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of the Zanda Basin,Tibet, and Record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MENG Xiangang ZHU Da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U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3-72,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enozoic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Zanda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pattern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azhong Paleo-uplift,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NENG Yuan YANG Haijun DENG Xing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43-54,共12页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 in the fault damage zones.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reached:(1)Through the filed survey,the fault damage zone system consists of fault core,damage zone with branch fault and fracture network.Affected by the active nature of the major faults,the fault damage zones differ in planar pattern and scale along the major faults.(2)3D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in Tazhong paleo-uplift,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s,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and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Featuring3 flowers and 3 root belts in vertical,the 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linear type,oblique type,feather type and horsetail type in plane.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ault anticline type,anticline type and slope type.As the superimposition result of the above two kinds of fault damage zones,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 appear in three patterns,intersect type,encompassment type and penetrating type.(3)Cores from wells and geochemical data show oil and gas may migrate along the major fault and laterally.The feather type i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fault anticline type in thrust fault damage zone and intersect type in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 are possible sites for high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ZHONG PALEO-uplift CARBONATE strata fault damage zone structural pattern high production well area
下载PDF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 被引量:43
3
作者 曹强 叶加仁 王巍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6期41-46,共6页
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正确重建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在科学界定剥蚀厚度的含义和分析影响地层剥蚀厚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 地层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对正确重建沉积盆地原始沉积—构造演化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和定量评价油气资源潜力至关重要。在科学界定剥蚀厚度的含义和分析影响地层剥蚀厚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中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方法新的分类方案,将现有恢复方法划归为地质分析对比法、地热指标法、测井技术法、沉积速率法及其他方法等五大类,并选择4种常用方法对比分析了其基本原理、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正确认识区域地质背景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恢复方法,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手段,综合、定量地恢复地层剥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抬升剥蚀 剥蚀厚度 恢复方法 沉积盆地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07
4
作者 许海龙 魏国齐 +5 位作者 贾承造 杨威 周天伟 谢武仁 李传新 罗贝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6-416,共11页
基于大川中地区近期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与盆地周边露头资料,探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同时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育震旦系不整合、古生界不整合、中... 基于大川中地区近期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与盆地周边露头资料,探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不同时期不整合发育特征,研究古隆起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发育震旦系不整合、古生界不整合、中生界不整合等重要区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特征和剥蚀量,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雏形期、发育期、稳定埋藏期和调整定型期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古隆起构造演化对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整合控制了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古岩溶储集层的发育;古隆起构造演化控制了有机质热演化及油气运聚过程;古隆起形态变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隆起 震旦系 构造演化 天然气成藏 不整合 古岩溶
下载PDF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田丰华 姜振学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40,共4页
地层抬升剥蚀过程对于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破坏性,还有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温度降低、砂体回弹及不均衡剥蚀造成的区域性水流等因素形成的异常低压,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动力;剥蚀卸载过程中的砂体回弹可为油... 地层抬升剥蚀过程对于油气成藏的影响不仅表现为破坏性,还有建设性作用。研究认为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温度降低、砂体回弹及不均衡剥蚀造成的区域性水流等因素形成的异常低压,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动力;剥蚀卸载过程中的砂体回弹可为油气聚集提供更多的空间,实验表明:天然岩芯的回弹量最大可达1%;地层抬升剥蚀将地层暴露至地表,在风化剥蚀及地表水的淋滤作用下,其储集性能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研究了地层抬升剥蚀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认为地层抬升剥蚀很可能是油气成藏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回弹 成藏机理 低压油气藏 地层剥蚀 地层抬升
下载PDF
大庆长垣以东古隆起天然气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被引量:8
6
作者 付广 曾立智 赵金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共3页
