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d Paleoclimate Events in Shelf Area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Since 15 ka B.P.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广兰 韩有松 +1 位作者 王少青 王珍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53,共10页
Based on the authors’1986 to 1994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alysi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data from 3 main cores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14C, palaeomagnetic and thermoluminescence data. The evoluti... Based on the authors’1986 to 1994 sporo-pollen assemblage analysi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rea, data from 3 main cores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14C, palaeomagnetic and thermoluminescence data.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climate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since 15ka B.P. was revealed that, in deglaciation of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climate of late glaciation transformed into that of postglaciation,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violent climate fluctuations. These evolution events happened in a global climate background and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 distinguished three short-term cooling events and two warming events. Among them,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subzone A 1 showed some cold climate features indicating that a cooling event occurred at about 15-14ka. B.P. in early deglaciation. This subzone corresponds to the Oldest Dryas. In subzone A 3, many drought-enduring herbal pollens and some few pollens of cold-resistant Picea, Abies, etc. were found, which indicated that a cooling event, with cold and arid climate, occurred at about 12-11ka. B.P. in late deglaciation. This subzone corresponds to the Younger Dryas.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zone B showed warm and arid climate features in postglaciation. Although the assemblage of subzone B 2 indicated a cold and arid climate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flora in subzone B 2 climate was less cold than that in A 3. Subzone B 2 indicated a cooling event which occurred at about 9ka B.P. in early Holocene. Subzone A 2, with some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subzone A 1 and A 3, indicated a warming event which occurred at 14-13ka. B.P. and should correspond to a warming fluctuation.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zone C showed features of warm-moist flora and climate, and indicated a warming event which universally occurred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China at 8-3ka B.P. in middle Holocene, and its duration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any climate events mentioned above. This period was climatic optimum and belonged to an altithermal period in postglac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热发光 冰川 黄海
下载PDF
FINDING OF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MANGROVE PLANT DURING THE LATE LATE PLEISTOCENE IN HONGKONG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昆叔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9年第16期1358-1363,共6页
