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thodic activ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 as a highly active electrocatalyst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with self-healing possibility 被引量:1
1
作者 Gui-Rong Zhang Liu-Liu Shen +2 位作者 Patrick Schmatz Konrad Krois Bastian J.M.Etzold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53-160,共8页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bottlenecks for broad-based applications of many clean energy storage/conversion technologies.The ke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lies in developing high-perfo...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bottlenecks for broad-based applications of many clean energy storage/conversion technologies.The key to solving this problem lies in developing high-performing,cost effective and stable catalysts for the OER.Herein,we demonstrate that ubiquitous stainless steel mesh(SSM)materials activated by a facile cathodization treatment can be employed as a high performing OER catalyst,as showcased by the impressively low overpotentials of 275 and 319 mV to reach the benchmark current densities of 10 and 100 mA cm^−2(1.0 M KOH),respectively.Cathodized SSM also exhib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a two-electrode water electrolyzer,which requires a low cell voltage of 1.58 at 10 mA cm^−2 and outperforms many of water electrolyzers using earth-abundant OER catalysts.Moreover,cathodized SSM with mino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after the stability test can also be readily healed by subjecting it to an additional cathodization treatment.It is disclosed that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cathodized SSMs stems from the surface enrichment of OER active Ni(oxy)hydroxide,facile gas-bubble removal and transportation over the unique mesh-structured surfaces,while the abundant reservoir of nickel in the bulk allows healing of the catalyst by a facile cathod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Water splitting stainless steel mesh Cathodization Mass transfer limitation SELF-HEALING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elding temperature fields in stainless steel 被引量:9
2
作者 董志波 魏艳红 +1 位作者 刘仁培 董祖珏 《China Welding》 EI CAS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Three kind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representing welding heat sources are presented. Among them, Gaussian model and double ellipsoidal model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hermal distributions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At ... Three kinds of mathematical models representing welding heat sources are presented. Among them, Gaussian model and double ellipsoidal model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hermal distributions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of the heat source models, the latent heat and the welding parameters on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imulated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s show double ellipsoidal model is good for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Furthermore, the adaptive mesh technique is applied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 number of nodes and elements in the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ellipsoidal model adaptive mesh technique welding temperature field stainless steel
下载PDF
Composite Mesh Electrodes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for Bio-Batteries
3
作者 Siddharth Suresh Richard W. Evitts Glyn F. Kennell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6年第1期49-61,共13页
