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composite 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effects using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1
作者 钟志鹏 何郁波 万水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33-340,共8页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a composite material or bi-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problem (e.g., resistant coating and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subjected to c... A new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deal with a composite material or bi-material interface crack face contact and friction problem (e.g., resistant coating and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subjected to complicated load conditions. To decrease the calculation scale and calculation errors, the local Lagrange multipliers are solved only on a pair of contact nodes using the Jacobi iteration method, and the constraint modification of the tangential multipliers are required. Afte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esent node-pairs Lagrange multiplier, it is turned to next contact node-pairs until all node-pairs have finished. Compared with an ordinary contact algorithm, the new local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s allowed a more precise element on the contact face without the stiffness matrix singularity.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SIFs) and the contact region of an infinite plate central crack are calculated and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The contact zone near the crack tip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singularity of stress fields are studied. Furthermore, the frictional contacts are also considered and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IFs. The normalized mode-II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KII for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 by 16% when f changes from 1 to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and friction node-pairs contact algorithm interface crack mixed mode loading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下载PDF
The Friction and Wear of Sleeve-ring Pair Lubricated by Active Lubricant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强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4年第B10期69-71,共3页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 tribological process of sleeve-ring pair lubricated by WRL lubricant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NG-x wear tester and a PS5013 video microscop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f) and ... The effect of magnetic field on the tribological process of sleeve-ring pair lubricated by WRL lubricant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NG-x wear tester and a PS5013 video microscop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f) and the wear weight(W) in lubricating test with WRL lubricant we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agnetic field vertical to the rubbing surface, and an almost zero wear lubricating situation was gained in a magnetic field of 1000A/m. The captured wear micro particles on the rubbing surface were observed in the testing process, an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agnetic effects was complet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has not only a capturing action of wear micro particles on the worn surface, but also a inducing polarization of magnetic anisotropy of lubricant molecular. The actions promote the absorption of WRL lubricant into the wear surface as well as wear micro-particles, so that a good tribological effect is obtained when both magnetic field and WRL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field sleeve-ring pair friction and wear WRL lubricant tribological property
下载PDF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ort Plate Pairs of Low Speed High Torqu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被引量:1
3