I studied Palynolog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ction in Chek Lap Kok, north Lantau in Hongkong (Fig. 1), from December 1985 to March 1986. The Quaternary sequence of a borehole at Chek Lap Kok was described by Dr. Rayn... I studied Palynolog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ection in Chek Lap Kok, north Lantau in Hongkong (Fig. 1), from December 1985 to March 1986. The Quaternary sequence of a borehole at Chek Lap Kok was described by Dr. Raynor Shaw. The samples studied were provided by the Civil Engineering Office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Services Department, Hongkong Government.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buried underground 14.24—16.79m) including relics of plant,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the mangrove plant is found.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o-pollen ASSOCIATION of the mangrove plant LATE LATE PLEISTOCENE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 HONGKONG
原文传递
武汉沉湖湿地近百年来的孢粉记录及气候变化特征
3
作者 刘力 张雅 +6 位作者 李朋 冯江 罗华 潘龙克 李琳静 胡元平 叶婷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1期18-23,共6页
武汉沉湖湿地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典型的淡水湖泊湖泛沼泽湿地。为揭示武汉地区近百年来植被特征及气候演变过程,对沉湖湖心沉积柱进行高分辨率样品采集和孢粉鉴定。结果表明,沉湖沉积柱的孢粉有87个类型,主要由木本阔叶类与针叶类植物花... 武汉沉湖湿地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典型的淡水湖泊湖泛沼泽湿地。为揭示武汉地区近百年来植被特征及气候演变过程,对沉湖湖心沉积柱进行高分辨率样品采集和孢粉鉴定。结果表明,沉湖沉积柱的孢粉有87个类型,主要由木本阔叶类与针叶类植物花粉、陆生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组成,见少量水生植物花粉和淡水藻类;根据孢粉含量变化特征自下而上分为Quercus-Typhaceae-Gramineae、Polypodiaceae-Quercus-Gramineae、Polypodiaceae-Quercus-Typhaceae和Polypodiaceae-Microlepia-Quercus四个孢粉组合。沉湖沉积柱孢粉组合特征反映武汉地区近百年来具中、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植被特征,经历了温湿→干冷→温湿→更加温湿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也与武汉市历史气候记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湖湿地 孢粉组合 高分辨率沉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界线讨论 被引量:39
4
作者 邓秀芹 李文厚 +2 位作者 刘新社 庞锦莲 刘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9-1096,共8页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 针对延长组地层划分的争议,开展了延长组孢粉组合、岩石学特征、湖盆演化规律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长8—长10油层组与长1—长7油层组差异显著。其中,长8—长10油层组沉积期,地势平坦,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广泛发育,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孢粉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中三叠世的重要分子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含量较高;长7油层组沉积期深湖范围宽广,盆地西南、西部地区长7油层组砂岩中石英含量明显提高,岩石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西缘和西南缘沉积体系也由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演化成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段地层孢子花粉含量相近,以具有晚三叠世色彩的Duplexisporites大量出现为特征。此外,在盆地西部、西南及湖盆中部地区,长7油层组底部稳定分布的一套凝灰岩薄层,记录了同期的火山、岩浆活动等地质事件,为早印支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长7与长8油层组之间地层界线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时代归属 孢粉组合 沉积演化 凝灰岩 中、上三叠统 地层界线
下载PDF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会平 唐晓春 +2 位作者 潘安定 孙东怀 王开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 ,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 ,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 ,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 神农架南坡表土孢粉分析表明 ,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划分出五个特征明显的孢粉带 ,代表五个不同高度带内的主要植物群落。它们基本反映了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 ,在群落类型和主要成分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在种属数量、相对比率和分布高度等方面基本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表土 孢粉分析 植物群落 孢粉植物群 植被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2.5kaBP以来的孢粉与植被序列 被引量:37
6
作者 刘会平 唐晓春 +1 位作者 孙东怀 王开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在神农架海拔 170 0 m的大九湖盆地 12 .5 ka BP以来晚第四纪中 ,高密度地取得 3个钻孔的孢粉样品 ,建立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孢粉组合序列 ,划分出 15个综合孢粉带 ,代表 15个不同时代类型的古植物群落。根据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 在神农架海拔 170 0 m的大九湖盆地 12 .5 ka BP以来晚第四纪中 ,高密度地取得 3个钻孔的孢粉样品 ,建立起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孢粉组合序列 ,划分出 15个综合孢粉带 ,代表 15个不同时代类型的古植物群落。根据植被演替及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 ,本文还讨论了第四纪植被与气候阶段的划分问题 ,认为高分辨率孢粉 -植被序列的建立与研究可以反映多种时间尺度 ,特别是小尺度的环境变化与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晚第四纪 神农架 湖北