An anode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novel technique and subsequently tested in a bio-battery. The anode comprised of a composite electrode coated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The immobilized bacteria used in this study wer... An anode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novel technique and subsequently tested in a bio-battery. The anode comprised of a composite electrode coated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The immobilized bacteria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Escherichia coli K-12.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contained three layers: a 304 L stainless steel mesh base, an electro-polymerized layer of pyrrole, and an electro-polymerized layer of methylene blue. The bacteria were immobilized utilizing a technique incorporating a carbon nanoparticle and Teflon<sup>TM</sup> emulsion.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combined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was examined whilst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odic chamber of a bio-battery. Different test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Results from these tests were compared with data obtained from alternate configurations and values from the open literature.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generated by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whilst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odic chamber of a bio-battery was 378 mW/m<sup>2</sup>. Results demonstrate this composite anode configuration with immobilized bacteria produced approximately 69% more power density and 53% more current density than alternate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with bacteria suspended in solution. Also, it was found that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bio-battery’s resistance to charge transfer occurred at the surface of the anode and this resistance was lowered by 51% through bacteria immob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inless Steel mesh Immobilized Mediator BACTERIA Photosynthetic Algae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下载PDF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ZnCo_(2)O_(4)-不锈钢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4
作者 张跃忠 沈静 +2 位作者 张少华 武鹏鹏 刘宝胜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98-207,共10页
目的通过简易的方法制备耐久性的油水分离材料。方法采用水热-退火方法在不锈钢网(SSM)基底上制备了ZnCo_(2)O_(4)纳米针状阵列(ZnCo_(2)O_(4)-SSM)。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接触角测量仪... 目的通过简易的方法制备耐久性的油水分离材料。方法采用水热-退火方法在不锈钢网(SSM)基底上制备了ZnCo_(2)O_(4)纳米针状阵列(ZnCo_(2)O_(4)-SSM)。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接触角测量仪对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形貌、组分和表面润湿性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ZnCo_(2)O_(4)-SSM空气中水的接触角为0°,水下油的接触角≥155°,显示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的特殊润湿性。ZnCo_(2)O_(4)-SSM呈现出优异的抗油污性能和重力驱动油水分离性能。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大于99.8%,通量为3861~6114 L/(m^(2)·h),对水包油乳液的分离效率大于99.5%,通量为231~322 L/(m^(2)·h)。ZnCo_(2)O_(4)-SSM具有循环使用稳定性,在连续分离煤油-水混合物30次后,分离效率仍然能够达到99.8%以上。更重要的是,ZnCo_(2)O_(4)-SSM显示了优秀的长期稳定性、机械耐久性和强腐蚀环境耐久性(强酸,pH=1;强碱,pH=14;高盐,3.5%(质量分数)NaCl溶液)。结论ZnCo_(2)O_(4)-SSM以不锈钢网为载体,弥补了机械强度差的缺点。ZnCo_(2)O_(4)-SSM以高化学稳定的ZnCo_(2)O_(4)作为微纳米结构,提高了分离材料的耐久性。因此,ZnCo_(2)O_(4)-SSM制备方法简单,在工业含油污水的分离中具有很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不锈钢网 ZnCo_(2)O_(4) 耐久性 润湿性
下载PDF
KGM/CNF-不锈钢网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磊 陈浩然 +2 位作者 王思佳 汪源浩 谭凤芝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99-206,215,共9页
