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ring Monsoon in South Chi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arge-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会军 薛峰 周广庆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651-664,共14页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efine the spring monsoon in South China, and study the climatology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 revealed b...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define the spring monsoon in South China, and study the climatology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 revealed by the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ring monsoon season in South China occurs climatologically in April and May, which is supported by both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during the East Asian summer or winter monsoon seas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pring monsoon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relates primarily to the anomalous circulation over the North Pacific, which is linked with the westerly jet over North Asia and with the polar vortex. It is also connected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Pacific. Changes in the Asian trop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pring monsoon in South China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monsoon seasonal variat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下载PDF
The Role of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in Earlier Onset of Climatic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3
2
作者 钱诚 符淙斌 严中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with a recent warming trend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adaptive data analysis tool, the Ensembl...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with a recent warming trend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adaptive data analysis tool,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homogenized dai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55–2003. The annual cycle here is referred to as a refined modulated annual cycle (MAC).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ring at Beijing has arrived significantly earlier by about 2.98 d (10 yr)-1, of which about 1.85 d (10 yr)-1 is due to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1.13 d (10 yr)-1 due to the long-term warming trend. Variations in the MAC component explain about 92.5%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Beijing daily SAT series and could cause as much as a 20-day shift in the onset of spring from one year to another. The onset of spring has been advancing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but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st than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regi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somehow unexplainable by the zonal pattern of the warming trend over the whole region, but can be explained by opposite changes in the spring phase of the MAC, i.e. advancing in the east while delaying in the west.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the change in the spring phase of MAC explains 40%–60% of the spring onset trend and is attributable to a weakening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average sea level pressure in Siberia (55°–80°N, 50°–110°E), an index of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could serve as a potential short-term predictor for the onset of spring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 onset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odulated annual cycle Asian winter monsoon global warming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pring Water Quality in the Rural Watersheds of Western Nepal
3
作者 Anup Gurung Sanot Adhikari +4 位作者 Raju Chauhan Sudeep Thakuri Selina Nakarmi Deepak Rijal Bhawani S. Dongol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11期39-53,共15页
