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M_W9.1地震的预滑与黏滑震相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许健生 隗永刚 张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0-468,共9页
实验室内的岩石黏滑实验表明:黏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黏滑和止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过程,而是由多次黏滑错动过程组成,表现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多点黏滑错动的特征。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近海发生了M_W9.... 实验室内的岩石黏滑实验表明:黏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黏滑和止滑三个阶段,其中黏滑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过程,而是由多次黏滑错动过程组成,表现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多点黏滑错动的特征。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近海发生了M_W9.1大地震。对该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的波形记录做了分析,在ERM台(Δ=3.8°)记录的Pn震相前约125.5 s处识别出预滑错动震相Xp;在GSN 98个台的长周期波形记录上识别出三次同震黏滑错动过程中激发出的三个同震黏滑错动震相Xs1、Xs2和Xs3,以及止滑过程中激发出的止滑面波震相XsQ和XsR。根据黏滑实验和观测结果,我们认为ERM台所处的地块在主震前约69.1 s时发生了一次临震预滑错动,激发出了预滑错动震相Xp。主震发生后与弹性破裂过程同时发生了第一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1;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27.5 s时发生了第二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2;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71.0 s时发生了第三次黏滑错动,激发出了黏滑错动震相Xs3;在弹性破裂开始后约93.1 s时黏滑错动幅度达到峰值Xsm。之后进入止滑阶段,止滑过程激发出了勒夫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Q和瑞雷型长周期面波止滑震相XsR。根据XsQ和XsR震相的周期普遍大于75 s的特征,我们认为XsQ和XsR可能是地幔内传播的面波,并给出XsQ和XsR面波的走时关系。根据主震发生后同震伴随有三个子黏滑错动过程的观测证据,认为此次M_W9.1大地震可能是黏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Xp震相有助于认识主震前的预滑错动过程,且有一定的前兆意义。研究Xs震相以及XsQ和XsR震相有助于认识同震黏滑错动过程并预判震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滑错动 弹性破裂 Xp震相 Xs震相 xsq和XsR震相
下载PDF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M_(W)7.8地震的同震粘滑震相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1 位作者 隗永刚 张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6期13-19,共7页
实验室内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表明,粘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粘滑和止滑3个阶段,且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而是由多次、多点粘滑错动组成,表现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点、多次粘滑错动的特征。在天然地震观测中,破裂前的... 实验室内的岩石粘滑错动实验表明,粘滑错动过程一般可分为预滑、粘滑和止滑3个阶段,且往往不是一次、单点错动,而是由多次、多点粘滑错动组成,表现为在断层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多点、多次粘滑错动的特征。在天然地震观测中,破裂前的预滑过程激发出的信号较弱,一般不易被观测到。但破裂后的同震粘滑和止滑过程激发出的信号较强,容易被观测到。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南岛发生M_(W)7.8地震后,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中的100个台记录到同震粘滑过程激发出的粘滑震相Xs和止滑过程激发出的长周期勒夫型面波XsQ和长周期瑞雷型面波XsR。观测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破裂开始后的同震粘滑错动过程由4次较大的子粘滑事件构成。据此认为,M_(W)7.8地震是断层粘滑错动和弹性破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粘滑错动+弹性破裂的机制。还给出4个子粘滑震相P+Xs1、Xs2、Xs3和Xs4以及止滑面波震相XsQ和XsR的走时关系。在地震记录图上识别出粘滑震相Xs,有助于认识地震的粘滑错动过程,识别出止滑震相XsQ和XsR,有助于预判地震次生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粘滑错动 粘滑震相Xs 止滑震相xsq 止滑震相Xs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