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s and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of <i>Spiroplasma citri</i>, the Causal Agent of Citrus Stubborn Disease in Egypt
1
作者 Mohamed Mannaa Anna Maria D’Onghia +2 位作者 Khaled Djelouah Giuseppe Cavallo Franco Valentini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2期246-250,共5页
Stubborn disease of citrus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quality deterioration of citrus fruits in Egypt.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usal agent are vital for revealing its real dist... Stubborn disease of citrus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quality deterioration of citrus fruits in Egypt.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usal agent are vital for revealing its real distribution and for management. In 2011, sever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year from stubborn suspected symptomatic trees within the main citrus growing area in Egypt, the Nile-delta region. After culturing the causal agent on artificial LD8 media from the field fresh samples, two new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biological indexing were set up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by increasing the greenhouse transmission rate;which reached 85% with the new inverse inoculation method. Different PCR primer pair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Egyptian Isolates of Spiroplasma citri and the most specific primer pair for these local isolates was determine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indexing, along with determining the most specific and efficient PCR primer pair for the detection, will enhance and facilitate the citrus certification programs in Egypt, making them better tool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stubborn disease. Furthermore obtained Egyptian isolates were characterized molecularl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sequences showing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roccan strain (GII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Indexing spiroplasma citri PCR CITRUS STUBBORN DISEASE EGYPT
下载PDF
褐飞虱体内Arsenophonus、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四种次生共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建军 王凤英 +2 位作者 黄立飞 陈红松 杨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3-593,共11页
【目的】Arsenophonus、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是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的次生共生菌,能对寄主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理产生影响,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4种共生菌的感染和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利用共生菌防治害虫提供技术依据。... 【目的】Arsenophonus、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是广泛分布于昆虫体内的次生共生菌,能对寄主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理产生影响,明确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4种共生菌的感染和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利用共生菌防治害虫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利用Arsenophonus特异性23S rRNA基因引物,Wolbachia、Spiroplasma和Cardinium各自的16S rRNA基因引物PCR检测广西10个地市、海南海口及上海、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共14个地理种群褐飞虱雌、雄虫体内共生菌感染情况,并对扩增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不同地区2014年和2015年褐飞虱体内Arsenophonus感染率最高的分别为河池种群(30%)和长沙种群(20%)、PWolbachia感染率最高为河池种群(20%)和南京种群(30%),而Spiroplasma和Cardinium在褐飞虱各种群内均未检测到。序列比对和发育分析表明,褐飞虱体内Arsenophonus与同翅目昆虫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体内感染的该菌关系最近;而感染Wolbachia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除海南种群有一个个体感染Wolbachia菌A群外,其余种群感染的全部为B群;同时在所有感染两类共生菌的个体中并未发现共感染现象。【结论】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感染Arsenophonus和Wolbachia两类共生菌的感染率并不一致;总体上褐飞虱雌虫Wolbachia感染率要高于雄虫,褐飞虱体内感染的两类共生菌与其它昆虫体内的共生菌序列高度一致或类似,且在所有检测的地理种群中均未发现有Spiroplasma和Cardinium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共生菌 ARSENOPHONUS WOLBACHIA spiroplasma CARDINIUM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铁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初步晶体学研究
