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ncient Charm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Mausoleum Stone Carvings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6年第1期28-29,共2页
IN the Qthe field to the south-east of Naning there Squat several stone aniInals. These sfoneanimal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420-557 A.D.) tombs are treasurs ofart emforying the cfor Of Naningcapital of sin dynastieS.
关键词 the Ancient Charm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Mausoleum stone carvings
下载PDF
Stamps of New China:Stone Carvings of the Han Dynasty
2
《China Today》 1999年第9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MSG Stamps of New China:stone carvings of the Han Dynasty
下载PDF
Bible Depicted in 2,000-year-old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s
3
《China Today》 2002年第10期7-7,共1页
Wang Weifan is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and a Christian theology education professor. H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several Eastern Han Dynasty museum exhibits in the Jiangsu Xu... Wang Weifan is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China Christian Council, and a Christian theology education professor. H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several Eastern Han Dynasty museum exhibits in the Jiangsu Xuzhou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 Museum include depictions of the bible and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le Depicted in 2 000-year-old Han Dynasty stone carvings
下载PDF
佛教中国化视域下大足宝顶山石刻大小佛湾密教造像研究
4
作者 党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 重庆大足石刻宝顶石窟大佛湾第21、22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之密教造像别具特色,是佛教传入巴蜀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相互糅合的产物,大佛湾第22号龛应是将瑜伽密教金刚界曼荼罗部分神祇和宋代流行于巴蜀地区突出秽迹金刚法的瑜伽教相结合,大佛湾第21号龛与小佛湾第9号窟都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有密切关联,小佛湾第9号窟是南宋时期密教高僧赵智凤用来修习瑜伽密法的观想窟,其窟内外造像除与金刚界大曼荼罗高度相似外,又融合“柳本尊十炼”等诸尊像,是巴蜀地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在佛教中国化的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顶山石刻 佛教中国化 金刚界曼荼罗神祇 宋代瑜伽教
下载PDF
南宋临安大石佛院园林复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单怡辰 沈实现 +1 位作者 晋亚日 汪笑雪 《园林》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南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寺庙建筑形式。在详细考据有关大石佛院的文献古籍和历史绘画的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沿革,并从周边环境、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园林活动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将大石佛寺分为大石佛院、十三间楼和兜率寺三个部分,并结合《西湖清趣图》进行寺庙内外的复原想象,还原南宋时期大石佛院的园林盛景。大石佛院的复原研究为山地寺庙园林的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南宋西湖园林研究的后续展开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园林 大石佛寺 寺庙园林 园林复原 山地园林 西湖园林
下载PDF
重庆荣昌刘家庙新见南宋十圣观音窟初考
6
作者 邓新航 龙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
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 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一带的十圣观音造像,不仅是宋代昌州地区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观音群像,而且也是五代以来观音信仰加剧中国化、民间化、区域化和世俗化的鲜活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荣昌 刘家庙石窟 南宋时期 十圣观音 大足石刻
下载PDF
常任侠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论略
7
作者 吴衍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壁画 发展演变 汉唐时代 敦煌美术史 常任侠
下载PDF
汉画像石的时空体现
8
作者 刘光继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造型艺术 汉画像石 中国传统文化 老庄 时空体现
下载PDF
从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墓石椁羽人像看南北朝文化融合问题
9
作者 张伟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2,87,共7页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绘画技法也是北朝风格,但羽人画像所蕴含的寓意则与南朝其他墓中的羽人题材相同,是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流交往融合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德祖 石椁 羽人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明中都石刻的整理归类
10
作者 王晔 郑艺鸿 +1 位作者 肖晴 赵蕊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81-184,共4页
明中都石刻现存六百余件,是中国建筑雕刻艺术的巅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明中都石刻多散落在凤阳县内,且多已消失、残损,严重影响了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面对如此数量庞大且类型繁多的石刻,传统的手工整理分类... 明中都石刻现存六百余件,是中国建筑雕刻艺术的巅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明中都石刻多散落在凤阳县内,且多已消失、残损,严重影响了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面对如此数量庞大且类型繁多的石刻,传统的手工整理分类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石刻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归类分析、建立特征库等步骤实现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为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精准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明中都石刻 图案归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辽“大安七年”刻石再考释
11
