer, corresponding very well to the Doppler radar echo band. The convergence line comprised several smaller convergence centers, and all of these convergence columns inclined outward. Along the convergence line there was precipitation greater than 20 mm occurring during the following one hour. During the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the Doppler radar echo band, convergence line, and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during the following one hour, moved and evolved synchronously. Furthe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vertical shear of radial wind and the low-level jet of tangential wind contributed to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rgence column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ascending leg of the clockwis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radial wind and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the entrance region of the low-level jet of tangential wind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nvergence. The warm, moist inflow in the lower levels was brought in by the inflows of the clockwise secondary circulation and uplifted intensely at the effect of convergence. In the convectively instable environment, strong convection was triggered to produce the heavy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rainstorm convergence line spiral rainband radial wind tangential wind
下载PDF
Spiral rainband in a numeri-cally simulated tropical cyclone 被引量:1
3
作者 ZHUPeijun ZHENGYongguang +1 位作者 WANGHongqing TAOZu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800-808,共9页
Spiral rainband is a prominent structure of tropical cyclone. Though its forming mechanism, vortex Rossby wave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recent years, its internal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still not well know... Spiral rainband is a prominent structure of tropical cyclone. Though its forming mechanism, vortex Rossby wave theory,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recent years, its internal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still not well known. The spiral rainband in the severe tropical storm Kammuri (2002), which caused heavy rainfall in southeast China, is simulated using the mesoscale model MM5 (V3).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spiral rainband propagates azimuthally at a speed close to that of vortex Rossby wave in theory, and is accom- panied with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radial directio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simulated spiral rainband are analyzed with the high-resolution model output including the full physical process. Positive vorticity, ascending motion, hori- zontal momentum and so on are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spiral rainband. The convergent moisture of spiral rainband comes mostly from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under 1 km. Airflow from the outside of spiral rainband is convective instability, which can provide instability energy for convec- tio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in the inside of spiral rainband is neutral, implying that the instability energy has been released. There is a mesoscale strong wind band just near the spiral rainband in the outer side with a maximum wind speed exceeding 30 m/s, which results from the pressure force acceleration when the air flows into the spiral rainband along the gradient of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形雨带 热带旋风 数字模型 罗斯比波
原文传递
A Numerical Study of Mesoscale-Topography Influence on the Heavy Rainband of Typhoon Hato(2017) 被引量:1
4
作者 OUYANG Ping WANG Yong-qing +1 位作者 ZHANG Xiu-nian TAO Li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1年第4期393-405,共13页