A preliminar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water quality of spring waters in rural watershed of Western Nepal. 155 spring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Jhimruk, Rangun, Bogtan-Lagam Karnali, Thuligad and Mid... A preliminar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water quality of spring waters in rural watershed of Western Nepal. 155 spring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Jhimruk, Rangun, Bogtan-Lagam Karnali, Thuligad and Middle Karnali watershed.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ccurred twice, once in pre-monsoon 2018 and post-monsoon 2018. Various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andard water quality measurem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Nepal Drinking Water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Guidel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urbidity was high during pre-monsoon season. The highest turbidity of 63.8 NTU was observed in the Bogtan-Lagam Karnali watershed. Two spring sources—one in Bogtan-Lagam Karnali and one in Middle Karnali exceeded the health standard for nitrate-N. The phosphate levels were high during the pre-monsoon season in Jhimruk and Rangun watershed in all the studied sites. Dissolved oxygen levels were relatively high during post-monsoon season. Results of the water quality index in all the studied sites revealed that the water quality ranges from being poor to good conditions in the spring sources.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water bodies are relatively good and can be used for domestic purposes after suitabl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S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DRINKING Sources NITRATE Pollution monsoon SEASON
下载PDF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国雄 段安民 +7 位作者 刘屹岷 颜京辉 刘伯奇 任素玲 张亚妮 王同美 梁潇云 关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28,共18页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南亚高压 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 孟加拉湾春季暖池 季风爆发涡旋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春季气候的变暖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少勇 郭忠祥 +2 位作者 白登元 张燕霞 夏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13,共8页
利用中国东部375个测站1961—2006年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春季的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春季增温显著,近46 a增温率为0.25℃/(10 a)。从1989年开始增温,1996年... 利用中国东部375个测站1961—2006年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春季的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春季增温显著,近46 a增温率为0.25℃/(10 a)。从1989年开始增温,199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以38°N为界,气温变化的稳定性是南部高于北部。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根据EOF分析,该区春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型、江南江北相反型、中原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根据REOF又进一步将该区春季气温异常细分为中部、南部、北部3个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全部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4年和22年的周期,气温的转折北部比中、南部早,但北部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转为下降;北部区和中部区分别在1981、1997年发生了突变,南部突变不明显;蒙古高压是影响春季气温的主要大气活动中心,高压强度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有明显减弱趋势,造成入侵东部的偏北冷空气减弱,是春季气候变暖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季风区 春季 气温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80
6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0-581,共12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1 958~ 1 994年 1~ 1 2月的再分析格点值资料 ,对比分析了高原冬、春季多、少雪年后期中国东部地区夏季 (6~ 8月 )降水分布和环流的平均特征 ,也分析了高原积雪影响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1 )平均来说 ,多雪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北部降水可偏多 1~ 2成 ,华北和华南的降水则偏少1~ 3成 ;少雪年夏季江淮流域及湘、黔地区少雨 ,华北和华南多雨。 2 )高原冬、春积雪不仅影响了后期高原的热状况 ,而且影响了后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南亚与东亚的夏季风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 中国 夏季 环流 降水
下载PDF
全球春-秋季风降水的年际变化主模态时空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秦岭 黄菲 +1 位作者 许士斌 王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8,共8页
本文用季风区降水的年较差来表征季风的强度,对全球季风的春-秋季风降水强度年际变化的主模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春-秋季风降水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前两个模态的时空变化中,累积方差贡献为19.4%。第一模态为热带太平洋模态,体... 本文用季风区降水的年较差来表征季风的强度,对全球季风的春-秋季风降水强度年际变化的主模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春-秋季风降水强度的年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前两个模态的时空变化中,累积方差贡献为19.4%。第一模态为热带太平洋模态,体现了热带太平洋上的季风降水特征,这一模态主要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特别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年对应着春季衰减的厄尔尼诺型海表温度异常和秋季发展的拉尼娜型海表温度异常,进而导致热带太平洋上出现较强的春-秋季风降水的反差。第二模态为热带大西洋模态,主要体现了热带大西洋上的季风降水特征,这一模态主要受到大西洋Nino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春-秋季风降水 EOF ENSO 大西洋Nino
下载PDF
西南季风不同阶段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水文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曾淦宁 胡建宇 +1 位作者 洪华生 陈照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17,共8页
