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ng Dynasty Stone Tablet Found In Border Town of Gyilung
1
作者 HORWEI 《China's Tibet》 1999年第1期41-43,共3页
DEDITOR’SNOTE: Recently a group of Chinese archaeologists were sent to Gyilung, a tOWn situated on the Sino-Nepslese border. The findings with which they returned have shocked the world.
关键词 in tang dynasty stone Tablet Found in Border Town of Gyilung
下载PDF
汉唐文脉下的“古代和田艺术模式”考析
2
作者 王晓玲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大夏美术造型样式沿丝绸之路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形成古代和田派艺术模式,这种艺术样式在尼雅、达玛沟、约特干等遗址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丝绸之路使得汉唐文脉下的造型艺术体系得以确立,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从视觉图式扩展至风俗礼仪的... 大夏美术造型样式沿丝绸之路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形成古代和田派艺术模式,这种艺术样式在尼雅、达玛沟、约特干等遗址中都有着生动的体现。丝绸之路使得汉唐文脉下的造型艺术体系得以确立,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从视觉图式扩展至风俗礼仪的各个环节之中。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和田的布扎克彩棺,棺上面绘制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反映出西域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文化交流。和田木雕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及雕刻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镂雕、平雕等技法被广泛应用,作品中渗透了现实气息,造型上趋向真实,并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强化装饰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汉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文脉 塔里木盆地 大夏美术 布扎克彩棺 和田木雕
下载PDF
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身份研究——以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为中心
3
作者 王雪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9,I0001,共7页
本文通过梳理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的服装制式和风格,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创作年代定为开元中期。至于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中仕女的身份问题,通过对初唐至盛唐时期“宫人”身份复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椁屏风线刻女性形象的表现... 本文通过梳理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仕女的服装制式和风格,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椁壁线刻创作年代定为开元中期。至于唐代石椁屏风线刻中仕女的身份问题,通过对初唐至盛唐时期“宫人”身份复杂性的分析可以发现,石椁屏风线刻女性形象的表现,从死后侍奉转化为宫廷生活,这种变化依托于世俗政权的更迭与宫廷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石椁 屏风 仕女画 宫廷生活
下载PDF
唐《景俊石函》考
4
作者 杨兵 高歌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1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唐《景俊石函》基本信息的辨识,探讨了石函供奉舍利子的缘由,明确了此次供奉是由天宝五载五月的日蚀天象而引发,以达到祛灾避难、增强皇权、保家护国的目的。
关键词 唐《景俊石函》 唐玄宗 舍利子 日蚀
下载PDF
陕西清涧桑树坪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5
作者 闫宏东(摄影) 申宝发(绘图) +1 位作者 何家欢(绘图/摄影) 郝志国(摄影/执笔)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9,共17页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对榆林市清涧县桑树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1座,墓葬年代大致为西汉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应属于平民墓葬。其葬俗葬制、随葬器物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这批墓葬为探讨陕北地... 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对榆林市清涧县桑树坪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1座,墓葬年代大致为西汉时期,延续时间较长,应属于平民墓葬。其葬俗葬制、随葬器物等方面体现出一定地域特色。这批墓葬为探讨陕北地区西汉时期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清涧 西汉 木椁墓 石室墓
下载PDF
从北魏毛德祖妻张智朗墓石椁羽人像看南北朝文化融合问题
6
作者 张伟艺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2,87,共7页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 羽人题材源于上古先民对鸟的崇拜,自商代起,人们受“升天”思想的影响,羽人形象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已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常见于墓葬壁画中。张智朗墓石椁门上的羽人画像,绘制得极为生动精美,尽管它出土于北魏都城平城地区,绘画技法也是北朝风格,但羽人画像所蕴含的寓意则与南朝其他墓中的羽人题材相同,是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交流交往融合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德祖 石椁 羽人
下载PDF
常任侠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论略
7
