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Screening of <i>Urochloa humidicola</i>: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Allelopathic Activity on Forage Legumes 被引量:1
1
作者 R. C. Ribeiro M. G. de Carvalho +4 位作者 M. de L. L. de Moraes R. O. P. Rossiello D. R. de Oliveira R. M. Q. de Amorim E. Barbieri Jun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8年第6期1260-1278,共19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ain class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esent in the root and shoot crude extracts and fractions from the forage grass Urochloa humidicola (Rendle) Morrone & Zuloaga and 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main class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esent in the root and shoot crude extracts and fractions from the forage grass Urochloa humidicola (Rendle) Morrone & Zuloaga and to evaluate the allelopathic effect of these metabolites on forage legumes for intercropping. Phytochemical prospecting analyses, 1H NMR an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ere performed on extracts of U. humidicola. Allelopathic activity was evaluated in germination of Stylosanthes, Macrotyloma axillare and Lactuca sativa L. (standard) in the presence of crude extracts, isolated saponins, flavonoids and trans-cinnamic acid. The metabolite classes present in the extracts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test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but their use alone was usually not sufficient to chemically characterize the specie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as effective in detecting phenolic compounds. Macrotyloma axillare was tolerant to crude extracts of U. humidicola. Saponins and trans-cinnamic acid, but not the flavonoids, reduced germination of the target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ic Compounds legume-forage grasses CONSORTIUM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acrotyloma axillare STYLOSANTHES spp
下载PDF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eedling Density and Line Spacing to Leaf-stem Ratio, DW/FW Ratio and Grass Yield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2
作者 Hanzhang ZHOU Huan LIU +4 位作者 Haiyan JIA Zhimin WEI Shuhong YUAN Shunguo LI Shenglin HO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6期17-21,25,共6页
[ Objectives ] The aim was to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of seedling density and line spacing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 Sorghum blcolor ( L. ) Moench) and explore its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Methods] ... [ Objectives ] The aim was to optimize the configuration of seedling density and line spacing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 Sorghum blcolor ( L. ) Moench) and explore its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 Methods] Effects of such two influencing factors as line spacing and seedling density on the leaf-stem ratio, DW/FW ratio and grass yield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lit-plot experiment design experiment method and LSD method of IBM. SPSS. Statis- tics. v22 stati, stics software. [ Results ~ Seedling density and line spacing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leaf-stem ratio and DW/FW ratio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but had obvious influences on the grass yield. Moreover,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seedling density and line spacing for high yield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was A2 B4, that is, seedling density was 225 000 plants/hm2, and line spacing was 40 cm. [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forage sweet sorgh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ge sweet sorghum Seedling density Line spacing Leaf-stem ratio DW/FW ratio Grass yield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Native Pasture Productivity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Palatable Species on Dry Lands in Timor
