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ized Vertical Layers for the Hybrid Terrain-Following Coordinate Minimizing Numerical Errors in a 2D Rising Bubble Experiment near Steep Terrain
1
作者 Hao YANG Yiyuan LI Bin W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896-907,共12页
The basic terrain-following(BTF)coordinate simplifie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of a numerical model but leads to numerical error and instability on steep terrain.Hybrid terrain-following(HTF)coordinates with smoo... The basic terrain-following(BTF)coordinate simplifie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of a numerical model but leads to numerical error and instability on steep terrain.Hybrid terrain-following(HTF)coordinates with smooth slopes of vertical layers(slopeVL)generally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Therefore,the HTF coordinate becomes very desirable for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numerical models.However,improper vertical layering in HTF coordinates may also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error.Except for the slopeVL of an HTF coordinate,this study further optimizes the HTF coordinate focusing on the thickness of vertical layers(thickVL).Four HTF coordinates(HTF1–HTF4)with similar slopeVL but different vertical transition methods of thickVL are design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ckVL and numerical errors in each coordinate is compared in the classic idealized thermal convection[two-dimensional(2D)rising bubble]experiment over steep terrain.The errors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θand vertical velocity w are reduced most,by approximately 70%and 40%,respectively,in the HTF1 coordinate,with a monotonic increase in thickVL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ing height;however,the errors ofθincreased in all the other HTF coordinates,with nonmonotonic thickVLs.Furthermore,analyses of the errors of vertical pressure gradient force(VPGF)show that due to the interpolation errors of thickVL,the inflection points in the vertical transition of thickVL induce the initial VPGF errors;therefore,the HTF1 coordinate with a monotonic increase in thickVL has the smallest errors among all the coordinates.More importantly,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VPGF errors manifests top-type VPGF errors that propagate upward gradually during the time integration.Only the HTF1 and HTF4 coordinates with a monotonic increase in thickVL near the top of the terrain can suppress this propagation.This optimized HTF coordinate(i.e.,HTF1)can be a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a vertical thickVL in a numeric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terrain-following coordinate thickness of vertical layer numerical error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two-dimensional(2D)rising bubble experiment steep terrain
原文传递
山地光伏支架安装技术
2
作者 王加兴 李霞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光伏电站的建设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改善大气环境有积极地作用。工程建设中光伏构件安装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工程建设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减小工程建设的损失。依托永仁麦冲河125MW复合型光伏项... 光伏电站的建设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改善大气环境有积极地作用。工程建设中光伏构件安装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因此工程建设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以减小工程建设的损失。依托永仁麦冲河125MW复合型光伏项目,阐述了山地陡坡地形如何精确、快速地安装光伏构件和注意措施,探讨光伏构件安装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陡坡地形 光伏电站 光伏构件安装 注意事项
下载PDF
山地城市坡坎崖绿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作者 王艺芳 李波 +2 位作者 黄诗黎 唐欣杨 蔡恵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6期143-150,共8页
