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nd tests for 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nboard the Tianzhou-1 cargo spacecraft 被引量:3
1
作者 Wei Liu Yongkang Zhang +1 位作者 Zongfeng Li Wenbo Dong 《Astrodynamics》 2018年第4期339-360,共22页
The 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MAIS),which was onboard China’s first cargo-spacecraft Tianzhou-1 launched on April 20,2017,aims to provide high-level microgravity at an order of 10^(-5)–10^(-6)g ... The 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MAIS),which was onboard China’s first cargo-spacecraft Tianzhou-1 launched on April 20,2017,aims to provide high-level microgravity at an order of 10^(-5)–10^(-6)g for specific scientific experiments.MA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stator and a floater,and payloads are mounted on the floater.Sensing relative mo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tator fixed on the spacecraft,the floater is isolated from vibration on the stator via control forces and torques generated by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This isolation results in a high-level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Before MAIS was launched into space,its control performance had been simulated on computers and tested by air-bearing platform levitation and aircraft parabolic flight.This article first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MAIS’s hardware system,particularly system structure,measurement sensors,and control actuators.Its system dynamics,state estimation,and control laws are then discussed,followed by the result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engineering tests,including the test of the six-degree-of-freedom motion by aircraft parabolic flight.Simulation and test results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control strategy design,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algorithms,and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control system,paving the way for operation of MAIS in space.This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steps recommended for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simulation and tests of MAIS-like devices.These devices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on China’s Space Station for various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at require a high-level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system dynamics modelling controller design vibration attenuation performance computer simulation air-bearing platform levitation aircraft parabolic flight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Isolator 被引量:1
2
作者 Naibiao Zhou Kefu Liu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1年第12期519-528,共10页
A novel vibration isolator is constructed by connecting a mechanical spring in parallel with a magnetic spr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perty of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HSLDS). The HSLDS property of the i... A novel vibration isolator is constructed by connecting a mechanical spring in parallel with a magnetic spr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perty of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HSLDS). The HSLDS property of the isolator can be tuned off-line or on-lin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solator using a finite element based package. Firstly using the single physics solver, the stiffness behaviours of the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springs a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Then using the weakly coupled multi-physics method, the stiffness behaviours of the passive isolator and the semi-active isolator a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found stiffness models, a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 governing the dynamics of the isolator is solved using the time-dependent solver. The displacement transmissibility ratios of the isolator are obtained. The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isolation region of the isolator can be widened through off-line or on-line tu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tatic-Low-Dynamic STIFFNEss SPRING SEMI-active vibration ISOLATOR magnetic SPRING Coupling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magneticS
