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exural behaviour of SFRRAC two-way composite slab with different shapes 被引量:1
1
作者 Luo Bin Huang Wei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20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renewable materials in concrete composite slabs(CCSs)and study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CCSs with different shapes,the bending performances of three CCSs with a SFRRAC base plate,on...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renewable materials in concrete composite slabs(CCSs)and study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CCSs with different shapes,the bending performances of three CCSs with a SFRRAC base plate,one cast-in-site concrete slab of ordinary concrete and one CCS of ordinary concrete by steel bar truss(as recommended in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in Chinese)were compared through experiments.The carrying capacity,flexural behaviour and bi-direction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pecimen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failure modes,load-deflection curves,load-bar strain curves,load-slip curves and crack distribu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bending failure process of CCSs with a SFRRAC base pla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ast-in-site concrete slab of ordinary concrete and CCS of ordinary concrete by steel bar truss,as all of them went through the plastic phase,elastic plastic phase and failure phase with fully developed cracks and deflection.No sudden breakage or horizontal cracking of the connecting interface between the base plate and concrete topping was observed.The shape of the base plate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CS with the SFRRAC base plate.When calculating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with the plastic yield line theory,the influence of the base plate shape on the plastic yield line posi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composite slab(CCS) SHAPE steel bar truss bending performanc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下载PDF
Creep and Shrinkage Effects on the Bond-Slip Characteristics and Ultimate Strength of Composite Slabs
2
作者 Alireza Gholamhoseini Ian Gilbert Mark Bradford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9期1085-1097,共13页
Composite one-way concrete slabs with profiled steel sheeting as permanent formwork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teel sheeting supports the wet concrete of a cast-in-situ reinforced or post-ten... Composite one-way concrete slabs with profiled steel sheeting as permanent formwork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teel sheeting supports the wet concrete of a cast-in-situ reinforced or post-tensioned concrete slab and, after the concrete sets, acts as external reinforcement. In this type of slab, longitudinal shear failure between the concrete and the steel sh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failure at the ultimate load stage. Design codes require th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shear capacity of each type of steel decking using full-scale tes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hort-term testing up to failure of two types of profiled steel decking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 Fourteen full-scale, simply-supported slabs were tested in four-point bending with shear spans of either span/4 or span/6. Four slabs were tested at age of 28 days and the other 10 slabs were subjected to drying shrinkage and various levels of sustained loads for a period of at least 6 months prior to testing to failure. The effects of creep and drying shrinkage on th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labs at ultimate load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bond-slip relationship of each slab is determined from the test data and the values of maximum longitudinal shear stress calculated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slabs creep and shrinkage longitudinal shear stress partial interaction profiled steel sheeting.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Connection Flexibility Effects Based on Load Testing of a Steel-Concrete Bridge