3
作者 杨悦 王慧 +7 位作者 王锐 马可 徐颖 张水军 张珍珍 陈蓉 孟庆国 冯志新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27-235,共9页
铁蛋白是普遍存在于各类有核生物、参与机体铁离子稳态调控的一类蛋白质,它可以自组装形成14 nm左右的中空笼状颗粒,常被作为药物和疫苗的递送载体。支原体铁蛋白的晶体结构显示,铁氧化活性中心和铁离子通道与其他物种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铁蛋白是普遍存在于各类有核生物、参与机体铁离子稳态调控的一类蛋白质,它可以自组装形成14 nm左右的中空笼状颗粒,常被作为药物和疫苗的递送载体。支原体铁蛋白的晶体结构显示,铁氧化活性中心和铁离子通道与其他物种存在结构上的差异。目前螺原体铁蛋白还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螺原体铁蛋白与包含支原体在内的其他物种铁蛋白均具有较低的同源性。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铁蛋白(SeFer),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蛋白能以可溶的形式表达于大肠杆菌细胞内。分别通过二乙氨基乙基(DEAE)弱阴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获得高纯度的SeFer。在4℃和18℃,用坐滴气相扩散法对SeFer进行晶体筛选,该蛋白在多种条件下能生长晶体,通过同步辐射光源衍射,其晶体最好衍射至2.90?,属于I432空间群,收集的数据可用于后继结构解析。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动态光散射(DLS)以及SeFer分子筛出峰位置显示,经大肠杆菌重组表达的SeFer相对分子质量为400 kD左右,粒径大小为15 nm左右,与理论值接近。利用Alphafold 2对SeFer进行结构预测,发现其具有与其他铁蛋白类似的二十面体球状结构,但是其铁氧化活性中心与支原体铁蛋白保守位点存在差异。本结果不仅为研究SeFer的晶体结构提供了基础,也为疫苗载体提供了新的候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 铁蛋白 蛋白纯化 晶体结构
下载PDF
雌性截形叶螨中Wolbachia抑制Spiroplasma
4
作者 谢康 杨坤 +3 位作者 霍诗梅 邴孝利 夏雪 洪晓月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4-701,共8页
【目的】探究截形叶螨中Wolbachia与Spiroplasma这两种共生菌之间的竞争关系,评估叶螨交配类型对其寿命的影响。【方法】对不同共生菌感染类型的雌螨在不同交配类型以及不同日龄的情况下其体内共生菌滴度进行定量PCR检测,对不同交配类... 【目的】探究截形叶螨中Wolbachia与Spiroplasma这两种共生菌之间的竞争关系,评估叶螨交配类型对其寿命的影响。【方法】对不同共生菌感染类型的雌螨在不同交配类型以及不同日龄的情况下其体内共生菌滴度进行定量PCR检测,对不同交配类型的雌螨寿命进行记录,利用SPSS19.00(IBM)分析交配类型、成螨日龄对共生菌滴度的影响,以及叶螨交配类型对寿命的影响。【结果】不同交配类型以及不同日龄的雌螨,其体内共生菌滴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Wolbachia滴度,单感染Wolbachia雌螨与双感染在4日龄、10日龄有差异;对于Spiroplasma滴度,单感染Spiroplasma雌螨均显著高于双感染;双感染中Wolbachia滴度显著高于Spiroplasma;双感染雌螨与同一感染或不感染品系雄螨交配后的存活时间长于与单感染Spiroplasma雄螨交配,单感染Spiroplasma雌螨与同一感染或不感染品系雄螨交配后的存活时间长于与双感染雄螨交配。【结论】交配类型和成螨日龄影响共生菌滴度;Wolbachia的存在抑制Spiroplasma;交配类型会对雌螨寿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spiroplasma 双感染 截形叶螨 滴度 交配类型
原文传递
Co-infection of Wolbachia and Spiroplasma in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truncatus increases male fitness 被引量:1
5
作者 Kang Xie Yi-Jia Lu +2 位作者 Kun Yang Shi-Mei Huo Xiao-Yue Ho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921-937,共17页
Wolbachia and Spiroplasma are intracellular bacteria that are of great interest to entomologists,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alter insect host biology in multiple ways.In the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truncatus,co-infec... Wolbachia and Spiroplasma are intracellular bacteria that are of great interest to entomologists,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alter insect host biology in multiple ways.In the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truncatus,co-infection of Wolbachia and Spiroplasma can induce 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and fitness costs;however,l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co-infection at the genetic level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CI.In this study,we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symbionts on male mite host fitness and used RNA sequencing to generate the transcriptomes of T truncatus with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infection.In total,we found symbiont-infected lines had a higher hatch proportion than the uninfected line,and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the uninfected line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lines.Co-infection changed the expression of many genes related to digestion detoxification,reproduction,immunity and oxidation reduction.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infection of Wolbachia and Spiroplasma confers multiple effects on their hosts,and helps iluminat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endosymbionts and arthrop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NFECTION development time spiroplasma Tetranychus truncatus tran-scriptome WOLBACHIA