目的在KGM/CNF包覆不锈钢网表面制备超亲水、水下超疏油功能材料,实现油水体系的分离。方法采用溶液浸泡法在不锈钢网上沉积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 Mannan,KGM)/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NanoFiber,CNF),构造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 目的在KGM/CNF包覆不锈钢网表面制备超亲水、水下超疏油功能材料,实现油水体系的分离。方法采用溶液浸泡法在不锈钢网上沉积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 Mannan,KGM)/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NanoFiber,CNF),构造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通过加热使KGM脱乙酰化、KGM/CNF分子间氢键重构、CNF在材料表面重新排布,制备了KGM/CNF-不锈钢网油水分离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界面接触角对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形貌及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采用红外测油仪研究了油水分离性能。结果KGM/CNF-不锈钢网油水分离材料在空气中具有优异的超亲水性(WCA=0°)和水下超疏油性能(OCA≥151°)。通过油水分离性能研究发现,KGM/CNF-不锈钢网油水分离材料在自身重力下可以对大豆油、汽油等不同油水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可达97.40%,分离通量为1236.75L/(m^(2)·h)。结论KGM/CNF-不锈钢网油水分离材料以不锈钢网为载体,弥补了力学强度差的缺点,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循环使用性;该材料制备方法简单,制备过程绿色环保、成本低,在油水体系的分离中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不锈钢网 接触角 魔芋葡甘聚糖 纤维素纳米纤维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不锈钢网用于油水分离
6
作者 展悦 崔永岩 +1 位作者 王嘉宁 余正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33-1940,1957,共9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溶胶,将硅溶胶与预沉积聚多巴胺(PDA)的不锈钢网(SSM)反应,采用分步沉积和原位生长法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不锈钢网(SSM-PDA-SiO_(2))。采用FTIR、XRD、TG、SE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进行了...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硅溶胶,将硅溶胶与预沉积聚多巴胺(PDA)的不锈钢网(SSM)反应,采用分步沉积和原位生长法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不锈钢网(SSM-PDA-SiO_(2))。采用FTIR、XRD、TG、SE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进行了测试。探究了硅溶胶反应时间对SSM-PDA-SiO_(2)亲水-疏油性能的影响,通过自重力驱动测试了其油水分离性能,考察了其循环分离性和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PDA作为“桥梁”将纳米SiO_(2)沉积到SSM表面上,硅溶胶与SSM反应8 h制备的SSM-PDA-SiO_(2)-8具有最佳的亲水-疏油性能,水滴能在其表面60 ms内完全铺展,其对二氯甲烷等5种有机溶剂的水下油接触角在156.4°~160.9°之间,对二氯甲烷的滚动角为4.0°,表现出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特性。首次分离正庚烷/水的油水混合物水通量为40165 L/(m^(2)·h),分离效率99.3%,在50次分离循环时水通量为17728 L/(m^(2)·h),分离效率仍>98%。经过35次砂纸摩擦循环后,SSM-PDA-SiO_(2)-8保持了98%以上的分离效率。PDA的羟基、氨基等亲水基团提高了SSM-PDA-SiO_(2)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特性,纳米SiO_(2)增加了其表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纳米SiO_(2) 油水分离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 不锈钢网 功能材料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优化304不锈钢丝网吸液芯制备工艺
7
作者 付成龙 刘飞飞 苏崇熙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为制备混合型多孔丝网吸液芯,为金属热管的设计与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100目、200目、300目304不锈钢丝网为原材料,试样采用电阻焊进行焊接,研究了搭接目数、搭接角度、焊点间距以及焊接能量对组合型丝网吸液芯的拉伸和顶破性能.研... 为制备混合型多孔丝网吸液芯,为金属热管的设计与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100目、200目、300目304不锈钢丝网为原材料,试样采用电阻焊进行焊接,研究了搭接目数、搭接角度、焊点间距以及焊接能量对组合型丝网吸液芯的拉伸和顶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搭接目数对试样的拉伸与顶破性能影响最大,焊接能量对试样的拉伸与顶破性能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丝网 电阻焊 拉伸强度 顶破强度
下载PDF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梁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华 邢国华 +2 位作者 刘伯权 刘彦顺 李铁强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6-110,119,共6页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技术是一项新型加固工艺,具有耐火、耐腐蚀、耐老化等优点。针对采用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的河北沧州某大桥,采用缩尺比例模型,对4根由该工艺加固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和1根对比梁的抗...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技术是一项新型加固工艺,具有耐火、耐腐蚀、耐老化等优点。针对采用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的河北沧州某大桥,采用缩尺比例模型,对4根由该工艺加固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和1根对比梁的抗弯性能试验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加固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破坏模式。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此类加固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不锈钢铰线网 渗透性聚合砂浆 抗弯加固
