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Carbonizing by Stir-Frying for Baked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Design 被引量:1
1
作者 Shihe LIN YANDong YI +2 位作者 Chuanqi HUANG Quanwei YANG Nancai YU 《Medicinal Plant》 CAS 2019年第5期50-52,共3页
[Objectives]To optimize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baked Rheum tanguticum carbon.[Methods]Firstly,the baking temperature and baking time were investigated by single factor,and the content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Objectives]To optimize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baked Rheum tanguticum carbon.[Methods]Firstly,the baking temperature and baking time were investigated by single factor,and the content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was determined by HPLC.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king effect were baking temperature,baking time and tablet specifications.The L 9(34)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the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R.tanguticum carbon.[Results]The optimum processing technique was as follows:small-sized tablets,controlled oven baking temperature at(210±2)℃,and baking time of 20 min.[Conclusions]The optimum processing technique of R.tanguticum carbon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Thus,this experiment can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processing method and quality control of R.tanguticum carb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UM tanguticum carbon Carbonizing by stir-frying BAKING method PROCESSING TECHNIQUE
下载PDF
Stir-Fry Chicken with Green Curry Suppresses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by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Murine Macrophages
2
作者 Somsri Charoenkiatkul Channarong Muangnoi +3 位作者 Pimjai Chingsuwanrote Phawachaya Praengamthanachoti Siriporn Tuntipopipat Saovaros Svasti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1年第7期770-779,共10页
Inflammatory mediators produced dur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everal chronic diseases. Although several dietary plants exhibite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y, their ... Inflammatory mediators produced dur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several chronic diseases. Although several dietary plants exhibite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y, their impacts as a whole food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ssess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an ethanol extract from a whole food namely “ready to eat stir-fry chicken with green curry” consisting of green curry paste, big egg plant, pea egg plant, red chili, kaffer lime and sweet basil as plant-based ingredients. The food extract at 55 - 220 μg/ml was incubated with RAW264.7 murine macrophage cells prior to stimula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LPS) for 24 h.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 cyclooxygenase-2 (COX-2),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and interleukine-6 (IL-6)] mRNA and protein were determined by RT-PCR, immunoblot and ELISA respectively. The modulation mechanism by the food extract was observed by measuring the phosphorylated form of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and inhibitor kappa B alpha (IκB-α). The ready to eat stir-fry chicken with green curry extrac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LPS-induced iNOS, COX-2, IL-6 and TNF-α gene expression in a dose-depend- ent manner without cytotoxicity. The suppressive effect was modulated partly by inhibiting phosphorylation of MAPKs and IκB-α.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ices and vegetables in a complex diet still possess strong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which warrant confirming such activities to ameliorate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associated chronic diseases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fry CHICKEN with Green CURRY ANTI-INFLAMMATION LIPOPOLYSACCHARIDE RAW264.7 Murine Macrophages