3
作者 Czeslaw Machelski Robert Toczkiewicz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2年第11期1504-1513,共10页
In the case of composite girders, an effective cooperation of both parts of the section is influenced by deformability of connectors. Limited flexural stiffness of welded studs, used commonly in bridge structures, doe... In the case of composite girders, an effective cooperation of both parts of the section is influenced by deformability of connectors. Limited flexural stiffness of welded studs, used commonly in bridge structures, does not provide full interaction of a steel beam and a concrete slab. This changes strain distribution in cross-sections of a composite girder and results in re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orces in steel and concrete element. In the paper partial interaction index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a neutral axis posi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verification of steel-concrete interaction in real bridge structures rather than in specimens is proposed. The range of the index value changes, obtained during load testing of a typical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bridge, is presented.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 motorway viaduct, consisting of two parallel structures. During the testing values of strains in girders under static and quasi-static loads were measured. The readings from the gaug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characterizing composite action of the girders. Results of bridge testing under movable load, changing position along the bridge span is presented and obtained in-situ influence functions of strains and index values are commente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tract: In the case of composite girders an effective cooperation of both parts of the section is influenced by deformability of connectors. Limited flexural stiffness of welded studs used commonly in bridge structures does not provide full interaction of a steel beam and a concrete slab. This changes strain distribution in cross-sections of a composite girder and results in re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orces in steel and concrete element. In the paper partial interaction index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a neutral axis posi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verification of steel-concrete interaction in real bridge structures rather composite bridge partial interaction
下载PDF
钢纤维细石混凝土-钢组合板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激扬 刘修良 +2 位作者 王树斌 纪恩文 胡志华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钢纤维细石混凝土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良好工作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本试验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裂缝病害问题,对4组采用不同钢筋配筋率和保护层厚度的横桥向钢纤维细石混凝土-钢组合桥面板进行了抗弯破坏试验,研究了组... 钢纤维细石混凝土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良好工作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本试验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裂缝病害问题,对4组采用不同钢筋配筋率和保护层厚度的横桥向钢纤维细石混凝土-钢组合桥面板进行了抗弯破坏试验,研究了组合板的荷载-挠度关系与裂缝开展特征;用等效截面法计算了开裂应力、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力,验证了钢纤维细石混凝土-钢组合板的抗裂性能。结果表明:60 mm厚钢纤维细石混凝土铺装层在小配筋率(2.6%)和低于规范要求的保护层厚度(15 mm)条件下呈现出多缝开裂的破坏形态,具备较高的延性和开裂应力,满足规范和工程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细石混凝土 组合板 抗弯性能 等效截面法 裂缝宽度
下载PDF
栓钉型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抗爆性能试验与数值分析
5
作者 陈英杰 罗成 +1 位作者 赵春风 何凯城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7,共16页