3
作者 Bernadete Barek Koten Redempta Wea +2 位作者 Agustinus Semang Johanis Jermias Victor Lend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20年第1期30-33,共4页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Island by introducing various palatable species.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native pasture in Tuatuka,Timor Island for seven months.The ...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Island by introducing various palatable species.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native pasture in Tuatuka,Timor Island for seven months.The study was performed by using randomized block design(RBD)with eight treatments(S0:no introduction,S1:Cynodon dactilon,S2:Dicanthium aristatum,S3:C.plectotachyus,S4:Brachiaria decumbens,S5:Desmanthus virgatus,S6: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S7:Clitoria ternatea)with four replications.Procedures on this study include trial plots preparation,tillers preparation for each species,introduction of species in trial plots,maintenance and observation of the productivity.Variables observed were forage production(fresh and dry matter(DM)in ton/ha),nutrient content(%)and stock capacity(animal unit(AU)/ha).Data were analyzed for variance based on RBD and followed by Duncan’s test.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introduction of species had a very significant effect(p<0.01)on all observed variables.The introduction of M.atropurpureum produced the highest fresh forage(2.1 t/ha)and DM production(0.69 t/ha).M.atropurpureum also had the highest DM content(43.61%),nitrogen free extract(52.52%)and stock capacity(1.06 AU/ha).The highest crud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content were found in D.virgatus(4.31%and 36.62%).The highest extract ether was observed in D.aristatum(1.48%).No introduction had the lowest productivity,but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ash content.The introduction of palatable species increased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and M.atropupureum was the best introduc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es introduction legume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native pasture in Timor forage production GRASS dry land
下载PDF
苜蓿混播方式及比例对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亮 滕泽 +2 位作者 郝凤 于铁峰 张玉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为了探究适合科尔沁沙地的禾豆混播模式,将紫花苜蓿按8个水平(占单播量的5%,10%,15%,20%,25%,30%,35%,40%,B_(1)~B_(8))和2种方式(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到2月龄的无芒雀麦草地,分析混播方式与混播比例对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 为了探究适合科尔沁沙地的禾豆混播模式,将紫花苜蓿按8个水平(占单播量的5%,10%,15%,20%,25%,30%,35%,40%,B_(1)~B_(8))和2种方式(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到2月龄的无芒雀麦草地,分析混播方式与混播比例对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对第3茬无芒雀麦产量影响显著,A_(2)处理显著高于A_(1)(P<0.05)。A_(1)处理1~3茬及全年苜蓿产量均高于A_(2),其中第3茬及全年苜蓿产量差异显著(P<0.05)。禾豆总产量除2茬A_(1)显著高于A_(2)(P<0.0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A_(2)处理2、3茬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和3茬相对产量(RY)显著高于A_(1)。苜蓿混播方式对各茬苜蓿RD和RY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全年苜蓿RY影响显著,A_(1)显著高于A_(2)(P<0.05)。A_(1)处理2茬及全年相对产量总和(RYT)显著大于A_(2)(P<0.05)。随着苜蓿混播比例增加,全年苜蓿产量、禾豆产量和RYT呈增长趋势,而无芒雀麦产量、无芒雀麦和苜蓿RD、RY均呈下降趋势。不同苜蓿混播比例下各茬无芒雀麦RY均小于1,而苜蓿RY均大于1。混播处理全年RYT均大于1,混播20%~40%苜蓿第3茬RYT>1。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A_(2)B_4组合最优,其次是A_(2)B_(3)组合。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和群落稳定性,在固定播量的2月龄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15%~20%苜蓿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牧草产量 种间相容性 群落稳定性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施肥和豆禾混播对松嫩平原退化草地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方玉凤 曹志伟 +4 位作者 唐丽红 任秀彬 姜峰 蒋先翠 高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2-199,共8页