下载PDF
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20
7
作者 姚轶锋 叶超 +4 位作者 寇香玉 徐景先 贾三满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5-58,共14页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草原类型,该阶段开始升温,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2.555~2.300MaBP:植被为温凉偏干的疏林草原,湿度开始下降;(4)2.300~1.770MaBP:植被类型仍为疏林草原,该阶段温度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湿度基本不变,气候温凉干爽;(5)1.770~1.070MaBP: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6)1.070~0.922MaBP:植被演替为较暖湿略干的针阔混交林—草原;(7)0.922~0.800MaBP:植被为较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8)0.800~0.650MaBP:植被为温暖偏干的以松为主的疏林草原,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变化较小;(9)0.650~0.160MaBP:植被为温凉湿润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10)0.160MaBP至今: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前期气候冷湿,后期较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天竺 晚上新世 第四纪 植被演替 气候变迁 孢粉
下载PDF
东天山北麓2000多年以来的森林线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32
8
作者 阎顺 孔昭宸 +2 位作者 杨振京 倪健 李树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9-704,共6页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 依据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桦树窝子和小西沟两个剖面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碳屑鉴定,揭示了天山北麓最近2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2000aB.P.以前,该地植被为荒漠草原;2000~1300aB.P.(50aB.C.~650A.D.),植被为草原植被,其中1750~1400aB.P.(200~550A.D.),植被为有少量森林的草原植被,当时气候状况较今凉湿,适宜云杉生长,使得云杉林带下移,幅度可达250m左右。当时的年均气温较今低1℃而降水量较高,是新疆历史上一个相对冷湿的环境;约1300~450aB.P.(650~1500A.D.),植被为荒漠草原;450aB.P.年以来,植被为荒漠草原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孢粉分析 森林带变化 环境
下载PDF
从海南岛全新世孢粉研究看海滨红树林的演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玉兰 封卫青 +2 位作者 王开发 张卫东 华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关键词 海南岛 全新世 孢粉 红树林 演化 古植物
下载PDF
甘肃窑街中侏罗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辛存林 孙柏年 +1 位作者 韦利杰 肖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3,共6页
分析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孢粉化石,建立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其基本特征为: 绀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约占64.3%-72.1%;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占27.9%-35.7%,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 分析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孢粉化石,建立了窑街盆地中侏罗世的孢粉组合.其基本特征为: 绀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约占64.3%-72.1%;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占27.9%-35.7%,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等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中双气囊的松柏类花粉最丰富.进一步明确了窑街组的地层时代,探讨了窑街盆地的古植被、占气候及古地理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环境 甘肃窑街 中侏罗世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与陆缘植被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玉兰 张卫东 +5 位作者 王开发 张敏斌 郑玉龙 华棣 张富元 陈荣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6,共9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分析,根据孢粉分布的规律,结合多元变量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孢粉区:松-水龙骨科-里白、桫椤-凤尾蕨孢粉区,松-栎、栲-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罗汉松、泪杉-水龙骨科-凤尾...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的孢粉分析,根据孢粉分布的规律,结合多元变量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孢粉区:松-水龙骨科-里白、桫椤-凤尾蕨孢粉区,松-栎、栲-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罗汉松、泪杉-水龙骨科-凤尾蕨孢粉区,松-草本植物花粉-桫椤、里白-水龙骨科孢粉区;深入探讨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孢粉分布格局与陆缘植被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 孢粉 陆缘植被 分布
下载PDF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丁秋红 陈树旺 +2 位作者 李晓海 李文博 姚玉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05-1318,共14页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意义 孢粉组合 秀水盆地 辽宁北部