根据2000年7月及2001年5月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CTD调查资料、同期气象资料,并结合该海域历史资料,对调查断面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跃层变动情况及上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对应于夏季西南季风的不同阶段,调查断面跃层分布与珠江冲... 根据2000年7月及2001年5月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CTD调查资料、同期气象资料,并结合该海域历史资料,对调查断面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跃层变动情况及上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对应于夏季西南季风的不同阶段,调查断面跃层分布与珠江冲淡水影响范围均发生明显变动,升降流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特征:(1)西南季风较强时,断面陆架区上表层受冲淡水影响明显,海区的层化结构明显加强;(2)西南季风较强时,调查断面出现上升流和下降流。研究结果表明:(1)局地风应力与热通量的变化控制了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的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影响着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西南季风较强时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变大,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强度变大,深度变深;(2)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存在上升流,其形成机制为风产生的离岸水体Ekman输运的补偿效应,底地形的变化虽然也造成较弱的外海次表层水涌升,但可能只是加强了上升的速度或强度;(3)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上存在上升流区与下降流区毗邻的现象,下降流成因可能有二,一为近岸流和陆坡流呈相反方向运动形成弱的反气旋涡,二为“上升与下降因相互水体补充的需要而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西南季风 冲淡水 跃层 混合层 上升流 下降流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高原季风指数及其与四川春旱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顺谦 王春学 甘薇薇 《气象科技进展》 2019年第5期6-15,共10页
利用1961—2016年四川150个气象站的春旱日数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通过对Div_PMI的改进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_PMI2,并分析了高原冬季风异常造成四川春旱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 利用1961—2016年四川150个气象站的春旱日数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通过对Div_PMI的改进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原季风指数Div_PMI2,并分析了高原冬季风异常造成四川春旱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四川大部地区春旱日数呈弱的减少趋势,但春旱常发区(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及川西南山地)呈显著增加趋势;与几种代表性高原季风指数比较,Div_PMI2能够更好地反映高原冬夏季风的转换时间和相对强弱,56年内该指数冬(夏)季均为正(负)值,没有出现相反的情况,并且与四川平均春旱日数有更高的相关性和更为相似的周期振荡特征;环流分析表明,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春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孟加拉湾和高原高度场偏高、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导致北方冷空气偏弱、高原低值系统发展受阻、西南暖湿气流不能输送到四川,加之对流层中层被下沉气流所控制,水汽向外辐散,由此导致该地区出现晴朗少雨天气,发生春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季风 四川 春旱
下载PDF
论我国春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渠红岩 《阅江学刊》 2015年第5期30-37,共8页
我国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在春季的气候因素中,春雨的意义极为重大:春雨使万物复苏,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也是大自然新一轮生命循环的开始。我国是农业大国,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春雨决定了全年农作物的丰歉,关系民生和社会安... 我国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在春季的气候因素中,春雨的意义极为重大:春雨使万物复苏,标志着一年的开始,也是大自然新一轮生命循环的开始。我国是农业大国,尤其在古代农耕社会,春雨决定了全年农作物的丰歉,关系民生和社会安定。春雨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气候和农业方面,也体现在其他领域。在日常语言表达、文学描写方面,"甘""膏""酥""润"等成为人们形容春雨的惯用词;在文化方面,人们常常把具有普施普惠、温暖无私的情感如父母之爱、皇恩、师恩比喻为春雨。对春雨的感受与认识呈现出全社会的共同性与一致性,反映了春雨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雨 温带季风气候 农耕文化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东辉 朱益民 +1 位作者 谭言科 张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4-524,共11页
利用50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春季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模态主要是全区一致型(USBM)和热带南印度洋... 利用50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春季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春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模态主要是全区一致型(USBM)和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型(SIODM),USBM模态既有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又有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既包含有对冬季ENSO信号响应的变化特征,又有独立于ENSO的变化特征;SIODM模态主要表现为独立于ENSO的年际时间尺度变化。2)USBM模态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二者都是对冬季ENSO信号的响应,USBM模态的年际变化不能独立于ENSO信号影响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变化。3)经(1~8年)带通滤波及去除ENSO信号的热带印度洋春季SSTA的SIODM型分布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主要模态,表现为热带东南印度洋为负(正)、其他海区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强度增强(减弱),大气环流对热带东南印度洋SSTA热力作用的响应是造成这一关系的直接原因,SIODM型的SSTA分布与南海夏季风年际异常关系在热带印度洋长期变化趋势的暖位相期显著,在长期变化趋势的冷位相期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春季 海表温度 南海夏季风
下载PDF
江南春雨的两个阶段及其降水性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宣飞 袁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5,共7页