作者 Zhiqiang Wang Shaofeng Wu +1 位作者 Dianrong Gao Shuncai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06-218,共13页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mainly focused on piston motor and vane motor, but seldom regarded low speed high torqu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Low speed high torqu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as a k...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mainly focused on piston motor and vane motor, but seldom regarded low speed high torqu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Low speed high torqu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as a kind of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and actu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awater hydraulic transmission system. Howev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awater, such as low viscosity, high causticity and poor lubrication, result in numerous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flow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t plate pairs for th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leakage flow and power loss models of port plate pairs are establish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water film, inlet pressure and rotating speed on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leakage flow. And the friction and wear tests of port plate pairs are also carried out. Moreover, the test system of the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ototype with no-load or loading is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earance of port plate pairs and inlet pressure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effect of rotating speed is not very obviou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mum error rate can be maintained within 0.3% by the proposed flow model and the counter materials of 316 L against 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CFRPEEK) are suitable for the port plate pairs of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Finally, based on the seawater hydraulic experiment platform, the volumetric efficiency of no-load and loading are obtained that the maximum can achieve 94.71% and 90.14%,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work may improve the flow distribution performance, lubrication and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enhance energy converting efficiency of port plate pair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water hydraulic compon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 hydraulic motor Port plate pairs Leakage flow CLEAR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friction andwear
下载PDF
织构化盘式摩擦副性能及优化设计研究
4
作者 徐平 罗晶 +2 位作者 于英华 沈佳兴 黎文利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4-1782,共9页
为探索提高盘式摩擦副抗摩擦磨损性能的有效途径,以斜盘柱塞泵配流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面积织构率和截深形状相同条件下,椭圆开口和圆形开口离散凹坑微织构及沟槽形微织构配流副的摩擦因数随织构形... 为探索提高盘式摩擦副抗摩擦磨损性能的有效途径,以斜盘柱塞泵配流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面积织构率和截深形状相同条件下,椭圆开口和圆形开口离散凹坑微织构及沟槽形微织构配流副的摩擦因数随织构形貌、转速和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摩擦因数随转速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椭圆开口离散凹坑微织构为三种微织构中提高配流副性能最优者。对椭圆开口离散凹坑微织构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得出的最优参数为:椭圆开口长轴半径为452μm、短半轴为187μm、径向中心距为0.7 mm。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织构在不同工况下较优化前摩擦因数和磨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摩擦副 微织构 摩擦磨损 参数优化 转速 应力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静压支承滑靴系统摩擦自适应特性分析
5
作者 刘思远 郁春嵩 康伟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1,共7页