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由钢板、混凝土与连接件协同作用,具有更优异的抗震和抗爆性能,被应用于超高层结构、海洋平台和核电设施中。利用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栓钉型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损伤机理,参数化分析了... 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由钢板、混凝土与连接件协同作用,具有更优异的抗震和抗爆性能,被应用于超高层结构、海洋平台和核电设施中。利用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栓钉型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损伤机理,参数化分析了爆炸距离、钢板厚度、拱高和栓钉间距对其抗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爆炸荷载下,栓钉型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整体表现良好,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增加爆炸距离和钢板厚度能有效减小混凝土的损伤和组合板的跨中挠度;减小拱高,混凝土损伤区域从以压缩破坏为主逐渐转换为以拉伸破坏为主,混凝土损伤更严重,组合板跨中挠度变大;减小栓钉间距会增大混凝土塑性损伤程度,但组合板的跨中挠度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荷载 栓钉型弧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 抗爆性能 参数分析
下载PDF
开口型压型钢板-ECC组合楼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6
作者 白亮 宋莉莎 +2 位作者 许卓轩 凌童 廖芳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0,共11页
为研究开口型压型钢板-工程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对开口型压型钢板-ECC组合楼板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试件破坏模式、端部滑移、荷载-挠度曲线、压型钢板应变分布及承载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程... 为研究开口型压型钢板-工程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组合楼板的受力性能,对开口型压型钢板-ECC组合楼板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试件破坏模式、端部滑移、荷载-挠度曲线、压型钢板应变分布及承载能力;利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对试件受弯承载性能进行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CC截面高度、ECC抗拉强度、压型钢板厚度及剪跨比对组合楼板受弯承载性能的影响。基于ECC受拉应变硬化特性,建立了考虑ECC受拉作用的开口型压型钢板-ECC组合楼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对于纵向剪切破坏的试件,压型钢板的受拉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加载后期试件端部发生明显滑移;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端部配置栓钉及抗剪钢筋的试件发生弯曲破坏,压型钢板达到全截面屈服,其峰值承载力为纵向剪切破坏试件的2.1倍~2.31倍;ECC截面高度在几个因素中对组合楼板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所建立的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预测该类组合楼板的受弯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型压型钢板 ECC 组合楼板 受弯承载力 试验研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公铁合建斜拉桥钢桁-混凝土板组合梁受力特性
7
作者 施洲 赵旭泼 +2 位作者 刘振标 夏正春 印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78-2789,共12页
以某主跨808 m的公铁合建新型钢桁-混凝土板组合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局部组合梁细化的全桥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双层组合梁的受力传力特性和混凝土桥面板荷载分配比,并讨论混凝土桥面板厚度t_(b)、横梁刚... 以某主跨808 m的公铁合建新型钢桁-混凝土板组合梁斜拉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局部组合梁细化的全桥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双层组合梁的受力传力特性和混凝土桥面板荷载分配比,并讨论混凝土桥面板厚度t_(b)、横梁刚度变化系数λ_(K)和钢与混凝土弹性模量比λ_(E)对组合梁受力传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不利组合工况下,钢桁架最不利Von Mises应力为183.6 MPa,混凝土桥面板最大拉应力为5.3 MPa,均满足结构受力要求;沿纵向路径,钢桁架和混凝土桥面应力在节间横梁间均呈“波形”分布;上下层混凝土桥面板顶、底面应力沿横向近似呈“W”和“M”状分布,表明桥面板承受一定沿横向不均匀分布弯矩;公路及铁路混凝土桥面最大剪力滞系数分别为1.45、1.36,更宽的公路混凝土桥面剪力滞效应更显著;公路及铁路混凝土桥面分别承担上、下层结构57.46%~79.99%和33.21%~62.81%的轴向荷载,为组合梁的主要传力构件;混凝土桥面板的应力随t_(b)及λ_(K)的增大而增大,随λ_(E)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混凝土桥面每层平均荷载分配比ξ与t_(b)成正比,与λ_(K)及λ_(E)成反比;当t_(b)、λ_(K)和λ_(E)参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8~1.4、0.4~1.6以及4~10时,组合梁混凝土桥面应力及荷载分配比ξ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公铁合建斜拉桥 钢桁-混凝土板组合梁 受力特性 传力特性 参数分析
下载PDF
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桥面连续结构横向应力分析
8
作者 胡志坚 杜威 +1 位作者 樊文胜 周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5,共12页
针对钢-混组合简支梁桥的桥面连续结构开裂等病害,围绕桥面连接板的横桥向应力问题,采用线弹性理论和板的偏微分方程进行分析,得出了桥面连接板挠度和应力的分布函数,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实桥荷载试验.通过比较理论解、有限元... 针对钢-混组合简支梁桥的桥面连续结构开裂等病害,围绕桥面连接板的横桥向应力问题,采用线弹性理论和板的偏微分方程进行分析,得出了桥面连接板挠度和应力的分布函数,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实桥荷载试验.通过比较理论解、有限元解和实测试验结果,证实了理论解和有限元的有效性.根据得到的分布函数,发现横桥向和纵桥向上的最大拉应力出现在钢梁端部位置的连接板的上缘.此外,还分析了连接板区域尺寸变化对横桥向应力峰值的影响,包括纵梁端部距支座的长度、纵梁的间距以及连接板区域整体尺寸变化.结果表明:较小的纵梁间距和较长的纵梁端部与支撑之间的距离会导致连接板中的横向拉应力峰值增加,并提高横向拉应力在总应力中的占比,从而导致桥面连接板早于设计荷载开裂.因此对于纵梁间距较小、梁端长度较长的钢-混组合简支梁桥桥面连续结构,仅计算其纵桥向受力性能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危险,建议按照本文方法考虑横桥向应力对桥面连接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桥(SCCBs) 桥面连接板 横桥向应力分析 有限元法(FEM) 连续桥面简支梁桥
下载PDF
带钢筋桁架楼承板的PRC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9
作者 田建勃 赵勇 +3 位作者 陈黄健 吕权 李柏林 穆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60,共13页