During the movement of Typhoon Hato(2017)over land,heavy rainfall occurred when the spiral rainband which was about 100 km distance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typhoon passed the Dayao Mountain(with an elevation of 1.... During the movement of Typhoon Hato(2017)over land,heavy rainfall occurred when the spiral rainband which was about 100 km distance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typhoon passed the Dayao Mountain(with an elevation of 1.2 km).In this study,the structures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heavy rainband along the mountain range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high-resolution mode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opography in causing the heavy rainband.Upslope of the steep terrain lifts the cyclonic flow to produce strong upward motion when the rainband passes across with high wind speed.At the same time,the warm and humid air is lifted to the steep slope,causing unstable energy to accumulate over the windward slope,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rainfall.In particular,the convective cells generated upstream of rainband will further strengthen and develop due to the uplift when they move close to the mountain foot.Some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in the convective cells fall to the ground while others move downstream with the intense updrafts,forming heavy rainfall near the summit.As a result,the largest accumulative rainfall coincides well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ountain ri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spiral rainband orographic influence
下载PDF
崇左和防城港两地的台风韦帕(201907)降雨雨滴谱对比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毛家燊 陈逸伦 +4 位作者 张奡祺 陈淑敏 方容 黎伟标 李明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防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9年8月2~3日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内陆背风侧(LSI)、近海岸迎风侧(WSC)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台风... 利用崇左国家气象观测站、防城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雨滴谱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9年8月2~3日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内陆背风侧(LSI)、近海岸迎风侧(WSC)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台风“韦帕”降雨以中、小雨滴贡献为主,尤其中雨滴贡献率稳定在70%以上。LSI处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雨强相对平缓,WSC处表现为积层混合云降水,雨强较大且波动剧烈。因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导致WSC的雨滴数浓度、雨滴直径明显大于LSI。LSI处在台风登陆后雨势增强的最主要因素是雨滴直径增大,WSC处由台风眼墙转变为强对流螺旋雨带影响后其雨势增强则主要是由于雨滴数浓度增加。台风“韦帕”对流降水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均值为1.85 mm,对数标准化数浓度均值为3.95 mm^(-1)m^(-3);LSI处对流降水位于海洋性对流区域内,而WSC处则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螺旋雨带 台风眼壁 近海岸山脉 雨滴谱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两次低涡暴雨过程降水特征和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夕迪 胡艺 +4 位作者 张芳 靳双龙 符娇兰 郝莹 张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3-1610,共18页
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11~13日(过程1)和2016年7月19~21日(过程2)华北地区两次低涡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加强、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中纬... 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11~13日(过程1)和2016年7月19~21日(过程2)华北地区两次低涡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加强、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中纬度西风带低涡系统东移北上发展、下游高压坝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但过程1的累计雨量、降雨强度、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极端性均不及过程2。两次过程的低空急流差异明显,过程1以低涡南侧的西南急流为主,过程2不仅西南急流更强,低涡北侧的偏东风急流同样显著,低层偏东风在太行山东麓地形的作用下产生了更明显的强降水。两次过程的低涡强度、结构及路径存在明显差别,过程1的低涡发展较为浅薄,仅在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明显的正涡度,且在过程后期移动速度较快,一路沿太行山北上并最终在河北北部消散;而过程2的低涡更为深厚,后期在河北西南部稳定少动直至消散。两次过程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第一阶段,过程1的低层辐合主要出现在低涡中心附近的山西南部至河南北部,而过程2的辐合主要出现在低涡北侧偏东风急流与地形交界处的河北西部地区;在第二阶段中,两次过程均出现了类似于台风螺旋雨带结构的低涡螺旋型对流雨带,但过程1主要出现在低涡东侧,而过程2主要发生在低涡北侧,这可能是由于水平涡度旋度、差动垂直涡度平流、暖平流以及非绝热加热的分布差异导致的;在第三阶段,过程1的低涡已移至华北北部,低涡中心附近的强辐合配合不稳定层结和地形抬升产生了较强降雨;而过程2的低涡仍然位于河北西部,低涡东北侧的暖切变辐合不及过程1,但对流不稳定层结更深厚,从而产生了更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及更强的降雨。上述结论有助于理解两次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差异及可能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低涡暴雨 低涡结构 地形降水 螺旋型对流雨带 对流不稳定