坡坎崖空间是山地城市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对其进行绿化美化是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坡坎崖绿化效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文章以重庆市已开展的系列坡坎崖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使用者诉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 坡坎崖空间是山地城市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对其进行绿化美化是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坡坎崖绿化效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文章以重庆市已开展的系列坡坎崖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使用者诉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尝试构建能反映坡坎崖特征的绿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与使用者主观打分进行对比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针对坡坎崖的绿化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应包含生态性、观赏性、功能性、经济性4个准则层和14个对象层指标;不同类型的坡坎崖地段绿化重点有所不同,交通防护型侧重功能性与经济性,公园景观型侧重功能性与观赏性,而山体修复型侧重生态性与经济性;评价模型测试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合理可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坡坎崖绿化的优化策略:打造生态绿廊、美化交通节点,丰富景观功能、突出景观特色,修复绿色基底、优化山林景观,以期为山地城市坡坎崖特殊地段绿化工程实施与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坡坎崖空间 绿化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The glutamate metabotropic receptor 5(GRM5)gene is associated with beef cattle 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 被引量:1
4
作者 Cristian A.Moreno Garcia Huitong Zhou +5 位作者 David Altimira Robyn Dynes Pablo Gregorini Sadeepa Jayathunga Thomas M.R.Maxwell Jonathan Hickford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2-87,共16页
Background:The grazing behaviour of herbivores and their grazing personalities might in part be determined genetically,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in beef cattle illustrating thi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for first... Background:The grazing behaviour of herbivores and their grazing personalities might in part be determined genetically,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in beef cattle illustrating this.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for first time the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 candidate‘grazing gene',the glutamate metabotropic receptor 5 gene(GRM5),and tes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variation in that gene and variation in grazing personality behaviours(GP-behaviours)displayed by free-ranging cows during winter grazing in the steep and rugged rangelands of New Zealand.Mature beef cows(n=303,from 3 to 10 years of age)were tracked with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and,with 5-minutes(min)relocation frequency,various GP-behaviours were calculated.These includ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ances travelled,mean elevation,elevation range,elevation gain,slope,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variously calculated using daily relocation trajectories with repeated measurements(i.e.,7 to 24 days(d))and satellite-deriv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DEM).The different GP-behaviours were fitted into mixed models to ascertain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variant sequences and genotypes of GRM5.Results:We discovered three GRM5 variants(A,B and C)and identified the six possible genotypes in the cattle studied.The mixed models revealed that A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elevation range,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Similarly,GRM5 genotypes were associated(P<0.05)to 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while trends suggesting association(P<0.1)were also revealed for elevation range and horizontal distance travelled.Most GP-behaviour models were improved by correcting for cow age-class as a fixed factor.The analysis of GP-behaviours averaged per cow age-class suggests that grazing personality is fully established as beef cows reached 4 years of age.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 were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GRM5 variation,but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r=-0.27,P<0.001).Conclusions:There seems to be a genetically determined trade-off between home range and movement tortuosity that may be useful in beef cattle breeding programm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grazing distribution and utilisation of steep and rugged range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personality Breeding programmes Genetic associations Grazing distribution Grazing patterns steep and rugged terrain
下载PDF
2008-2012年四川强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1
5
作者 周秋雪 刘莹 +1 位作者 冯良敏 牛俊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61-1269,共9页