下载PDF
白术清炒过程中颜色变化与5-羟甲基糠醛的相关性分析及拐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宏贤 史可 +3 位作者 王春燕 李元红 康冰亚 陈天朝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目的:研究白术清炒过程中颜色变化与5-羟甲基糠醛(5-HMF)的相关性,并通过其炮制过程中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炮制拐点。方法:清炒法炮制白术,运用薄层扫描仪、MATLAB软件评估白术生品及炮制品的颜色值,测定氧化值,HPLC法测定5-HMF含量,SP... 目的:研究白术清炒过程中颜色变化与5-羟甲基糠醛(5-HMF)的相关性,并通过其炮制过程中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炮制拐点。方法:清炒法炮制白术,运用薄层扫描仪、MATLAB软件评估白术生品及炮制品的颜色值,测定氧化值,HPLC法测定5-HMF含量,SPSS21.0软件分析颜色与5-HMF含量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色调H与亮度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氧化值、5-HMF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饱和度S与亮度Ⅰ呈显著负相关,与氧化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亮度Ⅰ与氧化值、5-HMF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氧化值与5-H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5-HMF含量与颜色值的回归模型为Y_((5-HMF))=24.928-43.398X_((H)),R^(2)=0.908,拟合度高,模型有效。结论:白术清炒过程中其颜色与5-HMF含量显著相关,依据其颜色变化预测炮制过程中5-HMF的含量具有可行性,并且依据各指标动态变化可分析炮制拐点,为白术清炒过程中炮制程度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清炒法 颜色 5-羟甲基糠醛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影响及游离氨基酸呈味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浩 顾思远 +4 位作者 姜元华 周剑琴 唐英明 邓静 易宇文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0-68,85,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探寻不同煸炒温度对郫县豆瓣风味变化和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使用菜籽油在60,80,100,120,140℃煸炒豆瓣,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确定不同煸炒温度对豆瓣风味和关键化合物的影响,结合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对游离氨基酸呈味的影响。结果表明,煸炒温度在60,8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开始分解转化,煸炒温度在100,120,140℃时郫县豆瓣化合物大量聚集、浓缩为关键风味化合物。GC-IMS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单体或二聚体),醇类是郫县豆瓣的主要化合物(相对浓度为12.43%~36.89%);其中,2-乙基呋喃使煸炒后的豆瓣呈现焦香风味,1-戊烯-3-醇使豆瓣呈现果香,正戊醛、(E)-2-庚烯醛使豆瓣呈现刺激气味和油脂香气。TAV分析确定120℃为煸炒最佳温度,此时郫县豆瓣的滋味最佳,谷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44.38);当煸炒温度达到140℃时,缬氨酸的鲜味强度最高(TAV为18.21),豆瓣开始呈现苦味。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认郫县豆瓣的TAV与OAV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瓣 煸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化合物 游离氨基酸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麸炒薏苡仁中28种元素其风险评估
5
作者 郭愿生 左甜甜 +5 位作者 刘丽娜 魏锋 董喆 李静 金红宇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9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 建立麸炒薏苡仁中28种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中有害元素的风险进行评估,为麸炒薏苡仁的质量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15批麸炒薏苡仁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样品中的28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进行分... 目的 建立麸炒薏苡仁中28种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中有害元素的风险进行评估,为麸炒薏苡仁的质量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15批麸炒薏苡仁样品经微波消解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样品中的28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麸炒薏苡仁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麸炒薏苡仁中各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均小于3%;回收率81.2%~112.0%;其中钾(K)、镁(Mg)、钙(Ca)、铁(Fe)、锌(Zn)、锰(Mn)、铝(Al)、钠(Na)含量较高(>50 mg·kg^(-1)),铜(Cu)、硼(B)、镍(Ni)、钡(Ba)、锶(Sr)、钼(Mo)、铬(Cr)、钛(Ti)含量较低(1~5 mg·kg^(-1)),钒(V)、硒(Se)、钴(Co)、砷(As)、铅(Pb)、铍(Be)、镉(Cd)、银(Ag)、铊(Tl)、金(Au)、汞(Hg)、锑(Sb)为痕量元素(<1 mg·kg^(-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关于植物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限量标准,15批麸炒薏苡仁药材中Pb、Cd、As、Hg、Cu的合格率为100%。风险评估表明,15批麸炒薏苡仁中Pb、Cd、As、Hg、Cu的危害指数(HI)均小于1,表明风险可被接受。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多元素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结合风险评估技术,可为麸炒薏苡仁的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炒薏苡仁 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含量测定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基于HMGB1炎症通路的苍耳子砂炒减毒机制研究