下载PDF
1992年Andrew飓风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陆汉城 钟科 张大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27-836,共10页
根据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对1992年Andrew飓风数值试验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分析了Andrew飓风的中尺度特征,研究飓风中的眼区、眼壁区及螺旋性雨带区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构。轴对称的物理量分布展... 根据PSU-NCAR中尺度模式(MM5)对1992年Andrew飓风数值试验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分析了Andrew飓风的中尺度特征,研究飓风中的眼区、眼壁区及螺旋性雨带区不同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构。轴对称的物理量分布展现了眼壁区区别于眼区和螺旋性雨带区的动力学特征,非对称的物理量分布则表明眼壁区的强风暴天气发生在飓风的西北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飓风 螺旋性雨带 眼壁 1992年 中尺度模式 数值试验 发展机制
下载PDF
派比安台风(0606)登陆期间雨带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胡东明 潘玉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6-620,共15页
2006年8月3日派比安台风(0606)接近登陆时,在距离台风中心东北180km处有一强螺旋雨带生成,并随台风往陆地方向移动.本研究利用位于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该螺旋雨带的回波结构和中尺度风场,并探讨... 2006年8月3日派比安台风(0606)接近登陆时,在距离台风中心东北180km处有一强螺旋雨带生成,并随台风往陆地方向移动.本研究利用位于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该螺旋雨带的回波结构和中尺度风场,并探讨其维持机制.雷达回波分析显示,雨带由多个对流单体组织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结构,长约200km,宽约35km.同过去研究中台风雨带气流结构呈准二维相比,该雨带在成熟时期的气流结构呈明显的三维特征.从雨带上游至下游,沿雨带方向风速显著减弱,而跨雨带方向风速则明显加强.在雨带上游,雨带内侧为外流,而雨带外侧3km以下为内流.其中2km以下气流进入雨带时逐渐减速并在雨带内形成强辐合,部分内流转为倾斜往外的气流.1km以下,部分内流穿过雨带的强回波中心与雨带内侧的外流在雨带内边缘形成另一强辐合区.在雨带下游,在5km高度以下雨带内外均侧为内流,其中2km以下气流从雨带外部进入雨带时先加速,随后逐渐减速,在雨带内侧边缘形成最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后,随高度向外倾斜并在雨带外部形成下沉,部分下沉气流转为内流重新进入到雨带.由于雨带上、下游分别位于海洋和陆地上,因此海陆摩擦差异是造成雨带上、下游气流结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雨带上、下游同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切线间夹角不同.此外,雨带内的气流也表明由倾斜上升在雨带外侧下沉转化成的内流,对于雨带上、下游内流的加强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螺旋雨带 三维特征
下载PDF
台风“云娜”在近海强度变化及结构特征的数值研究Ⅱ:云微物理参数化对强度和路径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程锐 宇如聪 +1 位作者 徐幼平 傅云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7-786,共10页
在分析云微物理参数化对云结构和降水特征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云微物理参数化过程对台风"云娜"强度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影响,其中不考虑雨水蒸发冷却效应后,比其他试验最终地面最大风... 在分析云微物理参数化对云结构和降水特征的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云微物理参数化过程对台风"云娜"强度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强度和路径有一定影响,其中不考虑雨水蒸发冷却效应后,比其他试验最终地面最大风速强7 m/s以上,但此时登陆地点误差最大,与对照试验偏离150 km左右。我们还从螺旋雨带结构变化及环境风切变影响角度分析台风临近登陆时强度模拟减弱的原因,发现过强的外围螺旋雨带以及环境风场垂直切变对于台风的加深、维持是不利的,他们可能会造成"云娜"临近登陆时强度的下降。不难看出,云微物理过程可以加强甚至产生外螺旋雨带,当外围雨带发展加强之后,可以引起局地辐合强度增强,从而限制了大量水汽和能量向台风内核输送,从而会导致台风强度下降。此外,外围螺旋雨带的发展,还可以从对流层中层带来干冷空气入侵行星边界层;而当入流边界层中雨水下落时,其自身的蒸发也会使周围气块温度下降;这些干冷气团在入流气流的输送下进入台风内核,从而对云墙产生了"冷侵蚀",最终引起台风强度下降。因此,减小上述两方面的模拟误差,应能改进台风"云娜"登陆过程中强度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 云微物理参数化 螺旋雨带 环境风切变
下载PDF
台风“珍珠”(2006)螺旋雨带发展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咏青 蔡敏敏 张秀年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6-796,共11页
基于2 km分辨率的ARW-WRF数值模拟资料,讨论了台风"珍珠"(2006)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及内雨带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和强度。作为雨带中仅仅存在于眼壁外侧的内雨带,其传播机制与重力波、涡旋Rossby... 基于2 km分辨率的ARW-WRF数值模拟资料,讨论了台风"珍珠"(2006)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及内雨带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模式很好地再现了台风的路径和强度。作为雨带中仅仅存在于眼壁外侧的内雨带,其传播机制与重力波、涡旋Rossby波及混合波没有联系,其可能发展机制仅与低层出流、水平风场和变形场有关。低层出流使得内雨带径向向外运动,而低层的水平风场和变形场使其形成螺旋结构。同时,就螺旋雨带中精细对流单体的发展而言,涡度收支方程定量分析表明,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垂直涡度:水平涡度倾斜为垂直涡度;上升运动拉伸垂直涡度。随着平流输送,对流单体在眼壁附近合并和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数值模拟 螺旋雨带 发展机制