【目的】探索适合松嫩平原中度退化草地的最佳修复模式,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2种混播比例,结合不同N施用量,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牧草品质和产量之... 【目的】探索适合松嫩平原中度退化草地的最佳修复模式,为松嫩平原退化草地的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设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2种混播比例,结合不同N施用量,分析土壤养分含量、牧草品质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施肥水平显著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P<0.01),施肥水平、混播比例及二者交互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牧草粗蛋白含量及产量(P<0.05)。土壤全氮、牧草粗蛋白含量与施氮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两种混播比例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与N施用量一致;N施用量300 kg/hm2的牧草粗蛋白含量高达20.2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结论】N施用量200~250 kg/hm2在试验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春季均获得最佳产量;豆禾1∶2混播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优于2∶2混播,其中N施用量150 kg/hm2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土壤养分 牧草产量 粗蛋白 群落构成
下载PDF
新育牧草茎秆收获期力学特性与显微结构 被引量:31
6
作者 赵春花 韩正晟 +1 位作者 师尚礼 张锋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9-183,共5页
为分析缠结牧草茎秆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牧草品种优育和设计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2种新育品系低纤维苜蓿、直立型小冠花和对照品种甘农三号苜蓿、匍匐型小冠花结荚期底部茎秆为研究对象,在500N微机... 为分析缠结牧草茎秆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牧草品种优育和设计开发新机具、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2种新育品系低纤维苜蓿、直立型小冠花和对照品种甘农三号苜蓿、匍匐型小冠花结荚期底部茎秆为研究对象,在500N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测试了茎秆的拉伸和剪切应力-应变规律;试验观察了茎秆的微观组织结构,得到了茎秆扫描电镜下的解剖构造图像。研究表明:牧草茎秆是一种典型的多相、筛状、不连续、不均匀和各向异性的复合材料;同一品系不同品种牧草茎秆生物力学特性不同,其强度和刚度主要取决于各自机械组织的厚度、维管束的数量以及各组织及其细胞之间的连接形式和连接强度。4种牧草结荚期拉伸试验测得平均弹性模量分别是1427.3、673.0、1377.5、441.7 Mpa;30°滑切试验测得平均最大剪切力分别是96.24、60.9、124.1、84.4N,2种新品系牧草结荚期茎秆均比对照品种刚度大,柔韧性小,需剪切力小,更易机械化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茎秆 力学性能 应力应变 剪切力 显微结构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苜蓿与冰草不同混播方式的产草量及种间竞争关系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丹 王俊杰 +2 位作者 李凌浩 白文明 张文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1,共5页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cv.Mengnong No.1)为材料,按四种混播方式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并对不同混播组分的高度、产...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cv.Mengnong No.1)为材料,按四种混播方式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并对不同混播组分的高度、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建植第二年,2行苜蓿+1行冰草、1行苜蓿+2行冰草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苜蓿单播,但低于冰草单播;(2)建植第三年各混播处理均表现为苜蓿株高显著高于单播,而冰草株高显著低于单播;(3)建植第三年,各种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且1行苜蓿+2行冰草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4)各混播处理随建植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种间互作关系,其中2行苜蓿+1行冰草、2行苜蓿+2行冰草的混播处理更有利于维持混播草地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旱作 豆禾混播 产量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兰州地区牧草引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建华 王彦荣 +1 位作者 曾彦军 余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1-38,共8页
通过调查牧草生育期、产草量、株高、生长速度等生育指标 ,对国内外 37份 (豆科 6个种 ,共 12个品种 ;禾本科 14个种 ,共 2 5个品种 )牧草进行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干物质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为 Qingyang紫花苜蓿、Rajah和... 通过调查牧草生育期、产草量、株高、生长速度等生育指标 ,对国内外 37份 (豆科 6个种 ,共 12个品种 ;禾本科 14个种 ,共 2 5个品种 )牧草进行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干物质产量较高且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为 Qingyang紫花苜蓿、Rajah和 Vesna红三叶、鹰嘴紫云英、鹰嘴豆等 5种 (品种 )牧草。禾本科中表现较好的一年生牧草为大黍草 ,多年生牧草干物质产量自高向低依次为 L aura牛尾草、Gansu和 Amb鸭茅、Gondolin和 Bcho紫羊茅、Bilbo猫尾草、Qinghai牛尾草、Manding苇状羊茅、Gondolin紫羊茅、Gansu猫尾草、狼尾草、布顿大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种 牧草 兰州地区 引种试验
下载PDF
