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yndrome and recipe:a hypothesis and its verification(Ⅰ) 被引量:16
1
作者 Xi Huang Ping Ren Ai Dong Wen Li Li Wang Li Zhang Feng Gao Laboratory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Xijing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anxi Province,China Department of Pharmacy,Xijing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anxi Province,China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Shaanxi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84-391,共8页
AIM To propose a hypothesis defining the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el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cipe(TCR)-component in blood of healthy subjects andpatients,and estimate its correctness.METHODS Th... AIM To propose a hypothesis defining the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el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recipe(TCR)-component in blood of healthy subjects andpatients,and estimate its correctness.METHODS The pharmacokinetics(PK)of samedose of drug was studied in the animal model oftraditional Chinese syndrome(S)and healthyanimals.The classification,terminology,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hypothesis wereset forth with evidence provided in the presentstudy.The hypotheses consisted of traditionalChinese syndrome PK(S-PK)and traditionalChinese recipe PK(R-PK).Firstly,the observedtetramethylpyrazine(TMP)PK in healthy,chronically reserpinized rats(rat model of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RMSDS)andRMSDS treated with Sijunzi decoction(SJZD)forconfirmation were used to verify S-PK; secondly,the ferulic acid(FA)PK in healthy andhigh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HMWD)-inducedrabbit model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RDBSS)was also used to verify S-PK;andlastly,TMP PK parameters in serum of healthyrats after orally taken Ligusticum wallichii(LW),LW and Salvia miltiorrhiza(LW&SM)decoctions were compared to verify R-PK.RESULTS The apparent first-order absorption[Ka,(13.61±2.56)h<sup>-1</sup>,area under the blood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24.88±9.76)μg.h<sup>-1</sup>mL<sup>-1</sup>],maximum drug concentration[C<sub>max</sub>,(4.82±1.23)μg·mL<sup>-1</sup>]of serum TMP inRMSDS were increased markedly(P【0.05)compared with those[Ka=(5.41±1.91)h<sup>-1</sup>,AUC=(5.20±2.57)μg·h<sup>-1</sup>·mL<sup>-1</sup>,C<sub>max</sub>=(2.33±1.77)μg·mL<sup>-1</sup>]of healthy rats(HR).Theapparent 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for α and βdistribution phase[α=(0.38±0.09)h<sup>-1</sup>,β=(0.06±0.03)h<sup>-1</sup>,the apparent first-orderintercompartmental transfer rate constants[K<sub>10</sub>=(0.24±0.07)h<sup>-1</sup>,K<sub>12</sub>=(0.11±0.02)h<sup>-1</sup>,K<sub>21</sub>=(0.11±0.02)h<sup>-1</sup>]of serum TMP in RMSDS were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comparedwith those[K<sub>10</sub>=(0.88±0.20)h<sup>-1</sup>,K<sub>12</sub>=(1.45±0.47)h<sup>-1</sup>,K<sub>21</sub>=(0.72±0.22)h<sup>-1</sup>]of HR.However,no apparent differences occurredbetween HR and RMSDS treated with SJZD.Theserum FA concentration and its AUC[(5.6690±2.3541)μg·h<sup>-1</sup>·mL<sup>-1</sup>] in RMBSS were also higherthan those[AUC=(2.7566±0.8232)μg·h<sup>-1</sup>·mL<sup>-1</sup>]of healthy rabbits(P【0.05).The Ka(11.51±2.82)h<sup>-1</sup>,AUC(0.84±0.17)μg·h<sup>-1</sup>·mL<sup>-1</sup>of LW & SM-derived TMP in serum weremuch lower(P【0.05)than those[Ka=(19.58±4.14)h<sup>-1</sup>,AUC=(1.27±0.26)μg·h<sup>-1</sup>·mL<sup>-1</sup>]ofLW-derived TMP in serum after oral decoctions.CONCLUSION The SDS and blood stasissyndrome state could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drugs and theabnormal SDS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couldbe normalized by SJZD.The combination ofChinese medicine in TCR could reciprocallyaffect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othercomponents absorbed into the systemiccirculation.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S-and R-PK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syndrome/recipe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KINETICS blood stasis spleen deficiency HYPOTHESIS
下载PDF
Study of establishing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with animal model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without additional conditions 被引量:2
2
作者 Haiyan Lang Ming Guo +4 位作者 Yuting Chu Wei Ma Yayue Zhang Ling Zhang Xinyi Che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2016年第3期135-140,共6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animal model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without additional conditions.Methods:Three batches of data related to the ITP mo...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the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animal model for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without additional conditions.Methods:Three batches of data related to the ITP model mice obtained by replication at different time were analyzed,and whether the APS-injected model mice replicated through the passive immune modeling method could simulate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ITP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criteria for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model.Results:The APS-injected replicated ITP model mice possessed the following traits:(1)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platelet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and coagul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P<.01).