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抗结核化疗对肺结核患者痰液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董文雅 魏文静 +6 位作者 谭卫国 张晨晨 徐华丽 余美玲 江振友 周琳 陈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索初诊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化疗过程中痰液菌群的变化。方法通过对103份痰液样本16S rRNA(V4-V5区)进行测序分析来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标准抗结核治疗引起的结核患者痰液菌群的变化。结果HRZE治疗可改... 目的探索初诊肺结核患者在常规抗结核化疗过程中痰液菌群的变化。方法通过对103份痰液样本16S rRNA(V4-V5区)进行测序分析来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标准抗结核治疗引起的结核患者痰液菌群的变化。结果HRZE治疗可改变肺结核患者痰液菌群的整体多样性及菌群结构。经过常规抗结核化疗后,痰液菌群的Shannon、Chao1和Observed_OTUs指数均显著下降,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物种丰富度下降的也越明显。PERMANOVA分析结果显示,未治组与治疗组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抗结核治疗后,结核患者痰菌中的韦荣氏球菌科、韦荣氏球菌属及它的亚种殊异韦荣菌均显著增加,提示其可能是评价结核病治疗的潜在标志物。结论HRZE抗结核治疗可以引起患者痰液菌群紊乱。其中一些特定的菌种在治疗后被消耗或富集,可为评估抗结核治疗效果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痰液菌群 菌群结构 常规抗结核化疗 16S rRNA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睿 张巧 +3 位作者 王彦 李红 任之栋 马千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目的探索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4例临床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标本,提取DNA后,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 目的探索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44例临床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标本,提取DNA后,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通过对测序数据的层次聚类分析确定出2个亚组,分析组间细菌、真菌菌群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通过对44例受试者的细菌测序数据聚类分析鉴定出2组聚类簇,与较大的聚类簇(A1组,n=32)相比,较小的聚类簇(A2组,n=12)以嗜血杆菌处于其细菌菌群的优势地位为特征,展示出了更高的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Z=-4.14,P<0.001)和更低的FEV_(1)%pred(t=2.15,P=0.037)。在细菌菌群结构上,2组聚类簇之间α多样性(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P<0.001)和β多样性(Adonis,R^(2)=0.290,P=0.001)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LEfSe分析提示在种水平上,A1组显著富集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具核梭杆菌、奇异劳特普罗菌、脑膜炎奈瑟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苍白普雷沃氏菌、青枯劳尔氏菌,A2组则富集流感嗜血杆菌。在真菌菌群结构上,2组在α多样性上未观察到显著差异(Chao1指数,P=0.230;Simpson指数,P=0.097),而在β多样性上两组差异显著(Adonis,R^(2)=0.068,P=0.002);LEfSe分析提示在种水平上,A1组富集裂褶菌,而A2组则富集变色栓菌、白囊耙齿菌。进一步互作网络分析则提示A2组较A1组展现出了更多的菌属之间的相关关系,且A2组菌属之间的关联强度较A1组更强。结论在稳定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中,存在以流感嗜血杆菌作为其气道优势定植菌的亚组,该亚组在细菌及真菌菌群结构上与非流感嗜血杆菌优势组存在显著差异,并在临床上表现为更严重的气道炎症水平和更差的肺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哮喘 诱导痰 菌群
下载PDF
老年重症肺炎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痰液宏基因组学与菌群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赵畅 谢芳 向英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16-120,共5页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肺炎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痰液宏基因组学与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5月~2023年5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5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7.8 mmol/L,n=68)和正常组...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肺炎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痰液宏基因组学与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5月~2023年5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15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7.8 mmol/L,n=68)和正常组(血糖为3.9~7.8 mmol/L,n=90)。对所有患者痰液菌群进行宏基因测序,分析患者痰液菌群物种组成。比较高血糖组和正常组痰液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菌群丰度、微生物网络和基因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高血糖组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Bray-Curtis距离分别为2.01±0.63,0.60±0.03和0.52±0.09,均低于正常血糖组的2.67±0.45,0.64±0.05和0.61±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81,5.847,7.071,均P<0.001)。在门水平上,高血糖组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32.54%±16.91%和7.58%±4.36%,均低于正常血糖组的58.22%±7.33%和9.80%±3.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01,3.349,均P<0.05)。在属水平上,高血糖组的粪杆菌属、小杆菌属和胃瘤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1.67%±0.72%,0.24%±0.09%和0.29%±0.13%,均低于正常血糖组的28.43%±5.89%,1.02%±0.45%和1.85%±1.34%,肠球菌属相对丰度(32.77%±15.80%)高于正常血糖组(21.46%±6.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27,14.072,9.559,6.192,均P<0.05)。高血糖组患者的痰液菌群微生物网络更加脆弱。高血糖组相对丰度较高的功能基因是核糖体的结构成分、细胞膜;相对丰度较高的信号通路是糖酵解Ⅰ通路(葡萄糖代谢通路)、糖酵解Ⅱ通路(果糖代谢通路)、甲基赤藓糖醇磷酸Ⅱ通路。结论血糖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痰液菌群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不同血糖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痰液菌群结构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老年重症肺炎 痰液菌群 宏基因组学