为适应超高层建筑以及现代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迅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带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新型钢板-混凝土组合(plate-reinforced composite,PRC)连梁。通过拟静力试验,分析了不考虑楼板作用、带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 为适应超高层建筑以及现代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迅速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带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新型钢板-混凝土组合(plate-reinforced composite,PRC)连梁。通过拟静力试验,分析了不考虑楼板作用、带普通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楼板及带钢筋桁架楼承板PRC连梁的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等。在此基础上,采用ABAQUS软件分析在不同峰值荷载作用下钢筋桁架楼承板PRC连梁的混凝土、钢板和钢筋骨架的应力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设置能显著提高小跨高比PRC连梁的受剪承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设置楼板能显著提高连梁的峰值荷载,且带钢筋桁架楼承板对PRC连梁承载力的提升比带普通RC楼板更强,其连梁试件PRC-S3的正向峰值荷载比不带楼板连梁PRC-NS1和带普通RC楼板连梁PRC-S2分别提升了31%和18%,但带楼板连梁在梁板交界处产生通缝之后连梁的刚度退化较为严重;带钢筋桁架楼承板的PRC连梁具有优越的耗能能力,在连梁跨度范围内均出现了显著的对角压杆,主压杆及其衍生压杆共同构成桁架作用来承受剪力;楼承板桁架上下弦钢筋以及连梁纵筋均在连梁根部位置出现应力集中,且连梁试件PRC-S3破坏点对应的累积耗能是不带楼板试件PRC-NS1的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 钢筋桁架楼承板 带板连梁 抗震性能 耗能能力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混凝土叠合板分类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鑫 陈明 田志昌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叠合板因为施工方便快捷、整体性好,近几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开展叠合板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叠合板相关性能,拓宽叠合板应用范围,推动其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有利于加速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底板构造形式不同将叠... 叠合板因为施工方便快捷、整体性好,近几年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开展叠合板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叠合板相关性能,拓宽叠合板应用范围,推动其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有利于加速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底板构造形式不同将叠合板分为平板型、钢筋桁架型、预制带肋型、空心底板型、双向密肋夹芯叠合板几大类,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不同类型叠合板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型叠合板以及不同类型板间连接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现阶段叠合板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板 平板型叠合板 钢筋桁架型叠合板 预制带肋型叠合板 新型叠合板
下载PDF
新型可拆卸式钢-UHPC组合板的抗弯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古金本 王俊颜 陆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为探究钢-薄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体系在局部轮载下的抗弯性能,设计并开展了4块基于高强螺栓连接的可拆卸式钢-UHPC组合板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钢板类型、抗剪连接件间距对可拆卸式钢-U... 为探究钢-薄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轻型组合桥面体系在局部轮载下的抗弯性能,设计并开展了4块基于高强螺栓连接的可拆卸式钢-UHPC组合板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钢板类型、抗剪连接件间距对可拆卸式钢-UHPC组合板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界面相对滑移、裂缝宽度、截面应变分布等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弯矩荷载作用下,采用Q355钢板的组合板的破坏模式为高强螺栓被剪断,而采用负泊松比(negative Poisson’s ratio,NPR)钢板的组合板的破坏模式为部分高强螺栓被剪断、部分预埋带垫加长螺母被拔出、UHPC板由于失稳大面积压溃等;在相同的高强螺栓间距下,采用NPR钢板的组合板的板端相对滑移较小,说明NPR钢板有效延缓并限制了钢板与UHPC板的相对滑移,从而提升两者的协同变形能力,继而提高组合板的抗弯刚度及承载力等;由截面应变分析可知,由于NPR钢板的负泊松比效应、高刚度、高屈服强度,整个加载过程NPR钢板与底部UHPC层的拉应变保持着应变协调性,随着荷载的增大截面塑性中和轴的上移幅度可忽略不计。因此,在采用NPR钢板提升钢-UHPC组合板抗弯性能的前提下,应使UHPC厚度与NPR钢板的性能进行匹配,充分发挥两者的材料性能,避免失稳破坏先于UHPC材料强度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UHPC组合板 抗弯性能 负泊松比钢板 相对滑移 协同效应
下载PDF
新型高延性混凝土-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秋冬 陆琨 +1 位作者 陶忠 李鑫鑫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为推动新型农村建设装配式体系研发,提出一种外包高延性混凝土夹芯压型钢板的全预制新型组合楼板,并推导相应受弯承载力和挠度的理论计算方法。设计3种不同跨度的新型组合楼板,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 为推动新型农村建设装配式体系研发,提出一种外包高延性混凝土夹芯压型钢板的全预制新型组合楼板,并推导相应受弯承载力和挠度的理论计算方法。设计3种不同跨度的新型组合楼板,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良好;在正常使用阶段,新型组合楼板的变形表现为理想的弹性效果;新型组合楼板具有良好整体性和组合效应并具有较高承载力,且满足规范要求。可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延性混凝土 组合楼板 压型钢板 承载力计算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板-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13
作者 常亚峰 尹文哲 +3 位作者 侯亚鹏 曹小杉 师俊平 梁兴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7,共12页