静压支承滑靴副比一般的滑动摩擦副具有更好的摩擦自适应特性,对滑靴的早期磨损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其摩擦自适应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为此,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分形维数、尺度系数等分形参数描述滑靴表面形貌,对摩擦自适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静压支承滑靴副比一般的滑动摩擦副具有更好的摩擦自适应特性,对滑靴的早期磨损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其摩擦自适应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为此,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分形维数、尺度系数等分形参数描述滑靴表面形貌,对摩擦自适应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开展磨损试验并以分时段更换试件的试验方法观察分形参数的变化情况,得到分形参数对摩擦学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滑靴摩擦自适应机理。结果表明,滑靴副在发生早期磨损后,分形维数呈增大-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过程,尺度系数和摩擦系数呈减小-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过程,滑靴在早期磨损阶段呈现出显著的摩擦自适应特性,其表面性能表现出劣化-修复-再劣化-再修复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靴副 摩擦自适应 分形理论 摩擦学特性
下载PDF
多锥形摩擦副接合过程摩擦转矩特性研究
6
作者 刘雨薇 付崇智 +3 位作者 孙园植 靳爽 衣超 程正坤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5-644,共10页
多锥形摩擦副是新型湿式离合器的关键部件,具有体积小、转矩传递性能好等优点.针对多锥形摩擦副的特殊构型,考虑油膜承载力、微凸体接触以及摩擦元件温升等因素,建立了接合过程中摩擦转矩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计算得... 多锥形摩擦副是新型湿式离合器的关键部件,具有体积小、转矩传递性能好等优点.针对多锥形摩擦副的特殊构型,考虑油膜承载力、微凸体接触以及摩擦元件温升等因素,建立了接合过程中摩擦转矩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计算得到的摩擦转矩与试验数据相比误差小于10%,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对不同加载压力和相对转速下的摩擦转矩特性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锥面数量、锥形角度、锥形高度等锥形参数对摩擦转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摩擦转矩与加载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当加载压力从0.1 MPa增加到0.2 MPa时,摩擦转矩峰值增大了102.2%;减小锥形角度的同时增大锥形数量可更有效地提高摩擦副的转矩传递能力,缩短同步时间.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多锥形摩擦副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锥形摩擦副 摩擦转矩 影响因素 响应面法
下载PDF
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数值分析
7
作者 王保民 赵瑞平 +2 位作者 黄贵林 王慧心 邬再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7-946,共10页
为探究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S方程建立了表面织构化滑动摩擦副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讨论了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结构参数、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凹槽内的气相分布、空化面积率、油膜承载力和摩... 为探究滑动摩擦副表面非对称微织构空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N-S方程建立了表面织构化滑动摩擦副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求解,讨论了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结构参数、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凹槽内的气相分布、空化面积率、油膜承载力和摩擦系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承载力大于对称微织构,而其摩擦系数小于对称微织构;在考虑空化效应时,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比对称微织构能更显著地改善摩擦学性能,并且非对称微织构凹槽离入口距离越远,空化效应越显著;滑动摩擦副运动速度和润滑油黏度对空化效应有重要影响,运动速度越高、润滑油黏度越大,凹槽型非对称微织构的空化效应越明显,且提升承载力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称微织构,该研究对滑动摩擦副表面微织构的设计和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摩擦副 非对称微织构 空化效应 工况条件 摩擦性能
下载PDF
点接触弹流摩擦副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夏伯乾 戴一民 张泽斌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弹流油膜具有显著的弹簧、阻尼特性,对高副机械零件和系统的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弹流摩擦副的动特性,揭示弹流摩擦副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对改进和提升整个机械系统的动力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流润滑理论和机械振动学,建立... 弹流油膜具有显著的弹簧、阻尼特性,对高副机械零件和系统的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弹流摩擦副的动特性,揭示弹流摩擦副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对改进和提升整个机械系统的动力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弹流润滑理论和机械振动学,建立点接触弹流摩擦副的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弹流摩擦副在简谐激励下的振动响应;通过简谐激励下弹流摩擦副的阻尼环识别出弹流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用参数控制的方法研究载荷、速度、材料参数及椭圆度等对弹流摩擦副刚度和阻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速度和载荷范围内,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随载荷和椭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速度和材料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载荷对点接触EHL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的影响最为显著,相比阻尼,摩擦副的刚度随载荷、速度和材料参数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在数值算例的基础上,给出弹流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关于载荷、速度和材料参数的拟合公式。数值比较结果表明,给出的拟合公式具有满意的精度,可快速计算弹流状态下点接触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接触 弹流摩擦副 刚度 阻尼 拟合公式
下载PDF
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刚度阻尼拟合公式
9
作者 夏伯乾 王双猛 张泽斌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6,共7页
