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女性脾阳虚及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程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宇 王平 吴思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8期802-804,共3页
目的观察绝经女性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在骨密度表现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各60例,观察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 目的观察绝经女性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在骨密度表现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各60例,观察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部骨密度较肝肾阴虚型患者腰部骨密度值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分布,进而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加重了骨质疏松的进展。因此在日后的中医诊疗骨质疏松症中,应注意固护脾胃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体质量指数 骨密度
下载PDF
张翥辨治慢性移植肾损伤经验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锁刚 马继伟 +1 位作者 刘浩飞 张翥 《河南中医》 2019年第12期1824-1827,共4页
张翥教授认为,慢性移植肾损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虚为本,瘀血、浊毒为标,而瘀毒阻络贯穿病变的始终。本病的病位在肾,旁及肝、脾、肺。张翥教授治疗慢性移植肾损伤,从"肾藏精、泄浊"的理论出发,着眼于肾气亏虚、瘀毒阻络... 张翥教授认为,慢性移植肾损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虚为本,瘀血、浊毒为标,而瘀毒阻络贯穿病变的始终。本病的病位在肾,旁及肝、脾、肺。张翥教授治疗慢性移植肾损伤,从"肾藏精、泄浊"的理论出发,着眼于肾气亏虚、瘀毒阻络的复杂病机特点,以益肾活血解毒为切入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脾肾阳虚证方用防己黄芪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肝肾阴虚证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虚湿阻证方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脾虚血瘀证方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浊毒侵淫证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瘀水互结证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张翥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使用新型中药免疫抑制剂,如百令胶囊、雷公藤多苷片等,取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移植肾损伤 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证 肝肾阴虚证 脾虚湿阻证 脾虚血瘀证 浊毒侵淫证 瘀水互结证 百令胶囊 雷公藤多苷片 张翥
下载PDF
《医宗必读》治疗老年病学术思想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忠业 《河南中医》 2006年第3期22-24,共3页
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为一部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医学著作。李氏在学术上继承张元素、李杲、张介宾等易水学派诸家思想,师取众长,持论公允,不偏不倚,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 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为一部汇集医理、药学、方书、证候诊治与病案的医学著作。李氏在学术上继承张元素、李杲、张介宾等易水学派诸家思想,师取众长,持论公允,不偏不倚,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和“气血俱要,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养阴之上”等论断,对于调治老年性疾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宗必读》 老年病 “补土” 扶阳益阴 扶正
下载PDF
“脾体阴而用阳”探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姚鹏宇 郑诗雨 卢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1171-1173,共3页
"脾体阴而用阳"是根据脾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将脾系疾病划分病"体"、病"用"两类,各随其所得而立法施治,以期达到临床执简驭繁的效果。"体阴而用阳"的理念提出是阐释脏腑物质与功能关系,强调... "脾体阴而用阳"是根据脾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将脾系疾病划分病"体"、病"用"两类,各随其所得而立法施治,以期达到临床执简驭繁的效果。"体阴而用阳"的理念提出是阐释脏腑物质与功能关系,强调治病求本,重视脏腑本身阴阳平衡。临床以"体用"理论指导疾病治疗必须重视中医"整体观",切不可脱离脏腑独论一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体阴而用阳 生理 病理 附子理中汤
下载PDF
马胜“形神兼调”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源源 刘志强 +1 位作者 马玉侠 马胜(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8期880-883,914,共5页
马胜教授针对粉刺性乳痈常致患者形神共病的特点,提出“形神兼调”的治疗方法。治形强调寒凝、气滞、痰阻、气血亏虚是常见致病因素,故治阳以化阴、治气以消肿、治痰以消痈、气血兼调以固本;治神着眼于患者焦虑、忧思、自卑等不良情绪,... 马胜教授针对粉刺性乳痈常致患者形神共病的特点,提出“形神兼调”的治疗方法。治形强调寒凝、气滞、痰阻、气血亏虚是常见致病因素,故治阳以化阴、治气以消肿、治痰以消痈、气血兼调以固本;治神着眼于患者焦虑、忧思、自卑等不良情绪,采用疏肝畅神、养心安神、健脾守神、医患共调等方法。临床常用小柴胡汤、阳和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以及麻黄-肉桂、白芥子-半夏、白蔹-白及等药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兼调 粉刺性乳痈 治阳以化阴 治气以消肿 治痰以消痈 疏肝畅神 养心安神 健脾守神
下载PDF
孙伟芬教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经验 被引量:5
6
