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Experiment for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in Electro-Magnetism with Help of a Regular Tetrahedron
1
作者 Panagis G. Papadopoulos Panos D. Kiousis Christos G. Karayannis 《Ope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2019年第1期13-32,共20页
Aim of this work is to try to explain, on a Rational basis, some eq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sm, which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Any Electric Field can produce a Field of many small Electric Dipoles, continuousl... Aim of this work is to try to explain, on a Rational basis, some eq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sm, which are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Any Electric Field can produce a Field of many small Electric Dipoles,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in space. In a region, where the Electric Field is constant, in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all the small Dipoles are parallel to the Electric Field, and are represented by a single, long, parallel to them, fixed in space, Electric Dipole, which is here called Compass. An Alternating current, in a straight Conductor, is studied, by a simple, short computer program, for step-by-step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only an Alternating current, not a direct current, can produce an Electric Dipole, in a straight Conductor. The two above Dipoles (Compass-Conductor) are assumed with equal lengths &#8467;, lying on two skew lines,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 &#8467;√2, thus forming, by their four ends, a Regular Tetrahedron, with side length &#8467;. Repulsion, between Like Charges, obeys the simple Coulomb Electro-Static law. Whereas Interaction (Attraction or Repulsion), between Unlike Charges, obeys a more accurate Lennard-Jones law. The analysis of Dipole-Dipole (Compass-Conductor) Interaction is performed by hand calculator. The only out-of-balance forces, in the regular Tetrahedron, acting on the Rigid Conductor, are the so-called magnetic forces. Their direction is found, in a simple Rational way, with help of Regular Tetrahedron, without recoursing to a “right-hand-rule”. The proposed model is applied to 1) The force acting on an Electric Charge moving in a magnetic field. 2) The force acting on a Current carrying straight Conductor, due to a magnetic field. 3) The magnetic fields created around a Current carrying straight Conductor. In these applications, proposed model gives reasonable results. Particularly, in third applic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proposed model, are found in satisfactory approximation with corresponding ones, obtained by an empirical formula, based on relevant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H.-C. Oersted and A.-M. Ampère. So, the reliability of proposed model is checked. Position and direction of magnetic field vector coincide with those of a corresponding fixed Compass of a constant Electric Field. Main point of present work is that, withou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a magnetic field vector, by combining field of dipoles, produced by an electric field, with dipole of an alternating current carrying conductor, the magnetic forces can b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Field ELECTRIC DIPOLE Compass Conductor Alternating Current Step-by-Step Nonlinear Dynamic Algorithm Dipole-Dipole interaction REGULAR TETRAHEDRON Coulomb Electro-static LAW Lennard-Jones LAW MAGNETIC Field Vector MAGNETIC Forces Oersted-Ampère Rule
下载PDF
Stability Analysis of Cylindrical Tanks under Static and Earthquake Loading
2
作者 Sukhvarsh Jerath Mark Le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5年第1期72-79,共8页
Large thin walled cylindrical above ground tanks have become more susceptible to failure by buckling during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three different geometries of tanks with H/D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s of 2.0... Large thin walled cylindrical above ground tanks have become more susceptible to failure by buckling during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three different geometries of tanks with H/D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s of 2.0, 0.56, 1.0, and D/t (depth to thickness) ratios of 960.0, 1,706.67 and 640.0 respectively were analyzed for stability when subjected to the E1 Centro earthquake at the base. The Budiansky and Roth procedure was used to find the buckling loads when the tanks were empty and when they were filled with liquid up to 90% of their depth. Also,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using ANSYS finite element computer program was performe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buckling occurs for empty tanks at very high PGA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which are unrealistic even for major earthquakes. Furthermore, when the tanks filled with water up to 90% of its height,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H/D ratio reduced by two times (i.e., from 2 to 1), the PGA for the buckling increased by six times (increase from 0.25g to 1 .Sg). Hence, H/D rati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thquake stability design of over ground steel tan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stability earthquake loads static buckling storage tanks structure fluid interaction.