原文传递
A NEW SPIROPLASMA FROM THE SURFACE OF PLANT FLOWER IN CHINA
6
作者 郭永红 叶旭东 +2 位作者 陈永萱 CHEN T.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3期290-296,共7页
The strain CCH,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plant flower in China, is a wall- less,helical prokaryote which passes through a microfilter 0. 22 μm in diameter. Cholesterol isrequired for its growth. The strain CC... The strain CCH,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plant flower in China, is a wall- less,helical prokaryote which passes through a microfilter 0. 22 μm in diameter. Cholesterol isrequired for its growth. The strain CCH could metabolize glucose, fructose, maltose, treha-lose and arginine, but not urea. Its electrophoresis pattern of cell proteins is distinct fromthat of other spiroplasmas. The guanine-plus-cyrosine content of its DNA determined bymelting temperature is 29. 15 mol%. No relation with any known spiroplasmas was found in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deformation test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estrain CCH is referred to a new species in the genus of Spiroplasma or the representative ofa new spiroplasma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FLOWER spiroplasma MORPHOLOGY and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研究综述
7
作者 孔德瑶 陈颖 +2 位作者 师家豪 董麒霏 张晴 《工业微生物》 CAS 2023年第6期29-31,共3页
螺原体是一种独特的原核生物,其种类繁多,是昆虫和一些植物的病原体,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往往会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从宿主分布、毒力因子、形态和运动能力、细胞骨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 螺原体是一种独特的原核生物,其种类繁多,是昆虫和一些植物的病原体,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往往会造成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从宿主分布、毒力因子、形态和运动能力、细胞骨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够为螺原体的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宿主 毒力因子 免疫反应
下载PDF
3种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离及其基本特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汉寿 阮康勤 +2 位作者 纪燕玲 陈永萱 王志伟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花上的螺原体的存在,搜集我国的螺原体资源,并研究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螺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根据16S rDNA和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螺原体分... 【目的】调查我国植物花上的螺原体的存在,搜集我国的螺原体资源,并研究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螺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根据16S rDNA和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螺原体分离菌株可能的分类地位。【结果】分别从油菜(Brassica napu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3种植物花表分离到4株螺原体CNR-1和CNR-2、CNA-1、CRW-1,对其形态、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这4株螺原体在R-2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都能通过孔径为0.22μm的微孔滤膜;在R-2固体培养基上呈圆形或颗粒状菌落,菌落直径约50~600μm;在生长的某个阶段可呈典型的螺旋状,菌体直径为37.04~370.40nm,长度约0.89~11.88μm;它们都能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不能利用尿素;在不含胎牛血清的R-2培养基中,它们都不能生长;菌株CNR-1、CNA-1能强烈代谢精氨酸,而CNR-2和CRW-1不能代谢精氨酸;在氨苄青霉素钠浓度高达2000U/mL的R-2培养基中,分离菌株生长良好。根据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菌株CNR-1和CNR-2、CNA-1与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较近,而CRW-1与S.clarkii聚类较近;根据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CRW-1形成一个单独的分枝,其它3个菌株仍与S.melliferum聚类。【结论】以上结果初步表明,分离菌株CNR-1和CNR-2、CNA-1极有可能是Spiroplasma melliferum,而CRW-1可能是一个新的螺原体种,但还需要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生物学特性 油菜 杜鹃 红花酢浆草
