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aking table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1:12 scale model of a special con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 with pinned connections 被引量:7
1
作者 Yu Haifeng Zhang Wenyuan +1 位作者 Zhang Yaochun Sun Yuso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51-63,共13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12 scale model of a special con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 with pinned connections, which was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a one-bay braced frame selected from a typical ... This paper describes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12 scale model of a special con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 with pinned connections, which was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a one-bay braced frame selected from a typical main factory building of a large thermal power plan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structure, several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s with different levels for seismic intensity Ⅷ, based on the Chines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were selected to excite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members and the connections are adequate and that the structural system will perform well in regions of high seismicity. In addition to the tests,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also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results. Thus, the numerical model is shown to be accurate and the beam element can be used to model this structur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entrically braced steel frame pinned connections shaking table test numerical analysis seism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Progressive Collapse Analysi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s with Semi-rigid Connections
2
作者 徐嫚 张素梅 +1 位作者 郭兰慧 王玉银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1年第6期461-468,共8页
A 9-story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of joints due to sudden column loss.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of sim... A 9-story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of joints due to sudden column loss.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r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and feasibility of simulation, which include substructure model, beam element model and solid element model.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structure model has a satisfying capability, calculation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to predict the concerned joints as well as the overal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ubstructure model and a kind of semi-rigid connection for concretefilled square hollow section steel colum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es are conducted by the alternate path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removal of the ground inner column brings high-level joint moments and comparatively low-level axial tension forces. The initial stiffness and transmitted ultimate moment of the semi-rigid connec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frame behavior, and their lower limit should be guaranteed to resist collapse. Reduced ultimate moment results in drastic displacement and axial force development, which may bring progressive collapse. The higher initial stiffness ensures that the structure has a stronger capacity to resist progressive collap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tructure model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frame semi-rigid connection alternate path method dynamic analysis