弹流润滑油膜具有显著的弹簧阻尼作用,对齿轮、滚动轴承、凸轮等高副接触零件的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弹流摩擦副刚度阻尼的认识还不统一。运用数值方法求解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的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模型,获得线接触弹流... 弹流润滑油膜具有显著的弹簧阻尼作用,对齿轮、滚动轴承、凸轮等高副接触零件的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弹流摩擦副刚度阻尼的认识还不统一。运用数值方法求解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的摩擦学-动力学耦合模型,获得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在简谐激励下的阻尼环,通过阻尼环识别出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载荷、卷吸速度、材料参数等对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刚度和阻尼的影响,并分析载荷、卷吸速度影响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刚度阻尼的机制。结果表明,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刚度阻尼随载荷增加而变大,随速度增加而减小。在数值解的基础上,拟合出线接触弹流润滑摩擦副刚度和阻尼公式,结果显示,载荷对弹流润滑摩擦副的刚度和阻尼影响最显著,而且弹流润滑摩擦副的刚度随载荷、速度和材料参数的变化幅度比阻尼的大。对拟合公式精度的检验表明,在很宽的参数范围内,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数值解的相对误差小于10%,所提出的刚度和阻尼拟合公式具有很高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接触 弹流润滑摩擦副 刚度 阻尼 拟合公式
下载PDF
银/聚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改善陶瓷摩擦副摩擦性能的研究
10
作者 尹振宇 张丽秀 +4 位作者 李帅 张珂 李颂华 王俊海 王丽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提高润滑油在陶瓷摩擦副中的润滑性能。方法通过一步法制备银/聚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Ag/PGO)纳米复合粒子,并作为润滑油的添加剂,通过摩擦试验研究含Ag/PGO润滑油的润滑性能。通过重力沉降法测试Ag/PGO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 目的提高润滑油在陶瓷摩擦副中的润滑性能。方法通过一步法制备银/聚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Ag/PGO)纳米复合粒子,并作为润滑油的添加剂,通过摩擦试验研究含Ag/PGO润滑油的润滑性能。通过重力沉降法测试Ag/PGO在润滑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观察磨痕微观形貌,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揭示含Ag/PGO润滑油的润滑机理。结果聚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PGO)在润滑油中可以稳定分散25 d,Ag/PGO在润滑油中可以稳定分散10 d。含Ag/PGO润滑油在Si_(3)N_(4)/Si_(3)N_(4)、Si_(3)N_(4)/GCr15两种摩擦副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润滑性能,含Ag/PGO润滑油在Si_(3)N_(4)/Si_(3)N_(4)摩擦副中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05%,与基础油相比,其摩擦因数和磨痕宽度分别降低了16.8%、17.6%;在Si_(3)N_(4)/GCr15摩擦副中的最佳质量分数为0.2%,其摩擦因数和磨痕宽度分别降低了53.6%、22.7%。表明含添加剂润滑油的磨痕表面质量得到提升。结论聚多巴胺经改性,可以有效提高氧化石墨烯在润滑油中的分散性能。与Si_(3)N_(4)壁面相比,含Ag/PGO的润滑油易于吸附在GCr15壁面。在剪切过程中,Ag/PGO与润滑油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润滑油分子与摩擦壁面的相互作用能,减小了摩擦阻力,因此含Ag/PGO的润滑油在Si_(3)N_(4)/GCr15摩擦副中表现出更好的润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摩擦副 聚多巴胺 摩擦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 分散稳定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基于硬质WC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
11
作者 王晓霞 陈杰 +7 位作者 郝恩康 刘光 崔烺 贾利 魏连坤 郝建洁 曹立军 安宇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4,115,共10页
目的探究硬质WC-12Co涂层与摩擦副间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特性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制备WC-12Co硬质涂层,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等,研究该涂层与不同对偶配副的摩擦... 目的探究硬质WC-12Co涂层与摩擦副间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特性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制备WC-12Co硬质涂层,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等,研究该涂层与不同对偶配副的摩擦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机理等。结果采用HVOF技术制备的WC-12Co涂层中各元素及物相分布均匀,涂层的显微硬度约为1103.8HV0.3,纳米硬度约为20.47GPa。涂层和不同对偶配副的干摩擦因数均在0.80以上,磨损率在10^(-6)mm^(3/)(N·m)量级,其中与Al_(2)O_(3)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1)最低,与WC-6Co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5)最大,在与Al_(2)O_(3)配副时磨损率最大,约为11.09×10^(-6)mm^(3)/(N·m),与GCr15配副时磨损率最小,约为1.60×10^(-6)mm^(3)/(N·m)。结论硬质WC-12Co涂层致密均匀,其力学性能优异,与不同材质对偶球配副时其磨损机制有所不同,导致摩擦副间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略有差异,但其耐磨性均良好,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工况特点选择不同的摩擦副,以保证硬质碳化钨涂层的安全稳定长效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12CO涂层 超音速火焰喷涂 摩擦副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人造板等压气浮动贴面连续热压机摩擦性质研究
12
作者 张岩松 张挺 +3 位作者 朱长庆 李黎 王鲁浩 罗斌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9,32,共7页