下载PDF
三维动静加载下煤的本构模型及卸荷破坏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解北京 栾铮 +3 位作者 李晓旭 张景顺 于瑞星 丁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2,共12页
为研究非静水压条件下煤体动力学性能及动力扰动后卸荷破坏特征,在三维动静加载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卸荷方式对动力扰动后卸荷煤样宏观破坏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Ф5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开展三维动静加载下煤样的动力学实验,... 为研究非静水压条件下煤体动力学性能及动力扰动后卸荷破坏特征,在三维动静加载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卸荷方式对动力扰动后卸荷煤样宏观破坏特性的影响。首先,采用Ф5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开展三维动静加载下煤样的动力学实验,研究轴压、应变率对煤样动力学响应规律的影响;其次,基于响应曲面理论,借助中心复合试验法,构建考虑因素交互作用的回归模型,并分析单因素及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然后,结合因素交互作用、Weibull分布、Drucker-Prager准则,修正煤的强度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对比理论与实验结果,验证模型可靠性;最后,借助加卸荷电液伺服装置,探究轴压、冲击气压、卸荷方式对煤样破坏特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构建的强度型统计损伤模型,相关系数R~2≥0.88,可表征煤样动力学响应行为。冲击后同步卸荷的煤样多呈层裂破坏,拉伸界面随轴压增大而后移直至消失,无法形成层裂破坏;非同步卸荷下煤样破坏形式主要包括整体完整、层裂、压剪破坏,而当冲击气压0.4~0.6 MPa,轴压14.5 MPa时,表现为“层裂+压剪”混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组合 卸荷破坏 本构模型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响应曲面法 交互作用
下载PDF
用于夹层梁静动力及屈曲分析的新型组合结构单元
4
作者 林建平 陈昆 +2 位作者 潘剑超 王冠楠 冯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8,共11页
推导出新型组合结构单元,用于考虑界面滑移的3层部分作用夹层组合梁的静动力及屈曲特性分析.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建立考虑夹层梁部分作用效应的能量原理.针对其受力特性,在节点位移、横截面转角和界面滑移插值时均采用含内部自由度的高... 推导出新型组合结构单元,用于考虑界面滑移的3层部分作用夹层组合梁的静动力及屈曲特性分析.基于铁木辛柯梁理论,建立考虑夹层梁部分作用效应的能量原理.针对其受力特性,在节点位移、横截面转角和界面滑移插值时均采用含内部自由度的高阶插值函数,以解决含界面有限元数值分析中常遇到的“滑移锁定”现象.通过变分原理得到夹层梁的刚度矩阵、质量矩阵以及几何刚度矩阵的显示表达式.基于MATLAB编译相应夹层结构的有限元程序并验证其准确性.对不同截面3层夹层组合梁进行不同荷载条件和边界条件下的静动力及屈曲特性分析,并探讨不同夹层组合梁跨高比和不同界面抗剪连接刚度下的计算结果及其误差的变化规律.所推导的显示表达式新型组合结构单元计算效率高,并便于推广应用于其他有限元程序或商业软件子程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组合梁 部分作用 静动力分析 刚度矩阵 质量矩阵 铁木辛柯梁理论
下载PDF
用于多元时间序列预测的图神经网络模型
5
作者 张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00-2509,共10页
现有用于多元时序预测的图神经网络模型大多基于预定义图以静态的方式捕捉时序特征,缺少对于系统动态适应和对时序样本之间潜在动态关系的捕捉.提出用于多元时序预测的图神经网络模型(MTSGNN).该模型在一个图学习模块中,采用数据驱动的... 现有用于多元时序预测的图神经网络模型大多基于预定义图以静态的方式捕捉时序特征,缺少对于系统动态适应和对时序样本之间潜在动态关系的捕捉.提出用于多元时序预测的图神经网络模型(MTSGNN).该模型在一个图学习模块中,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静态图和动态演化图,以捕捉时序样本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图交互模块实现静态图和动态图之间的信息交互,并使用卷积运算提取交互信息中的依赖关系.利用多层感知机对多元时序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6个真实的多元时间序列数据集上的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当前最先进的方法,并且具有参数量较小、运算速度较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时间序列 图神经网络 静态图 动态图 图交互
下载PDF
嵌岩单桩水平静力加载现场试验及 p-y 曲线研究
6
作者 刘俊伟 吕伟 +1 位作者 陈水月 于秀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1-1949,共9页
为研究风化花岗岩地质条件下嵌岩单桩的受荷响应和p-y曲线规律,本文基于现场试验,开展了水平静力荷载作用下嵌岩单桩的荷载-位移关系、弯矩、桩身变形及p-y曲线响应研究。试验表明:在所研究的相对深度范围内,随着z/D的增加,岩土阻力和... 为研究风化花岗岩地质条件下嵌岩单桩的受荷响应和p-y曲线规律,本文基于现场试验,开展了水平静力荷载作用下嵌岩单桩的荷载-位移关系、弯矩、桩身变形及p-y曲线响应研究。试验表明:在所研究的相对深度范围内,随着z/D的增加,岩土阻力和相应位移都减小,上部荷载很难传递到深部岩层;桩身最大弯矩在3~4倍桩径之间,极限荷载主要取决于桩身强度而不是岩土体。将p-y曲线分别与一般双曲函数和双曲正切函数进行拟合,评估现有p-y曲线模型在风化花岗岩地基中的适用性,修正了模型在风化岩层中的参数取值。结果表明:一般双曲函数在较浅区域拟合良好,相对深度较大的区域数据离散性较强;双曲正切函数在各深度处拟合优度均较好。分析结果简化了现场p-y曲线的预测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嵌岩单桩 现场试验 静载试验 桩-岩相互作用 受荷响应 P-Y曲线 风化花岗岩
下载PDF
直升机双层平尾构型气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孙会迅 孙朋朋 +3 位作者 杨永飞 袁明川 樊枫 林永峰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0,共9页
为分析双层平尾气动特性,采用CFD方法建立了直升机平尾计算模型,获得了低速前飞和机身大迎角状态不同构型平尾的气动特性,分析了单层和双层平尾构型的气动特性和流场特点,研究了双层平尾对低速前飞状态和大迎角状态的纵向静稳定性改善... 为分析双层平尾气动特性,采用CFD方法建立了直升机平尾计算模型,获得了低速前飞和机身大迎角状态不同构型平尾的气动特性,分析了单层和双层平尾构型的气动特性和流场特点,研究了双层平尾对低速前飞状态和大迎角状态的纵向静稳定性改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层平尾构型通过抑制旋翼/平尾干扰改善低速前飞状态下的直升机俯仰力矩突增问题,前进比为0.05时,双层平尾俯仰力矩比单层平尾减小56.8%;双层平尾的失速迎角和最大俯仰力矩增大,从而增强直升机大迎角状态的纵向静稳定性,迎角20°时,双层平尾俯仰力矩比单层平尾增大6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平尾 气动特性 气动干扰 纵向静稳定性 CFD
下载PDF