下载PDF
Simplified seismic fatigue evaluation for rigid steel connections
3
作者 AymanA.Shama John B.Mander Stuart.S.Che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2期245-253,共9页
A simplified fatigue-life model is proposed for assessing the seismic inelastic rotational capacity of steel connections.First relations are developed for rigid steel connections under lateral loading.Next this is ext... A simplified fatigue-life model is proposed for assessing the seismic inelastic rotational capacity of steel connections.First relations are developed for rigid steel connections under lateral loading.Next this is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effects of the welded steel moment frame(WSMF)connections of the so-called pre-Northridge type.The seismic fatigue theory is valida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increasing ductility amplitudes until the onset of fiacture.Miner'rule was used to convert the test results to given an equivalent constant amplitude cyclic fatigue life.Satisfactory agreement is obtained when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IGUE cyclic load SEISMIC pile-to-cap moment frames connections steel
下载PDF
An effective simplified model of composite compression struts for partially-restrained steel frame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infill walls 被引量:2
4
作者 Sun Guohua Chuang-Sheng Walter Yang +1 位作者 Gu Qiang Reginald DesRoch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2期403-415,共13页
To resolve the issue regarding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by micro-based numerical analysis for partially-restrained(PR)steel frames with solid reinforced concrete(RC)infill walls,an innovati... To resolve the issue regarding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by micro-based numerical analysis for partially-restrained(PR)steel frames with solid reinforced concrete(RC)infill walls,an innovative simplified model of composite compression strut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n the cracking distribution,load transferring mechanism,and failure modes of RC infill walls filled in PR steel frame.The proposed composite compression struts model for the solid RC infill walls is composed ofαinclined struts and main diagonal struts.Theαinclined struts are used to reflect the part of the lateral force resisted by shear connectors along the frame-wall interface,while the main diagonal struts are introduc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rest of the lateral force transferred along the diagonal direction due to the complic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eel frame and RC infill walls.This study derives appropriate formulas for the effective widths of theαinclined strut and main diagonal strut,respectively.An example of PR steel frame with RC infill walls simulating simulated by the composite inclined compression struts model is illustrated.The maximum lateral strength and the hysteresis curve shape obtained from the proposed composite strut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from the test results,and the backbone curve of a PR steel frame with RC infill walls can be predicted precisely when the inter-story drift is within 1%.This simplified model can also predict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and the equivalent viscous damping ratio well when the inter-story drift ratio exceeds 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 connection steel frame infill walls shear connector hysteretic behavior STRUT
