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剂对罗非鱼-海鲈鱼混合鱼糜的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卉 何晓萌 +4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郝淑贤 魏涯 吴燕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4-89,共6页
研究添加剂对罗非鱼-海鲈鱼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失水率的影响,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在鱼糜中添加淀粉糖类、蛋白类、天然提取物类、盐类化合物,旨在筛选能够显著增强鱼糜凝胶特性的添加剂,再结合谷氨酰... 研究添加剂对罗非鱼-海鲈鱼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失水率的影响,并结合SDS-PAGE凝胶电泳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在鱼糜中添加淀粉糖类、蛋白类、天然提取物类、盐类化合物,旨在筛选能够显著增强鱼糜凝胶特性的添加剂,再结合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达到制备凝胶特性高的罗非鱼混合鱼糜、提高罗非鱼经济价值的目的。研究表明,添加剂组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相比于对照组都有显著性提高(p <0. 05),尤其是TGase酶与添加剂结合对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提高更加显著。其中TGase酶加牛血清蛋白、单宁酸、柠檬酸钠组混合鱼糜的凝胶强度分别达到了4 563. 87、4 357. 06、3 809. 08 g·mm,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6. 55%、68. 55%、47. 35%;失水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鱼糜的7. 33%(p <0. 05),分别为1. 4%、1. 62%、1. 36%;而且其电泳中肌球蛋白重链(MHC)、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M)条带更宽,说明混合鱼糜肌原纤维蛋白交联程度更高,凝胶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海鲈鱼 混合鱼糜 凝胶特性 添加剂 凝胶电泳
下载PDF
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分离盐生盐杆菌DNA片段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园朝 熊音 +2 位作者 曾昭睿 程介克 沈萍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由羟乙基纤维素和聚吡咯烷酮混合组成筛分介质 ,在涂敷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上 ,研究了LambdaDNA/EcoRⅠ +HindⅢ片段分离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 ,混合筛分介质与单一的羟乙基纤维素筛分介质相比 ,改变了筛分介质的孔径大小 ,抑制了毛细管... 由羟乙基纤维素和聚吡咯烷酮混合组成筛分介质 ,在涂敷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上 ,研究了LambdaDNA/EcoRⅠ +HindⅢ片段分离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 ,混合筛分介质与单一的羟乙基纤维素筛分介质相比 ,改变了筛分介质的孔径大小 ,抑制了毛细管壁对DNA的吸附 ,从而改善了分离 ,并首次在同一条件下将所含的 13个片段完全分离。方法简便、快速 ,曾应用于两组盐生盐杆菌DNA片段的分离及其碱基对数目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胶筛分子毛细管电泳 混合筛分介质 DNA片段 盐生盐杆菌 分离 聚吡咯烷酮 羟乙基纤维素
下载PDF
一起由产气荚膜梭菌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共感染导致的聚集性腹泻事件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爽 张巍巍 +5 位作者 李颖 马红梅 冯宝立 张茂俊 陈倩 王丽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对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PFGE)混合感染导致的腹泻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暴发事件的病例粪便样本;病原体筛查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细菌分离使用培养法;菌株毒力基因鉴定使用普通PCR方法;菌株抗生素敏感... 目的对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PFGE)混合感染导致的腹泻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暴发事件的病例粪便样本;病原体筛查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细菌分离使用培养法;菌株毒力基因鉴定使用普通PCR方法;菌株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菌株分子分型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结果9份粪便样本核酸中,6份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astA+(+:基因阳性),8份样本产气荚膜梭菌cpa+,5份样本同时检出2种病原体。6份粪便标本分离到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均astA+;8份粪便标本分离到产气荚膜梭菌,其中2株cpa+/cpe+,6株cpa+/β2+。6株肠聚集大肠埃希菌分为2种PFGE带型,其中5株同带型,也为同种耐药表型(AMP-CFZ);8株产气荚膜梭菌分为3种PFGE带型,其中6株cpa+/β2+的菌株同带型。结论本次腹泻暴发事件可能由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产气荚膜梭菌 混合感染 腹泻暴发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羟乙基纤维素混配无胶筛分介质分离DNA片段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洪 张乐 +2 位作者 刘笔锋 曾勇 程介克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41-445,共5页