根据1970—2009年平均的逐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9—2008年平均的逐候CMAP降水资料,分析了第1—27候江南地区(110~120°E,23~30°N)降水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发现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分别在第10、16候出现突... 根据1970—2009年平均的逐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9—2008年平均的逐候CMAP降水资料,分析了第1—27候江南地区(110~120°E,23~30°N)降水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发现江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分别在第10、16候出现突增,达到99%的统计信度。为此,将第10候确定为江南春雨的建立日期,并将江南春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第10—15候为第一阶段,第16—27候为第二阶段。伴随着江南春雨降水量的两次突增,青藏高原东南侧(105~112°E,20~25°N)的西南风也有两次突增,但时间要比江南春雨早1~2候。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东亚经度上的冬季型Hadley环流消失,江南地区的上升运动向上扩展至200 hPa高度,纬向海平面气压场梯度由大陆高、海洋低的冬季型转为大陆低、海洋高的夏季型,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率均增加,这表明第二阶段的江南春雨已具有副热带季风降水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江南春雨 副热带季风降水 降水性质 滑动t检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对中国春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89
13
作者 钱永甫 张艳 郑益群 《干旱气象》 2003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 利用1956年12月~1998年12月共42a,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78个积雪观测站的雪深和我国160站月降水的距平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了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春夏季我国降水异常的关系。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气候效应并检验了诊断分析的结果。分析表明,雪深异常,尤其是冬季雪深异常是影响中国降水的一个因子。研究证明,高原冬季雪深异常对后期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比春季雪深异常的影响更为重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高原雪深和雪盖的正异常推迟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减弱了季风强度,造成华南和华北降水减少,而长江和淮河流域降水增加。冬季雪深异常比冬季雪盖异常和春季雪深异常对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机理分析指出,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积雪异常首先通过融雪改变土壤湿度和地表温度,从而改变了地面到大气的热量、水汽和辐射通量。由此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下垫面的特征和通量输送。在湿土壤和大气之间,这样一种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后期气候变化的关键过程。与干土壤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本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异常 中国 降水 数值模拟 奇异值分解 SVD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盈盈 李忠贤 刘伯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59-1072,共14页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JMA)的JRA-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EOF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高原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在高原中西部最为明显,这主要与局地地—气温差的年际变... 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JMA)的JRA-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EOF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高原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在高原中西部最为明显,这主要与局地地—气温差的年际变率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当春季高原中西部表面感热偏强(弱)时,印度夏季风爆发偏早(晚),且高原中西部表面感热与ENSO事件无显著相关。春季高原中西部感热能够通过改变印度季风区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经向热力结构来影响印度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当春季高原中西部感热偏强时,造成的上升气流在高原以西的印度季风区北部下沉,通过绝热增暖引起局地对流层中上部的异常暖中心,令印度季风区对流层中上部平均温度经向梯度由冬至夏的季节性反转提早。同时,印度季风区北部的下沉运动能够抑制当地降水,令陆面温度升高,并通过非绝热过程造成对流层低层的异常暖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印度季风区的海陆热力对比。在印度季风区以北地区对流层高、低层异常增暖的共同作用下,印度夏季风提前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 年际变化 印度夏季风爆发
下载PDF
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57
15
作者 万日金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0-319,共10页
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它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结果,但目前其时空分布还不明确。NCEP/NCAR环流及感热资料气候平均分析表明:在3月第1候(全年第13候),高原主体和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高... 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它是青藏高原高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的结果,但目前其时空分布还不明确。NCEP/NCAR环流及感热资料气候平均分析表明:在3月第1候(全年第13候),高原主体和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高原东南侧西南风速、江南春雨区西南风速和江南春雨区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江南春雨的建立;在5月第3候(全年第27候)以后,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高原东南侧西南风速、江南春雨区西南风速和江南春雨区雨量都迅速减小,对流层中低层南海副高脊线由南倾转北倾,江南雨带中心南移至南海,南海季风爆发,标志着江南春雨期的结束。因此,将江南春雨的建立和终结时间定为第13候和第27候比较适当。资料分析和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江南春雨期对流层低层冷暖空气的交汇区在30°N附近,但江南春雨雨带的位置和强度明显受南岭、武夷山脉地形的影响:山脉地形能阻挡抬升冷暖空气,加强锋生,增强降水,使雨带中心位置与山脉主轴分布重合。因此,江南春雨的空间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30°N)以南、110°E以东的中国东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雨 时空分布 南海季风 山脉地形 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对中国北方雨季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新周 刘晓东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3期207-215,共9页