下载PDF
柱脚不同连接形式钢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5
作者 蔡新江 陈磊 +2 位作者 毛小勇 田石柱 王文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2-1071,共10页
增设摇摆墙后框架结构地震下柱脚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损伤,将柱脚设置为铰接或提离后有望减轻上述缺陷。以三层、六层和九层钢框架为基准模型,分别建立柱脚固接、铰接及提离三种框架-摇摆墙结构模型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各... 增设摇摆墙后框架结构地震下柱脚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塑性损伤,将柱脚设置为铰接或提离后有望减轻上述缺陷。以三层、六层和九层钢框架为基准模型,分别建立柱脚固接、铰接及提离三种框架-摇摆墙结构模型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各结构最大侧向位移、层间位移角、峰值加速度、层间剪力、墙体剪力和弯矩等;进一步建立耗能连梁固接和铰接的对比模型,研究连梁连接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层模型中柱脚固接时侧向位移、层间位移角、加速度、层间剪力及摇摆墙墙体剪力的控制效果最优,六层、九层模型中分别对应柱脚提离和柱脚铰接效果最好;摇摆墙墙体剪力图和弯矩图分别呈现“C形”和“反C形”,柱脚固接时墙体弯矩均为最小,与层数无关。柱脚固接耗能连梁两端采用固接最优,柱脚铰接和柱脚提离时耗能连梁两端采用铰接形式效果更优。此分析可为框架-摇摆墙结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摇摆墙 柱脚形式 变形 加速度 内力 连接形式
下载PDF
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阳 钟沛杰 +3 位作者 门进杰 陈云 刘小娟 黄玉佳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以其结合了混凝土优异的抗压性能及钢材优异的抗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可恢复功能结构以其震后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研究的新热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可以在弯矩较大的梁端和柱脚部位设置可更换构件,实现结构的功能可恢复能力。文中简述了近年来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各类型功能可恢复钢梁、功能可恢复摇摆柱脚的构造研究,介绍了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性能分析研究进展。最后,对功能可恢复RCS混合框架结构仍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框架结构 可恢复功能 防震结构 钢板阻尼器 柱脚 梁柱节点
下载PDF
四塔支承超大直径圆环复杂结构设计
7
作者 闫锋 花炳灿 刘富平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3期187-195,共9页
上海临港新片区新建一幢地标建筑,该建筑为四幢46.8 m高的塔楼支承一个直径150 m、高度8.6 m的超大直径圆环,结构复杂。结构主要特点是超大直径圆环内侧采用倒三角形空间桁架、楼面梁采用变截面悬挑钢梁,四幢塔楼采用钢框架-屈曲约束支... 上海临港新片区新建一幢地标建筑,该建筑为四幢46.8 m高的塔楼支承一个直径150 m、高度8.6 m的超大直径圆环,结构复杂。结构主要特点是超大直径圆环内侧采用倒三角形空间桁架、楼面梁采用变截面悬挑钢梁,四幢塔楼采用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体系,超大直径圆环和四幢支承塔楼之间采用一个对角铰接、另一个对角滑动支座加黏滞阻尼器的连接方式。由于建筑师的要求,超大直径圆环横截面为外侧开口的C形截面,如何克服圆环外侧开口带来的扭转作用是设计难点。主要进行了支承塔楼的结构设计和计算分析,超大直径圆环的结构选型和抗扭性能研究,圆环和支承塔楼连接设计,支承塔楼和圆环组成的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整体结构大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设计和研究成果可为圆环结构、多个塔楼共同支承一个上部结构等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塔支承结构 钢框架-BRB-BRW结构 超大直径圆环 内环倒三角形桁架 滑动支座加黏滞 阻尼器连接
下载PDF
榫卯灌浆钢管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张鹏程 陈洲武 胡乐朋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为探索建筑钢结构低能耗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方钢管柱-矩钢管梁采用榫卯连接、砂浆灌浆阻滑的钢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对榫卯灌浆节点及传统全焊接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延性系数以及极限承... 为探索建筑钢结构低能耗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方钢管柱-矩钢管梁采用榫卯连接、砂浆灌浆阻滑的钢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对榫卯灌浆节点及传统全焊接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其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延性系数以及极限承载力,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榫卯灌浆节点在弹性阶段的承载力与全焊接节点相当,但榫卯灌浆节点的极限承载力高于全焊接节点,塑性发展平台更长;榫卯灌浆节点的破坏方式为砂浆磨损挤碎,钢构件损伤小;摩擦耗能效果好,滞回曲线饱满,且震后砂浆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结构 榫卯连接 榫卯灌浆节点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钢框架外挂ALC墙板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克伟 杨添 刘运林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0-97,共8页
