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鱼由螫伤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克凌 刘晓萍 +3 位作者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23,共5页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南海海域为6 ‰~8 ‰。用光、电镜方法对该棘毒鱼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鱼由毒腺粗提物肌肉注射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的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流行病学 毒腺结构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鲉背鳍棘毒腺中Ⅰ、Ⅱ型毒腺细胞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3 位作者 张克凌 王海青 方丽华 侯颖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1-226,共6页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Ⅰ型细胞 Ⅱ型细胞 棘毒鱼 职业
下载PDF
日本鬼鲉蜇伤与P物质和生长抑素的关系及其粗毒对免疫细胞活性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克凌 刘晓萍 +4 位作者 杜卫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8-383,共6页
1997年 6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附近海域收集日本鬼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了注射毒腺粗提物大鼠局部肌肉组织、血浆、脊髓、延髓、中脑、下丘脑及免疫器官内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 ;用MTT法检测了毒腺粗提物在整体和离体条件下... 1997年 6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附近海域收集日本鬼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了注射毒腺粗提物大鼠局部肌肉组织、血浆、脊髓、延髓、中脑、下丘脑及免疫器官内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 ;用MTT法检测了毒腺粗提物在整体和离体条件下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生化方法检测了毒腺组织中透明质酸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 ,实验组大鼠局部肌肉及延髓、中脑、胸腺和脾脏中P物质含量增加 ,而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下降。生长抑素在中脑、延髓、脊髓、胸腺中显著增高。毒腺粗提物对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日本鬼蜇伤造成局部症状及其伴随的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全身症状和继发感染可能与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粗毒 P物质 生长抑素 免疫细胞 中毒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鲉棘毒液对螫伤大鼠局部组织结构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萍 张克凌 于业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于1996—1997年春、秋渔汛季节,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鲉,分离毒腺,提取毒腺粗提液,对大鼠后肢进行肌肉注射,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和检测局部皮肤和肌肉的组织结构改变、注射局部肌细胞内的... 于1996—1997年春、秋渔汛季节,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鲉,分离毒腺,提取毒腺粗提液,对大鼠后肢进行肌肉注射,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和检测局部皮肤和肌肉的组织结构改变、注射局部肌细胞内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神经肌肉连接处的已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以及神经肽──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毒腺粗提液局部注射可造成大鼠肢体麻痹;局部皮肤和肌肉组织明显肿胀,肌细胞有损伤,其内SDH活性显著降低,肌细胞及其间质水肿、血管扩张、伴有出血现象;神经肌肉连接处AchE活性显著增强;局部肌肉组织中P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而生长抑素含量显著降低。提示毒棘螫伤造成的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与P物质有关,造成肢体麻痹可能与肌细胞损伤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分解过程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鲷 乙酰胆碱酯酶 P物质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17例石头鱼毒鳍刺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建华 叶志强 +3 位作者 邢帮荣 孔庆磊 陈郁鲜 邓宇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688-689,共2页
目的探讨石头鱼毒鳍刺伤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本科自2004-2007年收治的17例石头鱼毒鳍刺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在给予热水浸泡的8例石头鱼毒鳍刺伤中,4例(50%)疼痛得到明显缓解。11例给予局部麻醉的病例均获得迅速的... 目的探讨石头鱼毒鳍刺伤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本科自2004-2007年收治的17例石头鱼毒鳍刺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在给予热水浸泡的8例石头鱼毒鳍刺伤中,4例(50%)疼痛得到明显缓解。11例给予局部麻醉的病例均获得迅速的疼痛缓解。1例出现伤口周围皮肤坏死;无1例发生严重全身并发症和死亡;平均留观时间2.7(1~7)d;平均痊愈时间8.7(5~35)d。结论石头鱼毒鳍刺伤一般预后良好。局部麻醉能可靠、迅速的缓解疼痛和方便处理伤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鱼毒鳍刺伤 热水浸泡 局部麻醉
下载PDF
近三十年国内白鹤梁题刻研究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兴亮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2-25,共4页
白鹤梁题刻研究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多角度系统考察,可以为白鹤梁文物保护,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本文就近三十年学界对白鹤梁题刻的研究作了整理与归纳,并就研究现状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白鹤梁题刻 题记 石鱼
下载PDF
中国南海石头鱼毒素NeoVTX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龙霄 刘珠果 +1 位作者 郑兴 戴秋云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4年第3期345-348,376,共5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石头鱼粗毒液毒性成分,克隆其序列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利用SDS-PAGE及凝胶过滤HPLC分离石头鱼粗毒液,质谱鉴定其序列;利用RACE技术钓取毒素基因;将获得的毒素cDNA连入pET-22b(+)载体,转化宿主细胞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 目的:分离并鉴定石头鱼粗毒液毒性成分,克隆其序列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利用SDS-PAGE及凝胶过滤HPLC分离石头鱼粗毒液,质谱鉴定其序列;利用RACE技术钓取毒素基因;将获得的毒素cDNA连入pET-22b(+)载体,转化宿主细胞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结果:从石头鱼粗毒液中分离到NeoVTX等多种蛋白质,克隆了NeoVTXα和β亚基的cDNA序列,获得了纯度为95%以上的重组α亚基蛋白。结论:中国南海石头鱼粗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eoVTX,其α、β亚基序列与日本冲绳海域石头鱼NeoVTX的α和β亚基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大肠杆菌菌株可稳定表达α亚基。该工作为NeoVTX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鱼 毒素 NeoVTX CDNA序列 重组蛋白
下载PDF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石头鱼毒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志杰 刘珠果 戴秋云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528,534,共5页
目的建立石头鱼毒素neoVTX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为该毒素的检测、中毒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过碘酸钠法偶联马抗-HRP,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neoVTX。结果该法的线性范围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为4~512 ng/ml,... 目的建立石头鱼毒素neoVTX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为该毒素的检测、中毒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过碘酸钠法偶联马抗-HRP,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neoVTX。结果该法的线性范围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为4~512 ng/ml,线性回归方程为Y=1.676X-1.140(r^2=0.9728,n=8,P<0.0001),在血浆中检测线性范围为4~2048 ng/ml,线性回归方程为Y=0.3094X-0.1208(r^2=0.9907,n=10,P<0.0001)。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及人血浆对检测结果无干扰。结论成功建立了石头鱼毒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溶液中及血浆中微量neoVTX的样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鱼毒素 NeoVTX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双抗体夹心法
原文传递
石头鱼毒素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9
作者 周志杰 刘珠果 戴秋云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05-908,922,共5页
目的研制石头鱼毒素(neoverrucotoxin,stonefish toxin,neoVTX)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建立一种该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以neoVTX马血清抗体用于胶体金标记,并将该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作为捕获抗... 目的研制石头鱼毒素(neoverrucotoxin,stonefish toxin,neoVTX)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建立一种该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以neoVTX马血清抗体用于胶体金标记,并将该抗体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作为捕获抗体,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制备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结果制备的检测试纸条对该毒素检测灵敏度为50 ng/ml,该试纸与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及水母毒素等蛋白无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结论成功研制了石头鱼毒素胶体金检测试纸,该试纸条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该毒素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鱼毒素 neoVTX 胶体金试纸 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