施肥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牧草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1 位作者 郝凤 程铭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24,共10页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2处理有利于苜蓿及禾草株高生长,全年禾豆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A4和A3处理全年禾豆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2之外的...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对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2处理有利于苜蓿及禾草株高生长,全年禾豆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A4和A3处理全年禾豆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2之外的其他处理,而A3和A4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模糊综合评价效果为A2>A4>A3>A1>A5>A6>A7。缺氮处理(A7)显著降低了禾草株高、禾草及禾豆总产量,缺磷(A6)和缺钾(A1)处理显著降低了苜蓿株高和产量。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茬、2茬及全年苜蓿、禾草及禾豆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苜蓿与无芒雀麦粗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增长趋势,ADF含量呈下降趋势。全年粗蛋白质产量A2和A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豆禾2∶2间行混播禾豆总产量及粗蛋白质产量显著大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组合为N140P100K120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钾肥 豆禾混播 牧草产量 牧草品质
下载PDF
禾豆组合与间作方式对牧草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永亮 张丽娟 +1 位作者 于铁峰 潘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0-1418,共9页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作方式对禾草、苜蓿及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均有显著影响;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组合禾草产量、禾豆总产量、禾草产量比和产量稳定性显著高于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组合;苜蓿-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组合产量可持续指数显著高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垂穗披碱草组合;豆禾1∶1处理苜蓿产量、禾豆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禾草产量比较低(14.67%);豆禾1∶2处理禾草产量及禾草产量比(26.02%)极显著高于1∶1和2∶1处理,但禾豆总产量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无芒雀麦或苜蓿-虉草2∶2混播组合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组合 间作方式 牧草产量 产量时间稳定性 可持性产量指数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豆禾牧草刈割期茎秆抗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春花 曹致中 《草原与草坪》 CAS 2010年第1期20-23,共4页
以北方多年生豆科牧草甘农3号、匍匐型小冠花、直立型小冠花和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刈割期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刈割期的豆禾牧草底部茎秆进行弯曲试验,获得最大抗弯强度、弹性模量等机械物理特性参... 以北方多年生豆科牧草甘农3号、匍匐型小冠花、直立型小冠花和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刈割期茎秆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刈割期的豆禾牧草底部茎秆进行弯曲试验,获得最大抗弯强度、弹性模量等机械物理特性参数,并且,分析牧草茎秆弯曲过程中应力-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刈割期茎秆的弯曲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为57.914,20.550,25.612,31.474,60.880 MPa,牧草的形态学性状与其抗弯特性紧密相关。此研究为牧草的机械化收获选择切割方式和切割刀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同时对牧草优种筛选和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牧草茎秆 弯曲试验 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曲线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栽培牧草真菌病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34,共5页
1983年和1985年,对陇东黄土高原栽培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真菌病害,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分离和鉴定出真菌44种。在10种豆科牧草上,共发现了43种寄主一病原真菌组合。其中最常见者为锈病,匍柄霉叶斑病,壳二孢黑茎病,壳二孢类茎溃疡病,和镰刀... 1983年和1985年,对陇东黄土高原栽培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真菌病害,进行了采集和调查,分离和鉴定出真菌44种。在10种豆科牧草上,共发现了43种寄主一病原真菌组合。其中最常见者为锈病,匍柄霉叶斑病,壳二孢黑茎病,壳二孢类茎溃疡病,和镰刀菌根腐病。在16种禾本科牧草上,共发现50种寄主—病原真菌组合。其中以各种锈病,壳二孢叶斑病,二极孢叶斑病,和黑痣病等发生最为普遍。对牧草的抗病性给予了初步评价。就当地条件下病害治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栽培 真菌病害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留苗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叶茎比.干鲜比和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汉章 刘环 +4 位作者 贾海燕 魏志敏 袁淑红 李顺国 侯升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为了优化饲用甜高粱留苗密度与播种行距的最适配置,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密度与行距进行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密度与行距... [目的]为了优化饲用甜高粱留苗密度与播种行距的最适配置,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密度与行距进行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的叶茎比、干鲜比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草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饲用甜高粱高产的密度与行距的最佳优化组合A2B4:留苗密度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40 cm的处理组合。[结论]该研究为饲用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留苗密度 行距 叶茎比 干鲜比 草产量