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抬升的热源对亚洲季风演化及其周边区域降水都有着深刻影响,近年来高原春季冷暖异常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NCEPⅡ和NOAA资料分析了近33年春季高原感热通量、东亚夏季风北缘及中国北方雨季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 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抬升的热源对亚洲季风演化及其周边区域降水都有着深刻影响,近年来高原春季冷暖异常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NCEPⅡ和NOAA资料分析了近33年春季高原感热通量、东亚夏季风北缘及中国北方雨季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而利用公用大气模式CAM5进行了关闭春季高原感热的敏感性数值试验。主要结论如下:近33年来春季高原感热通量呈下降趋势,与中国北方雨季(7—8月)降水显著正相关,达到95%显著性水平。春季高原冷(2000—2011年,简称CTP)较暖时段(1986—1997年,简称WTP)感热通量平均降低20 W·m^(-2)左右。相应地,夏季风北缘平均南退3个纬度左右,导致中国北方雨季大气可降水和降水率也分别减少2.44 kg·m^(-2)和1.09 mm·d^(-1)。数值试验结果显示,当关闭春季(3月1日至5月15日)高原感热对大气加热时,东亚夏季风整体爆发时间明显推迟,夏季风最北位置偏南2~3个纬度,中国北方整体降水减弱。这种因春季高原热源异常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是中国北方雨季降水多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作为中国北方区域雨季降水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感热加热 雨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春旱日数准2年周期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春学 张顺谦 +2 位作者 周斌 陈文秀 孙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0-138,共9页
本研究利用1961-2016年四川盆地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使用MTM-SVD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春旱周期特征,并研究了其准2年周期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四川盆地春旱日数有准2年和准3... 本研究利用1961-2016年四川盆地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MCI)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使用MTM-SVD方法,分析了四川盆地春旱周期特征,并研究了其准2年周期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四川盆地春旱日数有准2年和准3年周期,其中准2年周期更加显著.准2年周期的典型循环表现为春旱全区一致偏轻和偏重的交替演变,并且准2年周期信号在1990年代以后最明显,1960年代次之,1970-1990年代中期几乎消失.利用MTM-SVD方法对春旱日数和海平面气压耦合场重建准2年周期,研究其协同变化关系,发现四川盆地春旱偏轻年的1-2月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3月突然减弱,4月持续偏弱;春旱偏强年的1-2月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弱,而3月略减弱,但是仍较常年偏强,4月继续偏强.环流分析表明,在冬春季节转换过程中,当东亚冬季风出现先强后弱(先弱后强)的突然(缓慢)转换时,春季500 hPa高度场激发欧亚遥相关负(正)位相,导致东亚大槽偏弱(强),东亚中东部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有(不)利于产生降水,四川盆地春旱偏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春旱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1981~2020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索朗塔杰 杜军 +2 位作者 卓嘎 益西卓玛 平措桑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3-485,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 本研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的逐日土壤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降水量、位势高度场以及风场数据,重点分析了1981~2020年高原春季浅层(0~7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与高原季风的关系。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西北偏干,东南部相对偏湿的分布特征。对高原春季土壤湿度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发现,其第一模态呈中部与东、西部反向变化特征,该模态存在准3年(2~4年)的振荡周期,这一周期特征在2000~2010年表现的更为显著;第二模态呈南北反向分布,较好地表征高原地区气候带与下垫面覆盖状况。研究发现,高原夏季风与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隔季相关,高原夏季风异常变化是翌年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土壤湿度 高原季风 气候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16年春季季风转换期的珠江冲淡水分布与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帅义萍 陈寅超 +4 位作者 刘子嘉 葛在名 马梦真 张苑芳 李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1,共9页
基于2016年4—6月珠江口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卫星数据,对春季季风转换期的风场分布特征,冲淡水路径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在4—5月表现为过渡性风场,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且... 基于2016年4—6月珠江口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及卫星数据,对春季季风转换期的风场分布特征,冲淡水路径的时空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珠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在4—5月表现为过渡性风场,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且风向多变。至6月,冬季风消失,西南季风控制了整个研究海域,与此同时珠江径流量逐月增大,冲淡水的分布特征也随着风场及径流变化发生转变。具体表现为4—5月份冲淡水向粤西沿岸方向扩展,且在5月流幅更宽,可达离岸70km处。6月冲淡水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向西的冲淡水在河口外受到夏季风场以及背景流场的抑制,形成以盐度和浊度为特征的锋面;向东的冲淡水离岸扩展,在粤东外海形成大面积的羽状流。此外,珠江口叶绿素和溶解氧的分布主要受冲淡水的影响,其分布形态与冲淡水路径相似。垂向上,可观测到珠江口低氧的形成过程,海水层化,稳定水柱的形成以及生物分解过程共同导致了珠江口底部的溶解氧较低。浊度的分布主要受径流携带的悬沙影响,与盐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春季季风转换期 冲淡水 溶解氧 浊度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东部热力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群 郭品文 曹艳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9-265,共7页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及月平均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和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异常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在1965年存在加强突...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及月平均资料,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热源的气候分布和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异常与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在1965年存在加强突变,且1970年以后热源加强趋势十分显著。此外,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具有年代际关系,表现为1977/1978年前春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与东亚夏季风存在负相关关系,1977/1978年后两者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热源异常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