本文报道了毛细管电泳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羟乙基纤维素混配无胶筛分介质分离较短的 p GEM7Zf(+) Hae DNA片段 (DNA长度为 1 8~ 675bp)。研究表明 ,在 1 %的羟乙基纤维素无胶筛分介质中 ,加入 2 %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能显著提高 DNA片段的... 本文报道了毛细管电泳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羟乙基纤维素混配无胶筛分介质分离较短的 p GEM7Zf(+) Hae DNA片段 (DNA长度为 1 8~ 675bp)。研究表明 ,在 1 %的羟乙基纤维素无胶筛分介质中 ,加入 2 %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能显著提高 DNA片段的分辨率和分离效率。在混配无胶筛分介质中 ,聚乙烯吡咯烷酮有两种作用 ,一是动态涂渍 ,降低毛细管内壁对 DNA片段与 DNA荧光插入试剂的吸附 ,改善分离效率 ;二是两种不同长度、性质的线性高分子能形成更为致密的“缠绕网络”,有利于较短的 DNA片段电泳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片段 分离 PVP 毛细管电泳 羟乙基纤维素
下载PDF
潮间带污泥中厌氧发酵产氢混合菌群组成与Fe-氢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洪艳 王广策 +1 位作者 朱大玲 潘光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0-184,共5页
以采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为研究材料,将污泥热休克处理后富集混合菌群进行厌氧发酵产氢,测定混合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累积产氢量和相关产氢指标(吸光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处理后富集的产氢混合菌群产... 以采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为研究材料,将污泥热休克处理后富集混合菌群进行厌氧发酵产氢,测定混合菌群在发酵过程中累积产氢量和相关产氢指标(吸光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热休克处理后富集的产氢混合菌群产氢量为0.41mol H2/mol葡萄糖。产氢结束后,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的多样性。混合菌群基因组DNA的16S rRNAV3区扩增产物经过DGGE电泳分离,结果得到6条丰度比较高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优势菌为Clostridium sp.。利用梭菌氢酶基因保守性引物克隆混合产氢菌群中梭菌Fe-氢酶基因,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分离,电泳结果表明混合菌群中Fe-氢酶基因分为3个分类单元,NCBI-BLAST比对结果与Clostridium roseum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Fe-氢酶基因相似度分别为79%和98%。分析产氢混合菌群组成和Fe-氢酶基因多样性,可以为扩大产氢微生物种质资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产氢量 16S RRNA Fe-氢酶基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利用PCR-DGGE技术鉴定氯酚降解菌株 被引量:3
6
作者 尹艳华 胡学敏 陈沙沙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1年第2期196-203,共8页
为鉴定好氧厌氧固载工艺降解2,4-DCP和2,4,6-TCP优势菌株,分析2,4-DCP和2,4,6-TCP降解机理,取连续运行60d的厌氧好氧反应器出入口微生物,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菌株DNA电泳结果,研究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产物.通过DGGE图谱聚类、测序... 为鉴定好氧厌氧固载工艺降解2,4-DCP和2,4,6-TCP优势菌株,分析2,4-DCP和2,4,6-TCP降解机理,取连续运行60d的厌氧好氧反应器出入口微生物,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菌株DNA电泳结果,研究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产物.通过DGGE图谱聚类、测序等技术,与NCB I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相匹配,结果表明:反应器中有4种优势菌株:埃希氏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且均以厌氧和兼性厌氧为主.推测厌氧好氧联合固载技术降解2,4-DCP和2,4,6-TCP的方式以厌氧脱氯为主,在4种优势菌株的联合作用下,从单氧酶和氧化还原酶催化开始降解,2,4,6-TCP被单氧酶氧化成2,6-二氯对苯醌,然后化学还原成2,6-二氯-对苯二酚,最后,变成6-氯-2-羟基-对苯醌,最后继续分解为小分子、CO2和水,实现全面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酚 混合菌种 PCR-DGGE
下载PDF
氟苯尼考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法良 刁有祥 +2 位作者 刘悦竹 孙宁 马艳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采用混合酸酐(MA)法,将氟苯尼考(FFC)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连接,制备人工免疫抗原FFC-HS-BSA和包被原FFC-HS-OVA,经紫外扫描(UV)、凝胶电泳(SDS-PAGE)、红外扫描光谱(IR)和动物免疫试验证实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关键词 氟苯尼考 人工抗原 混合酸酐法 凝胶电泳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一种辅助辨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于波 王德前 +2 位作者 王芳 王冬蕾 卢立志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5-389,共5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实验室常用的基本鉴定方法之一。但由于做胶方式以及各实验室仪器设备良莠不齐,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操作,电泳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其中凝胶带型的判断就是一个较为困惑的问题,一般的聚丙烯酰胺胶跑出的条带...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实验室常用的基本鉴定方法之一。但由于做胶方式以及各实验室仪器设备良莠不齐,经过一系列纷繁复杂的操作,电泳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其中凝胶带型的判断就是一个较为困惑的问题,一般的聚丙烯酰胺胶跑出的条带总体上都有弧度,越是靠近凝胶两侧越是严重。在本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方案,即将难以区分的条带样品做成混合样marker来辅助辨型,通过调整电压和凝胶浓度来达到区分条带的目的。我们用该方案可以将相差0~3bp大小的条带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非特异性条带 混合样marker
下载PDF
吸烟对低浓度混苯作业男性工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金龙 《职业与健康》 CAS 2006年第12期881-882,共2页