(2)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group,the medullary thrombocytogenous megakaryocyt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5,.01,.001).(3)The APS-injected site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model mice had spontaneous hemorrhage.(4)Behavioral changing signs were observed 1 week after the modeling(i.e.low activity,delayed activity,poor appetite,skin petechia/hemorrhage and spontaneous hemorrhage at the injected sites or other parts),and we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vere.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criteria for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model of ITP,the APS-injected animal model of ITP replicated through the passive immune modeling method without additional conditions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model.It provides an ideal too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syndrome of failure of spleen qi to control blood due to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Disease-syndrome combined animal model
下载PDF
健脾固肾化瘀方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及对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苏秀海 孙文娟 +1 位作者 姚彬 于文霞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65-570,共6页
[目的]探讨健脾固肾化瘀方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 [目的]探讨健脾固肾化瘀方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月—2021年5月纳入80例脾肾两虚夹瘀型D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固肾化瘀方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对照组单用氯沙坦钾片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受试者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肾功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肌酐(SCr)和尿素氮(BUN)]。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MP-9、MCP-1和VEGF水平。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较对照组72.50%(29/40)有所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FPG、2 h 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以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均以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UAER和血清SCr、BU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以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MCP-1、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对血清MMP-9水平的升高作用及对血清MCP-1、VEGF水平的降低作用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健脾固肾化瘀方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DKD能安全有效地上调患者MMP-9表达水平,下调MCP-1、VEGF表达水平,改善肾功能,整体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固肾化瘀方 糖尿病肾脏病 脾肾两虚夹瘀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基于脾火论辨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4
作者 刘洁 何晓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39,共5页
基于脾火论辨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论述了脾火论的理论内涵,并区分脾火与阴火及其他脏腑之火的差异。阐释了脾火论与pSS的相关性,认为脾气亏虚,运化无权,脾不升清,郁而化火是pSS病机关键;久而病及他脏,导致络脉瘀滞是pSS的病机转... 基于脾火论辨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论述了脾火论的理论内涵,并区分脾火与阴火及其他脏腑之火的差异。阐释了脾火论与pSS的相关性,认为脾气亏虚,运化无权,脾不升清,郁而化火是pSS病机关键;久而病及他脏,导致络脉瘀滞是pSS的病机转化特点。以健脾益气,除火润燥,生津通络为pSS的治疗大法,为pSS的中医辨治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燥痹 脾火论 脾气亏虚 脾不升清 郁而化火
下载PDF
探讨哮喘之宿根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雪琳 王培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5期35-37,共3页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挛急所致的气喘痰鸣疾患,中医认为哮喘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根本与其“宿根”未除密切相关。作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出哮喘宿根有“痰”“瘀血”“痰瘀”“肺脾肾虚”“肝风”“客邪”“湿邪”等,创新性地提出哮喘...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挛急所致的气喘痰鸣疾患,中医认为哮喘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根本与其“宿根”未除密切相关。作者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出哮喘宿根有“痰”“瘀血”“痰瘀”“肺脾肾虚”“肝风”“客邪”“湿邪”等,创新性地提出哮喘各宿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临床上多角度、多层次辨治哮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证 哮喘 宿根 肺脾肾虚证
下载PDF
柴郁清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Th17/Treg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雅丽 雷智勇 +3 位作者 高婷婷 高佳炜 杨柳欣 袁星星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观察柴郁清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Treg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柴郁清肝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软... 目的:观察柴郁清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7/Treg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柴郁清肝汤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软胶囊治疗,治疗8周评价疗效;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血脂、外周血T淋巴细胞Th17、Treg的百分比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17、IL-22、IL-10)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3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ALT、AST、GGT、ALP、TC、TG、LDL-C、Th17、IL-17和IL-22明显降低,Treg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郁清肝汤能够有效治疗NAFLD患者,改善肝功能和血脂,调节Th17/Treg平衡及其相关炎性因子分泌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郁脾虚 维生素E 柴郁清肝汤 肝功能 血脂 IL-17 IL-22 IL-10 辅助性T细胞17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祛风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效果