下载PDF
轻度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菌群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鲍燕敏 谢淦 +6 位作者 冯志冠 刘春艳 王承倩 李莉 王玉蕾 谷家丽 郑跃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年龄为6~12周岁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定期复诊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51例(哮喘组),留取诱导痰,匹配同年龄段97例健康无过敏儿童的口咽拭... 目的探讨轻度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诱导痰菌群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年龄为6~12周岁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定期复诊的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51例(哮喘组),留取诱导痰,匹配同年龄段97例健康无过敏儿童的口咽拭子作为对照。诱导痰及口咽拭子提取总DNA并扩增,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NMDS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哮喘组的诱导痰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高于健康对照组(2.34±0.53 vs 1.87±0.50,P<0.05)。门水平分析显示,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菌群均主要为厚壁菌门(38.34%vs 44.74%,P<0.05)、变形杆菌门(31.14%vs 19.78%,P<0.05)、拟杆菌门(14.59%vs 20.52%,P<0.05)、放线菌门(10.41%vs 7.85%,P<0.05)和梭杆菌门(2.82%vs 6.67%,P<0.05),但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有明显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属水平上哮喘组韦荣球菌属(5.27%vs 8.96%)、普雷沃菌属(8.38%vs 17.35%)、罗斯菌属(1.50%vs 5.46%)、纤毛菌属(1.37%vs 4.39%)等非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5),而嗜血杆菌属(9.83%vs 6.17%)、卟啉单胞菌属(2.48%vs 1.41%)、莫拉菌属(5.66%vs 0.42%)、诺卡菌属(3.40%vs 0.00%)等条件致病菌属比例明显上升(均P<0.05)。结论尽管轻度支气管哮喘患儿已临床控制,但诱导痰内菌群仍存在结构紊乱。气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除了致病菌属外,非致病菌菌属的构成变化可能也是儿童哮喘的一个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痰 菌群 哮喘 儿童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Microbiome in Human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被引量:4
5
作者 Zhi-Hong Feng Qin Li +5 位作者 Si-Ran Liu Xiao-Nan Du Chen Wang Xiu-Hong Nie Wei Wang Sun Y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122-1124,共3页
INTRODUCTIONMicrobiome residing in the airways and parenchymal tissues, as a biological barrier of respiratory tr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functions of individual'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NTRODUCTIONMicrobiome residing in the airways and parenchymal tissues, as a biological barrier of respiratory tr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functions of individual'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preventing the invasion and colonization of exogenous pathogens.H1 Change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may result in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infectious pneumonia and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through disordering commensal microorganisms and increasing invasive ability of pathogens.F21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detecting bacteria normally rely on culture technique, which have a number of critical problems, including time-consuming and relatively low positive rate of detection. In the last 1 0 years,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technique has been thought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eliable than those of culture-dependent methods for monitoring bacterial microbiome in skin, organs, and tracts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E31 In this case, choosing credible samples are critical to evaluate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microbiome in the host tracts, including respiratory tract.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imed to compare th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individuals' airways using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microbiota Respiratory Tract sput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