考虑高比例多元调节资源互动的配电网无功优化降损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喜平 李亚昕 +2 位作者 梁琛 董晓阳 徐瑞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为了挖掘高比例分布式资源接入背景下配电网全方位多角度无功调控降损潜力,实现更为全面精细的无功优化技术降损目标,提出考虑多元可调节资源协调互动的多目标配电网无功优化降损方法。首先,针对高比例分布式资源接入背景下谐波对线损... 为了挖掘高比例分布式资源接入背景下配电网全方位多角度无功调控降损潜力,实现更为全面精细的无功优化技术降损目标,提出考虑多元可调节资源协调互动的多目标配电网无功优化降损方法。首先,针对高比例分布式资源接入背景下谐波对线损的影响,给出了考虑谐波损耗的配电网线损计算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多元可调节资源无功调节能力,建立了以日线损最低和静态电压稳定性最大为目标的配电网无功优化调度模型;然后,通过制定多元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无功补偿设备等多元分布式资源协同无功优化策略,达到在综合考虑配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要求下系统线损最小的目的;最后,通过多元分布式资源接入的IEEE 33节点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多元可调节资源的充分互动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电压稳定性,降低系统线损,实现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潮流 无功优化 多元资源互动 降损 静态电压稳定性
下载PDF
催化剂中金属与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洁 李曜 +1 位作者 储政 于杨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负载型催化剂是低碳催化转化领域重要的一类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负载型催化剂中。这种相互作用会显著影响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而既可调控活性金属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又可达到金属-载体协同催化的效果,促进低... 负载型催化剂是低碳催化转化领域重要的一类催化剂,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负载型催化剂中。这种相互作用会显著影响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而既可调控活性金属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又可达到金属-载体协同催化的效果,促进低碳烃类、醇类等的选择性催化转化。因此,研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催化剂优化和催化机理的深入探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非原位和原位表征技术,从静态性质和动态性质两个方面,综述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表征研究进展。通过非原位表征技术,如高分辨电镜、振动光谱、X射线谱学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等,可以表征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物质输运、电荷偏移等情况;通过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红外、原位X射线谱学和原位电子顺磁共振等,可以表征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强弱变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界面结构和组分变化以及动态电荷转移的过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表征技术 静态性质 动态性质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磨削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模型
10
作者 成雨 卜颖滨 +1 位作者 万珍平 刘章敏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30,共6页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 为更准确地计算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本文综合考虑了微凸体相互作用和区域扩展系数的影响,基于分形几何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并利用切向接触载荷的基本理论,推导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法向总载荷和切向总载荷,建立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不同法向总载荷、分形维数、高度尺度参数以及材料参数对粗糙表面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磨削粗糙表面的静摩擦系数随着法向总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尺度参数或材料参数的增大而减小;静摩擦系数和分形维数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分形维数小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形维数大于2.65时,静摩擦系数随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通过试验和现有模型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粗糙表面 微凸体相互作用 静摩擦系数 分形理论 弹塑性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static and rolling friction of corn kernels on repose formation by DEM 被引量:4
11
作者 Linrong Shi Xiaoping Yang +3 位作者 Wuyun Zhao Wei Sun Guanping Wang Bugong S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1年第5期238-246,共9页
The coefficient of static friction(SF),the coefficient of rolling friction(RF)for particles are two ke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repose angle formation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The coefficient of static friction(SF),the coefficient of rolling friction(RF)for particles are two ke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repose angle formation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SF and RF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orn repose angle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Firstly,five shape kinds of corn models(horse tooth,spherical cone,spheroid,oblate,and irregular shape)were established.Secondly,aluminum cylinder and organic glass box were used to conduct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ith taking SF and RF as independent factors and seeing the repose angle as dependent value.Based on simulation results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factors and the rotational kinetic energy is not nonlinear,and SF does not significantly restrict the flow of corn models after