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的探讨(附48例病例分析)
1
作者 林志霞 刘大城 周洋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7期299-300,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10例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40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10例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40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各18例,远处转移15例;增强分期准确性87.5%;介入治疗10例均延长寿命。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介入治疗是晚期胃癌患者延长生命较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层螺旋CT 诊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典Wnt信号通路与人类肿瘤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春艳 高宁 侯颖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7-452,共6页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深入研究,Wnt信号的研究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Wnt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途径,在控制胚胎发育,调节细胞生长、迁移、分化,调控正常组织重建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与众多人类肿瘤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的深入研究,Wnt信号的研究也受到了高度的关注.Wnt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途径,在控制胚胎发育,调节细胞生长、迁移、分化,调控正常组织重建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异常活化与众多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nt信号途径异常的核心是β-catenin在细胞内累积,并通过其下游途径引起特异靶基因的转录.本文着重介绍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了解该通路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 人类肿瘤 肿瘤药物治疗 临床诊断 早期干预
下载PDF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玉洁 时永全 《胃肠病学》 201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发病可能与CDH1、CTNNA1等基因突变有关。HDGC的内镜活检或术后病理多提示印戒细胞癌,可伴发胃外肿瘤(女性乳腺癌多见)。指南建议相关高危人群进行CDH1基因突变检测,多学科参与诊...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发病可能与CDH1、CTNNA1等基因突变有关。HDGC的内镜活检或术后病理多提示印戒细胞癌,可伴发胃外肿瘤(女性乳腺癌多见)。指南建议相关高危人群进行CDH1基因突变检测,多学科参与诊断和治疗评估。对致病性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应行预防性胃切除术。对于CDH1基因无突变或发生无明确意义突变的人群,则可考虑定期内镜监测。本文就HDGC的概念、遗传学特征、临床病理表现、基因筛查等内容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弥漫性胃癌 遗传 钙黏着糖蛋白类 CDHl基因 突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MRI与CT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潘海松 徐庆 邓凡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5期14-16,共3页
目的研究MRI与CT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选择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参照组采用CT对癌肿残留及复发情况进行检查,实验组应用MRI进行检... 目的研究MRI与CT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选择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2例。参照组采用CT对癌肿残留及复发情况进行检查,实验组应用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准确率和肿瘤包膜检出率。结果实验组对于良性、恶性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包膜检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的早期诊断应用MRI准确率和肿瘤包膜检出率更高,均优于CT检查,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介入治疗 肝癌 癌肿残留及复发 早期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残胃癌的早期诊治22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施松 孔群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 总结 2 2例临床资料 ,对比胃镜和钡餐对早期残胃癌的诊断价值 ,针对术中探查及采用的不同术式 ,观察其预后。结果 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 90 % ,而钡餐甚低 ,残胃联合脏器...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 总结 2 2例临床资料 ,对比胃镜和钡餐对早期残胃癌的诊断价值 ,针对术中探查及采用的不同术式 ,观察其预后。结果 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 90 % ,而钡餐甚低 ,残胃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胃术后 5年开始胃镜定期普查是残胃癌早期获诊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早期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姜永继 邱冬 +3 位作者 郑萍 安阳 王乔 秦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4期93-95,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且经病理学活检或MRI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灶直径、位置、碘油沉淀形式等特征。分析MSCT对病灶的检出率及...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评估肝癌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且经病理学活检或MRI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灶直径、位置、碘油沉淀形式等特征。分析MSCT对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结果50例患者进行TACE治疗共173次,手术均顺利完成。经病理共检出病灶71个,其中残留病灶48个,新发病灶23个;经MSCT检出70个,检出率为98.59%,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SCT诊断直径≥3cm、<3cm的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1.67%、97.87%;诊断供血动脉来源的准确性分别为92.86%、95.35%;诊断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分别为93.33%、97.56%;MSCT诊断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的准确性与病理诊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SCT显示碘油沉积类型中完全型、缺损型、稀疏型及新发病灶分别有12个、25个、14个、20个。结论MSCT检查可直观、全面显示肝癌病灶直径、供血动脉来源及门静脉癌栓,对评估介入治疗效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肝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残胃癌7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嵇成祥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残胃癌临床资料。针对术中探查,采用不同的术式。结果: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15a,残胃癌发生率逐年增高,毕Ⅱ式多于毕Ⅰ式。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90%,残胃联合...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残胃癌临床资料。针对术中探查,采用不同的术式。结果: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15a,残胃癌发生率逐年增高,毕Ⅱ式多于毕Ⅰ式。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90%,残胃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胃良性病变术后10~15a开始胃镜定镜普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残胃联合脏器切除及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应为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胃癌 诊断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翔 刘良进 +2 位作者 吴良龙 汤珩 毕俊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6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以DSA检查...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6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经DSA检查后结果显示,13例患者肝动脉起源走形及解剖存在变异(3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和腹腔动脉肿瘤出现了闭塞),49例患者影像结果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18例肝动脉期分流,31例为肿瘤染色);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符合率高达100.00%。结论临床上对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时,采用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辅助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肝脏兼容 血管造影 肝癌 介入治疗 肝动脉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检查