7
作者 刘子洋 段连香 +2 位作者 刘文瑞 何立群 胡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祛风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肾病科收治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且符合尿毒症性皮肤瘙痒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 目的探讨祛风方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肾病科收治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且符合尿毒症性皮肤瘙痒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治疗组使用祛风方(自拟方+曲安奈德+硫代硫酸钠复方制成),对照组使用醋酸曲安奈德乳膏。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如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等,并比较特应性皮炎评分表(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SCORAD)及主要症状疗效率,综合评价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SCORAD评分、主要症状疗效率、实验室检查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0%,高于对照组的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治疗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症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 硫代硫酸钠 曲安奈德 中药复方 血虚风燥证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虚风燥证”皮肤疾病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8
作者 严格 王怡 +2 位作者 杜欣冉 缪晓 李福伦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3期229-235,共7页
血虚风燥证是中医皮肤病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涵盖了多种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疾病,本文通过对血虚风燥证的中医理论渊源进行梳理,阐述其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并且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从遗传、皮肤屏障、... 血虚风燥证是中医皮肤病学中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涵盖了多种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疾病,本文通过对血虚风燥证的中医理论渊源进行梳理,阐述其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并且结合现代生物学研究,从遗传、皮肤屏障、代谢、免疫等方面探讨了血虚风燥证的生物学基础。此外,本文阐述了当前中医药和西医治疗血虚风燥证的现状,指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皮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血虚风燥 生物学基础 中医治法治则
下载PDF
基于“虚劳干血”理论治疗老年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浅析
9
作者 陈豪特 蒋筱 +5 位作者 韦秋萍 王权胜 沈建武 诸靖宇 盛艳 高莺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4期75-78,共4页
基于《金匮要略·血虚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干血”理论,探讨老年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病因病机。IC/BPS的病因为因虚成劳;病机为因虚致瘀,虚实夹杂,煎熬瘀血,干血内成。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基于《金匮要略·血虚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干血”理论,探讨老年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病因病机。IC/BPS的病因为因虚成劳;病机为因虚致瘀,虚实夹杂,煎熬瘀血,干血内成。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上可以丸剂祛瘀生新、滋阴清热,缓中补虚、攻补兼施;或以汤剂活血化瘀,涤荡干血。临床中应用大黄䗪虫丸从虚劳干血论治IC/BPS疗效肯定,可为中医临床诊治本病拓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老年女性 虚劳干血 大黄䗪虫丸 中医辨治
下载PDF
从“气郁、血郁、痰郁”论治甲状腺结节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嘉媛 朴春丽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81-784,共4页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占位性疾病。朴春丽从“气、血、痰”论治甲状腺结节,认为甲状腺结节以“气郁、血郁、痰郁”为本,故临床上肝郁脾虚夹瘀证者多见,治疗以“理气解郁、活血通络、祛湿化痰”为主,自拟消瘿方消瘿散结,注意随...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占位性疾病。朴春丽从“气、血、痰”论治甲状腺结节,认为甲状腺结节以“气郁、血郁、痰郁”为本,故临床上肝郁脾虚夹瘀证者多见,治疗以“理气解郁、活血通络、祛湿化痰”为主,自拟消瘿方消瘿散结,注意随症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郁脾虚夹瘀证 消瘿方 甲状腺结节 朴春丽
下载PDF
通络消癥汤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聪 刘成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通络消癥汤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毕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肝郁脾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 目的探讨通络消癥汤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毕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肝郁脾虚夹瘀证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通络消癥汤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效果、肝功能、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酶(HA)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大坚满、肋腹疼痛、脉络怒张、大便色黑等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门静脉内径、脾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中,选择通络消癥汤联合恩替卡韦胶囊的方案既可改善其肋腹疼痛等症状,亦可促进其肝功能恢复,通过提高HBV-DNA转阴率,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值得借鉴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消癥汤 恩替卡韦胶囊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失代偿期 肝郁脾虚夹瘀证
下载PDF
芪术化积方治疗肝细胞癌癌前病变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宁麟 孙建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2,347,共9页
背景肝细胞癌(HCC)存在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率,对其防治具有显著意义。现代医学对于HCC癌前病变的治疗存在干预时机难以把握、治疗手段单一等问题,中医药防治HCC癌前病变... 背景肝细胞癌(HCC)存在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率,对其防治具有显著意义。现代医学对于HCC癌前病变的治疗存在干预时机难以把握、治疗手段单一等问题,中医药防治HCC癌前病变或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新途径。目的观察芪术化积方治疗HCC癌前病变(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3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威海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就医且符合中医证型“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的HCC癌前病变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后肝硬化史、HCC家族史、10年以上饮酒史],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标志物指标[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影像学指标(病灶类型、病灶性质、病灶长径)、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且完成研究的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以抗病毒、抗炎保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芪术化积方治疗。