increasing the flow direction,and the effect of SF on the contact number between corns and the bottom plate is remarkable,while the effect of RF on the contact number is not remarkable.Finally,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two factors on the repose angle was analyzed by variance analysis and results showed SF and RF a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pose angle.Moreover,their interaction effect has an impact on the repose a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kernels coefficient of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rolling friction repose angle interaction influence
原文传递
Static aeroelasticity analysis of a rotor blade using a Gauss-Seide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ethod 被引量:1
12
作者 Jiaxing Li Jiaqi Luo +1 位作者 Yaolong Liu Zhonghua Han 《Advances in Aerodynamics》 EI 2023年第1期478-496,共19页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a Gauss-Seide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method including the flow solver,structural statics solver and a fast data transfer technique,for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a Gauss-Seidel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method including the flow solver,structural statics solver and a fast data transfer technique,for the research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low field variation of rotor blades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steady aerodynamic and centrifugal forces.The FSI method is illustrated and validated by the static aeroelasticity analysis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rotor blade,NASA Rotor 37.An improved local interpolation with data reduction(LIWDR)algorithm is introduced for fast data transfer on the fluid-solid interface of blade.The results of FSI calculation of NASA Rotor 37 show tha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based interpolation algorithm,LIWDR meets the interpolation accuracy requirements,while the calculation cost can be greatly improved.The data transmission time is only about 1%of that of RBF.Moreover,the iteration step of steady flow computation within one single FSI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converged aerodynamic and structural results.The aerodynamic load-caused deformation accounts for nearly 50%of the total.The effects of blade deformation on the variations o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re given,demonstrating that when static aeroelasticity is taken into account,the choke mass flow rate increases and the peak adiabatic efficiency slightly decreases.The impact mechanisms on performance variation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Rotor blade static aeroelasticity Data transfer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原文传递
基于Java和VRML虚拟场景通信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汝传 姚旭敏 +1 位作者 王海艳 刘丽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7期986-990,共5页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是描述虚拟场景的一种标准。VRML 2.0标准一经推出,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大多数应用对静态场景的构造设计和利用VRML本身的事件路由进行简单的交互等处理得比较完善,对于如何从场景中获得用户需要的数据、... 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是描述虚拟场景的一种标准。VRML 2.0标准一经推出,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大多数应用对静态场景的构造设计和利用VRML本身的事件路由进行简单的交互等处理得比较完善,对于如何从场景中获得用户需要的数据、如何让用户能够精确地设置场景的参数等深层交互功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VRML语言与Java程序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讨论了Java和VRML的通信原理,用Java实现了从场景中实时获得指定点的坐标、得到指定地点的信息、动态控制场景等功能,利用它在网上建立真正交互式的三维多媒体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校园导游图的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ML 静态场景 交互性 JAVA
下载PDF
稳态荧光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大分子相互作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徐桂英 栾玉霞 +1 位作者 刘静 于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77-582,共6页
稳态荧光技术已被证明是研究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的重要手段,它对水介质体系中发生的相变具有十分灵敏的检测能力.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系统地总结了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与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原理.