下载PDF
黑龙江龙江盆地中侏罗统万宝组时代确定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渝金 吴新伟 +3 位作者 张超 郭威 杨雅军 孙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96,共15页
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纪地层研究程度不高,以往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确定主要借助于与吉林西部万宝组的对比。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大兴安岭地区含煤及油气地层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笔者在大兴安岭地区中段的龙江盆地(黑龙江省龙... 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纪地层研究程度不高,以往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确定主要借助于与吉林西部万宝组的对比。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大兴安岭地区含煤及油气地层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笔者在大兴安岭地区中段的龙江盆地(黑龙江省龙江县以西)发现一套新的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该地层由砂砾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煤层组成。文中对龙江盆地万宝组火山岩夹层内2件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凝灰岩形成时代,其年龄分别为(165.2±1.7)Ma和(162.1±1.6)Ma;笔者采得的植物大化石为Neocalamites-Coniopteris-Raphaelia组合,时代显示为早—中侏罗世;孢粉化石经初步鉴定,时代倾向于早—中侏罗世;综合同位素年龄及地层古生物研究,笔者认为龙江盆地万宝组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万宝组凝灰岩具有高Si、Al,低Ca、P过铝质钙碱性火山岩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型,并具有明显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Zr,反映火山岩为壳源成因类型。万宝期火山活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双重作用有关,而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联系更密切。目前中侏罗统万宝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本研究不仅为大兴安岭东坡地区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依据,而且为龙江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大化石 孢粉化石 U-PB测年 地质意义 中侏罗统 龙江盆地 万宝组
下载PDF
呼包盆地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建彪 冉勇康 郭文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2-644,共13页
通过对呼包盆地钻孔岩芯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带的分析,综合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与邻区对比,划分了盆地第四纪地层单位,同时探讨了河套古湖泊在第四纪的演化特征。结果为:1)剖面存在两个假整合接触面(Q1/Q2和Q2/Q3),可划分... 通过对呼包盆地钻孔岩芯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带的分析,综合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与邻区对比,划分了盆地第四纪地层单位,同时探讨了河套古湖泊在第四纪的演化特征。结果为:1)剖面存在两个假整合接触面(Q1/Q2和Q2/Q3),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7个孢粉带。2)剖面第四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可划分下更新统(1070±150~844±126kaB·P.)、中更新统沟子板组(520±78~271±40kaB·P.)、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108·7±7·8~14·80±1·03kaB·P.),以及全新统。3)河套盆地在第四纪存在4个古湖泊发育时期,即早更新世(80·0~107·0万年或更早),湖盆处于强氧化环境;中更新世早期(43·0~45·1万年),湖盆氧化强度降低;中更新世晚期(19·2~38·5万年),湖盆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晚更新世(2·4~11·3万年),湖盆处于还原环境。其间隔期为湖泊消亡或大规模萎缩时期,意味着盆地停止下降甚至处于上升隆起的剥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地层 沉积旋回 岩石地层 年代地层 孢粉带 呼包盆地 河套盆地
下载PDF
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周期性的孢粉学证据 被引量:9
15
作者 童国榜 贾秀梅 +3 位作者 郑绵平 袁鹤然 刘俊英 王伟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明钾 1孔的孢粉数据进行了处理 ,发现在中、晚始新世时期孢粉植物群的波动存在各种周期成分。长周期有 1.2Ma、2 .0Ma及 5 .0Ma ,中周期有 0 .2Ma、0 .4Ma、0 .6Ma、0 .8Ma,其中 1.2Ma及 0 .2Ma、0 .4Ma...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江汉盆地明钾 1孔的孢粉数据进行了处理 ,发现在中、晚始新世时期孢粉植物群的波动存在各种周期成分。长周期有 1.2Ma、2 .0Ma及 5 .0Ma ,中周期有 0 .2Ma、0 .4Ma、0 .6Ma、0 .8Ma,其中 1.2Ma及 0 .2Ma、0 .4Ma、0 .6Ma的周期成分在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中也存在 ,且与 8.0MaB .P .以来的构造气候旋回 ,亚旋回的准 1.2Ma及 0 .4Ma周期相一致。这表明地球运动轨道变化对气候的制约作用由来已久。该孔孢粉时间序列的趋势成分显示最少有 4个水平 ,反映了孢粉植物群演化的 4个阶段。曲线还揭示 36MaB .P .前后的波动周期及振幅都有明显的变异 ,可能预示了一次大的环境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时间序列 气候波动周期 江汉盆地 始新世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江陵地区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谢远云 李长安 +1 位作者 王秋良 殷鸿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6-281,共6页