下载PDF
超强台风韦帕(0713)螺旋雨带中尺度结构双多普勒雷达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周海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84,共14页
超强台风"韦帕"(Wipha)是2007年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在浙江省造成了特大暴雨。利用宁波和舟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观测资料,对"韦帕"的两条螺旋雨带进行了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并综合利用组网雷达拼图数据等资... 超强台风"韦帕"(Wipha)是2007年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在浙江省造成了特大暴雨。利用宁波和舟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观测资料,对"韦帕"的两条螺旋雨带进行了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并综合利用组网雷达拼图数据等资料,对螺旋雨带的三维精细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两条螺旋雨带的三维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螺旋雨带内部低层有多个强回波区,水平速度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强回波带上;强回波带的低层有较强的上升气流,最强上升气流超过4 m/s。在螺旋雨带中存在多个辐合辐散对、上升下沉气流对,这对于螺旋雨带的维持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沿着台风中心的垂直剖面内,螺旋雨带内部的强回波区向雨带外侧倾斜。雨带外侧2 km高度以下的低层有较强的内流,最大值为5 m/s;雨带内侧有较强的外流,2 km高度以上均受外流控制;内流和外流在雨带中部低层汇合抬升。切向速度的强中心出现在3 km高度,速度值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2)两个时段的螺旋雨带也存在差异。前一个时段的螺旋雨带对流发展更旺盛,45 dBZ的回波高度为4.8 km,而后一个时段的螺旋雨带45 dBZ的回波高度仅3.2 km。垂直剖面内,前一个时刻螺旋雨带低层辐合更强,最强辐合值超过-15×10-4s-1,正是由于低层的强辐合和充足的水汽供应,才使得雨带内部中低层的回波发展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雨带 双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场反演 三维结构
下载PDF
强热带风暴“风神”(0806)螺旋雨带中尺度结构双多普勒雷达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海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利用广州和深圳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分析了强热带风暴"风神"(0806)螺旋雨带的三维动力结构。螺旋雨带内部强回波区的低层有强辐合区,最大辐合超过-15×10-4 s-1;雨带的高层以... 利用广州和深圳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分析了强热带风暴"风神"(0806)螺旋雨带的三维动力结构。螺旋雨带内部强回波区的低层有强辐合区,最大辐合超过-15×10-4 s-1;雨带的高层以辐散气流为主。雨带内部上升和下沉气流共存,最大上升气流为4 m/s,最大下沉气流超过-1 m/s。在沿着风暴中心的垂直剖面内,螺旋雨带外侧低层有较强的内流,气流从雨带外侧低层进入,最强内流位于1 km高度以下;雨带内侧有明显的外流。两支气流在雨带强回波区辐合,水汽在此处辐合抬升;这种动力结构对于强降水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切向速度呈逆时针旋转,最大速度在3 km高度层,速度值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雨带 三维结构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下载PDF
The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ave Structure of Typhoon Rananim (2004) 被引量:4
13
作者 明杰 倪允琪 沈新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23-542,共20页
Typhoon Rananim (2004) was one of the severest typhoons landfalling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96 to 2004. It brought serious damage and induced prodigious economical loss. Using a new generation of mesoscale model... Typhoon Rananim (2004) was one of the severest typhoons landfalling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1996 to 2004. It brought serious damage and induced prodigious economical loss. Using a new generation of mesoscale model, name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ing system, with 1.667 km grid horizontal spacing on the finest nested mesh, Rananim wa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in terms of track, intensity, eye, eyewall, and spiral rainbands. We compared the structures of Rananim to those of hurricanes in previous studies and observations to assess the validity of simulation.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s of eye and eyewall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The focus was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rtex Rossby waves in the inner-core region. We found that the Rossby vortex waves propagate azimuthally upwind against the azimuthal mean tangential flow around the eyewall, and their period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an air parcel moving within the azimuthal mean tangential flow. They also propagated outward against the boundary layer inflow of the azimuthal mean vortex. Puthermore, we studi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piral potential vorticity (PV) bands and spiral rainbands, and found that the vortex Rossby wav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piral rainb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al structure vortex Rossby wave spiral rainband TYPHOON