关键词 稳态荧光光谱 表面活性剂 大分子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小孔节流空气静压轴承静动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崔海龙 岳晓斌 +2 位作者 张连新 夏欢 雷大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6-121,共6页
为了提高小孔节流空气静压轴承的静动态性能,基于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建立小孔节流空气静压轴承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模型;采用静态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了设计参数对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对微气膜间隙内三维流场特... 为了提高小孔节流空气静压轴承的静动态性能,基于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建立小孔节流空气静压轴承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模型;采用静态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了设计参数对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对微气膜间隙内三维流场特性进行了分析,有效降低了微气膜间隙内气体冗余现象对空气静压轴承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对空气静压轴承结构和工作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气体静压试验平台上对自行研制的空气静压轴承进行静动态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空气静压主轴的静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孔节流 空气静压轴承 流固耦合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下载PDF
基于相对增益矩阵原理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控制器交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42
16
作者 江全元 邹振宇 +2 位作者 吴昊 曹一家 王海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3-28,78,共7页
随着柔性交流输电(FACTS)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FATCS控制器之间可能存在交互影响作用,从而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负面影响。该文介绍了相对增益(RGA)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用RGA原理分别研究了含SVC和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系... 随着柔性交流输电(FACTS)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FATCS控制器之间可能存在交互影响作用,从而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负面影响。该文介绍了相对增益(RGA)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用RGA原理分别研究了含SVC和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系统和含2个SVC的两区域四机电力系统中FACTS控制器之间交互影响的强弱,时域仿真结果与RGA原理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了RGA原理分析FACTS控制器之间交互影响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交流输电 交互影响 系统控制器 增益矩阵 FACTS控制器 单机无穷大系统 STATCOM 电力系统 影响作用 RGA 基本原理 分析结果 仿真结果 原理分析 SVC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海原、古浪、昌马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傅征祥 刘桂萍 陈棋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 基于Coulomb静应力变化的概念 ,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海原 ( 192 0年 2月 ,M =8 5)、古浪 ( 192 7年 5月 ,M =8 0 )和昌马 ( 1932年 12月 ,M =7 6) 3次大地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海原大地震发生可能诱发古浪大地震提前 16~ 4 4a发生 ;而昌马地震发生可能不受海原和古浪地震诱发静应力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相互作用 冒马地震 诱发地震 海原地震 古浪地震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52
18
作者 刘晶波 李彬 刘祥庆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8-76,共9页
首先介绍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地上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静力弹塑性方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与特点,给出水平等效惯性加速度的求解... 首先介绍目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地上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地铁等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使用的静力弹塑性方法。详细介绍该方法的实施步骤与特点,给出水平等效惯性加速度的求解方法。该方法概念清晰、操作简单,能够在不需要计算相互作用系数的情况下较好地模拟土-结构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能够进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全过程分析,给出地下结构在输入地震波作用下的峰值变形与内力,避免对土-结构整体模型进行复杂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结合实际工程与基于黏弹性静-动力统一人工边界的静-动力联合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验证地下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及良好的模拟精度,可以应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地震反应 土-结构相互作用 拟静力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 静-动力联合分析
下载PDF
人体-结构系统静态耦合的模态参数 被引量:15
19
作者 秦敬伟 杨庆山 杨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50-157,共8页
静态人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人体-结构系统的静态耦合。通过建立人体-结构系统的静态耦合运动方程,确定了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采用状态空间法求解其特征方程,得到了系统的频率和阻尼比,研究了人体与结构的质量... 静态人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人体-结构系统的静态耦合。通过建立人体-结构系统的静态耦合运动方程,确定了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采用状态空间法求解其特征方程,得到了系统的频率和阻尼比,研究了人体与结构的质量比、频率比、阻尼比、人位于结构上的位置等参数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体既可以降低结构的频率,也会增加结构的频率;同时,人体既可以增加结构的阻尼,也会降低结构的阻尼;影响人体-结构系统频率的主要因素是人与结构的质量比、频率比、人位于结构上的位置,而人体的阻尼比对频率的影响较小。最后,通过简支梁振动试验,验证了分析模型的正确性。试验表明,不同姿态下的人体具有不同的动力特性,其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人体 耦合作用 动力特性 模态参数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彦春 余钦范 +3 位作者 段云卿 童思友 赵庆国 冯海涛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28-434,共7页
在地表复杂地区,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提出一个用折射波初至时间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用交互、迭代的方法求出全局最优解。笔者用西部地区的3 个典型例子说明该静校正方法对于... 在地表复杂地区,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提出一个用折射波初至时间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用交互、迭代的方法求出全局最优解。笔者用西部地区的3 个典型例子说明该静校正方法对于处理地表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射波 静校正 初至拾取 复杂地表区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