疗程为48周,停药后随访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及随访周期中HCC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指标(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肿瘤标志物指标、影像学指标(病灶长径、病灶稳定率、病灶改善率)、安全性指标(安全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ALT、AST、TBIL、GGT、ALP、AFP-L3均低于治疗前,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DCP值、病灶长径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AST、ALP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63.3%)(P<0.05);观察组病灶改善率(35.3%)和病灶稳定率(50.0%)与对照组(20.0%,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周期结束后观察组HCC发生率(8.8%)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8.8%)低于对照组(30.0%)(P<0.05)。安全性指标方面,观察组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安全性指标异常,观察组安全率(94.1%)与对照组(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术化积方治疗HCC癌前病变(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缩小病灶结节、降低远期HCC发生率及减少肝硬化并发症等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 中医药疗法 芪术化积方 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 随机对照试验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析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候分布
13
作者 谢艳丽 王栩 +4 位作者 范诗宇 樊颖 李宏伟 衣佳乐 张智龙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718-1725,共8页
目的:基于隐结构模型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的方法,构建现代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案及临证经验数据库。使用Lantern 5.0软件,运用隐类概率、条件概率、累积互信息及证候数据,辅以证候要素辨证量... 目的:基于隐结构模型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隐结构模型的方法,构建现代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案及临证经验数据库。使用Lantern 5.0软件,运用隐类概率、条件概率、累积互信息及证候数据,辅以证候要素辨证量表分析该人群的证候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441例医案,以187个显变量为基础构建隐结构模型,以累积信息覆盖率达到95%为主要证候要素的判定标准,共得到17个隐变量,34个隐类,6个综合聚类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位在肝、肾、脾;证候分为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其中实证包括肝火炽盛证、寒凝血瘀证、肝郁气滞兼湿热证、痰湿困脾证;虚实夹杂证包括肝肾阴虚兼气滞证、肾虚血瘀证。结论:基于隐结构模型及证候要素辨证量表丰富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分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疾病的证候研究提供思路,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隐结构模型 证候要素辨证量表 证候分布 肝肾阴虚兼气滞证 肾虚血瘀证 肝火炽盛证 寒凝血瘀证 肝郁气滞兼湿热证 湿困脾证
下载PDF
芪丹颗粒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14
作者 雷自红 陈冬妮 +2 位作者 郭叙喜 张越 叶仁群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9期76-81,共6页
目的:观察芪丹颗粒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盐... 目的:观察芪丹颗粒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对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清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芪丹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腹围(AC)、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血清NF-κB、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OMA-IR、BMI、AC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HOMA-IR、BMI、AC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HLD-C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NF-κB、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血清NF-κB、TNF-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NF-κB、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丹颗粒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能改善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下调血清NF-κB、TNF-α水平,改善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脾虚痰瘀型 芪丹颗粒 盐酸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芪竹健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临床研究
15
作者 左巧云 傅雨娴 +4 位作者 王倩倩 叶涛 郭涵卿 查天悦 徐陆周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芪竹健胃方治疗脾虚湿热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予芪竹健胃方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疗程12 w,对比治疗前... 目的研究芪竹健胃方治疗脾虚湿热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予芪竹健胃方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疗程12 w,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胃镜征象、粘膜病理、癌变风险,血清胃功能三项的变化。另外,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胃粘膜Lgr5、Wnt1、C-myc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该方的作用机制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治疗12 w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胃镜病理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低癌变风险,血清G17、PGⅠ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PGR有升高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GⅡ方面,结果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20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粘膜Lgr5、Wnt1、C-myc蛋白表达情况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论芪竹健胃方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降低癌变风险的机制可能与调控Wnt/Lgr5信号通路,抑制Lgr5标记的胃干细胞异常增殖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前病变 脾虚湿热血瘀证 芪竹健胃方 临床研究 LGR5 WNT/Β-CATENIN C-MYC
下载PDF
朱莹基于“土得木而达”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16
作者 陈姣姣 朱莹 《河南中医》 2024年第4期529-535,共7页