作者 黄超颖 孙伟芬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0期40-42,共3页
孙伟芬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经验丰富,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有着独特的见解。孙伟芬教授认为中晚期肝癌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大纲,调整脏腑阴阳为宗旨;从疏肝理气、调养脾胃,五脏并治、滋养肝肾,以平为期... 孙伟芬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经验丰富,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有着独特的见解。孙伟芬教授认为中晚期肝癌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大纲,调整脏腑阴阳为宗旨;从疏肝理气、调养脾胃,五脏并治、滋养肝肾,以平为期四个方面着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该文结合临床案例介绍孙伟芬教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扶正祛邪 滋养肝肾 疏肝健脾 调和阴阳
下载PDF
立足“中西机制互参”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中医辨治体系
7
作者 黄子杰 谢欣颖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3期208-213,共6页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T2DM)有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基于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结合现代病因病理,中西互参,揭示T2DM早期与晚期的病机,解释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性。并从阴阳角度指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探索...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T2DM)有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基于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结合现代病因病理,中西互参,揭示T2DM早期与晚期的病机,解释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性。并从阴阳角度指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探索“生病起于过用”与T2DM发病的关系,为T2DM分期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关系 脾瘅 糖尿病前期 生病起于过用 脾胃中轴 分期论治
下载PDF
从“体阴用阳”认识脾病病机与证候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梧桐 曹洪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758-4761,共4页
脾脏阴阳属性与生理功能最早载于《黄帝内经》,清代医家提出“脾之体阴而用则阳”。脾之体即脾脏及其所蕴含精、气、营、血等物质,属性为阴;脾之用即脾脏所附属经络、形体、官窍及所发挥的生命功能活动,属性为阳。体阴居内,善藏营舍意,... 脾脏阴阳属性与生理功能最早载于《黄帝内经》,清代医家提出“脾之体阴而用则阳”。脾之体即脾脏及其所蕴含精、气、营、血等物质,属性为阴;脾之用即脾脏所附属经络、形体、官窍及所发挥的生命功能活动,属性为阳。体阴居内,善藏营舍意,化生气血以充实经络、肌腠及卫表等;用阳达外,运行气血营卫,形成不同层次屏障以保护内在脏腑。分析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脏体阴与阳用的病机与证候,有助于临床对脾病证候演变过程的动态辨识与掌握证候特征,达到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体阴 用阳 脾虚证 病机 脾病
原文传递
凌湘力运用和衡六法论治肿瘤经验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辉 肖政华 +3 位作者 田杰 朱国庆 谭芊任 凌湘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966-3969,共4页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凌湘力教授运用求和求衡的和衡六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和衡六法主要包括: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平调寒热,调燮阴阳;调和脾胃,顾护后天;调和气血,化痰散结;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调和身心等方法。为肿瘤...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凌湘力教授运用求和求衡的和衡六法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和衡六法主要包括: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平调寒热,调燮阴阳;调和脾胃,顾护后天;调和气血,化痰散结;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疏肝理气,调和身心等方法。为肿瘤的辨证论治,提供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供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衡法 扶正祛邪 调和阴阳 调和寒热 调和气血 调和脾胃 调和身心 肿瘤
原文传递
浅议“和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10
作者 刘舜禹 王振涛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658-1661,共4页
"和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常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虚实夹杂,气血不和。立足"和法"治疗本病,应从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补泻、调和肝脾、调和阴阳、以求平和等出发。和法的应用虽然广泛,但应... "和法"作为中医八法之一,常用于治疗各种内科杂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虚实夹杂,气血不和。立足"和法"治疗本病,应从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补泻、调和肝脾、调和阴阳、以求平和等出发。和法的应用虽然广泛,但应和而有据,勿使之过泛,以免贻误病机。同时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可认为墨守原方才为循法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和法” 调和气血 调和表里 调和补泻 调和肝脾 调和阴阳 以求平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