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Cell Line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Xianli CHEN Songlin +2 位作者 SHA Zhenxia FAN Tingjun WANG N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A cell line, SHK, was derived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The cell line was subcultured more than 40 passages in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MEM) supplemen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FBS... A cell line, SHK, was derived from the kidney of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The cell line was subcultured more than 40 passages in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 (MEM) supplemented with fetal bovine serum (FBS) and 10 ng ml4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Cell morphology from primary culture and subculture was observed continuously by microscopy. The SHK cell line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fibroblast-like cells. The cell line was able to grow between 20℃ and 30℃ with the optimum growth at 24℃ and with a reduced growth between 12℃ and 20℃. The growth rate of the cells increased as the proportion of FBS increased from 10% to 20% at 28℃ with optimum growth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 The doubling time of the cells was determined to be 44.8 h. Chromosom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52% of the SHK cells maintained a normal diploid chromosome number (2n=46). The cell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fect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reporter plasmid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FP gene in the cells indicated the possible utility of the cells in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The cells were infected by lymphosystis disease virus (LCDV) and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the virus in cytopathic effect (CPE) observation. The infection was confirmed by PCR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experiments, which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the viral particle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virus-infected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line spotted halibut verasper variegates SHK cell line TRANSFECTION LCDV
下载PDF
脱脂磷虾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建明 严俊丽 +5 位作者 陈四清 常青 王贞杰 赵捷杰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 为研究脱脂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血清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实验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分别以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制成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R50、R100),投喂初始体重为(60.11±0.13)g、体长为(14.12±0.25)cm的圆斑星鲽幼鱼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R10–R5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饲料效率(FER)与R0组(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R30组开始有下降的趋势。R10–R50组的蛋白质效率(PER)和R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100组的PER显著低于R0组(P<0.05)。R10–R20组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30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100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显著高于R0组(P<0.05)。R10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组肝脏中ACP显著高于R0组(P<0.05),R40–R50组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30–R40组肝脏中AKP和R0组差异不显著(P>0.05)。R10–R40组肝脏中SOD和R0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10–R50组血清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R0组(P<0.05)。各处理组和R0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10%–30%的脱脂磷虾粉替代组和对照组R0组对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免疫力及蛋白利用有相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脱脂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力 生理代谢
下载PDF
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四清 高天翔 +3 位作者 王琛 张岩 张鑫磊 陈艳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1-286,共6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 对星鲽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仔稚鱼的变态发育,幼色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径1.6~1.8mm,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在8~8.5E水温条件下。经过197h的孵化过程。仔鱼可以破膜而出。初孵仔鱼通体无色透明,眼在头两侧,全长(4.45±0.15)ram。卵黄囊长(2.2±0.05)mm,体高(1.4±0.02)mm。孵出1d后,仔鱼体干和距尾部1/3身长处膜鳍逐渐生长色素。孵化6d后开口摄食。25d尾鳍骨上屈,40d左眼开始上移右转,50d开始伏底。60d的培育稚鱼左眼完全偏转体右侧,体表鳞片生成,完成变态发育成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鲽 形态特征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圆斑星鲽及相关种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赫崇波 曹洁 +4 位作者 刘卫东 周遵春 葛陇利 高祥刚 王效敏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9-836,共8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的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Control region)核苷酸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线粒体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得到4种长度单元型,主要表现为控制区中的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不同。对鲽形目鱼类如鲽科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黄盖鲽(Limanda feruginea)、马舌鲽(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美洲拟庸鲽(He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和鲆科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以及鳎科的欧洲鳎(Soleasolea)、塞内加尔鳎(S. senegalensis)和沙鳎(S. lascari)的控制区的比较研究发现,鲽形目鱼类的线粒体控制区均存在相似的结构,即线粒体控制区可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ETAS)、中央保守区(包括CSB-A、CSB-B、CSB-C、CSB-D、CSB-E、CSB-F)以及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和重复序列区(Repeat region)4个区域。通过与脊椎动物各个纲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只有鲽形目(包括鲆、鲽类和鳎类)鱼类和两栖纲的无尾类在CSB-3之后存在相似的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线粒体控制区 串联重复序列 结构分化
下载PDF