下载PDF
不锈钢网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代红艳 杨慧敏 +3 位作者 刘宪 简选 宋秀丽 梁镇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0,共6页
构建了一个以曝气池污泥为阳极接种微生物、碳毡为阳极、无任何修饰的不锈钢网为阴极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输出电压、功率密度以及电化学阻抗等考察了阴极面积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并对电池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构建了一个以曝气池污泥为阳极接种微生物、碳毡为阳极、无任何修饰的不锈钢网为阴极的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通过输出电压、功率密度以及电化学阻抗等考察了阴极面积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并对电池的长期运行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网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阴极性能稳定.当不锈钢网面积为2×2 cm^2时,最大输出电压达到0.411 V,功率密度为0.303 W·m^(-2),内阻841Ω,极化内阻80Ω.增大阴极面积至2×4 cm^2,最大输出电压能达到0.499 V,内阻减小至793Ω.不锈钢网价格便宜,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适宜做MFCs的阴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网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阴极 产电 稳定性
下载PDF
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在新型铂-钯/不锈钢丝网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英文)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莹 陈敏 +1 位作者 宋萃 郑小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32-1136,共5页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一种用于催化氧化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0.1%Pt-0.5%Pd/不锈钢丝网(SSWM)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0.1%Pt-0.5%Pd/不锈钢丝网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该催化剂上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的完全氧...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一种用于催化氧化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0.1%Pt-0.5%Pd/不锈钢丝网(SSWM)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表明,0.1%Pt-0.5%Pd/不锈钢丝网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该催化剂上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的完全氧化温度分别为220、260和280℃.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超声波等手段对催化剂和不锈钢丝网进行了表征.SEM结果表明,经阳极氧化工艺处理过的不锈钢金属丝网载体表面形成了一层沟壑形态的复合氧化膜.该阳极氧化膜有利于活性组分Pd、Pt的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氧化 不锈钢丝网 阳极氧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以丝网为模板量产聚烯烃超疏水/超亲水表面 被引量:3
11
作者 冯杰 林飞云 钟明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2-174,178,共4页
以不锈钢丝网为模板,用热压微模塑方法制备了聚烯烃超疏水/超亲水表面。研究了热压温度对所制表面微观结构和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所得表面超疏水性的耐水冲击能力。结果表明,所制表面形成了均匀分布的微尖刺结构,并呈超疏水性能(... 以不锈钢丝网为模板,用热压微模塑方法制备了聚烯烃超疏水/超亲水表面。研究了热压温度对所制表面微观结构和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所得表面超疏水性的耐水冲击能力。结果表明,所制表面形成了均匀分布的微尖刺结构,并呈超疏水性能(接触角〉150°,滚动角5°),但抗水压能力较弱,当水流动能稍大时(流速2 m/s、流量0.4 m3/h、压力4 kPa),该类表面很快即从超疏水转变成超亲水。研究结果若与流延或压延工艺技术相结合,可为规模制备水压敏感型超疏水/超亲水聚合物表面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丝网 微模塑 聚烯烃 超疏水 超亲水
下载PDF
Ce-Pt-Pd/不锈钢丝网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敏 马莹 +2 位作者 宋萃 张婷 郑小明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9-653,共5页
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在不锈钢丝网上自生长了一层结构致密的阳极氧化膜,并以此为载体,制备出一种高活性、高稳定性的负载型Ce-Pt-Pd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对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的氧化活性,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程序升温... 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在不锈钢丝网上自生长了一层结构致密的阳极氧化膜,并以此为载体,制备出一种高活性、高稳定性的负载型Ce-Pt-Pd催化剂.考察了该系列催化剂对甲苯、丙酮和乙酸乙酯的氧化活性,并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程序升温氧化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锈钢丝网载体表面自生长的氧化物膜十分有利于活性组分的负载,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燃烧有机化合物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丝网 阳极氧化膜 氧化铈 催化氧化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对复合材料电阻焊接头强度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需海 张忠宝 +3 位作者 任荣 赵普 王道晟 崔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258,266,共7页