目的探讨吸烟对低浓度混苯(苯、甲苯、二甲苯)接触男性工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查了48名男性职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并调查其吸烟情况。结果在非低浓度混苯接触的情况下,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淋... 目的探讨吸烟对低浓度混苯(苯、甲苯、二甲苯)接触男性工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查了48名男性职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并调查其吸烟情况。结果在非低浓度混苯接触的情况下,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的淋巴细胞DNA损伤率差异无显著性,在低浓度混苯接触的情况下,吸烟组的细胞DNA损伤率(9.07%) 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吸烟和低浓度混苯联合接触可引起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混苯 DNA损伤 单细胞凝胶电泳
下载PDF
太原人群红细胞GLOI表型的分布调查及血痕GLOI的检测
10
作者 梁景青 毛树章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21-22,33,共3页
1975年Kómpf等首次发现人红细胞乙二醛酶Ⅰ具有多态性,用淀粉凝胶电泳可将其分为GLOI1-1,GLOI2-1,GLOI2-2三种表现型。由第6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2亚带(6P212)上的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GLOI^1、GLOI^2控制。对法医学亲权鉴定及个人... 1975年Kómpf等首次发现人红细胞乙二醛酶Ⅰ具有多态性,用淀粉凝胶电泳可将其分为GLOI1-1,GLOI2-1,GLOI2-2三种表现型。由第6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2亚带(6P212)上的一对共显性等位基因GLOI^1、GLOI^2控制。对法医学亲权鉴定及个人识别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人群 红细胞 GLOI表型 分布调查 血痕 GLOI 检测 法医学亲权鉴定
下载PDF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与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运行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立国 边德军 +3 位作者 卢文喜 肖艳波 任庆凯 林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4,18,共5页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MP-ALR)是在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MR)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对比研究了MP-ALR和CM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微生物的种群变化和相似性。结果表明,MP-ALR对COD与氨氮的去除效果比CMR更强,抗有机...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MP-ALR)是在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MR)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对比研究了MP-ALR和CM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微生物的种群变化和相似性。结果表明,MP-ALR对COD与氨氮的去除效果比CMR更强,抗有机负荷冲击的能力也更强,更适合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表明,MP-ALR和CMR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较大,第91、103、116、124个周期末,MP-ALR内的微生物种群数均小于CMR。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MP-ALR和CMR内的种群均呈现出了逐渐演替的过程,且MP-ALR的演替程度大于C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 完全混合式反应器 COD 氨氮 微生物种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下载PDF
Culti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被引量:4
12
作者 Xi CHEN Linjiang YUAN +3 位作者 Wenjuan LU Yuyou LI Pei LIU Kun NIE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24-333,共10页
Aerobic granules were formed in a conven- 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The reactor was inoculated with seed sludge containing few filaments and fed with synthetic municip... Aerobic granules were formed in a conven- tional, continuous flow,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The reactor was inoculated with seed sludge containing few filaments and fed with synthetic municipal wastewater. The settling time of the sludge and the average dissolved oxygen (DO) of the reactor were 2 h and 4.2 mg. L 1, respectively. The reactor was agitated by a stirrer, with a speed of 250r·min^-1, to ensure good mixing . The granular sludge had good settleability, and the sludge volume index (SVI) was between 50 and 90 mL ·g ^-1. The laser particle analyzer showed the diameter of the granules to be between 0.18 and 1.25 mm.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e predominance of sphere-like and rod-like bacteria, and only few filaments grew in the granule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granules was also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 phoresis (PCR-DGGE). Sequenc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α, β, and γ-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 The data from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erobic granules could form, if provided with sufficient number of filaments and high shear force.