下载PDF
A Magnetically Levitated Precise Pointing Mechanism for Application to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被引量:1
3
作者 Thomas Edward Donaldson Frame Alexandre Alexandre Pechev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2012年第2期85-97,共13页
Increasing data bandwidth requirements from spacecraft systems is beginning to pressure existing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llows for larger bandwidths for lower relative powe... Increasing data bandwidth requirements from spacecraft systems is beginning to pressure existing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ree-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 allows for larger bandwidths for lower relative power consumption, smaller size and weight when compared to the microwave equivalent. Howev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does have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hat needs to be overcome befo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technology can be fully utilized. In order for the communication to be successful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erminals need to be pointed with a high accuracy (generally in the order of ≤10 μradians) for the dura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concept for the precise pointing of optical communications terminals (termed the Precise Pointing Mechanism). In this new concept we combine the separate pointing mechanisms of a conventional optical terminal into a single mechanism, reducing the complexity and cost of the optical bench. This is achieved by electromagnetically actuating the whole telescope assembly in 6 degrees-of-freedom with an angular resolution of less than ±3 μradians within a 10 (Az. El.) field of view and linear resolution of ±2 μ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new pointing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work undertaken using the bespoke engineering model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COMMUNICATIONS magnetic levitation Control POINTING active ANTI-vibration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精密隔振平台的双曲线磁通磁轴承设计
4
作者 孟祥瑞 王常虹 +1 位作者 钟佳朋 夏红伟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34,1042,共11页
针对精密隔振系统磁轴承存在悬浮力密度小、波动大以及耦合力大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曲线磁通结构的磁轴承(MBHFM)。首先利用等效电流法和永磁体镜像法推导了带有磁轭的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的气隙磁场和悬浮力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磁轴承悬浮... 针对精密隔振系统磁轴承存在悬浮力密度小、波动大以及耦合力大问题,设计了一种双曲线磁通结构的磁轴承(MBHFM)。首先利用等效电流法和永磁体镜像法推导了带有磁轭的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的气隙磁场和悬浮力的表达式,并分析了磁轴承悬浮力波动对隔振性能的影响。其次根据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悬浮力线性分布特点,采用电流前馈补偿方法使磁轴承获取更低悬浮力波动的恒定悬浮力。最后,对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与常见的双边Halbach结构磁轴承(MBBH)进行了仿真分析与测试。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样机静态悬浮力平均值为153.75 N,静态耦合力系数为0.42%,电流前馈补偿后合成悬浮力波动系数为0.15%,较双边Halbach结构磁轴承静态悬浮力密度提高了20%,静态耦合力系数减小了72.2%,合成悬浮力波动系数减小了89.3%。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样机的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曲线磁通的磁轴承 隔振平台 气隙磁场 力特性 悬浮力前馈补偿
下载PDF
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主动混合控制系统设计
5
作者 颜枫 窦硕 陈骝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8期222-227,共6页
为增强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的隔振性能,减轻振源振动对隔振对象的干扰,优化其主动混合控制系统设计;改装传感器、功率放大器和驱动设备,将控制器调整至主动混合模式,调整系统电路的连接方式,完成控制硬件系统的设计;模拟准零刚度磁... 为增强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的隔振性能,减轻振源振动对隔振对象的干扰,优化其主动混合控制系统设计;改装传感器、功率放大器和驱动设备,将控制器调整至主动混合模式,调整系统电路的连接方式,完成控制硬件系统的设计;模拟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工作过程,通过平台数据采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等环节,检测平台被隔振对象的振动状态;测量振动状态下,测量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实时电磁力,作为平台控制的初始值;在电磁理论的支持下,通过电磁力和电流控制量的计算,从主动和混合两个方面实现磁悬浮隔振平台的主动混合控制功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主动混合控制系统应用后,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中作用在被隔振对象上的振动幅度和频率衰减率分别提高了62.34%和32.005%;在准零刚度磁悬浮隔振平台控制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零刚度磁悬浮 隔振平台 主动混合控制 电流控制量