下载PDF
水平湍流混合对莫拉克(2009)台风强度及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璐 张熠 周博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629,共14页
在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水平湍流混合是重要的物理过程,该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结果有很大影响.研究通过调整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水平湍流参数化方案中的Smagorinsky系数Cs(Smagorinsky... 在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水平湍流混合是重要的物理过程,该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结果有很大影响.研究通过调整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水平湍流参数化方案中的Smagorinsky系数Cs(Smagorinsky Coefficient)控制水平湍流混合的强弱,对比分析了水平湍流混合强度在台风莫拉克(2009)数值模拟中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湍流混合对莫拉克台风路径的模拟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台风的最大强度有显著影响,随着Cs增大台风强度减弱,热力场分析表明过大的水平混合不利于台风暖心的维持.从轴对称风场特征来看,Cs变化的影响并非集中在边界层中,台风中上层的风场均发生了改变,但边界层中变化更大,随着Cs增大最大风速半径外扩.从雨带和对流的发展特征来看,Cs越小越有利于模拟出单点发展的对流胞,但这些对流胞不易组合发展为有组织的对流带,而Cs过大时,对流胞出现涡丝化发展形态而发展为平滑的长雨带,减弱了雨带内的对流强度但使对流区的分布更趋于对称化,且过大的水平交换作用不利于雨带精细结构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湍流混合 台风数值模拟 对流 螺旋雨带
下载PDF
罗莎(0716)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海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1,共8页
强台风罗莎(Krosa)于2007年10月7日15:30在福建省福鼎和浙江省苍南交界处第三次登陆,登陆期间,"罗莎"外围螺旋雨带恰好穿越宁波和舟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区。利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双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 强台风罗莎(Krosa)于2007年10月7日15:30在福建省福鼎和浙江省苍南交界处第三次登陆,登陆期间,"罗莎"外围螺旋雨带恰好穿越宁波和舟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区。利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双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行风场反演,研究了螺旋雨带的三维风场结构。在螺旋雨带内部低层有多个强回波区。3 km高度以下,在雨带上游,雨带外侧水平速度与雨带夹角较小,内流较弱;雨带下游,水平速度与雨带夹角逐渐增大,内流较强;在雨带内侧有明显的外流。垂直剖面内,雨带外侧低层有明显的内流,气流从雨带外侧2 km高度以下的低层进入雨带;而在雨带内侧存在明显的外流,两支气流在雨带内部低层辐合,在雨带内部形成强回波区;外围螺旋雨带切向速度分量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大速度区在2 km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螺旋雨带 双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三维结构
下载PDF
基于卫星资料对“海燕”台风影响海南岛风雨分布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俞 李静 杨仁勇 《热带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95-101,共7页
基于NOAA极轨卫星反演资料,同时结合GFS模式分析资料和海南岛乡镇自动站资料,综合分析超强台风"海燕"靠近海南岛南部近海时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南岛带来的风雨影响。得到的高分辨率卫星红外云图清晰地反演了"海燕&qu... 基于NOAA极轨卫星反演资料,同时结合GFS模式分析资料和海南岛乡镇自动站资料,综合分析超强台风"海燕"靠近海南岛南部近海时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南岛带来的风雨影响。得到的高分辨率卫星红外云图清晰地反演了"海燕"内部对流结构呈不对称分布,海南岛的降水分布与"海燕"内螺旋雨带的走向密不可分,而海南岛的地形分布及上空的大气环境又为螺旋雨带内小尺度对流的发展、维持提供有利的条件;微波散射计反演的10 m风场表明,"海燕"经过海南岛南部近海时,风场分布也呈明显的不对称,大风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位,不同级别风圈的分布直接决定着海南岛的大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燕” AMSU散射计 螺旋雨带
下载PDF
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期间GPM资料的降水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芳 李南 万瑜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4期69-76,共8页