由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指出安达 肇州和朝阳沟 肇东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指向和聚集的有利场所。造成安达 肇州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好于朝阳沟 肇东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前者已获得了大量工业气流,而后者仅见少量气流或显示。... 由长垣以东地区深层天然气分布特征,指出安达 肇州和朝阳沟 肇东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指向和聚集的有利场所。造成安达 肇州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好于朝阳沟 肇东古隆起上天然气显示,前者已获得了大量工业气流,而后者仅见少量气流或显示。但由于天然气在供气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和运移条件上的差异,造成安达 肇州古隆起本身天然气显示也存在差异,昌德构造、卫星 升平构造和汪家屯构造天然气显示好于模范屯 肇州西构造天然气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 天然气 成藏条件 储集条件 盖层条件 圈闭条件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南黄海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许振强 梁杰 +5 位作者 陈建文 张鹏辉 张银国 王建强 雷宝华 杨传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133,共9页
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海相中-古生界分布广泛且厚度大,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早期油气聚集可能在后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油气保存条件是崂山隆起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 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海相中-古生界分布广泛且厚度大,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早期油气聚集可能在后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油气保存条件是崂山隆起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构造运动中抬升剥蚀作用和断裂作用与油气保存的关系,以及盖层条件与油气保存的关系,探讨崂山隆起内部油气保存条件的差异性以指导该区油气勘探。结果表明:崂山隆起呈差异性油气保存特点,位于崂山隆起中南部的高石稳定带是一个早期断裂不发育的弱变形区,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破坏程度较弱,特别是下古生界具备较为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构造多以断背斜和低幅宽缓背斜为主,发育多个大型圈闭,岩浆活动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而崂山隆起北部的青峰变形带断裂系统发育,地层褶皱变形强烈,单个圈闭规模较小,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差;高石稳定带中南部是进一步油气勘探和调查参数井钻探的重点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盖层条件 油气保存条件 海相中-古生界 崂山隆起 南黄海
下载PDF
既有地铁站两侧深基坑实施对地铁强相关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毛良根 邓林恒 刘国宝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024-2028,2033,共6页
永丰路站为已建成的地下三层地铁车站,将车站上盖物业开发地下室深基坑一分为二。车站两侧深基坑实施与既有地铁车站存在强相关影响,突出表现在深基坑施工过程引起地铁车站的侧向位移与结构隆起,而这种影响对地铁开通运营后不容忽视,因... 永丰路站为已建成的地下三层地铁车站,将车站上盖物业开发地下室深基坑一分为二。车站两侧深基坑实施与既有地铁车站存在强相关影响,突出表现在深基坑施工过程引起地铁车站的侧向位移与结构隆起,而这种影响对地铁开通运营后不容忽视,因此结合地铁开通时间,进行工程实施的总体策划,将基坑实施对地铁运营影响降至最低点。本文对车站两侧深基坑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策划,并就实施过程对地铁车站的强相关影响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分析研究深入细致,较准确的掌握了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切实可靠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切实解决了对既有地铁车站的保护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层隆起 有限元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构造动力学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 被引量:21
9
作者 梅廉夫 邓大飞 +1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93,共9页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学 海相地层 成藏 江南-雪峰隆起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0
10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貌边界 晚新生代 构造运动 高原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48
11
作者 吴珍汉 吴中海 +2 位作者 胡道功 叶培盛 周春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7-587,共11页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早期湖相沉积 孢粉组合 古植被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塔中古隆起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构造样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12
作者 能源 杨海军 邓兴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50,127,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调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建立塔中古隆起碳酸盐岩破碎带构造样式及分布方式,揭示断裂破碎带内油气富集规律。野外露头建模表明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系统由断层核、分支断层与破碎带3部分组成。破碎带受控...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调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建立塔中古隆起碳酸盐岩破碎带构造样式及分布方式,揭示断裂破碎带内油气富集规律。野外露头建模表明碳酸盐岩断裂破碎带系统由断层核、分支断层与破碎带3部分组成。破碎带受控于主断层的活动性质,沿主断层破碎带平面样式及规模具有明显差异。三维地震剖面揭示塔中古隆起碳酸盐岩地层内发育走滑型、冲断型及叠合型3种类型断裂破碎带,走滑型破碎带剖面上表现为"三花六带"的结构特征,平面上可以划分为线性带、斜列带、羽状带及马尾带4种亚类;冲断型可以划分为断背斜型、背斜型及斜坡型3个亚类;叠合型破碎带是上述两种破碎带叠加而成,表现为交叉型、围绕型和透入型3种样式。单井岩心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反映出油气具有沿主断层走向及侧向两种运移方式。走滑型破碎带内的羽状带、冲断型破碎带内的断背斜型及叠加型破碎带内交叉型是高产高效井部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古隆起 碳酸盐岩 断裂破碎带 破碎带样式 高产井区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微细粒金矿成矿讨论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云保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5,共5页
基于滇、黔、桂"金三角"区微细粒型金矿地质特征及地质背景,立足于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以区域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金赋矿层位、容矿岩石、不整合构造、蚀变作用等作为基础,对金矿物质来源、... 基于滇、黔、桂"金三角"区微细粒型金矿地质特征及地质背景,立足于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以区域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金赋矿层位、容矿岩石、不整合构造、蚀变作用等作为基础,对金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条件展开了讨论,类比推理了古风化壳对岩石中的微量成矿元素的初始富集及在成矿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矿地层 穹形隆起 不整合面 蚀变 成矿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晓华 张训华 +2 位作者 吴志强 郭兴伟 肖国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69-2379,共11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分析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的岩心、测井和相应多道地震资料基础上,明确了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在新近系充填沉积之下,依次发育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下段、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二叠系下统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群和志留系高家边组、奥陶系.