下载PDF
双级磁悬浮超静载荷平台建模与指向控制研究
6
作者 惠胤豪 樊亚洪 罗睿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1-59,共9页
随着遥感成像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不断提升,光学载荷对于载荷平台的指向精度、稳定度和隔振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出一种双级磁悬浮超静载荷平台技术方案,建立了其两级三体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提出并设计了双级磁悬浮指向隔振... 随着遥感成像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不断提升,光学载荷对于载荷平台的指向精度、稳定度和隔振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出一种双级磁悬浮超静载荷平台技术方案,建立了其两级三体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提出并设计了双级磁悬浮指向隔振控制方法,并进行了动力学与控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主被动隔振平台和单级磁悬浮超静平台,双级磁悬浮超静载荷平台的指向、隔振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静卫星平台 双级磁悬浮 隔振控制 指向控制 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下载PDF
磁悬浮控制的主动式隔振平台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龙志强 郝阿明 +1 位作者 陈革 常文森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电磁力控制主动式隔振技术,在介绍磁悬浮隔振平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推导了其动态模型,论述了磁悬浮隔振控制策略,进行了隔振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并以一个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电磁力控制主动式隔振技术,在介绍磁悬浮隔振平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推导了其动态模型,论述了磁悬浮隔振控制策略,进行了隔振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并以一个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进行了试验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主动控制 隔振 平台
下载PDF
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8
8
作者 龙志强 佘龙华 +1 位作者 尹力明 常文森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1-127,共7页
本文介绍了磁悬浮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隔振系统的基本特性,提出了应用加速度反馈来压低系统频带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 磁悬浮 实验分析 隔振系统 动力学
下载PDF
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龙志强 佘龙华 常文森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主动式隔振技术。文中首先对磁悬浮隔振系统做一般性的说明,然后以自行研制的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论述了磁悬浮隔振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策略;最后对磁悬浮隔振系统运行与特... 磁悬浮隔振是一种新型的主动式隔振技术。文中首先对磁悬浮隔振系统做一般性的说明,然后以自行研制的磁悬浮隔振试验装置为对象,分析了磁悬浮隔振的机理和特性;论述了磁悬浮隔振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策略;最后对磁悬浮隔振系统运行与特性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分析结果和仿真结果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主动式隔振 隔振 磁悬浮隔振系统
下载PDF
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宋春生 胡业发 周祖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4-27,104,共5页
在对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差动磁悬浮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进行实验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电流-气隙之间关系的实际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传递率的主动隔振控制机理,给... 在对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核心部件——差动磁悬浮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进行实验测量的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主动隔振器的电磁力-电流-气隙之间关系的实际表达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力传递率的主动隔振控制机理,给出了价值函数的表达式。考虑主动隔振器的实际能力,对此价值函数进行修正,得到修正的价值函数,推导出最优反馈矩阵。基于此主动控制机理,建立控制模型,在扫频信号激励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特性,与传统的被动系统相比,对低频干扰的隔振效果提高(即:力传递率降低)了2dB-3dB,尤其对谐振频率下的干扰,隔振效果提高了8dB-10dB。为了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搭建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频段有较好的隔振效果,尤其在谐振区附近隔振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6dB-8dB,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动式磁悬浮主动隔振器 电磁力测量 主动隔振 控制机理
下载PDF
基于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分析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强 徐登峰 +1 位作者 李林 魏绍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0-107,114,共9页