通过对1片现浇混凝土剪力墙和4片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预制板-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其滞回性能、抗弯承载力、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等指标,分析了高宽比、聚乙烯泡沫(expanded polystyrene, ... 通过对1片现浇混凝土剪力墙和4片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预制板-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其滞回性能、抗弯承载力、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等指标,分析了高宽比、聚乙烯泡沫(expanded polystyrene, EPS)芯模置换和竖向钢筋连接方式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相比,UHPC预制板-叠合墙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最大受弯承载力增大;UHPC预制板和钢筋桁架可较好地与空腔内现浇混凝土协同工作;UHPC叠合墙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趋势基本一致;在本试验剪力墙的高宽比范围内,高宽比越小,UHPC预制板-叠合墙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越大,耗能越差;EPS芯模置换可提高叠合剪力墙屈服后的耗能能力,降低了UHPC叠合墙的延性;仅采用暗柱竖向钢筋与底座进行连接,对UHPC叠合墙的受弯承载力和耗能影响较小,但却可以很大程度方便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预制板 叠合剪力墙 抗震性能 置换芯模 连接钢筋
下载PDF
异钢种连铸混浇模型及试验研究
14
作者 李新 初仁生 +3 位作者 刘洋 宁林新 张虎成 谢翠红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针对连铸异钢种混浇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混浇坯长度预测的问题,基于某厂实际钢液混浇过程,建立了异钢种混浇模型,并结合工业试验研究了连铸工艺条件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浇模型预测的铸坯化学元素含量偏差在±2%以内,... 针对连铸异钢种混浇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混浇坯长度预测的问题,基于某厂实际钢液混浇过程,建立了异钢种混浇模型,并结合工业试验研究了连铸工艺条件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浇模型预测的铸坯化学元素含量偏差在±2%以内,可用于混浇坯的化学元素含量预测及长度判定。铸机通钢量保持34.6 m^(3)/h不变,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从38 t减少至30 t,混浇坯长度从7.13 m减小至5.70 m;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34 t,通钢量从26.9 m^(3)/h增至42.3 m^(3)/h,混浇坯长度从10.45 m减小至5.70 m;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34 t,通钢量为34.6 m^(3)/h时,新钢液注入流量从50.0 m^(3)/h增至73.1 m^(3)/h,混浇坯长度均约8.71 m,新钢液注入流量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以炉次分割线为基准可以实现混浇坯和正常坯的精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钢种混浇 混浇模型 成分变化 混浇坯判定
下载PDF
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楼盖平面外受力性能研究
15
作者 巩涛 赵博 +3 位作者 曹万林 杨兆源 徐涛 王红兵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20期167-174,共8页
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楼盖,为研究其平面外受力性能,制作1个装配式足尺轻钢框架组合楼盖试件。对足尺试件进行平面外加载试验,研究轻钢框架组合楼盖破坏特征,分析试件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及应变。建立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 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楼盖,为研究其平面外受力性能,制作1个装配式足尺轻钢框架组合楼盖试件。对足尺试件进行平面外加载试验,研究轻钢框架组合楼盖破坏特征,分析试件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及应变。建立装配式轻钢框架组合楼盖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进行平面外性能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楼盖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时,板底受拉裂缝充分发展,钢梁沿弱轴发生扭转变形,底部钢筋断裂。当预制楼板配筋率由0.16%增大至0.42%,0.65%时,组合楼盖承载力分别提高了37.3%,65.2%;当栓钉间距由200mm增大至400,600mm时,楼盖承载力分别降低了8.2%,19.0%。取消楼板与H型钢梁间的抗剪栓钉后,楼盖承载力和刚度分别下降了26.4%,46.0%。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参数分析优化了楼盖构造,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轻钢组合结构 预制楼板 轻钢框架 平面外性能 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带楼板装配式钢混组合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16
作者 马聪林 陈诗颖 +4 位作者 宋海涛 辛柯萱 任杰 王修军 吴成龙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702,共16页
为了研究楼板组合效应对模块化钢混组合十字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在已有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模块化钢混组合十字形节点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可靠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压比、楼板宽度、楼板厚度和配筋率对节点... 为了研究楼板组合效应对模块化钢混组合十字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在已有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模块化钢混组合十字形节点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可靠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压比、楼板宽度、楼板厚度和配筋率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显著,轴压比大于0.4时,节点塑性转动性能随轴压比的增大而降低。当楼板宽度增大为1200 mm时,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分别降低约25.3%和28.5%,但其对节点的延性和承载力退化影响较小。楼板厚度和配筋率对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均较小,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楼板组合效应 钢混组合节点 抗震性能 参数分析
下载PDF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研究进展