下载PDF
蜜蜂螺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阮康勤 周秀文 +4 位作者 张晶 于汉寿 纪燕玲 王志伟 陈永萱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5-699,共5页
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一株螺原体M10,具有典型的螺原体形态和运动性,能透过0.22μm孔径的滤膜,在含青霉素浓度为2000U/mL的R-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株生长需要血清,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其16S rDNA... 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一株螺原体M10,具有典型的螺原体形态和运动性,能透过0.22μm孔径的滤膜,在含青霉素浓度为2000U/mL的R-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该菌株生长需要血清,能利用葡萄糖、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其16S rDNA序列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 BC-3(=ATCC33219)同源性为99.86%。通过饲喂菌液的方式,发现供试蜜蜂4d开始出现"爬蜂病"病症,15d内71%的蜜蜂死亡,说明M10对蜜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致死的蜜蜂体内螺原体的分离率为100%,利用螺原体特异性16S rDNA引物在感染致死的蜜蜂的不同部位(头、胸、腹、足)均能扩增出螺原体16S rDNA,反映了螺原体对蜜蜂的系统性侵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生物学特性 16S RDNA 致病性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药物治疗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霆 顾伟 王文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5-329,共5页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高锰酸钾、五倍子、黄连、黄柏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螺原体对清塘剂茶籽饼、杀菌驱虫药硫酸铜、消毒剂次氯酸钙、中草药黄连、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更为敏感,其中克螺威1号为最敏感药物,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为0.16 mg/L,MBC为2.5 mg/L。对克螺威1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颤抖病治疗试验表明,克螺威1号的96 h LD50为1106.62 mg/kg,安全使用量为110.66 mg/kg。用其治疗人工诱发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克螺威1号具有显著效果(P<0.05),随后在10个被确诊为螺原体引发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在6个养殖场治疗有效,而在其他4个养殖场治疗无效,治疗试验效果不一,用克螺威1号治疗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具有较好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做大面积长期临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颤抖病 螺原体 体外药敏 急性毒性试验 治疗试验 克螺威1号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对中华绒螯蟹和RAW264.7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庆国 陈静 +3 位作者 黄艳青 靳明建 顾伟 王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3,90,共7页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后,用以感染中华绒螯蟹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宿主免疫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类螺旋蛋白SLP25刺激后,中华绒螯蟹的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消极素轻链和Peroxiredoxin 6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RAW264.7细胞内的TNF-α、IL-1β和IL-1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而TGF-β1和CD40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同时RAW264.7细胞内P38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显著,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类螺旋蛋白SLP25可以引起宿主广泛的免疫变化,进而证明其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中华绒螯蟹 螺旋蛋白 免疫反应
下载PDF
我国植物支原体类病害的种类 被引量:11
12
作者 蒯元璋 张仲凯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概述植物支原体类病的研究上阶段性重大成就 。
关键词 植原体 螺原体 类细菌体 植物支原体类病
下载PDF
基于16SrRNA和16S-23S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探讨陆生和水生螺原体菌株的系统发生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毕可然 顾伟 +2 位作者 王文 阎斌伦 张晓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s软件提供的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进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分析结果是:所有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 erio-cheiris(中华绒螯蟹)、Spiroplasmasp.CRAYFISH(克氏原螯虾)、Spiroplasmasp.SHRIMP(南美白对虾)严格聚为一支,并且与陆生兔扁虱螺原体(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m关系最近,而与中国报道的陆生植物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R-1(油菜)、Spiroplasmasp.CNR-1(油菜)、Spiroplasmasp.CNR-2(油菜)、Spiroplasmasp.CAN-1(杜鹃花)、Spiroplasmasp.CRW-1(红花酢浆草)及昆虫螺原体菌株Spiroplasmasp.CH-1(蜜蜂)、Spiroplas-masp.M10(蜜蜂)关系较远,此外,3个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菌株与现今唯一报道的海水南美白对虾螺原体Spi-roplasma penaei系统发生关系也很远.因此,在螺原体属中,我国发现的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近缘种是非凡螺原体而不是我国陆生昆虫或植物螺原体及美洲的南美白对虾螺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16S RRNA基因 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 系统发生关系