下载PDF
云南北亚热带夏秋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驰 匡崇义 +3 位作者 薛世明 袁福锦 杨雪梅 黄必志 《草业与畜牧》 2011年第6期24-25,49,共3页
总结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昆明小哨开展两年的夏秋饲草豆禾混播试验,提出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刈割型豆禾混播组合为非洲狗尾草+三得利紫花苜蓿。
关键词 北亚热带 夏秋饲草 豆禾牧草混播 营养平衡
下载PDF
24份加拿大牧草品种引种试验
15
作者 张文淑 苏加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7-10,共4页
1986年我们从加拿大碧青种子公司引进牧草种子24份,其中豆科7份,禾本科17份,于当年秋播。从3年试种结果看,Glory苜蓿、Minto苜蓿、Algonquin苜蓿在北京种植,无论是产草量、种子产量、草质还是适应性均表现良好。Leo百脉根在北京可安全越... 1986年我们从加拿大碧青种子公司引进牧草种子24份,其中豆科7份,禾本科17份,于当年秋播。从3年试种结果看,Glory苜蓿、Minto苜蓿、Algonquin苜蓿在北京种植,无论是产草量、种子产量、草质还是适应性均表现良好。Leo百脉根在北京可安全越冬,其特点是夏季生长繁茂,草质好,耐牧,耐践踏。Orbit长穗冰草、Chief 中间冰草、阿尔泰野麦草表现为抗寒耐旱,产草量高,但要适时利用,否则会降低饲用价值。俄罗斯野麦草、Nordan沙生冰草、草地看麦娘、猫尾草产草量一般,但草质好,春季返青早,枯黄期晚,可在京郊西部山区种植。无芒雀麦(2份)、鸭茅、牛尾草、(艹鹝)草(3份)均表现为适应性好,草质优,产草量高,是较好的禾本科牧草。白三叶、草地早熟禾可做为地被植物和草坪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引种 豆科 禾本科
下载PDF
苜蓿现蕾期茎秆离散元模型建立与参数标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涛 衣淑娟 +3 位作者 李衣菲 陶桂香 曲善民 李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00,共10页
针对目前牧草收获、粉碎加工设备输送和切割等机构研究过程中离散元仿真缺乏准确模型的问题,以含水率高、物理力学特性较为复杂的苜蓿现蕾期茎秆为研究对象,借助EDEM仿真软件,分别基于Hertz-Mindlin(no slip)和Hertz-Mindlin with bond... 针对目前牧草收获、粉碎加工设备输送和切割等机构研究过程中离散元仿真缺乏准确模型的问题,以含水率高、物理力学特性较为复杂的苜蓿现蕾期茎秆为研究对象,借助EDEM仿真软件,分别基于Hertz-Mindlin(no slip)和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对物理参数和粘结参数进行标定。以休止角和剪切试验为基础,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Steepest ascent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确定了苜蓿茎秆的泊松比、剪切模量、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滚动摩擦因数等物理参数和法向接触刚度、切向接触刚度、临界法向应力、临界切向应力、粘结半径等粘结参数。以确定的物理参数进行休止角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仿真休止角与物理试验休止角相对误差为0.52%;以确定的粘结参数进行剪切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仿真剪切破坏力与物理试验仿真破坏力相对误差为0.86%,说明所标定的参数能够真实反映苜蓿现蕾期茎秆的物理和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苜蓿茎秆 休止角 剪切破碎 离散元 参数标定
下载PDF
饲用双低油菜华协1号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及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76
17
作者 杨祁峰 滕怀渊 +3 位作者 牛菊兰 梁智 吕经邦 毛应诚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87-92,共6页
对三种豆科饲草、谷草和双低饲用油菜华协1号进行的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饲用双低油菜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有机物消化能和磷含量接近豆科饲草,各种营养成分极显著的(P<0.... 对三种豆科饲草、谷草和双低饲用油菜华协1号进行的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饲用双低油菜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较高,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最高,粗蛋白质含量、有机物消化能和磷含量接近豆科饲草,各种营养成分极显著的(P<0.01)高于谷草,其化学营养类型与豆科饲草同属N型,是品质优良的饲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豆科饲草 谷草 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 含量动态 饲用价值
下载PDF
刈割和施氮对豆禾混播草地牧草生长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辛有 曹文侠 +5 位作者 师尚礼 王小军 王世林 刘婉婷 白洁 李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39-1450,共12页
为探究放牧与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科禾本科(简称“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控机制,并确定该草地所适用的最佳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模式,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 为探究放牧与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科禾本科(简称“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与群落结构稳定性的调控机制,并确定该草地所适用的最佳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模式,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Qingshui’)、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e)建植的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采用L_(16)(3^(1)×4^(2))混合位级正交试验设计,设20 cm(S_(1))、30 cm(S_(2))和40 cm(S_(3))3个刈前高度,2 cm(E_(1))、5 cm(E_(2))、8 cm(E_(3))和11 cm(E_(4))4个刈割强度,0 kg(N)∙hm^(−2)(N_(1))、75 kg(N)∙hm^(−2)(N_(3))、150 kg(N)∙hm^(−2)(N_(3))和225 kg(N)∙hm^(−2)(N_(4))4个施氮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刈前高度及施氮量对草地生产性能影响较大,S_(3)E_(2)N_(4)的生物量最大(17707.80 kg∙hm^(−2)),S_(1)E_(1)N_(4)的混合草粗蛋白含量最高(15.46%),S_(3)E_(1)N_(3)的混合草相对饲用价值最大(184.93)。