朱莹教授在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时强调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脾不和证、湿热郁滞证、肝郁血虚证、脾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朱教授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疏肝健脾;湿热郁滞型溃... 朱莹教授在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时强调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型为肝脾不和证、湿热郁滞证、肝郁血虚证、脾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朱教授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疏肝健脾;湿热郁滞型溃疡性结肠炎多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芩、黄连、苦参、蒲公英清利湿热、调和肝脾、祛湿止泻;肝郁血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逍遥散、四物汤化裁;脾肾亏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常用四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补骨脂、肉桂、熟地黄、杜仲、干姜等中药温补脾肾;气滞血瘀型溃疡性结肠炎运用分期祛瘀通络之法,在瘀病初期运用丹参、川芎、桃仁等配合白芍达到行气活血、养血合营、缓急止痛之效;滞瘀同病期配伍莪术、牛膝、牡丹皮以行滞通络;虚瘀同病期常用地龙、土鳖虫等血肉有情之品配合山药、当归以搜风通络、攻积破瘀、补脾益气,从而起到标本兼治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土得木而达” 肝脾不调证 湿热郁滞证 肝郁血虚证 脾肾亏虚证 气滞血瘀证 朱莹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脾切除肝功能变化对脾虚证的影响及健脾活血中药干预
17
作者 卢兴洋 于庆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565-569,共5页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脾虚证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健脾活血中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80例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脾虚证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健脾活血中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80例HLD脾大脾亢行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肝功能对HLD脾切除患者脾虚证形成的影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水平。并比较2组中脾虚证患者(观察组35例,对照组29例)的症状评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第1天ALT、AST、TBIL以及术前ALB水平与脾虚证形成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天、第7天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ALT、AST、DBIL水平显著下降,ALB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运用健脾活血中药治疗脾虚证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与术后早期肝功能是影响HLD脾切除患者脾虚证形成的重要因素,健脾活血中药显著地促进了脾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同时对脾虚证的改善具有确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 肝功能 脾虚证 健脾活血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18
作者 张敏 李冬梅 +1 位作者 史攀 刘睿智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9期79-84,共6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为消化道肿瘤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2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20例...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为消化道肿瘤辨证的标准化、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2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2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共获取有效中医四诊症状39项,其中发生率>50%的有脉弦、少神、舌红、胃脘痞满,发生率30%~50%的有腹胀、夜寐不佳、神疲乏力、苔白、苔薄、脉细、腹部隐痛、精神不振、苔黄、舌黯、舌色淡红、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嗳气、少气懒言、食后尤甚、脘腹胀痛。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虚弱证(38例,占31.67%)>瘀血内阻证(33例,占27.50%)>肝胃不和证(21例,占17.50%)>脾虚湿盛证(16例,占13.33%)>气机阻滞证(12例,占10.00%)。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饮酒史、有无不良饮食习惯、不同肿瘤类型、有无肿瘤转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婚姻状况、有无消化道病史、有无吸烟史、有无手术治疗、有无化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最多,其次为瘀血内阻证,而气机阻滞证最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饮酒史、有无不良饮食习惯、不同肿瘤类型、有无肿瘤转移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中医证型 脾胃虚弱证 瘀血内阻证 肝胃不和证 脾虚湿盛证 气机阻滞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19
作者 车名花 戴欣珏 +2 位作者 陈婧 王青 姚丽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经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宜兴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对照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经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宜兴市中医医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均给予两组患者12周的治疗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糖、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得出,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MDA、IL-6、TNF-α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各项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处于较低水平;两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SOD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与治疗前比较,均呈现升高趋势,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调节血糖血脂水平,同时有助于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及炎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脾虚湿热型 半夏泻心汤 常规西医 临床效果 中医证候 血脂 血糖
下载PDF
超分重建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诊断效能研究
20
作者 王莹 李颖鑫 张喜荣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53-860,912,共9页
目的:探究超分辨率重建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所有病例均进行MRI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在超分辨率... 目的:探究超分辨率重建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所有病例均进行MRI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在超分辨率重建前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然后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K最佳(SelectKBest)和LASSO回归降维并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间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585、58.3%、46.7%、53.0%,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39、50.0%、69.4%、64.6%;气滞血瘀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08、66.7%、43.3%、56.1%,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53.3%、63.6%、61.0%;肝肾阴虚证模型_(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12、47.2%、63.3%、54.5%,模型_(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60.0%、61.4%、61.0%;决策曲线显示模型_(SR)有更高的净收益。结论:与模型_(NR)相比,模型_(SR)在判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方面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率重建 影像组学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型 肝郁脾虚证 气滞血瘀证 肝肾阴虚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