利用2008-2012年四川157个基本测站和895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四川的强小时雨强发生频次、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四川每年出现2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达3537.8次,平均每年... 利用2008-2012年四川157个基本测站和895个区域自动站的逐时降水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四川的强小时雨强发生频次、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四川每年出现2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达3537.8次,平均每年的强小时雨强极值均超过了100 mm·h^(-1),并在2012年呈一个跃升的趋势。(2)四川强小时雨强落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攀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且强降水高发中心主要位于从盆地向山脉过渡的纵向陡峭地形区。雨强极值超过了30 mm·h^(-1)的落区也集中在盆地及攀西地区。频次及雨强极值的变化与海拔有密切联系,迎风坡的陡峭过渡地形削弱了频次及雨强极值随海拔的增高而减少的速率。(3)频次的月变化比强小时雨强极值的月变化更显著。7月发生强小时雨强的次数最多,其次是8月,5月最少。6-9月雨强极值均超过100 mm·h^(-1)。(4)20 mm·h^(-1)和30 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频次日变化均呈夜间活跃的单峰型特征,而50mm·h^(-1)以上的强小时雨强突发性较强,日变化呈多峰型结构,且盆地不同区域的日变化特征及峰值活跃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小时雨强 汛期 频次 雨强极值 陡峭地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4
6
作者 李川 陈静 何光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2-450,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动力阻挡作用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造成了四川西北部和黄河上游... 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分析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动力阻挡作用形成了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通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造成了四川西北部和黄河上游的强水汽辐合中心,并使低层高能舌和能量锋区位于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低层建立起位势不稳定层结。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结构引起了低层偏东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最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东西风垂直切变与陡峭地形交汇处,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促使强对流猛烈发展,暴雨过程中高原东侧还有一个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相伴。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高温高湿区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最显著的动力特征是强涡度柱也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陡峭地形 四川盆地强降水
下载PDF
高陡起伏地形GPR偏移的波场延拓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石明 戴前伟 +2 位作者 冯德山 张彬 尹小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48-2455,共8页
基于高陡起伏地形对探地雷达波场的成像精度产生影响,将传统的单微分算子改进为交叉微分算子(CDO);基于交叉微分算子的差分逆时偏移改变传统差分偏移算法的波场延拓方向,给出无近似的波场延拓差分公式、上行波边界条件和实现过程,得到... 基于高陡起伏地形对探地雷达波场的成像精度产生影响,将传统的单微分算子改进为交叉微分算子(CDO);基于交叉微分算子的差分逆时偏移改变传统差分偏移算法的波场延拓方向,给出无近似的波场延拓差分公式、上行波边界条件和实现过程,得到能适应于高陡起伏地形的探地雷达偏移算法,然后以横向速度差异较大的高陡起伏反射模型为例,从波场延拓精度与解析结果、振幅保真加权值、高陡界面能量归位能力、成像剖面4方面分析交叉微分算子偏移法与传统方法的成像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交叉微分算子的探地雷达偏移算法能够实现高陡界面的正确归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偏移成像 高陡起伏地形 交叉微分算子 波场延拓
下载PDF
一次沿川西高原东麓地带的强降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师锐 何光碧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2年8月16~18日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的连续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向盆地的过渡带,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重...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2年8月16~18日盆地西北部沿龙门山脉的连续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向盆地的过渡带,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重点分析了青藏高原切变线东移期间,副高西北侧暴雨区内的对流触发机制和地形作用。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前期的维持稳定与高原低值系统东移是产生强降雨的环流背景,在强降雨区域低层具有明显的风速风向辐合,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带即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引起了盆地低层东南气流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青藏高原东侧暴雨区最显著的热力特征是低层具有明显的高温高湿和大气不稳定层结。此次强降雨具有典型的"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结构,正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四川盆地强降水 日变化
下载PDF
干旱阳坡半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分布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路保昌 薛智德 +1 位作者 朱清科 李会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5,共4页
采用固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吴起县合家沟流域阳坡和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切沟>平缓坡>切沟沟头>陡坡>极陡坡;半阳坡... 采用固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吴起县合家沟流域阳坡和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切沟>平缓坡>切沟沟头>陡坡>极陡坡;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平缓坡>浅沟>陡坡>极陡坡。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切沟,最小的是切沟沟头。最后指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合"适地适树,适林适草"的植被恢复原则,合理配置乔、灌、草的营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浅沟 切沟 平缓坡 陡坡 变异系数
下载PDF
陡峭山坡风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德乾 李亮 +1 位作者 方平治 马文勇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4-650,共7页