作者 吴衍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 常任侠的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敦煌佛教美术研究、中印佛教美术交流及其影响研究两个方面。常任侠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与研究,揭示其演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既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又强调了汉唐时期本土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融合、改造。他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壁画 发展演变 汉唐时代 敦煌美术史 常任侠
下载PDF
唐杨会墓石棺彩绘颜料的分析研究
8
作者 康卫东 张尚欣 付倩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2,共9页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 为了科学认知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唐杨会墓彩绘颜料,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对杨会墓石棺上的有代表性的六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绿色为石绿,白色为铅白、黑色为炭黑、褐色为铅丹与密陀僧的混合颜料,红色为朱砂,粉色为铅丹与铅白的混合颜料,含铅颜料保存良好,未发现变色情况。本研究将为相关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杨会墓 石棺 彩绘颜料 分析
下载PDF
常任侠与中国敦煌美术史研究
9
作者 吴衍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8-115,共8页
常任侠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体现为敦煌佛教美术研究和中印佛教美术交流与影响研究。他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时代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研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和规律,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 常任侠的敦煌美术史研究体现为敦煌佛教美术研究和中印佛教美术交流与影响研究。他立足于唯物史观和美术史的宏阔视野,采用艺术考古研究方法,对汉唐时代石刻壁画艺术进行考察研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和规律,肯定了印度佛教文化对汉唐石刻壁画艺术的影响,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而具有的中国民族风格。他的相关研究,作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敦煌美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和学科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壁画 发展演变 汉唐时代 敦煌美术史 常任侠
下载PDF
《唐皇帝皇后供奉经幢》新考
10
作者 单晓涵 《河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4-61,共8页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有《唐皇帝皇后供奉经幢》石刻一方,其供养人衣着具有典型唐代贵族服饰特征,尤其帝后画像与《旧唐书·舆服志》所记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图像史学价值。关于供养人身份,推测应为山东淄州士族,为家族祈福之故供...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有《唐皇帝皇后供奉经幢》石刻一方,其供养人衣着具有典型唐代贵族服饰特征,尤其帝后画像与《旧唐书·舆服志》所记基本吻合,具有较高的图像史学价值。关于供养人身份,推测应为山东淄州士族,为家族祈福之故供奉佛教经幢,并刻帝后礼佛形象以附会。根据供养人画像的风格与艺术特征,可得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民众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石刻画像的分析研究,对研究唐代社会的服饰文化及时代特征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幢 宫廷服饰 唐代官制 供养人
下载PDF
户县麦饭石在唐三彩釉料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尉和 刘开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9-621,共3页
以陕西户县麦饭石作为添加剂,选择不同掺量分别加入传统唐三彩釉料中,制作了4组釉料试样,在4个不同温度下烧制。结果显示,麦饭石的最佳添量为10%,最佳烧成温度为950℃。添加麦饭石使唐三彩釉中减少了红丹(PbO)的用量,降低了铅对制品和... 以陕西户县麦饭石作为添加剂,选择不同掺量分别加入传统唐三彩釉料中,制作了4组釉料试样,在4个不同温度下烧制。结果显示,麦饭石的最佳添量为10%,最佳烧成温度为950℃。添加麦饭石使唐三彩釉中减少了红丹(PbO)的用量,降低了铅对制品和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釉面硬度增大,增加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唐三彩釉的价值,为户县麦饭石拓宽了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县麦饭石 唐三彩釉料 添加剂 配方
下载PDF
唐鸿胪井刻石题铭及渤海国初期国号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禹浪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原在旅顺的唐崔忻刻石是大祚荣所创立的渤海地方政权自称为“”的最重要的实物证据,“震国”则为早期的他称,而“渤海”则是唐朝中央与大祚荣地方政权后来都能接受的正式称号。
关键词 刻石 自称 他称 渤海
下载PDF
再论唐代前期“六胡州”治城位置——与王乃昂、黄银洲、何彤慧三同志商榷 被引量:2
13
作者 艾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2,共8页
针对唐前期"六胡州"及其后继管理机构治城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学术认识的分歧,有必要再次进行学术讨论。透过对《定位问题》所举论据的剖析,可以看出窨子梁出土的唐人墓志及其他资料并无法证明唐前期鲁州城即今兴武营故城,与... 针对唐前期"六胡州"及其后继管理机构治城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学术认识的分歧,有必要再次进行学术讨论。透过对《定位问题》所举论据的剖析,可以看出窨子梁出土的唐人墓志及其他资料并无法证明唐前期鲁州城即今兴武营故城,与"六胡州"相关城址的"考定"纯属画蛇添足,对什贲故城、兰池都督府城的推断也是误判。因目前关于唐前期"六胡州"治城的证据欠缺,其治城位置研究尚无定论,仍需同行继续向前推进。剖析相关论文出现诸多舛误的根源乃在于失当的研究方法、浮躁的学风。学术界须提倡审慎严谨、求真求实、淡泊名利、稳步推进的健康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前期 “六胡州”治城 迁窆 学术风气