目的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不锈钢网的结合,改善不锈钢网作为电阻焊接玻璃纤维增强聚醚酰亚胺(GF/PEI)层合板植入体时的界面性能。方法在相同的焊接工艺下,对不同焊接时间的焊接强度进行比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 目的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与不锈钢网的结合,改善不锈钢网作为电阻焊接玻璃纤维增强聚醚酰亚胺(GF/PEI)层合板植入体时的界面性能。方法在相同的焊接工艺下,对不同焊接时间的焊接强度进行比较。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的氧化石墨烯(GO)和水合肼还原的GO进行表征。使用扫描电镜和动态接触角对包裹不同次数RGO的不锈钢网进行测试分析。以包裹不同次数RGO的不锈钢网为植入体进行电阻焊接试验,并对焊接强度和失效模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的焊接时间下,确定120 s左右时达到最高单搭接剪切强度,为26.6 MPa。由于RGO的疏水性,表面包裹不同次数RGO的不锈钢网动态接触角由89.8°增长到127.7°。在优化后的焊接时间下,用包裹5次RGO的不锈钢网为植入体的电阻焊接强度达到最高,为41 MPa。同时,RGO的加入使电阻焊接失效模式由最初的不锈钢网直接剥离失效向不锈钢网与层合板同时撕裂失效转变。结论RGO包裹的不锈钢网有效地改善了纯不锈钢网作为植入体和PEI树脂的界面相容性,对电阻焊接接头强度有着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焊 还原氧化石墨烯 不锈钢网 聚醚酰亚胺 接头强度 失效形式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丝网过滤器的渗透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娟 石玉美 汪荣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59-1661,共3页
为了研究丝网型过滤器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力特性,对一种褶皱型不锈钢丝网过滤器进行了低温和常温下的渗透率试验研究。流动工质分别采用纯净的液氮和二氧化碳气体,测试两种温度下工质流经过滤器试验台的压降,从而利用总流伯努利方程以及... 为了研究丝网型过滤器在不同温度下的阻力特性,对一种褶皱型不锈钢丝网过滤器进行了低温和常温下的渗透率试验研究。流动工质分别采用纯净的液氮和二氧化碳气体,测试两种温度下工质流经过滤器试验台的压降,从而利用总流伯努利方程以及层流下的达西公式计算两种工况下的渗透率。试验结果表明,85 K时的渗透率比283 K时低2个数量级,这主要是由于低温下不锈钢丝网发生冷缩,改变了流道结构并降低了孔隙率,从而导致渗透率降低且压降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丝网过滤器 渗透率 温度 压降 达西定律
下载PDF
含POSS含氟杂化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涂膜疏水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鹏 皮丕辉 +3 位作者 廖达 文秀芳 徐守萍 程江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003-1008,共6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FMA)、甲基丙烯酸酯基异丁基八面低聚倍半硅氧烷(MAPOSS)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含POSS...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2-(全氟辛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FMA)、甲基丙烯酸酯基异丁基八面低聚倍半硅氧烷(MAPOSS)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含POSS含氟杂化丙烯酸酯共聚物。然后用二甲苯与三氟三氯乙烷的混合溶剂溶解该共聚物,将玻璃片和不锈钢滤网浸入其中,通过浸渍提拉法得到一层疏水涂膜。研究了POSS的含量对涂膜疏水性的影响。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涂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共聚物中的POSS能够自发聚集在玻璃片和滤网表面,形成特定的粗糙结构,而随POSS含量增多,其聚集带来的表面粗糙度增加,导致涂膜的水接触角更大。当POSS质量分数为20%时,POSS聚集表面的平均粗糙度(Ra)达到209 nm,同时低表面能的氟在涂膜表面的质量分数为25.70%,结合滤网本身的微米孔结构,三者共同作用造就了涂膜滤网表面良好的疏水性,其水接触角达到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低聚倍半硅氧烷 氟化丙烯酸酯 杂化共聚物 自由基溶液聚合 疏水性 浸渍提拉法 不锈钢滤网
下载PDF
鸟粪石结晶法回收氮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棋 赵首萍 +1 位作者 叶雪珠 黄淼杰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7-240,244,共5页
沼液等废水中存在的有机物、Ca2+和吸附鸟粪石结晶所用的不锈钢网等会影响鸟粪石结晶法回收氮磷效率。为深入了解该回收工艺的影响因素,以模拟沼液为处理对象,采用曝气法提升p H值,考察腐植酸、Ca2+和不锈钢网等对鸟粪石结晶反应的影响... 沼液等废水中存在的有机物、Ca2+和吸附鸟粪石结晶所用的不锈钢网等会影响鸟粪石结晶法回收氮磷效率。为深入了解该回收工艺的影响因素,以模拟沼液为处理对象,采用曝气法提升p H值,考察腐植酸、Ca2+和不锈钢网等对鸟粪石结晶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会影响鸟粪石结晶诱导时间,但会随着Mg/N/P的摩尔比的变化而改变;Ca2+的存在会对鸟粪石结晶产物的纯度产生干扰,当Ca2+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会生成无定型磷酸钙;不锈钢网能促进鸟粪石结晶反应进行,但溶液体系中存在腐植酸时,鸟粪石晶体的吸附能力会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鸟粪石结晶 不锈钢网 CA2+
下载PDF
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复合层积材弯曲刚度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鹏 胡传双 +1 位作者 李凯夫 邓燕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6-100,共5页