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a high height-to-diameter ratio of the reactor and short settling time were not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ompletely mixed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CMAS) continuous flow shear force filamentous bacteri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原文传递
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对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情况的影响
13
作者 沈木生 张帆 +1 位作者 高丽君 秦文斌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抗-A、抗-B单克隆抗体对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电泳释放的影响。方法:用A、B、O、AB 4种血型红细胞与抗-A及抗-B单克隆抗体反应后的产物进行淀粉-琼脂粉混合凝胶电泳,常规电泳后停电30 min再继续电泳,观察血红蛋白的释放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抗-A、抗-B单克隆抗体对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电泳释放的影响。方法:用A、B、O、AB 4种血型红细胞与抗-A及抗-B单克隆抗体反应后的产物进行淀粉-琼脂粉混合凝胶电泳,常规电泳后停电30 min再继续电泳,观察血红蛋白的释放情况。结果:A、B、O、AB型红细胞与单克隆抗体反应后血红蛋白释放情况不同,与此同时HbA2的电泳行为也发生变化。结论:单克隆抗体对各型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释放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型 单克隆抗体 血红蛋白释放
下载PDF
一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与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霍哲 白书媛 +1 位作者 高波 胡三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254-3256,共3页
目的探讨一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融合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3株副溶血性弧菌,它们的血清型均不相同,分别为O3∶K6... 目的探讨一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融合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3株副溶血性弧菌,它们的血清型均不相同,分别为O3∶K6、O4∶Kout和O4∶K13,并且PFGE结果显示为不同型别,不具有紧密相关性,其中血清型为O3∶K6的株菌与2012年本区县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图谱相似度达96%。检出的4株奇异变形杆菌中1株剩余食品中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和1株病人样本中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融合生长,并且相似度达到97.7%,具有紧密相关和高度同源性。结论这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副溶血性弧菌并不是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场凝胶电泳 奇异变形杆菌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混合感染
原文传递
活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电泳释放 被引量:18
15
作者 秦文斌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7-607,共11页
当今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都是先裂解细胞放出蛋白质,然后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各种分析.对于红细胞来说,它的裂解产物也称"溶血液",其中主要成分有血红蛋白A1,A2,A3和碳酸酐酶(CA)等.本实验室用未裂解的完整的活体红细胞直接进行电... 当今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都是先裂解细胞放出蛋白质,然后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各种分析.对于红细胞来说,它的裂解产物也称"溶血液",其中主要成分有血红蛋白A1,A2,A3和碳酸酐酶(CA)等.本实验室用未裂解的完整的活体红细胞直接进行电泳,观察其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建立了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中红细胞的电泳释放实验.电泳释放可分为"初释放"(一次通电完成电泳,此时有Hb释放出来)和"再释放"(电泳过程中断电-再通电,又有Hb释放出来).本实验室在"初释放"实验中发现了"HbA2现象",并通过Hb交叉电泳发现了HbA2与HbA1的相互作用;利用初释放型双向对角线电泳发现红细胞内HbA2与HbA1结合存在;对电泳释放出来的"HbA2现象"成分做SDS-PAGE及质谱分析,发现Prx-2(Peroxiredoxin-2)可能参与"HbA2现象"的形成;在研究"再释放"实验中发现了"Hb多带再释放现象",在此基础上创建等渗再释放、低渗再释放、等低渗全程再释放及再释放型双向对角线电泳;两种红细胞(全血中的红细胞和由它分离出来的游离红细胞)再释放的比较研究;血浆成分对红细胞再释放的影响等.以上研究方法的建立为活体细胞内蛋白质存在状态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和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琼脂糖混合凝胶电泳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电泳释放 初释放 再释放 HbA_2现象
原文传递
包钢选矿厂含钍粉尘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的研究
16