6
作者 丁振涛 韩荣荣 +4 位作者 余彦彤 黄成 黄保生 朋汤义 韩燕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炎症通路对苍耳子砂炒减毒的机制进行研究,为其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正常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品组和砂炒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 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炎症通路对苍耳子砂炒减毒的机制进行研究,为其炮制减毒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正常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品组和砂炒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14 d,生品组和砂炒组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于第14 d给药后1 h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测定小鼠体质量和肝脏系数;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情况;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HMGB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RT-qPCR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中HMGB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给药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生品组和砂炒组血清中AST、ALT检测值升高(P<0.05),体质量降低(P<0.05),肝脏病理结构损伤,脏器指数增加(P<0.05);血清中HMGB1、IL-1β、IL-2和TNF-α水平较正常组均升高(P<0.01);但砂炒组较生品组的值低(P<0.01);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检测结果表明,给药组肝组织中HMGB1、TLR4和NF-κB的mRNA蛋白表达均较正常组升高(P<0.05),但生品组比砂炒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苍耳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砂炒后其毒性明显降低,减毒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TLR4/NF-κB炎症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子 砂炒法 肝毒性 HMGB1炎症通路 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CRITIC-AHP复合赋权法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蜜桑叶炒制工艺
7
作者 陈泽键 徐晓青 +1 位作者 韩燕全 朋汤义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0期48-55,共8页
目的优选蜜桑叶的炒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辅料用量为考察因素,以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水分为指标成分,采用CRITIC熵权法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成分的权重,以上述指标成分的综... 目的优选蜜桑叶的炒制工艺。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辅料用量为考察因素,以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水分为指标成分,采用CRITIC熵权法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成分的权重,以上述指标成分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蜜桑叶炒制工艺并验证。结果优选的炒制工艺为加25%辅料,170℃炒制10 min。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1.038,2.207,1.231,31.816,106.702 mg/g,水分平均含量为10.99%。综合评分的理论值为98.019分,实测值(97.585分)与之接近(RSD为0.843%)。结论优选出的蜜桑叶炒制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蜜桑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桑叶 炒制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CRITIC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扶元和中膏单味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8
作者 魏家艳 仲楠 +3 位作者 张国玉 熊继东 胡芳弟 李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扶元和中膏君药党参、麸炒白术等各单味药物及复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对扶元和中膏中各单味药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扶元和中膏君药党参、麸炒白术等各单味药物及复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对扶元和中膏中各单味药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FD-靶点-有效成分-扶元和中膏”网络,筛选出的交集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相关通路富集,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扶元和中膏14味药中有10味药具有改善FD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发挥作用;网络药理学共获得扶元和中膏有效成分149个,与FD相关靶点2641个,扶元和中膏与FD的交集靶点281个,PPI网络筛选获得前5个核心靶点,从构建的“FD-作用靶点-有效成分-扶元和中膏”网络筛选获得扶元和中膏前25个有效成分,对281个交集靶点的GO分析和KEGG分析表明,扶元和中膏可能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MAPK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2个主要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和3个关键靶点(AKT1、TNF、IL-6)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扶元和中膏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可能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NF、IL-6等关键靶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元和中膏 党参 麸炒白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下载PDF
清炒番石榴叶的炮制工艺研究
9
作者 邓仙梅 甘柯林 +1 位作者 唐铁鑫 曹娟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7期41-45,共5页