下载PDF
桑皱褶螺原体在桑树体内的分布、生化反应及理化处理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月季 洪健 +2 位作者 杨杰 徐正 游汝恒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127-131,共5页
桑皱褶螺原体(Spiroplasma sp)分布于桑叶及枝、根等部位的韧皮部中。根部为该病原体的越冬部位。桑感染螺原体后,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多元酚、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形成发生变化。其中抗病品种毛桑的氧化酶活性比感病品种桐乡青强,... 桑皱褶螺原体(Spiroplasma sp)分布于桑叶及枝、根等部位的韧皮部中。根部为该病原体的越冬部位。桑感染螺原体后,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多元酚、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形成发生变化。其中抗病品种毛桑的氧化酶活性比感病品种桐乡青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则相反。用比色法结合紫外吸收测定多元酚的积累浓度可达100ppm 以上。病枝木质部所含的纤维素及木质素比健枝的显著为少,因此而引起病树的柔枝症。用50~55℃温汤、500ppm 盐酸土霉素浸渍及微波处理病枝等,对皱褶螺原体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褶螺原体 生化反应 理化抗性
下载PDF
蜜蜂螺原体南京分离株M10形态的多样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康勤 于汉寿 +3 位作者 张晶 纪燕玲 王志伟 陈永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62,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蜜蜂螺原体的生长、生殖及致病特点,以分离自患"爬蜂病"蜜蜂体内的螺原体菌株M10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生长曲线,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结果表明:在R-2培养基中,不同生长期的蜜蜂螺原体M10形态差异... 为进一步了解蜜蜂螺原体的生长、生殖及致病特点,以分离自患"爬蜂病"蜜蜂体内的螺原体菌株M10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生长曲线,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结果表明:在R-2培养基中,不同生长期的蜜蜂螺原体M10形态差异很大,但其形态变化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延滞期的M10以粗短的形态为主;在对数期和稳定期,M10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如芽状、分支状、串珠状等;到达衰亡期,M10则变得细长,菌体自身及菌体之间极易缠绕并聚集成团。此外,观察到M10具有尖端结构和纤毛状结构,大多数菌体具有"一尖一圆"结构,纤毛状结构长度差异显著。本研究首次描述了不同生长期蜜蜂螺原体的形态变化,发现螺原体纤毛状结构最长可达1 860.5 nm,并首次在人工培养基中发现螺原体具有类似纤毛接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生长曲线 形态多样性 尖端结构 纤毛状结构
下载PDF
桑皱褶花叶病及皱褶螺原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月季 洪健 +2 位作者 徐正 高其康 游汝恒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桑皱褶花叶病是一种由螺原体寄生引起的桑树病害,通过嫁接,昆虫及汁液传病,近年在浙江省局部地区蔓延危害。病原螺原体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阳性反应,能在植物性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成功。螺原体形态有圆形、椭圆形、螺旋... 桑皱褶花叶病是一种由螺原体寄生引起的桑树病害,通过嫁接,昆虫及汁液传病,近年在浙江省局部地区蔓延危害。病原螺原体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阳性反应,能在植物性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培养成功。螺原体形态有圆形、椭圆形、螺旋形和线状等。圆形粒体直径为83~700nm,基本螺旋体大小为364~833nm×82~119nm,线状体长为3.0~4.5μm,宽为100nm。本病原寄主范围较广。土霉素(250~500mg/kg)对本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病原螺原体的生活力及致病性均强,经液体培养1a后,能对无病实生苗传毒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花叶病 离体培养
下载PDF
螺原体超微形态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冰 贺子义 李霞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7-551,共5页
应用透射电镜对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的螺原体(Spiroplasma meilliferum CH-1)在不同生长繁殖时期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在低渗条件下对螺原体的细胞骨架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螺原体在四个不同的生长时... 应用透射电镜对从患"爬蜂病"的蜜蜂体内分离到的螺原体(Spiroplasma meilliferum CH-1)在不同生长繁殖时期的超微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并在低渗条件下对螺原体的细胞骨架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螺原体在四个不同的生长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学特征,尤以在对数生长期形态最为多样,除典型的螺旋特征外,还有串珠、出芽和分枝等结构,提示螺原体可能通过二分裂、多分裂、缢缩、出芽等多种方式繁殖。此外,本文在低渗条件下观察到螺原体菌体胞质内的微丝和微管样细胞骨架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螺原体的运动模式提供了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超微形态 繁殖方式 细胞骨架 电镜