地形起伏是造成山地风场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其风场特性与基于均匀粗糙平面的风场有很大的区别。为准确模拟山坡地形风场,以坡角45°的简化陡峭山坡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流场分析,通过与风洞试验和各国规范对比,详... 地形起伏是造成山地风场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其风场特性与基于均匀粗糙平面的风场有很大的区别。为准确模拟山坡地形风场,以坡角45°的简化陡峭山坡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流场分析,通过与风洞试验和各国规范对比,详细分析了网格分辨率、湍流模型和坡顶局部光滑处理等因素对数值模拟风场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基本网格尺度布置以及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在坡顶位置的风压系数值与风洞试验存在一定偏差;在坡顶分离点处采用具有二阶连续性的曲线进行局部光滑,可使得数值模拟所得风速比和风压系数与试验结果更好地吻合,且光滑曲线的过渡段水平距离越短,模拟效果相对越好,坡顶位置的地形加速效应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中国以及澳大利亚规范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数值模拟 陡峭山坡 地形风场 光滑曲线 地形加速效应
下载PDF
岛礁陡坡地形上波浪破碎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清君 孙天霆 王登婷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45,共4页
通过波浪水槽系列模型试验对岛礁地形上的波浪破碎位置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将岛礁地形概化为向海陡坡与水平平台相连接的模型,研究3种陡坡(1∶1. 5、1∶3和1∶5)、3种相对水深(0. 1、0. 17和0. 24)下的波浪破碎位置。结果表明,波浪相... 通过波浪水槽系列模型试验对岛礁地形上的波浪破碎位置进行试验研究。试验中将岛礁地形概化为向海陡坡与水平平台相连接的模型,研究3种陡坡(1∶1. 5、1∶3和1∶5)、3种相对水深(0. 1、0. 17和0. 24)下的波浪破碎位置。结果表明,波浪相对破碎位置与Irribarren数、礁坪相对水深以及前坡坡度有关,且随Irribarren数和相对水深的增大而向岸侧移动,随坡度的变陡而向海侧移动。同时,也给出了波浪破碎位置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地形 波浪破碎 模型试验 陡坡
下载PDF
大倾角地形下视电阻率数值模拟
12
作者 强建科 韩雪 赵展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82-587,571,共6页
为解决大角度起伏地形即陡峭地形(如河流阶地、冲沟、堤坝、山谷、山脊等)对实测视电阻率的影响问题,这里优化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中的单元积分形式,使之适合大倾角地形条件下对电阻率的数值模拟。为验证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保角变换计... 为解决大角度起伏地形即陡峭地形(如河流阶地、冲沟、堤坝、山谷、山脊等)对实测视电阻率的影响问题,这里优化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中的单元积分形式,使之适合大倾角地形条件下对电阻率的数值模拟。为验证方法的正确性,采用保角变换计算了相近地形在均匀电流场情况下,陡峭地形引起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计算表明,对于缓倾斜地形,有限元数值模拟和保角变换结果比较一致;对于陡峭地形,两种方法计算的视电阻率形态一致,但视电阻率数值有一定差距,即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值要略小于保角变换的值。其原因是针对同一模型,两种方法逼近陡峭地形的程度不同,其中三维有限元所构造的模型更逼近实际模型,计算结果也更可靠一些,这对以后研究校正陡峭地形对视电阻率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法 陡峭地形 保角变换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复杂地形条件下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杰 李国英 沈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5-781,共7页
河谷地形是影响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河谷地形不同导致面板坝边界条件不同,进而影响其应力变形状态。对某拟建坝高256 m的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力变形进行分析,得出不对称不规则河谷对面板堆石坝的应... 河谷地形是影响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河谷地形不同导致面板坝边界条件不同,进而影响其应力变形状态。对某拟建坝高256 m的超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应力变形进行分析,得出不对称不规则河谷对面板堆石坝的应力变形协调性影响较大,特别是右岸古河床阶地附近的坝体和面板应力变形梯度变化较大,不利于面板的安全,设计和施工时需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通过与两种调整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针对性的分析了右岸古河床阶地的影响。同时左岸陡岸坡导致面板拉应力和周边缝位移较大,通过与3种调整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陡岸坡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地形 高面板堆石坝 应力变形 古河床阶地 陡岸坡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摄的高陡/直立边坡快速地形测量及三维数值建模方法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明 李丽慧 +5 位作者 廖小辉 黄北秀 王学良 陈子干 杨福华 刘建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0-1009,共10页
对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的地形测量及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一直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无人机由于其形体小巧、机动性强以及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的特性在地质调查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借助Ag... 对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的地形测量及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一直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近年来,无人机由于其形体小巧、机动性强以及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的特性在地质调查中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低空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借助Agisoft Photoscan三维实景建模软件和基于逆向工程的Geomagic Studio强大的点云数据处理功能,结合南方CASS的地形制图功能对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实现快速地形成图。并利用Geomagic Studio的CAD曲面建模功能,重构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闭合CAD曲面模型,再通过Hypermesh强大的几何处理及网格划分能力,对CAD曲面模型进行模型切割并网格化,实现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的精细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最后转化为FLAC3D可识别的文件格式进行计算分析。本文选择了浙江省神仙居景区飞天瀑景点作为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的使用使复杂地形的高陡/直立边坡实现了快速高效且精确的地形成图和三维建模。该方法具有简单实用、快速便捷且实用性强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复杂地形 高陡边坡 快速成图 三维模型