作者 郭奥奥 李秀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3-16,共4页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出土一块辽代石碑(残),因碑文书有“大安七年岁次辛”字样,学者多称之为辽“大安七年”刻石。石刻对辽金泰州地理考证、辽代官职解读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关于碑文的解读观点基本一致,但经过实地踏访与资料比... 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出土一块辽代石碑(残),因碑文书有“大安七年岁次辛”字样,学者多称之为辽“大安七年”刻石。石刻对辽金泰州地理考证、辽代官职解读等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关于碑文的解读观点基本一致,但经过实地踏访与资料比对,又发现如刻文存在简繁同体、同字异解及古塔断代等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大安七年”刻石 塔子城 六面实心密檐攒尖砖塔
下载PDF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的形态现象及其成因考析
12
作者 周广超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4,共8页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在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依内容划分为动物、植物花卉、几何三大类别基础之上,发现石雕刻纹饰尺寸失调、形制随意的形态现象。进而梳释出造成此现象的三重历史成因:由...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在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依内容划分为动物、植物花卉、几何三大类别基础之上,发现石雕刻纹饰尺寸失调、形制随意的形态现象。进而梳释出造成此现象的三重历史成因:由武官为主的官员和“本土”“海外”户籍的普通匠人共同组成的复杂工匠群体;就地开采石材的质地、肌理所造成的视觉形态;工匠劳役繁重导致心理情绪的宣泄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都 石雕刻纹饰 形态现象 历史成因
下载PDF
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5
13
作者 霍巍 罗进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9,共9页
岷江上游曾在本世纪 30年代发现过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中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岷江上游新出土的另一尊南朝佛教造像 ,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岷江上游与南朝的陆路交通 。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南朝 佛教 石刻造像 四川 考古研究 交通
下载PDF
汉碑的形制与谶纬思想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海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1,共7页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汉碑是我国传统金石学的最重要研究对象,自东汉中期开始出现,到东汉后期的桓、灵时期大肆流行。谶纬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思潮,盛行于西汉晚期的哀帝、平帝时期和新莽时期,泛滥于整个东汉时期,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汉碑的形制并非受到西亚、北非文化的影响,而是来自汉代流行的谶纬思想,谶纬书籍中作为祥瑞大量出现的圭是汉碑形制的直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碑 汉碑形制 谶纬思想
下载PDF
也论汉代壁画和画像中的鱼车出行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2,共6页
汉代壁画和画像中的鱼车出行出现于昆仑和西王母、天界星空、神兽出行及风雨雷电诸神几种场景中。其中有些应该是河伯的表现,而无论其是否全部是河伯,都是升仙愿望的反映。当时人认为河出昆仑,关于河伯的神话传说中也多与昆仑有关。此... 汉代壁画和画像中的鱼车出行出现于昆仑和西王母、天界星空、神兽出行及风雨雷电诸神几种场景中。其中有些应该是河伯的表现,而无论其是否全部是河伯,都是升仙愿望的反映。当时人认为河出昆仑,关于河伯的神话传说中也多与昆仑有关。此类图像表现了墓主希望得到河伯的帮助或能像河伯一样,乘驾鱼车,循河而上,达到昆仑并升天成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壁画和画像石 鱼车 昆仑 升仙
下载PDF
从汉画像石看两汉牛耕技术的进步——兼论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牛耕问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义斌 徐华瑞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73,共7页
两汉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牛耕的推广及牛耕技术的进步,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牛耕技术进步的具体形态学术界尚有不少分歧。我们可以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画像石牛耕图为基本依据,系统考察汉代牛耕技术所涉及的犁铧、耕... 两汉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牛耕的推广及牛耕技术的进步,但是对于这一时期的牛耕技术进步的具体形态学术界尚有不少分歧。我们可以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画像石牛耕图为基本依据,系统考察汉代牛耕技术所涉及的犁铧、耕牛、耕作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形态因素,探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因。西汉时期南方地区尚未出现牛耕,直至东汉中期以后南方地区的牛耕才得到普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画像石 牛耕图 牛耕技术
下载PDF
唐鸿胪井刻石题铭及渤海国初期国号考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禹浪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原在旅顺的唐崔忻刻石是大祚荣所创立的渤海地方政权自称为“”的最重要的实物证据,“震国”则为早期的他称,而“渤海”则是唐朝中央与大祚荣地方政权后来都能接受的正式称号。
关键词 刻石 自称 他称 渤海
下载PDF
汉画风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天伟 《古代文明》 CSSCI 2008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风伯 箕星 飞廉 升仙功能
下载PDF
《通湖山摩崖石刻》与南、北匈奴关系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利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131,共7页
《通湖山摩崖石刻》因字迹漫漶不清,其年代和性质一直争议不决,对照文献,可以排除其为纪念"东汉王朝与南匈奴联合攻打北匈奴的历史事件"或纪念"公元107-117年间以逢侯为首的北匈奴与西域诸国共同寇边引发的汉匈之战或公... 《通湖山摩崖石刻》因字迹漫漶不清,其年代和性质一直争议不决,对照文献,可以排除其为纪念"东汉王朝与南匈奴联合攻打北匈奴的历史事件"或纪念"公元107-117年间以逢侯为首的北匈奴与西域诸国共同寇边引发的汉匈之战或公元134-151年东汉攻伐北匈奴的战争"的可能性,此碑无论为纪念军事胜利还是整修边防设施,均与北匈奴无关,而更可能是永初四年东汉政府调遣西北驻军平定南匈奴叛乱后,为纪念此次军事胜利而刊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湖山 摩崖石刻 南匈奴 北匈奴
下载PDF
从福兴堂石雕装饰看闽南传统民居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 被引量:9
20
作者 郑慧铭 《南方建筑》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闽南传统建筑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基础上,吸收闽南文化,尤其在石雕装饰上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明清至民国期间的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石雕,在建筑的塌寿、面墙、石柱和门窗等部位加以雕饰,寓意吉祥内涵。文章以闽南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代... 闽南传统建筑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基础上,吸收闽南文化,尤其在石雕装饰上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明清至民国期间的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石雕,在建筑的塌寿、面墙、石柱和门窗等部位加以雕饰,寓意吉祥内涵。文章以闽南传统民居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福兴堂为例,从其石雕装饰部位特征、价值观念和文化影响加以深入的阐述。福兴堂的石雕装饰具有宝贵的艺术文化价值,反映闽南传统民居追求工艺的精巧、丰富的装饰内容和富贵吉祥等价值观念。石雕承袭民族传统凸显地域特色,兼蓄海外文化影响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传统民居 石雕装饰 审美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