下载PDF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
9
作者 陈亚婷 李红英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0期157-158,161,共3页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肿瘤科及普外科收治的行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影像诊断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为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进...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肿瘤科及普外科收治的行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影像诊断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为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分析血管造影和螺旋CT诊断结果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诊断后,共有52例患者检查出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其中,单纯螺旋CT诊断出17例,单纯血管造影诊断出15例,螺旋CT和血管造影共同诊断为阳性的有20例。血管造影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血管造存在着明显的肿瘤染色,且门静脉期密度较低;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的主灶周围为斑点状强化灶。主灶直径>3 cm患者的病灶周围微小病灶检出率为44.00%,明显高于主灶直径≤3 cm患者的2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癌患者的ALT、TBIL及AFP及白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广泛存在,因此在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加强术前诊断,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治疗提供参考。介入治疗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影像诊断 介入治疗 微小病灶
下载PDF
分析CT与MRI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中的早期诊断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聪辉 陈冠峰 +2 位作者 林文集 姚加堤 刘育煌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4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CT与MRI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中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04个病灶,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2~6个月来院复查,进行CT与MR... 目的:探讨分析CT与MRI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中的早期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04个病灶,均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2~6个月来院复查,进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为对照组,MRI检查为观察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肿瘤病灶情况、肿瘤包膜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的灵敏度95.24%(60/63)、特异度95.12%(39/41)、准确度95.19%(99/104),对照组诊断的灵敏度79.37%(50/63)、特异度73.17%(30/41)、准确度76.92%(8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内病灶阳性40例(38.46%)、肝外病灶阳性20例(19.23%)、肝内病灶个数(2.71±0.68)个、肝外病灶个数(2.02±0.57)个,均高于对照组的35例(33.65%)、15例(14.42%)、(2.03±0.70)个、(1.65±0.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出有明显肿瘤包膜病灶20.97%(13/62),对照组有明显肿瘤包膜病灶24.59%(15/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介入治疗肝癌后癌肿残留及复发中的早期诊断效果更好,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高,能准确显示肝内外病灶情况,观察有无肿瘤包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癌肿残留及复发 CT MRI 早期诊断
下载PDF
血清CD163、AFU、miR202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玉珏 彭冲 +3 位作者 李玉杰 刘明军 王思奎 孙桂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2期2363-2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CD163、α-L-岩藻糖苷酶(AFU)、微小核糖核酸202(miR202)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同期选择本院... 目的:探讨血清CD163、α-L-岩藻糖苷酶(AFU)、微小核糖核酸202(miR202)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同期选择本院收治的94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13例纳入健康对照组。对比三组血清CD163、AFU、miR202,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CD163、AFU、miR202。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CD163、AFU高于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2低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疾病对照组血清CD163、AFU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iR202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CD163、AFU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2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好转组血清CD163、AFU水平均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2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转组血清CD163、AFU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miR202高于治疗前(P<0.05),无效组治疗前后血清CD163、AFU、miR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D163、AFU、miR202能够辅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又可为TACE的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诊断 介入治疗 CD1663 Α-L-岩藻糖苷酶 miR202
原文传递
分析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联合CT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有效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哲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第9期76-77,共2页
目的:研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联合CT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介入治疗,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占60例,观... 目的:研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联合CT扫描与核磁共振诊断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介入治疗,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占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测方式,对照组患者接受CT扫描,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在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过程中的诊断效果,继而探究CT诊断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介入治疗后,观察组肿瘤病灶查出率为7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效果显著,准确率高于CT扫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疾病诊断 预后评估 CT扫描 核磁共振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