根据复合材料力学中的经典层积材理论构建了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复合层积材弯曲刚度的预测模型.经对由20、40和60目不锈钢金属网所组成的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层积材进行模型验证,当不锈钢金属网为20和40目时,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 根据复合材料力学中的经典层积材理论构建了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复合层积材弯曲刚度的预测模型.经对由20、40和60目不锈钢金属网所组成的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层积材进行模型验证,当不锈钢金属网为20和40目时,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吻合度,相对误差分别为7.75%与1.38%,但日数为60日时,相对误差却达到了84.59%.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尾巨桉单板/金属网层积材的弯曲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积材 弯曲刚度 不锈钢金属网 模型
下载PDF
高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层粘结滑移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华 刘伯权 刘卫铎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75,共5页
为避免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层发生早期剥离破坏,保证加固层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通过9个试件的剥离破坏试验,分析了加固层与混凝土界面剥离破坏特征,测试了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并通过ANSYS有限元程序建... 为避免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层发生早期剥离破坏,保证加固层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通过9个试件的剥离破坏试验,分析了加固层与混凝土界面剥离破坏特征,测试了加固层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并通过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模型,对剥离破坏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加固层粘结-滑移特征参数,建立了高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方程。剥离破坏试验与有限元计算的对比分析表明,建立的粘结-滑移本构方程可用于实际工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高强钢绞线网 聚合物砂浆 加固 剥离破坏 粘结-滑移
下载PDF
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抗弯加固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聂建国 陶巍 张天申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共7页
在以往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以研究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加固技术对RC梁的适用性。对5根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和1根对比梁进行了抗弯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措... 在以往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以研究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加固技术对RC梁的适用性。对5根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高性能砂浆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和1根对比梁进行了抗弯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梁的抗弯承载力和刚度,较好地约束了裂缝的发展。同时提出利用该种加固方法进行抗弯加固的承载力设计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另外,还就高强不锈钢绞线网的预应力张拉、预应力损失等进行试验研究,提出完整的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加固受弯构件的施工工艺,并给出采用不同张拉方法时预应力有效值系数的取值,使得该种加固方法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梁抗弯加固 预应力高强不锈钢绞线网 高性能砂浆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高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抗剪加固梁刚度及裂缝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华 刘伯权 吴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38,共7页
对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的9根矩形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剪试验研究,分析加固方式、固定钢绞线网的螺栓数量、间距、二次受力等因素对加固构件刚度和裂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加固工艺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梁的刚度,延... 对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的9根矩形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剪试验研究,分析加固方式、固定钢绞线网的螺栓数量、间距、二次受力等因素对加固构件刚度和裂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加固工艺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梁的刚度,延迟斜裂缝的出现,减小斜裂缝宽度;多而密的固定螺栓会对原梁刚度造成极大削弱;U形加固直接在梁顶产生层间裂缝而发展为加固层剥离,环包加固却在梁上下边缘处形成水平临界裂缝,而后发展为加固层剥离破坏;持载程度高的梁刚度提高幅度小,斜裂缝发展快,但修复破坏梁效果显著;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考虑剪切变形的加固梁挠度计算公式和斜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绞线网 聚合物砂浆 抗剪加固 刚度 斜裂缝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