目的:优选清炒番石榴叶的炮制工艺,为该饮片的生产提供实验指导。方法:以外观性状、金丝桃苷含量、槲皮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投药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清炒番石榴叶质量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选清炒番石榴叶的最佳... 目的:优选清炒番石榴叶的炮制工艺,为该饮片的生产提供实验指导。方法:以外观性状、金丝桃苷含量、槲皮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投药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清炒番石榴叶质量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选清炒番石榴叶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影响样品中的金丝桃苷及槲皮素含量的因素大小排序为炒制时间>炒制温度>投药量,其中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结果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投药量的影响则不显著。优选出清炒番石榴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80℃清炒2 min,投药量为30 g。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清炒番石榴叶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生产清炒番石榴叶饮片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番石榴叶 炮制工艺 正交试验法 含量 性状
下载PDF
基于二段油炒的猪肉预制熟度及其复热品质特性变化
10
作者 叶柯 卢家维 +3 位作者 吴淼 李甜甜 夏杨毅 谭青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6期19-26,共8页
熟度是肉制品的熟化程度,肉制品常采用油炒烹饪至食用熟度,预制菜肴根据中心温度(40~85℃)进行不同熟度预制,食用前复热至安全食用熟度。本试验以猪里脊肉为原料,用1段油炒预制低、中、高3个熟度,然后2段油炒复热至食用熟度,分析不同熟... 熟度是肉制品的熟化程度,肉制品常采用油炒烹饪至食用熟度,预制菜肴根据中心温度(40~85℃)进行不同熟度预制,食用前复热至安全食用熟度。本试验以猪里脊肉为原料,用1段油炒预制低、中、高3个熟度,然后2段油炒复热至食用熟度,分析不同熟度的猪肉品质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1段油炒预制熟度增加,2段油炒复热后的猪肉出品率及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低熟度1段油炒预制经2段油炒复热后猪肉出品率与水分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84.18%和57.21%,L^(*)值逐渐减小、a^(*)值和b^(*)值逐渐增加,猪肉颜色发生褐变,剪切力值、硬度、咀嚼性总体增加,低熟度经2段油炒复热后硬度、咀嚼性最低(4 808.35 g、3 634.82)。表明低熟度1段油炒预制的猪肉经过2段油炒复热后有利于保留肉品多汁性、柔嫩口感和色泽等。电子鼻能有效区分猪肉熟度,1段油炒预制熟度越高脂肪氧化程度越深;微观结构发现高熟度1段油炒预制后再经2段油炒复热猪肉的肌纤维收缩空隙变大,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加大。因此,猪肉油炒预制宜采用低熟度油炒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炒 熟度 1段油炒预制 2段油炒复热 品质特性
下载PDF
炒制对燕麦粉风味特性及面团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王佩瑶 张美莉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277,共9页
研究炒制对燕麦粉的风味特性及面团特性的影响。燕麦粉按炒制程度分为生燕麦粉、半熟燕麦粉和熟燕麦粉。采用电子鼻测定其风味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判断不同处理方式的燕麦面团的风味特性,研究不同炒制程度以及和面水温度条件... 研究炒制对燕麦粉的风味特性及面团特性的影响。燕麦粉按炒制程度分为生燕麦粉、半熟燕麦粉和熟燕麦粉。采用电子鼻测定其风味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判断不同处理方式的燕麦面团的风味特性,研究不同炒制程度以及和面水温度条件下燕麦面团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炒制程度的增强,燕麦粉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升高(P<0.05),溶解度和膨胀度随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炒制后的燕麦粉的起始温度降至60.07℃,峰值温度和热焓值逐渐降低,且炒制未改变燕麦淀粉的晶型结构。扫描电镜图显示熟制燕麦粉的淀粉颗粒表面有更多的凹陷,随着和面水温度的升高,面团黏聚性增加。炒熟后的样品以及用100℃水和面的面团,其醛类物质及烷烃类芳香成分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炒熟的燕麦粉加工性能最优,面团风味和面团理化特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炒制程度 理化性质 风味特性 面团特性
下载PDF
炒制工艺对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剀舟 魏征 +3 位作者 王佳雅 栾霞 薛雅琳 段章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考虑油脂劣变、风险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炒制温度140℃和炒制时间15 min是较佳的油茶籽油炒制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风味最浓郁、清新、最具纯正茶油特征香气,辛辣味、坚果味、青草味、水果味是热榨油茶籽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炒制工艺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下载PDF
不同醋制方法对香附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谷彩花 陈卫 +4 位作者 牛丽梅 柴丹宁 张莉 信龙飞 张艳玲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了醋炙和醋蒸两种醋制方法对香附挥发油得率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不同样品中的挥发油,并计算各自的提取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样品中香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通过NIST 1... (目的)探讨了醋炙和醋蒸两种醋制方法对香附挥发油得率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不同样品中的挥发油,并计算各自的提取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样品中香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通过NIST 14谱库对质谱图进行相似性检索,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挥发油得率及相对百分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生品挥发油的提取率为1.18%,醋炙品8 h、16 h、24 h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1.15%、1.12%、1.08%,醋蒸品8 h、16 h、24 h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1.14%、1.03%、1.07%。