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大便性状改变相关性研究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曾夏诗 樊冬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2708-2715,共8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简称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大便性状的相关性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住院的患者共299例,根据有无肠息肉分为肠息肉组20...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简称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大便性状的相关性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住院的患者共299例,根据有无肠息肉分为肠息肉组202例和无肠息肉组97例,根据大便性状有无改变分为大便性状改变组161例和非大便性状改变组138例。分析肠息肉与大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肠息肉的危险因素。【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结果显示,202例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脾虚湿瘀证92例(45.54%)、肠道湿热证71例(35.15%)、气滞血瘀证39例(19.3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肠息肉组与无肠息肉组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胆囊病史、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2.17,95%CI:1.15-4.10,P=0.017)、年龄(OR=1.03,95%CI:1.01-1.06,P=0.008)、Hp感染(OR=2.18,95%CI:1.20-3.94,P=0.010)、BMI≥25 kg·m^(-2)(OR=2.52,95%CI:1.34-4.74,P=0.004)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肠息肉与大便性状改变的相关性:大便性状改变患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64.60%(104/161),其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占39.42%(41/104);且以多发性息肉为主,占86.54%(90/104);大小多在1~10 mm之间,占88.46%(92/104)。肠息肉患者中大便性状改变者占51.49%(104/202),而且以腹泻患者居多,占31.68%(64/202)。【结论】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瘀证为主。大便性状改变患者的肠息肉检出率高,且以管状腺瘤为主;肠息肉患者中大便性状改变患者占比高,且以腹泻患者居多。年龄的增长、男性患者、Hp感染、BMI≥25 kg·m^(-2)是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便性状 结直肠息肉 便秘 腹泻 中医证型 脾虚湿瘀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倪菊秀分型辨治小儿厌食症经验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海琼 孙婷 +1 位作者 沈佳颖 林颖 《河南中医》 2021年第11期1672-1674,共3页
倪菊秀将厌食症分为7型进行辨治。邪热不清证,宜清疏化热,醒脾和胃,予银翘散加消导之品;湿滞中焦证,宜化湿调脾助运,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肝气犯胃证,宜疏肝理气,消导化滞,予董氏苏脾饮加味治疗;伤食积滞证,宜调整饮食,服用消导之剂,胃... 倪菊秀将厌食症分为7型进行辨治。邪热不清证,宜清疏化热,醒脾和胃,予银翘散加消导之品;湿滞中焦证,宜化湿调脾助运,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肝气犯胃证,宜疏肝理气,消导化滞,予董氏苏脾饮加味治疗;伤食积滞证,宜调整饮食,服用消导之剂,胃肠积滞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者,以保和丸加减,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用枳实导滞丸消积导下,积滞日久,湿浊内阻,内蕴化热,用胃苓汤加减;痰浊内恋证,先给予清肺化痰,养胃和中之剂,痰祛后再调理脾胃,常用星附六君子汤加百合、款冬花、川贝母等;脾虚便溏证,宜理气助运调胃,用钱氏益黄散加减;胃阴不足证,宜养阴生津开胃,用沙参麦冬汤加减。除中药内服外,针刺四缝穴也是常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 邪热不清证 湿滞中焦证 肝气犯胃证 伤食积滞证 痰浊内恋证 脾虚便溏证 胃阴不足证 针刺四缝穴 倪菊秀
下载PDF
健脾补中益气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临床研究
3
作者 张连提 陈小英 戴金锋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6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补中益气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肾阳虚证型慢性腹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益生菌治疗,联... 目的:观察健脾补中益气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粪便性状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肾阳虚证型慢性腹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益生菌治疗,联合组应用益生菌联合自拟健脾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粪便性状[排便次数、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量表(BSFS)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愈显率为86.00%,对照组为6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便次数、BSF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排便次数、BS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补中益气汤联合益生菌治疗脾肾阳虚证慢性腹泻,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排便情况,疗效优于单纯益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腹泻 脾肾阳虚证 健脾补中益气汤 益生菌 肠道菌群 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