研究等压气浮动贴面连续热压机板坯与钢带、钢带与热压板、钢带与密封条之间的摩擦性能,采用摩擦系数仪试验测定了木质材料与聚乙烯塑料、钢带,以及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工程塑料与钢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分析影响各种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因素,... 研究等压气浮动贴面连续热压机板坯与钢带、钢带与热压板、钢带与密封条之间的摩擦性能,采用摩擦系数仪试验测定了木质材料与聚乙烯塑料、钢带,以及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工程塑料与钢带之间的摩擦系数,分析影响各种摩擦副摩擦系数的因素,旨在为等压气浮动贴面连续热压机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常温下聚四氟乙烯与钢材的静摩擦系数为0.10,动摩擦系数为0.01,静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动摩擦系数保持增大趋势;实木横纹方向沿聚乙烯塑料膜运动时的静摩擦系数最大,为0.62;人造板与聚乙烯塑料摩擦副中,中密度纤维板的静摩擦系数在0.61~0.69之间,刨花板的静摩擦系数在0.56~0.7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贴面 摩擦副 摩擦系数 等压气浮动 聚四氟乙烯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湿式离合器摩擦副温度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蔡杨 王正武 +1 位作者 王欢 胡明辉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热失效是混合动力汽车湿式离合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摩擦副滑摩过程中具有高度非线性,同时摩擦副温度场受到多个参数影响。为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摩擦副温度场分布情况,通过搭建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对... 热失效是混合动力汽车湿式离合器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摩擦副滑摩过程中具有高度非线性,同时摩擦副温度场受到多个参数影响。为深入研究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摩擦副温度场分布情况,通过搭建混合动力汽车离合器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对滑摩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初始转速、接合油压、对偶钢片厚度和摩擦衬片材料等因素对摩擦副温度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离合器 摩擦副 温度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空化效应的带排转矩模型优化及试验测试
14
作者 李杰 廉海龙 +1 位作者 兰海 王志勇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某重型车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湿式制动器在非制动作业时,由于油液的黏滞作用,摩擦副产生了带排转矩,造成功率损失。为能实现含有复杂沟槽结构流场的带排转矩精准预测,针对空气提前进入流场造成预测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空化数预测... 某重型车辆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湿式制动器在非制动作业时,由于油液的黏滞作用,摩擦副产生了带排转矩,造成功率损失。为能实现含有复杂沟槽结构流场的带排转矩精准预测,针对空气提前进入流场造成预测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空化数预测空化效应体积分数来优化带排转矩模型的方法。首先,通过不同工况下的模型计算,分析了转速、流量和间隙对空化效应体积分数的影响:随着转速提升,空化效应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小;更大的流量和更小的间隙都会使空化效应体积分数的最大值增大。接着,对湿式制动器带排转矩进行了试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模型的预测误差小于6%,相比未考虑空化效应的模型,平均误差减小了55%。此外,还研究了空化效应后沟槽的复杂程度对带排转矩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结构越复杂,带排转矩越小。其中,径向槽的加入对带排转矩的影响最大,可使带排转矩减小约25.9%。研究可为湿式制动器的带排转矩精准预测和摩擦片结构优化提供支持和工程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摩擦副 带排转矩 空化效应 模型优化 沟槽
下载PDF
机体表面振动信号影响因素关联性分析
15
作者 王国强 纪少波 +5 位作者 张志鹏 尹伟 姜颖 于秋晔 马荣泽 程勇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194,共7页
为了研究机体表面振动信号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在不同转速、转矩、润滑油温度及配缸间隙下,对比分析振动信号的峰值、方差、标准差及均方根等4个时域参数以及小波包分解得到的各频段能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升高,燃烧压... 为了研究机体表面振动信号各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在不同转速、转矩、润滑油温度及配缸间隙下,对比分析振动信号的峰值、方差、标准差及均方根等4个时域参数以及小波包分解得到的各频段能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升高,燃烧压力峰值出现波动,在活塞惯性力的主导作用下,振动信号时域特征参数及频段5以上频率成分的能量呈增加的趋势;燃烧压力峰值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增大,振动信号时域特征参数及各频段能量均呈增加的趋势;随着润滑油温度的升高,在润滑油阻尼及燃烧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振动信号时域特征参数幅值整体呈降低的趋势,频段12以上频率成分的能量呈增加的趋势;随着配缸间隙的增加,密封性降低导致燃烧压力峰值减小,但由于活塞二次运动加剧,导致振动信号时域特征参数及频段5以上频率成分的能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缸套摩擦副 机体振动信号 时域分析 小波包分解 燃烧状态
下载PDF
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
16
作者 许林 王晓棠 +5 位作者 王晓亮 胡南琪 许明标 韩银府 位中伟 丁梓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131,共12页