为研究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资料对台风雨带降水结构的探测能力,利用GPM卫星资料、地基雷达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对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期间的降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螺旋雨带造成的降水远大于... 为研究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资料对台风雨带降水结构的探测能力,利用GPM卫星资料、地基雷达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对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期间的降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螺旋雨带造成的降水远大于台风外围云系产生的降水;台风螺旋雨带的雨顶高度大于外围云系的雨顶高度,基本在7 km以上,最大雨顶高度达到15 km;台风螺旋雨带及其外围云系都以层云和对流云降水为主,其中螺旋雨带中对流云降水所占比例高于外围云系,对流云的平均降水率是层云的3倍左右,对流云降水对应近地面降水率和雨顶高度的大值区;台风螺旋雨带的降水柱与外围云系中的降水柱相比,具有数量多、密度大、高度高的特点,这与台风螺旋雨带中对流发展旺盛有关;2A-DPR数据产品对降水估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为用GPM产品估测降水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降水测量 台风“温比亚” 降水结构 降水分析 螺旋雨带 雨顶高度 降水率
下载PDF
0505号台风“海棠”特殊移动路径的分析
18
作者 黄美金 陈钟荣 +3 位作者 廖廓 林小红 钟卓约 周乐照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58,共11页
“海棠”台风在弱环境场引导气流中,受台湾东南面生成的次生低压的吸引作用,产生了打转效应.台风形成的不对称结构影响其移向和降水分布,路径突转时极易产生短时强降水.食指状和“人”字形的外螺旋雨带、螺旋雨带最大回波强度区的移动... “海棠”台风在弱环境场引导气流中,受台湾东南面生成的次生低压的吸引作用,产生了打转效应.台风形成的不对称结构影响其移向和降水分布,路径突转时极易产生短时强降水.食指状和“人”字形的外螺旋雨带、螺旋雨带最大回波强度区的移动与台风前进方向一致.在台风停滞打转期间台风上下层的正负速度中心极值有一个调整过程,螺旋雨带都很接近同心圆,是台风风力最大的时候.多普勒雷达提供的风廓线产品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垂直风场的连续变化,同时也给台风定位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次生低压 台风路径 螺旋雨带密集区 径向速度 风廓线
下载PDF
区域暴雨过程中两次龙卷风事件分析 被引量:43
19
作者 张一平 俞小鼎 +2 位作者 吴蓁 梁俊平 吕林宜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1-973,共13页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和NCEP等资料对2010年7月17和19日河南两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龙卷发生的天气背景是:两次龙卷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影响河南出现区域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高层为青藏高...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观测和NCEP等资料对2010年7月17和19日河南两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龙卷发生的天气背景是:两次龙卷均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影响河南出现区域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高层为青藏高压脊北侧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侧强辐散区,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急流,龙卷发生在地面β中低压气旋的东南象限,距气旋中心约50km处。(2)龙卷发生的环境场特征:对流有效位能大于1000J/kg,大气层结不稳定,K指数大于36℃,发生强龙卷的SWEAT指数在400左右,0—1.5km垂直风矢量切变达15m/s,而抬升凝结高度很低(0—300m)。(3)雷达回波和特征参数分析结果为: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低涡东南侧的β中尺度螺旋雨带上,该回波带强度50dBz左右,顶高9—12km,龙卷是由该回波带中部的微型超级单体产生,垂直剖面上低层有明显的弱回波上升气流区,螺旋雨带中部向东凸起的强降水下沉气流和上升入流交界处是龙卷易出现的关键区域。速度图上,γ中尺度气旋系列先后经历了三维相关切变、中气旋、龙卷涡旋特征的演变过程。中气旋提前于龙卷发生前0.5—1h出现,这对估计和预警龙卷很有意义。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参数分析结果是: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底的高度都在1km以下,TVS底和中气旋底高度相当或略低一些,F2级龙卷底高<0.5km,TVS顶的高度一般在2—4km,中气旋顶高一般2—3km;从最大切变值来看,中气旋最大切变一般在(1.0—4.0)×10-2s-1,TVS最大切变值一般为(2.0—5.0)×10-2s-1,最大切变高度平均出现在0.8—0.9km,F2级龙卷最大切变高度一般在0.5km。就F1和F2两次龙卷过程比较看,F2龙卷特征底和顶的高度都低于F1龙卷,最大切变值F2龙卷比F1龙卷大一倍,出现在低层大的切变更容易造成严重的龙卷灾害。根据局限于低层中气旋和TVS系列性、移动性、持续性的特点明确了区域暴雨中预警龙卷的思路。最后对区域暴雨过程中出现龙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螺旋雨带 中气旋 微型超级单体 龙卷涡旋特征 龙卷预警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登陆期间的对流结构特征及对强降雨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涛 董林 +1 位作者 罗玲 杨舒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33-1443,共11页
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造成极端降水,其中8月9日白天浙江东部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长时间影响,9日夜间在台风内核对流影响下降水有显著增强;降水中心与浙江临海地区的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地形特征密切相关。GPM(Global Precipita... 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在浙江造成极端降水,其中8月9日白天浙江东部受台风外围螺旋雨带长时间影响,9日夜间在台风内核对流影响下降水有显著增强;降水中心与浙江临海地区的天台山、括苍山和雁荡山等地形特征密切相关。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卫星遥感反演表明近岸台风螺旋雨带以层积混合型降水为主,台风眼墙区域以热带暖云对流型降水为主;眼墙区雨滴有效直径更大、雨滴数密度更高,有利于形成高降水强度。台风登陆前移动速度较慢,浙江沿海地区维持低层锋生和辐合,有利于外围螺旋雨带降水维持和增强;登陆前后受环境垂直切变等因素影响,台风中心左前侧眼墙区域对流活跃,在登陆点附近强降水区偏向于台风中心左侧。分钟级降水观测表明台风登陆期间浙江近海山区降水强度2~3倍于平原地区,其中地形性降水增幅效应与台风对流非对称结构差异对降水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有利于在台风中心左前侧的括苍山—雁荡山山区形成强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螺旋雨带 眼墙 垂直切变 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