下载PDF
基于西南区域中尺度模式系统预报的陡峭地形过渡带降水订正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楚惠 牛金龙 +3 位作者 李国平 陈朝平 肖递祥 张平 《干旱气象》 2022年第2期317-326,共10页
基于地形和西南区域中尺度模式系统(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20:00(北京时,下同)和08:00起报的逐3 h风场、相对湿度场,计算地形降水估算量并结合SWCWARMS预报降水场构建降水订正方程,进而对2018... 基于地形和西南区域中尺度模式系统(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20:00(北京时,下同)和08:00起报的逐3 h风场、相对湿度场,计算地形降水估算量并结合SWCWARMS预报降水场构建降水订正方程,进而对2018—2020年汛期6—8月日降水、四川盆地降水过程及四川盆地西部降水过程3类降水进行订正,并仅对川西高原东坡到四川盆地西部的陡峭地形过渡带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各量级降水量订正值TS相对于SWCWARMS预报降水量的TS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0:00起报的订正效果优于08:00。对于大雨及以上量级均以四川盆地西部降水过程订正效果最佳,20:00起报的12~36 h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的降水量订正值TS相对提高率分别为19%、25%和37%,且命中率高,空、漏报率明显减小,订正效果较好。(2)降水订正方程对四川盆地西部降水过程类型中的区域性暴雨个例和一般性降水个例均有较好的订正效果,即使是SWCWARMS模式预报的大雨、暴雨和大暴雨预报降水落区与实况差异甚远的个例也有一定订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峭地形过渡带 SWCWARMS 地形降水 订正方程
下载PDF
基于TRMM PR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坡降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函璐 孙礼璐 +2 位作者 杨柳 罗晶 傅云飞 《暴雨灾害》 2022年第4期384-395,共12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环境背景场中,雨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20 mm·h^(-1)。对流降水回波顶高超过17 km,层状降水回波顶高低于15 km,6.5 km高度存在亮带,且外形也似非高原地区的层状降水垂直结构。统计分析表明在高原东部偏南区、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区南部的夏季降水频次高,而在高原东部偏北及四川盆地的降水频次、对流和层状降水频次均比上述地区小;多年夏季的日均降水量分布大体与降水频次分布类似。降水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原东部偏南和偏北区的回波垂直结构相似,因受到地形高度的压缩,其降水垂直结构与非高原地区的不同;而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接区的降水垂直结构外形,介于高原与非高原之间;四川盆地的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垂直结构与中国东部平原及热带副热带洋面的相近,但层状降水的亮带高度高出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坡 陡峭地形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降水结构
下载PDF
浅埋偏压双线铁路隧道出洞施工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德 赵冠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6年第9X期103-106,共4页
结合成贵铁路廖家坡隧道工程实例,对隧道出洞施工进行探讨并总结提出隧道出洞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 偏压结构 陡峭地形 出洞技术
下载PDF
山区高速公路陡坡地段设计方案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谌楹 杨文志 管东银 《西部交通科技》 2013年第6期53-56,共4页
山区陡坡地段方案设计一直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阐述了在山区高速公路陡坡地段采用桥梁方案,路基方案,半幅桥、半幅路基方案及纵向陡坡地段桥梁设计方案的设计要点及其优缺点,提出了方案选择的原则,同时对陡坡地段工程施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陡坡地形 设计方案
下载PDF
陡横坡地形下桩顶系梁对多柱式墩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挥杰 杨明福 +3 位作者 宁晓骏 费建文 李扬 陈光杨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年第12期37-40,共4页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高山深谷,有必要探讨在陡横坡地形下,多柱墩桩顶系梁布置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铁路桥为实例,通过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空间三维模型,设置多种工况,提取与对比利用反应谱法计算得出的E1地震下内力与位移,...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多高山深谷,有必要探讨在陡横坡地形下,多柱墩桩顶系梁布置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铁路桥为实例,通过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空间三维模型,设置多种工况,提取与对比利用反应谱法计算得出的E1地震下内力与位移,与利用折减刚度的反应谱法计算得出的E2地震下的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在陡横坡地形下,依据传统桩顶系梁的布置方式并未最优,以本文工况5设置的桥墩内力分布与位移较优,也应注意验算顺桥向中间墩墩底的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横坡地形 桩顶系梁 反应谱法 地震作用
下载PDF
陡坡傍山双层行车结构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
20
作者 肖寒 孙国富 +1 位作者 张晓霞 王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4-179,共6页
为更好地解决傍山陡坡地形条件下多车道公路路基修筑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型“桩-锚-框架”复合路基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意义。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测定了该结构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各部件的动力放大系数、... 为更好地解决傍山陡坡地形条件下多车道公路路基修筑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一种新型“桩-锚-框架”复合路基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意义。通过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测定了该结构体系在地震动作用下各部件的动力放大系数、位移变形、内力等动力响应,研究其动力特性及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6 g时,结构表现出弹性特征;当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超过0.6 g后,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在地震动作用下该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动力稳定性、较高的结构承载力,且对边坡土体能起到较好的支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行车结构 动力特性 路基结构 陡坡地形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