圆斑星鲽精子的超微结构及核前区特殊结构(英文)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永忠 徐永江 +2 位作者 柳学舟 胡家会 许玉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0-637,共8页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 分别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圆斑星鲽 (Veraspervariegates)精子的超微结构。头部呈圆形、中段不发达 ,具有多个未分化的圆形小线粒体、鞭毛结构极简单 ,具有 9+2型的轴丝等特征 ,均表示圆斑星鲽的精子属于简单的原始类型 ,与多数其它高等鱼类精子结构相似。但是 ,圆斑星鲽精子核前部的凹陷 ,即不含染色质的电子透明区 ,以及核前区的囊泡结构却未见在其它新鳍鱼类精子中报道。圆斑星鲽精子核前凹陷开口于核前端稍偏处 ,凹陷呈不规则状 ,可深入到核的中央。凹陷处与染色质区无界膜分隔。凹陷区的前部及其开口处常有多个小的具单层界膜的囊泡 ,有时可见在凹陷区的开口处汇集成一个大泡。在某些处理过程中 ,例如在冷冻 -解冻过程中 ,囊泡可能丢失 ,而在精子顶端留下一个凹坑。尽管顶体在现存最早的新鳍鱼类 ,如雀鳝鱼及弓鳍鱼中已经完全消失 ,但考虑甚至在某些纯真骨鱼 ,如鲑形目中的螈鱼精子上 ,顶体仍然存在 ,而在其它一些纯真骨鱼精子或精子细胞中也存在顶体或顶体遗迹等事实。我们推测在圆斑星鲽精子中的上述特殊结构也是顶体的一种遗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精子 超微结构 核前囊泡 细胞
下载PDF
圆斑星鲽连续性鳃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5
6
作者 樊廷俊 郭雪阳 +3 位作者 姜国建 徐晓辉 孙爱 徐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9-74,共6页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 为建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鳃细胞系,本文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组织的体外培养,并通过对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地进行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液最适pH值为7.2,最适培养温度为22℃;通过向20%FBS-DMEM/F-12培养液(pH=7.2)中添加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在22℃成功启动了圆斑星鲽鳃细胞的原代培养,细胞的贴壁、生长和分裂状态良好,为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30 d即可形成汇合的细胞单层;经连续继代培养后,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现已继代培养至第76代;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复苏后仍保持其原有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其贴壁生长状态和增殖速度也与冻存前无差异;生长特性鉴定结果显示,第60代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表明细胞的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细胞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6条,并具有其典型的二倍体核型特征(46 t),表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圆斑星鲽鳃细胞系。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病毒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原代培养 继代培养 细胞系
下载PDF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贞杰 叶保民 +5 位作者 常青 陈四清 刘长琳 胡建成 严俊丽 卢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054-4062,共9页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幼鱼 维生素C 应激反应 抗氨氮胁迫
下载PDF
圆斑星鲽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沙珍霞 陈松林 田永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8-481,共4页
以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legel)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的染色体为46条,全部为端部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NF=46。在已进行... 以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legel)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法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斑星鲽的染色体为46条,全部为端部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NF=46。在已进行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鲽形目鱼类中,只有圆斑星鲽具有该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圆斑星鲽肌肉和脾脏组织cDNA文库构建及部分ESTs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云峰 贺凌 +5 位作者 史晓明 高祥刚 傅立元 王健 刘星 赫崇波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9-301,共3页
构建了圆斑星鲽肌肉和脾脏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的库容量分别为5.0×106和1.1×106,重组率为97.3%和93.2%,平均插入片断长度大于800 bp。进行了1002个(肌肉541个,脾脏461个)ESTs测序,得到621个(肌肉192个,脾脏429个)单基因簇... 构建了圆斑星鲽肌肉和脾脏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的库容量分别为5.0×106和1.1×106,重组率为97.3%和93.2%,平均插入片断长度大于800 bp。进行了1002个(肌肉541个,脾脏461个)ESTs测序,得到621个(肌肉192个,脾脏429个)单基因簇,其中包括110个(肌肉87个,脾脏23个)重叠群和511个(肌肉105个,脾脏406个)单拷贝。BLASTX分析的结果显示,318(51.2%)个基因簇有相关同源性,其他的303个EST(48.8%)无明显的同源性(E值≤E-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CDNA文库 ESTS
下载PDF
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
10
作者 王贞杰 陈四清 +4 位作者 常青 刘长琳 胡建成 严俊丽 卢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34-3144,共11页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及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到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及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到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616.2 mg/kg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均为最高,其增重率显著高于10.2和909.4 mg/kg维生素C组(P〈0.05),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率显著高于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达到组织肝脏和肌肉最大维生素C积累量的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769.5 mg/kg。616.2和769.5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除402.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402.8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2.8、616.2、769.4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402.8、616.2或769.4 mg/kg时,胃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处在较高水平。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249.1-616.2 mg/kg时可提高肠道皱襞高度,增加肠壁厚度,促进肠道黏膜生长。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能有效满足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需求,并可提高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维生素C 生长 免疫 抗氧化
下载PDF
发酵豆粕对圆斑星鲽生长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云云 毕颖杰 常青 《河北渔业》 2019年第4期19-21,30,共4页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本试验以0%、10%、20%、30%、40%的发酵豆粕添加在五组等蛋等脂的饲料中,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0%,9.81%,19.63%,29.44%,39.26%,标记为A、B、C、D、E共5个试验组,每组设3... 为探讨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饲料中发酵豆粕的适宜添加量,本试验以0%、10%、20%、30%、40%的发酵豆粕添加在五组等蛋等脂的饲料中,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0%,9.81%,19.63%,29.44%,39.26%,标记为A、B、C、D、E共5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池15尾圆斑星鲽(49.0±1.0 g),经过10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A、B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系数则逐渐升高,A、B和C组显著低于D、E组(P<0.05)。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以B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0%的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鱼体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且不会对鱼体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过量则抑制鱼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豆粕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 表观消化率 生长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