2)降低刈割强度可增加利用次数,并使禾本科牧草在群落中的占比增大,其中S_(2)E_(3)N_(4)、S_(1)E_(3)N_(3)、S_(1)E_(4)N_(1)、S_(2)E_(4)N_(3)和S_(1)E_(1)N_(1)可使豆禾盖度比接近1∶1,S_(2)E_(3)N_(4)、S_(3)E_(3)N_(1)和S_(3)E_(4)N_(3)对草地分枝数的调控作用效果最好。3)与刈割收获干草(区内一年刈割3次)相比,模拟放牧降低了产草量,但提高了牧草营养价值,抑制了群落中紫花苜蓿比例的过快增长,能维持豆禾草种结构的稳定性。综上,S_(2)E_(3)N_(4)能使混播草地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最好,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草地生物量为15173.41 kg∙hm^(−2),粗蛋白含量为13.92%,相对饲用价值为156.93),是适宜此类混播草地放牧利用与施肥管理的参考指标,可在河西走廊等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施氮量 刈前高度 刈割强度 群落结构 生物量 牧草品质
下载PDF
西藏高寒区禾-豆混播对牧草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周娟娟 白玛嘎翁 +1 位作者 魏巍 德科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49,共7页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arvense)为材料,于2019年在拉萨墨竹工卡具开展单播、禾-豆混播种植方式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比较。通过分析种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在确保牧草生产...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饲用豌豆(Pisum arvense)为材料,于2019年在拉萨墨竹工卡具开展单播、禾-豆混播种植方式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比较。通过分析种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在确保牧草生产性能的同时,探讨禾-豆混播的土壤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燕麦+箭筈豌豆、燕麦+饲用豌豆混播比例为70%∶30%和50%∶50%时,干草产量最高,较单播燕麦分别提高11.8%和28.0%,较单播箭筈豌豆、饲用豌豆分别提高24.5%和17.4%。(2)单播箭筈豌豆、饲用豌豆的粗蛋白(CP)含量最高,分别达19.29%和15.74%,混播处理中CP含量随着燕麦播种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最高降幅分别达54.48%和57.12%;而中、酸性纤维则呈相反趋势。(3)单播燕麦土壤养分降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降低1.10 g·kg^(-1)、0.03 g·kg^(-1)、22.93 mg·kg^(-1)、3.27 mg·kg^(-1)和4.38 mg·kg^(-1)。而增加豆科植物的播种量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速效养分供给,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最高可提升4.5%、9.1%、3.6%和6.1%。综上,进行一年生禾-豆混播具有实现牧草增产和农田保育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牧草 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西藏高寒区
下载PDF
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对刈割高度与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辛有 曹文侠 +6 位作者 王小军 刘玉祯 高瑞 王世林 安海涛 邓秀霞 王文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9-110,共12页
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 刈割和施肥是豆禾混播草地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田间管理措施,合理的留茬高度和氮磷配施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为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和施肥模式对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在河西走廊地区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和长穗偃麦草1∶1∶1建植的第3年豆禾混播草地为试验对象,利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留茬高度为主区,设置5 cm(A_(1))、8 cm(A_(2))、11 cm(A_(3))3个留茬高度,施肥模式为副区,设置不施肥CK(B_(1))、单施磷肥:150 kg P_(2)O_(5)·hm^(-2)(B_(2))、低氮高磷:75 kg N·hm^(-2)+225 kg P_(2)O_(5)·hm^(-2)(B_(3))、氮磷平衡:150 kg N·hm^(-2)+150 kg P_(2)O_(5)·hm^(-2)(B_(4))、单施氮肥:150 kg N·hm^(-2)(B_5)、高氮低磷:225 kg N·hm^(-2)+75 kg P_(2)O_(5)·hm^(-2)(B_(6))6个施肥模式,在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初花期进行刈割,施肥方式为第1茬刈割后追施。结果表明:以A_(3)B_(3)(11 cm留茬高度和75 kg N·hm^(-2)+225 kg P_(2)O_(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高(19626 kg·hm^(-2));A_(2)B_(2)(8 cm留茬高度和150 kg P_(2)O_(5)·hm^(-2)的施肥模式)处理组合全年产量最低(14342 kg·hm^(-2))。提高留茬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紫花苜蓿整体品质,提高禾本科牧草整体品质。增施氮肥的同时减施磷肥可有效提高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施用量过高会使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下降,最合理的氮磷配施模式为150 kg N·hm^(-2)+150 kg P_(2)O_(5)·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的结果来看,适当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牧草营养品质。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各混播组分营养品质进行整体评价后得出:8 cm的留茬高度以及施150 kg N·hm^(-2)+150 kg P_(2)O_(5)·hm^(-2)的氮磷为适宜在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草地利用的留茬高度与施肥模式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留茬高度 氮磷配施 草地产量 营养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