从生品和醋制样品中共鉴别出34种化学成分,其中生品1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88.66%;醋炙品8 h、16 h、24 h分别为13种、22种、21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42%、93.24%、90.32%;醋蒸品8 h、16 h、24 h分别为17种、16种、20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86%、87.86%、95.35%,共有化学成分7种,均以香附烯酮为主成分。从综合评分来看,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67.07(醋蒸品24 h)>66.74(醋蒸品8 h)>65.60(醋炙品16 h)>65.04(醋炙品8 h)>63.55(醋炙品24 h)>62.42(生品)>61.81(醋蒸品16 h)。(结论)醋炙品和醋蒸品挥发油提取率较生品低,而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整体比生品高,综合评价醋蒸品24 h得分最高,可能由于醋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受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流失、化学结构与成分发生改变所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既要关注药材成分的性质又要根据需求进行选择合适的闷制时间和炮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醋炙制 醋蒸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猪肉油炒过程传质参数测定及其对烹饪过程控制的影响
14
作者 陈晓青 李静鹏 +4 位作者 余冰妍 夏旭 唐浩 闫勇 邓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8-297,共10页
为提升油炒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及准确度,揭示可控操作对烹饪过程参数的影响及关键过程参数对烹饪的影响。通过无量纲水分含量分析解法,测定了中式油炒猪里脊肉过程中的表面传质系数(surfac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h_(m))和有效水分... 为提升油炒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及准确度,揭示可控操作对烹饪过程参数的影响及关键过程参数对烹饪的影响。通过无量纲水分含量分析解法,测定了中式油炒猪里脊肉过程中的表面传质系数(surfac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h_(m))和有效水分扩散系数(effective moisture diffusion coefficient,D_(eff)),分析了预热油温及样品比表面积Ω对h_(m)及D_(eff)的影响;基于已构建的油炒热质传递数学模型、成熟值理论,对比了h_(m)和流体-颗粒表面传热系数(fluid-to-particle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hfp)对烹饪成熟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油炸过程类似研究的文献数据相比,该研究中hm值偏大在5.927×10^(−6)~2.481×10^(−5) m/s之间,D_(eff)在6.281×10^(−9)~4.148×10^(−8) m^(2)/s之间,D_(eff)活化能(Ea)在24.2~30.6 kJ/mol范围内;预热油温、比表面积Ω对h_(m)及D_(eff)有显著影响(P<0.05),预热油温越高h_(m)和D_(eff)越大,比表面积Ω和h_(m)越大,D_(eff)越小;h_(m)对烹饪成熟控制影响较小,而h_(fp)是烹饪成熟控制的关键过程参数。研究结果为油炒过程模拟提供了重要参数,为烹饪过程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烹饪 油炒 表面传质系数 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猪里脊肉
下载PDF
基于课程思政探讨中药炮制学教学设计——以麸炒枳壳为例
15
作者 杜洪志 陈志琳 +1 位作者 魏晴 李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0期17-20,共4页
以麸炒枳壳为例,根据中药炮制学学科特色,结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理念,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讨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建立具有中药炮制专业特点的育人体系,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预测、... 以麸炒枳壳为例,根据中药炮制学学科特色,结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理念,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讨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建立具有中药炮制专业特点的育人体系,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反思与改进等,以期为中药炮制学其他章节思政元素挖掘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 麸炒枳壳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下载PDF
糊辣椒加工装置设计
16
作者 包林利 马登秋 +3 位作者 叶振环 赵高 喻登攀 宋良友 《现代机械》 2024年第2期65-68,共4页
在现有对辣椒炒制和糊辣椒舂捣的研究中,存在着辣椒炒制温度及舂捣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炒制和舂捣集成一体的辣椒加工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得到了满足炒制温度和捣碎均匀的糊辣椒加工装置。本文利用电磁加热原... 在现有对辣椒炒制和糊辣椒舂捣的研究中,存在着辣椒炒制温度及舂捣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炒制和舂捣集成一体的辣椒加工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得到了满足炒制温度和捣碎均匀的糊辣椒加工装置。本文利用电磁加热原理对干辣椒进行翻炒加热,通过内部设置温度探头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滚筒翻炒辣椒装置内部设计有4叶绞片一体化炒制干辣椒机构,设计可360°旋转滚筒翻炒辣椒装置,可保证内部辣椒均匀受热以达到表面呈现焦糊状;利用凸轮机构原理,设计糊辣椒舂捣机构模型,实现糊辣椒的舂捣目的;利用ADAMS、ANSYS、ABAQUS等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仿真结果显示:电磁线圈加热能满足炒制干辣椒的温度需求;凸轮传递到筛网上的冲撞力足以达到捣碎糊辣椒的效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糊辣椒加工装置 炒制方式 舂捣方式 仿真分析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丽兰 陈祖明 袁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3-290,共8页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在炒制4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果香;在炒制5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焦香、木香和坚果香;郫县豆瓣酱的辛香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而减弱。