下载PDF
朝鲜半岛现存金石碑志与古代中韩交往——以唐与新罗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53,共7页
现存朝鲜半岛和唐朝关联的金石碑志共有233篇。金石碑志可验证、补充《旧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文献记载的缺失,有助于对入唐新罗僧侣关联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唐与朝鲜半岛关系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翔实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 朝鲜半岛 金石碑志 唐与新罗关系 古代中韩交往
下载PDF
隋唐石刻篆文与汉字的当代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齐元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篆文在隋唐作为装饰字体,与先秦及秦代篆文作为社会应用字体的写法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些篆文受到后代字体的影响,表现出当代化的特点。从历史传承字和后代新出字两个方面分析篆文当代化在书写和结构两方面的表现有两种类型:字体的当... 篆文在隋唐作为装饰字体,与先秦及秦代篆文作为社会应用字体的写法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些篆文受到后代字体的影响,表现出当代化的特点。从历史传承字和后代新出字两个方面分析篆文当代化在书写和结构两方面的表现有两种类型:字体的当代化和字用的当代化。字形当代化的研究,对考察汉字发展现象、探求文献字词关系都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石刻 汉字字体 篆文 字用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尚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2,共5页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多曾求取善拓,备校众本,在四裔民族史研究、李唐祖籍及氏族研究、唐代政治史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诸方面,均曾依凭石刻文献,取得可观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唐史研究 石刻文献利用 四裔民族史研究
下载PDF
陕西关中民间桩柱石雕的生成时代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鼎 王金志 姚志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17-121,共5页
考诸题记、文献及风格,目前俗称为拴马桩的陕西关中民间桩柱石雕的生成时代,多被等同于石质拴马桩的兴起时间并形成诸如明清、元代以降及宋至晚清等诸多观点;而经由现象学的分析发现,当前被视为拴马桩之别称的望桩与其说是流行观念中所... 考诸题记、文献及风格,目前俗称为拴马桩的陕西关中民间桩柱石雕的生成时代,多被等同于石质拴马桩的兴起时间并形成诸如明清、元代以降及宋至晚清等诸多观点;而经由现象学的分析发现,当前被视为拴马桩之别称的望桩与其说是流行观念中所俗称的拴马桩,毋宁说就是关中民间桩柱石雕的原初称谓望桩亦即民间望柱或表、碣;循此作为原名为望桩的关中桩柱石雕的兴起时代实为望柱的生成时间实即兴于汉唐而非宋元;这为重新认识其造物思想等研究提供了某种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柱石雕 拴马桩和望桩 原名与俗称 现象学 汉唐与宋元
下载PDF
汉代墓室艺术品反映的汉代农耕文明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32-136,共5页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 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砖石和陶明器,是汉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产物,具有特定的艺术功能,也是汉代艺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浙江、云南、内蒙等地。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农业题材的有农业技术、农具改良、普及牛耕、水利灌溉、粮食加工、畜牧和养殖等。为我们研究和了解汉代艺术风格特点和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提供了直观和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墓室艺术品 壁画 画像砖石 陶明器 农业生产
下载PDF
新见石刻画像《唐僧师徒取经归程图》辨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铁鹰 吴明忠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29-31,共3页
悄然现身的《唐僧师徒取经归程图》虽然缺失了确凿的年代证据,但仍可判为金代石刻画像,它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幅四人一马取经图,对于《西游记》成书研究有重要意义。判其为金代画像的证据:一是山西金元《礼节传簿》中的队戏《唐僧西天取... 悄然现身的《唐僧师徒取经归程图》虽然缺失了确凿的年代证据,但仍可判为金代石刻画像,它是现在所见最早的一幅四人一马取经图,对于《西游记》成书研究有重要意义。判其为金代画像的证据:一是山西金元《礼节传簿》中的队戏《唐僧西天取经》和元代磁枕取经图证明,四人一马取经图在元代之前已经产生;二是该图表现的是明确的归程故事,以白马驮经为主要特征,至元代白马的功能已开始向骑乘转化,因此它无疑为早期作品;三是孙悟空头戴的"东坡巾"盛行在宋金,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元代变异汉服,已经少有这种巾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僧师徒取经归程图》 《西游记》成书研究 金代石刻画像
下载PDF
隋唐五代碑志楷书书写、构形状况论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齐元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碑志文字代表着一个时代正统文字的使用状况,对碑志文字的研究可以更多地了解汉字发展主流的脉络。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期,也是楷书的成熟期,其碑志文字从书写到构形是较为规范的,同时也不乏变化,这种状况既有语... 碑志文字代表着一个时代正统文字的使用状况,对碑志文字的研究可以更多地了解汉字发展主流的脉络。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时期,也是楷书的成熟期,其碑志文字从书写到构形是较为规范的,同时也不乏变化,这种状况既有语言文字内部系统的原因,也与当时的各项文化背景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形 语言文字 汉字 书写 文化背景 隋唐五代 楷书 文化繁荣 碑志文 正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