作者 刘青杰 封江彬 +5 位作者 陆雪 陈德清 刘玉飞 贾柯君 吕慧敏 苏旭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索低剂量天然放射性钍是否诱导出职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方法选择包钢选矿厂含钍粉尘作业工人(暴露组)和对照人员各2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分析染色体畸变。同时,对采集的外周血用^60Coγ射线离体照射2.0Gy,... 目的探索低剂量天然放射性钍是否诱导出职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适应性反应。方法选择包钢选矿厂含钍粉尘作业工人(暴露组)和对照人员各2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分析染色体畸变。同时,对采集的外周血用^60Coγ射线离体照射2.0Gy,分析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或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DNA链断裂水平。结果照射前两组的双着丝粒畸变暴露组较高,照射2.0Gy^60Coγ射线后观察到的双着丝粒畸变暴露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026、0.0084,P〉0.05),三着丝粒畸变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1622,0.001〈P〈0.002);两组间的“彗星”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P〈0.001)。结论低剂量天然放射性钍诱导出职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的适应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钍粉尘 染色体畸变 单细胞凝胶电泳 适应性反应
原文传递
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尹亚琳 高崇洋 +3 位作者 赵阳国 王爱杰 王敏 闫凯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71-1480,共10页
【目的】为探讨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产电性能以及MFC对微生物群落的选择作用,【方法】以乳酸为底物,应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单室MFC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动... 【目的】为探讨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产电性能以及MFC对微生物群落的选择作用,【方法】以乳酸为底物,应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单室MFC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动态学特征。【结果】结果表明,MFC经过3个周期启动成功,最高输出电压230 m V。当MFC外电阻为1656Ω时,最大功率密度11.15 W/m3,电池运行稳定。混合污泥启动MFC以后,阳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同种泥差异较大,且多样性降低。生物膜中微生物类群按丰度依次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4.9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30%、厚壁菌门(Firmicutes)9.70%、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8.50%、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7.90%、绿弯菌门(Chloroflexi)4.20%以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3.60%。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的动胶菌属(Zoogloe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序列丰度分别占生物膜群落的5.00%和3.90%,与MFC产电能力直接相关的地杆菌属(Geobacter)序列由混合污泥中的0.60%上升至阳极生物膜中的2.60%。【结论】本研究表明,MFC阳极生物膜在驯化过程中对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淘汰和选择,最终驯化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有机物厌氧发酵与产电的微生物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混合污泥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婴儿配方粉干法加工过程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监测 被引量:4
18
作者 裴晓燕 李莹 +4 位作者 遇晓杰 闫军 李宁 刘秀梅 杨大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5期610-615,共6页
目的了解婴儿配方粉干法加工过程中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的分布,掌握终产品中克罗诺杆菌属的污染途径。方法对4家企业的产品相关样品(原辅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和环境进行监测,选择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对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进行检验... 目的了解婴儿配方粉干法加工过程中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的分布,掌握终产品中克罗诺杆菌属的污染途径。方法对4家企业的产品相关样品(原辅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和环境进行监测,选择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对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进行检验,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克罗诺杆菌属溯源研究。结果地面、空调回风口和使用后的清洁工具中肠杆菌科检出率较高,均在20%左右。产品相关样品、清洁作业区环境相关样品中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2.56%(12/468)和0.27%(6/2 185),22株分离株共有13种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带型,每个企业的指纹图谱各不相同,其中有四组分离株分别具有同源性。终产品中克罗诺杆菌属的污染主要来自原辅料,其次为环境中定植的菌株。结论该研究对掌握婴儿配方粉加工企业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属的污染分布及终产品中克罗诺杆菌属的可能污染源,制定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措施,确保终产品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配方粉 干法工艺 克罗诺杆菌属 肠杆菌科 脉冲场凝胶电泳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