提出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钢梁的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形式简洁,便于安装。为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工作机理,设计试件SJ-`1和SJ-2,两组试件的ALC墙板与钢框架之间分别采用传统钩头螺栓节点和新型节点进行连接。对两组... 提出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ALC)外挂墙板与钢梁的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形式简洁,便于安装。为研究新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和工作机理,设计试件SJ-`1和SJ-2,两组试件的ALC墙板与钢框架之间分别采用传统钩头螺栓节点和新型节点进行连接。对两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着重对比分析了两组试件的破坏情况、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和耗能能力,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新型节点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能够有效地延缓并减轻墙板的破坏,使钢结构整体表现出更优越的抗震性能和协调变形能力,且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吻合,这表明十字形新型连接节点可以安全有效地连接外挂ALC墙板与钢结构主体,且受力、抗震性能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压加气混凝土 钢框架 外挂墙板 新型连接节点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拟静力试验研究
10
作者 马恒 袁康 +2 位作者 郭军林 张钢 张超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为了研究基于新型连接方式下内嵌墙板与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协同工作性能和破坏机理,对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传统L形卡件连接内嵌墙板钢框架及纯钢框架等3种工况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 为了研究基于新型连接方式下内嵌墙板与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协同工作性能和破坏机理,对新型连接方式内嵌墙板钢框架、传统L形卡件连接内嵌墙板钢框架及纯钢框架等3种工况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3个试件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内嵌墙板能够提高钢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传统L形卡件连接墙板钢框架的抗震承载力是纯框架抗震承载力的1.34倍,新型连接方式墙板钢框架的抗震承载力是传统节点框架抗震承载力的1.42倍。当加载位移为12 mm(层间位移角为1/133)时,采用传统连接的试件中间墙板破坏较为严重且已达到混凝土极限应变,而采用新型连接的试件中间墙板未发现明显损伤,仍处于工作状态。新型连接通过连接节点处的连接件滑动耗能,延缓墙板开裂时间,减轻墙板损伤,增加了内嵌墙板钢框架大震下的耗能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连接方式 内嵌墙板 钢框架结构 拟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梁端削弱形式对火灾下钢框架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
11
作者 赵冲 蒋媛媛 +2 位作者 黄嘉欢 邓炼 李治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520-9528,共9页
为探究不同梁端削弱形式对火灾下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对中柱失效2层2跨钢框架梁-柱子结构进行常温下Pushdown加载试验,研究其竖向抗力曲线和破坏模态。试验结果表明:中柱失效钢框架结构主要依靠弯曲机制和悬链线机制抵抗外加... 为探究不同梁端削弱形式对火灾下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影响,对中柱失效2层2跨钢框架梁-柱子结构进行常温下Pushdown加载试验,研究其竖向抗力曲线和破坏模态。试验结果表明:中柱失效钢框架结构主要依靠弯曲机制和悬链线机制抵抗外加荷载,且悬链线机制具有滞后性。随后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ABAQUS建立二层平面钢框架模型,并对其展开常温下和火灾下的拟静力模拟,对出现的削弱型梁翼缘、二次削弱型梁翼缘、开洞梁腹板和开洞梁翼缘4种梁端削弱方式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有限元结果表明:削弱型梁翼缘和二次削弱型梁翼缘不论在常温还是高温下,都能提供比未削弱情况下的模型更高的结构竖向抗力和变形能力。较于其他梁端削弱形式,考虑悬链线效应,二次削弱型梁翼缘变形能力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结构 梁端削弱形式 Pushdown试验 有限元模拟 连续倒塌
下载PDF
PEC柱-钢梁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组合框架抗震试验研究
12
作者 方有珍 高怡 +2 位作者 杨勇 孙敏 孙国华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8,共9页
为系统研究梁柱采用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机理,选取预拉杆长度设置、PEC柱截面强弱轴布置和柱脚连接方式3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4榀PEC柱-钢梁梁柱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通过试验现象... 为系统研究梁柱采用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机理,选取预拉杆长度设置、PEC柱截面强弱轴布置和柱脚连接方式3个设计参数,设计制作了4榀PEC柱-钢梁梁柱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1∶2缩尺试件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通过试验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对试件的滞回特性、抗侧刚度退化、复位能力、滞回耗能等抗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通过T形件长圆孔合理设置实现了“设计地震水平阶段实现复位,大震设计水平阶段自复位连接连接转化为伴随出现螺栓承压型受力实现部分自复位”的性能化设计目标;设计地震阶段,试件主要通过辅助摩擦耗能件耗能,且卸载残余侧移小于自复位结构侧移限值(0.3%),在大震作用阶段,试件通过辅助摩擦耗能件与结构构件损伤联合耗能,承载能力仍继续增大,且仍具有部分自复位能力;预拉杆设置有限长度可显著增强结构整体性,PEC柱弱轴布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构整体性,而PEC柱脚采用铰接可显著削弱结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 PEC柱-钢梁组合框架 复位能力 滞回耗能 拟静力试验