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较好地分离,在不同炒制时间的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大,醛类和酯类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丁醛、异丁烯醛、2-甲基丙醛、戊醛、3-甲基丁醛、异丁酸异丁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由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34种标志性化合物;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香、木香和坚果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辛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炒制时间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不同炒制时间对燕麦粉理化特性及货架期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董锐 贺婷 +1 位作者 胡新中 李璐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6,共8页
为研究“三熟”工艺中炒制时间对燕麦粉的影响,燕麦籽粒经炒制0、10、20、30 min后分析其基本理化指标、燕麦粉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分子量及其货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燕麦粉相比,炒制热处理有助于燕麦胚乳和皮层分离,可以显著... 为研究“三熟”工艺中炒制时间对燕麦粉的影响,燕麦籽粒经炒制0、10、20、30 min后分析其基本理化指标、燕麦粉流变学特性、β-葡聚糖分子量及其货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燕麦粉相比,炒制热处理有助于燕麦胚乳和皮层分离,可以显著提高燕麦粉的出粉率。炒制热处理后,燕麦粉的脂肪酶活力和L*值显著降低;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热焓值、结晶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燕麦粉的糊化度增加;β-葡聚糖重均分子量降低,β-葡聚糖分子分布范围增加。在加速储藏期间,不同炒制时间的燕麦粉脂肪酸值随着储藏期间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对照燕麦粉的脂肪酸值变化的更快。根据Arrhenius动力学模型和统计学原理,预测到炒制30 min燕麦粉的货架期较长,在常温下(25℃)的货架期为22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制 燕麦粉 理化特性 Β-葡聚糖 货架期
下载PDF
苍术麸炒前后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含量变化研究
19
作者 昝珂 周颖 +5 位作者 陈翠玲 王莹 李耀磊 金红宇 左甜甜 马双成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建立苍术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s)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麸炒前后5个PAs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MS/MS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50 mm×2.1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体积比为11∶89),恒... 目的:建立苍术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s)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麸炒前后5个PAs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MS/MS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150 mm×2.1 mm,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体积比为11∶89),恒流洗脱,流速0.30 mL·min^(-1),进样体积1μL;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结果:3批苍术经过麸炒后,PAs总量从188.74~254.64μg·kg^(-1)下降到101.74~135.36μg·kg^(-1);野百合碱从25.35~52.18μg·kg^(-1)下降到23.25~37.41μg·kg^(-1);氮氧化野百合碱从25.12~40.22μg·kg^(-1)下降到6.98~18.23μg·kg^(-1);克氏千里光碱从11.64~36.25μg·kg^(-1)下降到3.64~12.85μg·kg^(-1);蓝蓟定从37.52~85.32μg·kg^(-1)下降到32.41~38.25μg·kg^(-1);氮氧化蓝蓟定从26.96~74.21μg·kg^(-1)下降到11.82~26.37μg·kg^(-1)。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苍术中PAs的测定。麸炒后PAs总量和单个含量均有降低,阐明了苍术麸炒解毒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麸炒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中药炮制炒法的历史沿革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立伟 姜宇懋 +2 位作者 李强 范逸品 于大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39-246,共8页
【目的】梳理中药炮制炒法的关键信息,为临床应用中药炒制品及其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的文献内容为线索,从历代炒制方法及特点、炒制目的、炒制工艺质量控制方法... 【目的】梳理中药炮制炒法的关键信息,为临床应用中药炒制品及其现代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的文献内容为线索,从历代炒制方法及特点、炒制目的、炒制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对炒法的历史沿革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炒法类似于汉代的“熬”法。唐代及以前多使用清炒法、固体辅料炒;宋代大规模使用液体辅料炒制,辅料种类较多;明清时期炒制理论得到系统总结并对炒炭存性提出反思,此时炒制品种多达300余种。烫制法流行于近代,属于炒法的革新,现行药典并未收载烫制法。炒制目的主要有炒以令干、炒以净制、炒以减毒、炒以改变药性、炒以制备矿物药、炒以入丸散剂等。炒制标准分为炒黄、炒焦、炒黑、炒炭等;炒制的古代工艺质量控制方法有隔纸炒、滴水炒及固体辅料控制。炒法的现代质量控制工艺及炒炭存性的程度还有待完善。【结论】对历代炒法炮制的演变情况的梳理,将有助于中药炒制法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 炒法 烫制法 固体辅料 炒制质量 炒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