17
作者 焦九州 贾艳东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52,共10页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具有承载力高、自重轻、施工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高层建筑及桥梁中。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纵向抗剪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其对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了...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具有承载力高、自重轻、施工便捷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高层建筑及桥梁中。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的纵向抗剪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其对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纵向抗剪性能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目前对组合板的纵向抗剪性能研究主要是以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试验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组合板的受力状况。并基于研究现状,对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建议,以期对下一步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 纵向抗剪性能 理论研究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大跨度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永振 陈齐 +1 位作者 曾晗 潘毅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17,共8页
为研究大跨度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粘结性能,以确定工程设计用的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开展了6m足尺构件的受弯试验。试验共设计了两组试件,压型钢板的厚度分别为0.88mm和1.13mm,楼板跨度净距为6m。每组试件均由1个静载大跨度... 为研究大跨度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粘结性能,以确定工程设计用的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开展了6m足尺构件的受弯试验。试验共设计了两组试件,压型钢板的厚度分别为0.88mm和1.13mm,楼板跨度净距为6m。每组试件均由1个静载大跨度试件、2个动载大跨度试件和1个静载短跨度试件组成,并基于欧洲规范计算了每个试件的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结果显示,循环荷载疲劳动态加载不影响组合楼板的最终承载力和破坏模态。压型钢板的厚度对纵向剪切承载力影响较大,且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的提高幅度大于压型钢板厚度的增加比例。1.13mm厚度的压型钢板相较于0.88mm的压型钢板,厚度增加28%,纵向剪切承载力提高约60%。考虑支座摩擦力影响,基于试验得到的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会减少7%~10%。得到的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可用于跨度为6m及以内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剪切粘结承载力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型钢板 组合楼板 粘结性能 部分剪切粘结法 纵向剪切极限应力设计值
下载PDF
接触爆炸下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水下防爆效果评价
19
作者 曹克磊 付乔峰 +2 位作者 张建伟 黄锦林 赵瑜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2-985,共14页
为探究不同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的水下抗爆防护效果,采用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算法(FEM⁃SPH)建立水下多介质耦合爆炸模型;设计不同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防护方案,探究不同复合结构防护层(含3,6,9,12 mm厚波纹钢复合结... 为探究不同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的水下抗爆防护效果,采用有限元⁃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算法(FEM⁃SPH)建立水下多介质耦合爆炸模型;设计不同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防护方案,探究不同复合结构防护层(含3,6,9,12 mm厚波纹钢复合结构、含30°,45°,60°,75°波纹钢复合结构和含10,30,50,70 mm波高波纹钢复合结构)的水下削波吸能效果,并提出耗能分担率对复合结构进行防护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板迎爆面与背爆面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水下接触爆炸模拟过程;不同复合结构防护方案下,含12 mm厚波纹钢复合结构、含75°波纹钢复合结构和含70 mm波高波纹钢复合结构防护方案较无防护方案测点峰值压力最大降幅为63.2%,60%和57.9%,最大防护率分别为63.2%,60.0%和57.9%,耗能分担率为69.48%,66.26%和63.51%;最优型式(厚度为12 mm/夹角为75°/波高为70 mm)复合结构的削波吸能效果及防护效果均显著优于单一因素影响下的复合结构。研究成果可为不同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在水下抗爆防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接触爆炸 波纹钢⁃混凝土板复合结构 削波吸能效果 防护效果评价
下载PDF
钢-混凝土-钢组合板爆炸冲击响应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良灿 邓嘉瑞 +1 位作者 刘宇航 方先慧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基于钢-混凝土-钢(SCS)组合板爆炸试验,采用LS-DYNA显示动力分析程序对其抗爆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分析了比例距离、混凝土厚长比、钢板厚度以及混凝土强度变化对SCS板动态响应的影响。结... 基于钢-混凝土-钢(SCS)组合板爆炸试验,采用LS-DYNA显示动力分析程序对其抗爆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分析了比例距离、混凝土厚长比、钢板厚度以及混凝土强度变化对SCS板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模拟SCS板在爆炸荷载下的动态响应过程;随着比例距离的减小,SCS板跨中位移逐渐增大,并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增加混凝土厚长比和钢板厚度能够有效降低SCS板跨中位移,而混凝土强度变化不会对SCS板抗爆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钢组合板 LS-DYNA 爆炸比例距离 抗爆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