下载PDF
巨型钢框架-双钢板组合剪力墙住宅体系力学性能探究
13
作者 周志轩 刘健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3,共14页
在巨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巨型钢框架-双钢板组合剪力墙住宅体系。基于实际超高层混凝土住宅工程背景建立高度为156 m的计算模型,对其进行弹性反应分析及弹塑性时程分析以评估结构力学性能。通过对比主次结构不同的连接假定,探究主次... 在巨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巨型钢框架-双钢板组合剪力墙住宅体系。基于实际超高层混凝土住宅工程背景建立高度为156 m的计算模型,对其进行弹性反应分析及弹塑性时程分析以评估结构力学性能。通过对比主次结构不同的连接假定,探究主次结构连接方式对于结构整体性能及关键结构构件的影响。基于ABAQUS软件分析了次结构与双钢板组合剪力墙之间采用不同连接方式对剪力墙各部件的影响。最后对该结构体系进行经济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能满足建筑户型无柱大空间设计要求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指标,在设计中主、次结构连接推荐采用铰接连接。研究结果可为巨型钢框架-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钢框架结构 主次结构连接 双钢板组合剪力墙 弹性反应分析 弹塑性时程分析
下载PDF
横州飞龙大桥主桥设计
14
作者 唐亚森 罗婷倚 +2 位作者 张云 王思豪 刘玉擎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2,共6页
横州飞龙大桥主桥为(100+2×185+100)m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主梁为单箱单室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面宽13 m,中支点梁高10.9 m,跨中及边跨梁端梁高4 m。腹板采用1800型波形钢腹板,相比传统1600型腹板具有更高的整体屈曲应力;波形钢... 横州飞龙大桥主桥为(100+2×185+100)m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主梁为单箱单室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面宽13 m,中支点梁高10.9 m,跨中及边跨梁端梁高4 m。腹板采用1800型波形钢腹板,相比传统1600型腹板具有更高的整体屈曲应力;波形钢腹板防屈曲构造采用内衬混凝土和纵、横向加劲肋混合布置的方式,减少了内衬混凝土长度,减轻了结构自重;波形钢腹板与顶板采用长孔型开孔板连接件,与底板采用外包型连接,提高了结合部施工便捷性和耐久性。主梁采用波形钢腹板悬臂自承重施工工法,先边跨后中跨合龙,采用研发的钢架吊篮与智能吊机组合的挂篮形式,提高了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 组合箱梁 1800型波形钢腹板 加劲肋 长孔型开孔板 外包型连接 腹板自承重施工 结构设计
下载PDF
北京未来城学校教学楼钢结构设计与分析
15
作者 白树杨 周袁凯 +2 位作者 陈欣萌 阎强强 韩彬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79,共8页
北京未来城学校教学楼的地上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并设置2道结构缝将造型奇特的教学楼分为3个部分。教学楼地下部分不设缝连为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连廊跨度为33 m,采用2层通高桁架结构。钢连廊与两侧主体结构采用弱连接,通... 北京未来城学校教学楼的地上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并设置2道结构缝将造型奇特的教学楼分为3个部分。教学楼地下部分不设缝连为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连廊跨度为33 m,采用2层通高桁架结构。钢连廊与两侧主体结构采用弱连接,通过对比3种支座方案,选用布置金属摩擦摆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的方案。对钢连廊与两侧主体结构整体模型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连廊整体作为刚体随3层主楼楼面发生地震响应,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显著。此外,介绍了本项目中钢筋混凝土梁与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及梁配筋的注意事项,为后续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 钢连廊 金属摩擦摆隔震支座 黏滞阻尼器 梁柱连接节点
下载PDF
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16
作者 胡大柱 鲍仕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3-70,共8页
层高高、跨度大、活荷载大特点的物流仓库、数据机房类建筑,采用普通刚接框架将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大,且大震下会出现梁端不屈服而柱脚屈服的现象,因此提出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梁柱铰接的高强钢框架承... 层高高、跨度大、活荷载大特点的物流仓库、数据机房类建筑,采用普通刚接框架将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大,且大震下会出现梁端不屈服而柱脚屈服的现象,因此提出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梁柱铰接的高强钢框架承担竖向荷载,屈曲约束支撑及相连的刚接普通钢框架组成支撑框架主要承担结构的水平力。结合工程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下,地震作用由支撑框架承担;在罕遇地震下,结构刚度退化,结构内力响应下降,屈曲约束支撑产生较大的屈服变形,耗散地震能量,支撑框架中的框架梁、框架柱仍保持弹性状态,铰接高强钢框架的高强钢梁、钢柱保持弹性,结构层间位移角小于1/100;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仍然不出现塑性铰。与普通刚接框架相比,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节省了9%的钢材用量,碳排放降低了9%;铰接高强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较好,在高烈度区的层高高、跨度大、活荷载大的建筑中使用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框架 高强钢 屈曲约束支撑 抗震性能 碳排放 梁柱铰接