江陵剖面沉积物孢粉提供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早期人类活动始于6200 a B.P.,人类大规模活动始于3400 a B.P.。随着定居点扩大和人类活动加强,地表土壤侵蚀严重,入湖的陆源粗颗粒物质和营养物质增多。湖泊沉积物表现为粗颗粒含量... 江陵剖面沉积物孢粉提供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早期人类活动始于6200 a B.P.,人类大规模活动始于3400 a B.P.。随着定居点扩大和人类活动加强,地表土壤侵蚀严重,入湖的陆源粗颗粒物质和营养物质增多。湖泊沉积物表现为粗颗粒含量迅速增加,各粒径波动频繁,TOC、TN和C/N的高值以及有机质δ13C的低值。2500 a B.P.以后,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气候变干,人类逐渐撤离该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地区 人类活动证据 孢粉 植被
下载PDF
唐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与邻区的对比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玉嵩 陈建强 +2 位作者 赵硕 王海英 李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通过对唐山市复兴路十中旧址钻孔更新统上部和全新统部分的60m岩芯的沉积物及92件孢粉样品的分析,建立了4个组合带,总结了唐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1)孢粉带Ⅰ,以针阔混交林-草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2)孢粉带Ⅱ,以疏... 通过对唐山市复兴路十中旧址钻孔更新统上部和全新统部分的60m岩芯的沉积物及92件孢粉样品的分析,建立了4个组合带,总结了唐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1)孢粉带Ⅰ,以针阔混交林-草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2)孢粉带Ⅱ,以疏林草原为主,气候寒冷干旱,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3)孢粉带Ⅲa,植被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4)孢粉带Ⅲb,发育暗针叶林-草原,气候寒冷湿润;(5)孢粉带Ⅲc,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寒冷略干;(6)孢粉带Ⅳ,发育针阔混交森林,气候温暖湿润,为晚更新世以来水热条件最佳的时期。通过与邻区及全球冰芯、深海沉积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点:MIS3的温湿条件显著优于MIS2和MIS4,达到间冰期气候,与MIS5相似,局部地区甚至超过MIS1;MIS2不是一个持续干冷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湿冷逐渐转向干冷的过程。此成果对探讨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和气候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气候变化 晚更新世 唐山地区
下载PDF
藏北南羌塘安多县鄂斯玛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文彬 贺永忠 +4 位作者 占王忠 熊兴国 吴滔 黎文本 程金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02-1607,共6页
报道南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世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中大量出现Clas-sopollis的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藏北南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 报道南羌塘盆地鄂斯玛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世Dicheiropollis花粉。根据这一花粉的出现和整个孢粉中大量出现Clas-sopollis的组合特征,其时代可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藏北南羌塘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今后进一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线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早白垩世 鄂斯玛地区 南羌塘
下载PDF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被引量:21
19
作者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4-1072,共9页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沉积特征 孢粉 气候变化 沙漠变迁 毛乌素沙漠 滴哨沟湾
下载PDF
天山南坡小尤尔都斯盆地表土孢粉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春珠 黄小忠 +3 位作者 彭卫 赵文伟 赵家驹 陈雪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6-1534,共9页
通过天山中部小尤尔都斯盆地南北方向采集的2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探讨了孢粉和植被带的关系及盆地中美天鹅湖的孢粉来源问题.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成分是云杉属、菊科、禾本科、蒿属、藜科、唐松草属、莎草科、水龙骨和其他蕨类孢子... 通过天山中部小尤尔都斯盆地南北方向采集的2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探讨了孢粉和植被带的关系及盆地中美天鹅湖的孢粉来源问题.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主要成分是云杉属、菊科、禾本科、蒿属、藜科、唐松草属、莎草科、水龙骨和其他蕨类孢子,表土孢粉组合与各植被带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分布主要受温度因素控制.上升气流和水流是影响针叶林带云杉属花粉传播的主要因素,由山谷风从巩乃斯云杉林带来的云杉花粉受到美天鹅湖北侧小山阻挡,沉降在湖泊以南的山坡上,之后随降雨和雪山融水进入美天鹅湖.大部分表土孢粉属种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植物分布一致,而蒿属和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花粉雨的信号,利用A/C比值重建古环境时须要谨慎.蒿、藜花粉计数较少时,A/C比值波动较大,计数值大于约280粒时,A/C比值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尤尔都斯盆地 表土孢粉 美天鹅湖 云杉花粉 主成分分析 A C比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