下载PDF
南京及周边地区螺原体菌株的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霞 于汉寿 +3 位作者 回丽静 刘淑园 阮康勤 陈永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50,共6页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m类群;菌株ZHUF0901和MF0905位于Apis群内,但二者又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利用筛选的34条RAPD引物共检测出6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644个,多态性比率为96.99%。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性系数达到0.6时,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的18株菌可根据螺原体宿主的不同分为明显的3个类群,菌株ZHUF0901与MF0905各为一类。同一时期不同宿主(植物花、蜜蜂以及其他昆虫)中的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亲缘关系很近,说明自然界中螺原体可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原体 系统发育分析 遗传多样性 RAPD
下载PDF
红螯螯虾酚氧化酶原及其特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伟 陈静 +3 位作者 黄艳青 靳明建 孟庆国 王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技术,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中克隆得到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共2951 bp,开放读码框为1995 bp,编码66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5.7 k D和6.23。酚氧化酶原含有两个推测... 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技术,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中克隆得到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共2951 bp,开放读码框为1995 bp,编码66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5.7 k D和6.23。酚氧化酶原含有两个推测的tyrosinase copper-binding motifs(带有六个组氨酸残基)和一个thiol-ester-like motif,这些特征和其他甲壳动物的酚氧化酶原特征相同。红螯螯虾酚氧化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通讯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欧洲龙虾Homarus gammarus、美洲龙虾Homarus americanu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酚氧化酶原的相似率分别为68%、63%、63%和59%。酚氧化酶原基因双酶切后连接入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后重组表达酚氧化酶原蛋白。在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制备得到的酚氧化酶原多克隆抗体,其效价大于1︰12800。红螯螯虾血淋巴、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m RNA表达和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而神经、心、肠和肌肉中较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嗜水气单胞菌免疫红螯螯虾后,血淋巴细胞、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活性在免疫后的不同时间均出现了显著性的增加,此结果表明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在红螯螯虾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免疫作用。此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酚氧化酶原基因和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氧化酶原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红螯螯虾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媛 王浩 +3 位作者 王志鹏 陈利民 王亚如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5-1477,共13页
内共生菌(endosymbionts)与其昆虫宿主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进化。近年来,关于昆虫内共生菌的研究多以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昆虫为主,但数量不断增加的研究表明鳞翅目(Lepidoptera)... 内共生菌(endosymbionts)与其昆虫宿主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进化。近年来,关于昆虫内共生菌的研究多以半翅目(Hemiptera)和双翅目(Diptera)昆虫为主,但数量不断增加的研究表明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的互作模式和机制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鳞翅目昆虫种类多,分布广,主要作为植食者、传粉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而其绝大部分幼虫会对农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鳞翅目昆虫体内共生菌群落多样性相对较低,主要以次生共生菌Wolbachia为主,少数也感染有Spiroplasma,Arsenophonus及Rickettsia。它们常呈严格的母系垂直传播,也会发生一定比例的水平传播,在宿主的生长发育、生殖调控、环境适应、遗传进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一般采用诊断性聚合酶链反应、高通量扩增子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检测内共生菌。但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难点,包括:大多数内共生菌无法离体培养;丰度较低的内共生菌的生物学功能难以确定。基于鳞翅目昆虫内共生菌的分布及该领域的难点,建议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次生共生菌及其生物学功能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内共生菌 WOLBACHIA spiroplasma 传播方式 生物学效应 共生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