随着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基钻井液润滑性逐渐成为确保定向井钻进的关键指标,设计新型钻井液润滑材料已成为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探究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首先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第1.5代超支化聚丙烯酸乙二... 随着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基钻井液润滑性逐渐成为确保定向井钻进的关键指标,设计新型钻井液润滑材料已成为油田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为探究超支化高分子水基钻井液仿生润滑机理,首先采用发散法合成了第1.5代超支化聚丙烯酸乙二胺基丙烯酸十八酯G1.5 P(EDA—MA—OA),然后进行了合成产物结构、微观形貌与热稳定性检测及其强化水基钻井液润滑性能评价,最后系统分析了超支化高分子与膨润土粒子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①G1.5 P是粒径分布在几十纳米的分散性粒子,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热解温度集中在214℃;②以G1.5 P为润滑添加剂,构建的水基钻井液润滑系数为0.068,具有良好降摩减磨性;③G1.5 P呈“分子刷”状吸附于亲水材料表面,不仅改变了表面润湿性,而且还可促进膨润土粒子聚结形成致密、韧性的泥饼;④基于超支化高分子强化水基钻井液润滑的构效关系,提出了一种水基钻井液边界—固体润滑新模型,即超支化高分子促进在钻具与井壁摩擦副间形成低剪切强度泥饼,以泥饼结构内摩擦代替钻具刚性外摩擦,实现钻井液降摩减磨功能。结论认为,该认识完善了水基钻井液润滑添加剂的设计思路,为新型高性能润滑处理剂设计及超滑水基钻井液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超支化高分子 润滑添加剂 摩擦副 边界—固体润滑 构效关系 分子刷
下载PDF
B_(4)C&H-DLC薄膜在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17
作者 朱国菁 李文波 +3 位作者 曹学乾 尚伦霖 孔令刚 张广安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硼、氢掺杂类金刚石碳(B_(4)C&H-DLC)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纳米压痕和线性往复摩擦试验机等系统分析了B_(4)C&H-DLC薄膜的结构、力学性...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硼、氢掺杂类金刚石碳(B_(4)C&H-DLC)薄膜,利用扫描电镜(SEM)、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纳米压痕和线性往复摩擦试验机等系统分析了B_(4)C&H-DLC薄膜的结构、力学性能及过氧化氢水溶液中与不同对偶球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B_(4)C&H-DLC薄膜在过氧化氢环境中与Al_(2)O_(3)球相对摩擦时,有严重的磨粒磨损行为,摩擦系数与磨损率较高.此外,B_(4)C&H-DLC薄膜在过氧化氢环境中与Si_(3)N_(4)和SiC球相对摩擦时发生了复杂的摩擦化学反应,形成了硅胶和硼酸的摩擦化学产物,发挥了减摩抗磨作用[磨损率较低分别为0.8×10^(-7)和1.0×10^(-7)mm^(3)/(N·m)].因此,本研究为碳基薄膜在氧化条件下摩擦副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同时也为保护在苛刻环境工作的机械部件提供了1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碳 摩擦配副 双氧水 硅氧化合物 元素掺杂
下载PDF
水润滑陶瓷滑动轴承材料配副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18
作者 李云鹤 谭雁清 +2 位作者 马廉洁 赵资恒 姚景馨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8,共6页
陶瓷滑动轴承由于材料化学性能稳定,适合在各种与水直接接触的场合下运行。为找到边界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较优良的陶瓷轴承材料配副及其适合的运行工况,对Al_(2)O_(3),ZrO_(2)陶瓷分别与不同陶瓷材料组成的配副开展了摩擦学性能试... 陶瓷滑动轴承由于材料化学性能稳定,适合在各种与水直接接触的场合下运行。为找到边界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较优良的陶瓷轴承材料配副及其适合的运行工况,对Al_(2)O_(3),ZrO_(2)陶瓷分别与不同陶瓷材料组成的配副开展了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Al_(2)O_(3)系列配副的磨损机制为从前期的机械磨损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摩擦化学磨损为主;Al_(2)O_(3)/Si_(3)N_(4)配副的摩擦系数最小,耐磨性好且摩擦接触面较光滑;在选取的4种速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为0.157 m/s时,润滑效果最好。2)ZrO_(2)系列配副的磨损机制以磨粒磨损为主,ZrO_(2)/Si_(3)N_(4)配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最小;在选取的4种速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为0.136 m/s时,摩擦系数最小,但其摩擦系数曲线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陶瓷材料 水润滑 摩擦配副 摩擦系数 磨损体积
下载PDF
穿山甲鳞片型织构柱塞副减摩和泄漏特性分析
19
作者 郭蒙宪 郭勇 陈嘉鑫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1,共8页
针对内曲线径向马达柱塞副的磨损和泄漏制约液电能量回收系统效率的问题,提出在柱塞结构表面仿穿山甲鳞片型织构以减小摩擦和泄漏的方法。采用双抛物线平移的方法表征出穿山甲鳞片型织构的数学模型,结合雷诺方程建立油膜承载力和摩擦因... 针对内曲线径向马达柱塞副的磨损和泄漏制约液电能量回收系统效率的问题,提出在柱塞结构表面仿穿山甲鳞片型织构以减小摩擦和泄漏的方法。采用双抛物线平移的方法表征出穿山甲鳞片型织构的数学模型,结合雷诺方程建立油膜承载力和摩擦因数仿真模型,对比分析无织构柱塞和织构柱塞的油膜压力、摩擦因数和柱塞副间隙泄漏随织构面积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织构柱塞比无织构柱塞的油膜压力高出10%~35%,且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更低的摩擦因数;织构柱塞副比无织构柱塞副间隙的泄漏量减少了13.8%~27.8%,表明织构对柱塞副的密封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仿穿山甲鳞片型柱塞织构结构对提升液压马达液电能量回收系统的效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 织构 柱塞摩擦副 减摩特性
下载PDF
轮-阜机构的动力学模拟
20
作者 袁迪 袁卫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9-665,共7页
受滚木运输的启发,设计了一种轮-阜复摆互动机构,通过在两个平面上分别构造摆轮和凸台阵列,可实现平面之间的平稳滑动。为了研究滑动中接触面间法向力和切向力的关系,建立了轮-阜机构的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并基于Runge-Kutta方法提出一... 受滚木运输的启发,设计了一种轮-阜复摆互动机构,通过在两个平面上分别构造摆轮和凸台阵列,可实现平面之间的平稳滑动。为了研究滑动中接触面间法向力和切向力的关系,建立了轮-阜机构的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并基于Runge-Kutta方法提出一种迭代算法对之求解,计算摆轮和凸台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滑动阻力。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合理设置轮-阜机构的几何参数,可以减少接触面相互滑动中的能量损耗,从而大幅提高法向载荷和等效切向阻力之间的比值。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造了相应的实物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机构可以实现平稳的滑动,且切向驱动力可低于法向载荷的百分之一,从而验证了该机构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体碰撞 动力学仿真 轮-阜结构 RUNGE-KUTTA方法 摩擦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