针对超精密领域小负载隔振的新需求,基于正负刚度并联原理,采用永磁弹簧和橡胶带相结合的方法,永磁弹簧提供正刚度,橡胶带提供负刚度,提出了一种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新构型。为了研究该隔振器的隔振性能,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 针对超精密领域小负载隔振的新需求,基于正负刚度并联原理,采用永磁弹簧和橡胶带相结合的方法,永磁弹簧提供正刚度,橡胶带提供负刚度,提出了一种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新构型。为了研究该隔振器的隔振性能,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橡胶带拉力和刚度的数学模型,验证了橡胶带拉力解析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该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搭建了永磁弹簧和正负刚度并联永磁隔振器实验台,分别进行隔振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隔振器隔振性能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的结果比较吻合,且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该隔振器最大特点在于其最大承载能力时,刚度最低,固有频率最低,低频隔振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负刚度并联 永磁隔振器(MLVI) 低频 实验验证
下载PDF
主动控制用大输出力电磁作动器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建国 帅长庚 李彦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采用将电磁作动器集成至气囊隔振器内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宽频隔振与线谱控制,但由于气囊内的空间有限,作动器在有限的空间内其体积要尽可能小的同时,还要输出足够大的主动控制力,这对主动控制用大输出力电磁作动器的优化设计提出了... 采用将电磁作动器集成至气囊隔振器内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宽频隔振与线谱控制,但由于气囊内的空间有限,作动器在有限的空间内其体积要尽可能小的同时,还要输出足够大的主动控制力,这对主动控制用大输出力电磁作动器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了电磁作动器的理论模型与漏磁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优化模块对电磁作动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获得了符合结构尺寸与主动控制输出力要求的作动器;分析了电磁作动器的可控输出力与最大磁饱和密度随电流变化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电磁作动器在满足空间尺寸的前提下,通入6A交变电流时其输出的主动控制力能够达到646N,满足设计指标,有助于作动器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被动混合隔振 电磁作动器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Stewart平台的星上微振动主动隔离/抑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伟鹏 黄海 黄舟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9-635,共7页
针对星上微振动主动隔离/抑制的要求,以VCM(voice coil motor)作动器Stewart平台为控制装置,通过对其动力学模型解耦将控制转化为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问题;分析了Skyhook控制方法的隔振效果及其对抑振的局限性,在控制系统... 针对星上微振动主动隔离/抑制的要求,以VCM(voice coil motor)作动器Stewart平台为控制装置,通过对其动力学模型解耦将控制转化为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问题;分析了Skyhook控制方法的隔振效果及其对抑振的局限性,在控制系统中加入了PFF(positive force feedback)控制回路,并引入加速度反馈环节以提高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形成一种振动主动隔离/抑制控制方法;利用Stewart平台的单杆开展了基础扫频激励和负载单频直接干扰共同作用下的S-DOF(single degree of freedom)微振动主动隔离/抑振控制实验,建立了Stewart平台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了6-DOF振动主动隔离/抑振控制效果。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良好的振动主动隔离/抑制效果且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微振动 主动控制 振动隔离 振动抑制
下载PDF
基于DSP和PWM技术的电磁悬浮隔振系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光森 李誉 +1 位作者 王乘 何锃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2年第2期111-116,共6页
考虑到电磁悬浮隔振系统中执行器的动态响应慢和非线性的特点 ,从随动系统的角度 ,提出了一种采用位移、速度和作用力反馈的多回路控制策略。理论分析表明 ,采用作用力闭环可以改善执行器的动态响应 ,而利用局部状态观测器可以处理执行... 考虑到电磁悬浮隔振系统中执行器的动态响应慢和非线性的特点 ,从随动系统的角度 ,提出了一种采用位移、速度和作用力反馈的多回路控制策略。理论分析表明 ,采用作用力闭环可以改善执行器的动态响应 ,而利用局部状态观测器可以处理执行器的非线性特性。最后 ,给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和脉宽调制技术的实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P PWM技术 电磁悬浮隔振系统 多回路控制 磁悬浮 数字信号处理器 脉宽调制
下载PDF
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MR智能半主动控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涂建维 瞿伟廉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3,共4页
磁流变(MR)智能阻尼器是利用磁流变液产生阻尼力的半主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具有机械构造简单,动力范围宽广,只需要较小的能量输入就能产生大的输出力,因此被证明能有效运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来抵抗强烈地震和强风。但是由于磁路材料、线圈结... 磁流变(MR)智能阻尼器是利用磁流变液产生阻尼力的半主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具有机械构造简单,动力范围宽广,只需要较小的能量输入就能产生大的输出力,因此被证明能有效运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来抵抗强烈地震和强风。但是由于磁路材料、线圈结构、控制电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MR阻尼器存在明显的磁迟效应。目前,应用MR阻尼器作为控制装置的研究中对磁迟效应考虑较少。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和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能够对难以用数学方法描述的非线性对象进行精确预测和建模。运用神经网络来预测MR阻尼器的力学性能,通过对未来时刻输出力的精确预测来弥补磁迟效应所耽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MR智能半主动控制。应用提出的方法来控制三峡升船机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以减小顶部厂房的地震鞭梢效应,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神经网络预测能很好的解决MR阻尼器的磁滞效应对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升船机顶部厂房层间位移和柱底弯矩均有明显的减小,能有效抑制升船机顶部厂房的地震鞭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神经网络 磁迟 半主动控制 隔震