下载PDF
基于整体节点理念的钢盖梁与混凝土墩柱连接结构优化设计
17
作者 梁全章 郭文华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4,共6页
针对传统钢盖梁设置套筒外包混凝土墩柱方案墩梁连接位置刚度突变、应力集中及施工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基于梁柱整体节点理念,以门式框架墩为例,提出一种钢盖梁与钢套筒连接结构优化方案。该方案将连接位置处钢盖梁和钢套筒腹板设计... 针对传统钢盖梁设置套筒外包混凝土墩柱方案墩梁连接位置刚度突变、应力集中及施工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基于梁柱整体节点理念,以门式框架墩为例,提出一种钢盖梁与钢套筒连接结构优化方案。该方案将连接位置处钢盖梁和钢套筒腹板设计为整体节点板,钢盖梁和钢套筒翼缘板加劲肋一一对应,并将现场接头设置在钢盖梁侧。以某公路工程匝道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其门式框架墩采用传统方案与优化方案的受力性能,并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桥。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传力顺畅,结构应力集中程度较低,构造合理;该优化方案施工较为简单,容错性更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门式框架墩 钢盖梁 混凝土墩柱 墩柱连接构造 结构优化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铁路全钢结构框架墩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18
作者 张晓明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针对传统钢横梁-混凝土立柱框架墩邻近营业线时,混凝土立柱施工周期长、钢横梁吊装难度大的问题,提出钢横梁-钢立柱全钢结构框架墩方案。以宣绩高铁跨越既有皖赣铁路工程为背景,对全钢结构框架墩进行设计及应用研究。全钢结构框架墩立... 针对传统钢横梁-混凝土立柱框架墩邻近营业线时,混凝土立柱施工周期长、钢横梁吊装难度大的问题,提出钢横梁-钢立柱全钢结构框架墩方案。以宣绩高铁跨越既有皖赣铁路工程为背景,对全钢结构框架墩进行设计及应用研究。全钢结构框架墩立柱与横梁均为钢结构,提升了结构整体性;采用轻量化设计降低吊装难度和工程投资;通过柱底混合连接构造连接框架墩钢立柱和混凝土基础,提高了安装精度和连接可靠性。对结构稳定、局部承压、疲劳强度、刚度变形等各项指标进行验算,结果表明均满足规范要求。全钢结构框架墩采用旁位拼装、整体吊装、柱底对位连接的施工方案,施工阶段采用吊装变形控制和对位引导等施工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施工工效和安装精度。对比传统钢横梁混凝土立柱框架墩,全钢结构框架墩工程投资相当,但减小了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干扰,施工难度和施工风险均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线桥 全钢结构框架墩 钢横梁-钢立柱 轻量化设计 混合连接 柱底对位安装 整体吊装 营业线施工
下载PDF
安装钢支撑框架的RC框架连接性能试验研究
19
作者 马世岩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平面内强度、刚度和延性,提出了一种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安装钢支撑框架的新型混合连接方式。对3个一层一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改装,分别对试样发生的框架剪切破坏行为、整体弯曲破坏行为和剪切滑移破坏...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平面内强度、刚度和延性,提出了一种在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安装钢支撑框架的新型混合连接方式。对3个一层一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改装,分别对试样发生的框架剪切破坏行为、整体弯曲破坏行为和剪切滑移破坏行为进行设计。将改装后的框架同时在水平循环荷载和垂直恒定荷载作用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混合连接结构可以有效地在钢支撑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之间传递剪力,并通过夹芯钢板和高强度螺栓提高了边界钢筋混凝土柱的抗剪强度。此外,还提出了估算混合连接方式直接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钢支撑框架 混合连接 抗震行为
下载PDF
工程钢筋框架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的应用
20
作者 赵长稳 吴腾腾 《建筑与装饰》 2024年第14期181-183,共3页
本文深入研究工程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聚焦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等方面,在钢筋预埋安装、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引领下,施工单位应深刻理解其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至关重要性。本文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其... 本文深入研究工程钢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聚焦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等方面,在钢筋预埋安装、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引领下,施工单位应深刻理解其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至关重要性。本文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其技术的不断演进将不仅为当前工程提供可靠支持,也为未来建筑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钢筋框架结构 施工技术 钢筋链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