下载PDF
单跨简支梁竖向振动的磁悬浮半主动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东鑫 费树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由于传统的隔振器需要足够的竖向刚度来支撑上部结构,因而不能隔离竖向振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隔振策略,即磁浮式半主动控制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弹性梁弯曲振动的半主动控制。将均质弹性梁简化为一带集中质量的简... 由于传统的隔振器需要足够的竖向刚度来支撑上部结构,因而不能隔离竖向振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隔振策略,即磁浮式半主动控制方法,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弹性梁弯曲振动的半主动控制。将均质弹性梁简化为一带集中质量的简支梁,导出了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讨论了系统在平衡点的稳定性,应用推广的Runge-Kutta方法,得到了系统在随机地面输入下的加速度响应。结果表明:杆件的初始悬浮位置是磁浮式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平衡点,且平衡点是L稳定的;磁浮式半主动隔振系统具有类似于软弹簧的性质,与普通的弹性简支梁相比,磁浮式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振动频率较低,加速度响应明显减小,系统具有良好的竖向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振动 磁悬浮技术 半主动控制
下载PDF
基于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主动减振系统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涂福泉 庄羽航 +2 位作者 胡升谋 吕杰 王云学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对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SMA)应用于主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试验,研究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效果。基于FIR数字滤波器,采用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对基于MSMA作动器的主动减振系统的控制算法进行推导,对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对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SMA)应用于主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通过仿真试验,研究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振动主动控制的效果。基于FIR数字滤波器,采用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对基于MSMA作动器的主动减振系统的控制算法进行推导,对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主动减振进行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Fx-LMS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利用MSMA作动器进行主动减振控制具有快速减小振动的效果,能有效降低振动对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 主动减振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磁流变阻尼器与磁悬浮系统并联隔振研究
18
作者 周瑾 刘勇 +1 位作者 林吉凯 徐龙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10年第2期230-232,237,共4页
针对磁悬浮隔振装置参振质量大,系统的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受控制参数稳定区域的限制,在振动幅值较大时的抑振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小位移大阻尼力的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为磁悬浮隔振系统附加阻尼,可以显著减小系统振动。介绍了... 针对磁悬浮隔振装置参振质量大,系统的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受控制参数稳定区域的限制,在振动幅值较大时的抑振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小位移大阻尼力的挤压式磁流变阻尼器,为磁悬浮隔振系统附加阻尼,可以显著减小系统振动。介绍了该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方法,实验特性,并将该磁流变阻尼器与磁悬浮装置并联起来,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小振动,提高系统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磁流变阻尼器 减振
下载PDF
磁悬浮主动隔振器漏磁分析与优化
19
作者 黄海 宋春生 刘明尧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10年第5期746-749,共4页
设计了一种磁悬浮主动隔振器,分析了隔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通过ANSYS有限元方法仿真计算隔振器漏磁大小,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采用460型三通道霍尔效应高斯计实际测量了漏磁大小,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并针对隔振器的漏磁提出... 设计了一种磁悬浮主动隔振器,分析了隔振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通过ANSYS有限元方法仿真计算隔振器漏磁大小,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采用460型三通道霍尔效应高斯计实际测量了漏磁大小,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并针对隔振器的漏磁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主动隔振器 漏磁 有限元 磁场测量
下载PDF
车用磁流变阻尼悬置器磁场优化及控制研究
20
作者 赵志刚 严友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3年第3期50-52,共3页
作为汽车动力总成与底盘之间的连接件,磁流变阻尼悬置器需要满足静态支承和在极小活塞行程内提供较大阻尼力的要求。磁流变悬置器的直流线圈能产生可控磁场以此来调整磁流变液的粘度。针对现有磁流变阻尼器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线圈布置... 作为汽车动力总成与底盘之间的连接件,磁流变阻尼悬置器需要满足静态支承和在极小活塞行程内提供较大阻尼力的要求。磁流变悬置器的直流线圈能产生可控磁场以此来调整磁流变液的粘度。针对现有磁流变阻尼器出现的问题,通过改变线圈布置方式拟优化悬置器磁场分布,并加载控制策略验证磁流变悬置器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悬置 磁场优化 半主动控制 振动隔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