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分析与区域地质认识,确定了地震反射界面T2、T8、T9、T10、T11的反射特征与对应的地质界面.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整体受南黄海构造运动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加里东运动造成志留系上统及中下泥盆统沉积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中部隆起广泛发育,厚度大,二叠系最大沉积厚度约1900m,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局限,主要保存下三叠系,地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中部隆起 中-古生界 地层分布 大陆架科学钻探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沙25凸起构造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翠梅 赵中贤 +3 位作者 孙珍 庞雄 柳保军 李鹏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6,共10页
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比生长地层法、沉降史回剥技术和剩余构造沉降3种构造演化的手段,旨在全面揭示东沙(DS)25凸起的演化历史。依据生长地层的厚度、地层反射终端等特征划分出白云凹陷DS25凸... 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分析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比生长地层法、沉降史回剥技术和剩余构造沉降3种构造演化的手段,旨在全面揭示东沙(DS)25凸起的演化历史。依据生长地层的厚度、地层反射终端等特征划分出白云凹陷DS25凸起演化的主要阶段;运用回剥法恢复DS25凸起的沉降历史和与周缘地区的沉降差异;结合剩余构造沉降分析,定量判断隆起的抬升、沉降和差异沉降作用及发育时期。在对以上3种方法对比综合的基础上,综合生长地层指示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沉降史恢复和剩余构造沉降精细划分的沉降阶段和构造运动形式,重建DS25凸起演化过程,并提出以下5个演化阶段:65~30Ma,凸起顶部遭受强烈剥蚀;30Ma左右,凸起发生大规模抬升;30~23.8Ma,发生微弱沉降;23.8~10.5Ma,发生差异沉降,并出现三幕强烈沉降;10.5Ma至今,凸起经历持续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东沙25凸起 生长地层 沉降史 珠江口盆地 油气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海相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和破坏机制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大飞 梅廉夫 +3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汤济广 凡元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6-1477,共12页
全球油气巨量富集带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裂谷系中,而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具有区别于这3类的陆内坳陷斜坡带和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扬子南缘)海相油气陆内巨量富集的主控因... 全球油气巨量富集带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裂谷系中,而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具有区别于这3类的陆内坳陷斜坡带和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扬子南缘)海相油气陆内巨量富集的主控因素和破坏机制的研究,对比全球油气聚集带(区)发育的主要原因,试图建立海相油气富集和破坏的相关模式。类似于江南—雪峰隆起北缘的陆内坳陷斜坡带与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叠合斜坡带,是大陆块体内一种新的油气富集单元。通过研究,认为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两套优质烃源岩、加里东旋回中—晚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早期两期良好的成藏时空匹配关系是海相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而加里东旋回末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晚期两个关键破坏期,通过隆升剥蚀、断裂开启和岩浆活动等方式导致了海相油气的破坏。时空匹配的叠合斜坡带既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又是油气改造的活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隆起 扬子陆块 海相地层 油气聚集 叠合斜坡带
下载PDF
塔中隆起西北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地层识别对比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恒 蔡忠贤 +3 位作者 漆立新 云露 唐鹏 何君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2-635,共14页
塔中隆起西北部中古15井区奥陶系的油气突破促进了对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的新认识,因此该套地层在塔中隆起区—斜坡区的分布特征备受地质勘探者的关注。基于旋回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地层岩电特征... 塔中隆起西北部中古15井区奥陶系的油气突破促进了对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的新认识,因此该套地层在塔中隆起区—斜坡区的分布特征备受地质勘探者的关注。基于旋回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地层岩电特征、沉积特征、暴露溶蚀特征,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塔中隆起西北部一间房组的存在;进而,通过钻井地层对比,阐述了一间房组的空间分布;并基于精细地震层位追踪与解释,厘定了一间房组尖灭线的范围。认为INPEFA测井旋回分析和小波分析技术是识别塔中隆起西北部一间房组地层界面的有效手段;一间房组主要分布在顺西地区和中古15井区,厚度为110~190 m,自北向南依次减薄并上倾尖灭。一间房组及其尖灭线的厘定对于区域性地层分布、中—下奥陶统构造演化过程、岩溶储层分区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学 地层识别 地层对比 地层分布 一间房组 塔中隆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体识别及解剖 被引量:2
18
作者 潘虹 李晓山 +2 位作者 金萍 蒋志斌 顾开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51,I0003,I0004,共14页
为解决火山岩油藏岩性岩相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有利储层预测难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结合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火山岩体表征、火山期次划分、火山岩体解剖、优势岩相预测,总结基于岩相、测井相、... 为解决火山岩油藏岩性岩相变化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有利储层预测难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例,结合岩心、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火山岩体表征、火山期次划分、火山岩体解剖、优势岩相预测,总结基于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的三相多属性火山岩体表征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单斜轴部发育7个火山岩体、2个火山通道,火山喷发以中心式喷发模式为主,发生三期火山喷发;纵向上,由深到浅划分为C_(1)、C_(2)、C_(3)期,C_(3)期剥蚀严重,C_(2)期主要发育溢流相火山岩体,C_(1)期发育爆发相火山岩体。爆发相火山岩体物性明显好于溢流相的,火山口附近构造高部位多为优势岩相发育区。该结果为研究区火山岩油藏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测井相 地震相 火山岩体 三相多属性 优势岩相 火山期次 石炭系 车排子凸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大直径泥水盾构复合地层速凝浆液的同步注入技术 被引量:6
19
作者 洪开荣 杜闯东 任成国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8,共6页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由于大断面隧道所承受的浮力大和泥水对浆液的稀释及通过富水复合地层等不利条件,同步注浆效果大受影响.本文结合正在施工的盾构隧道施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盾构原有注浆设备和管路优化改造,由传统的同步... 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中,由于大断面隧道所承受的浮力大和泥水对浆液的稀释及通过富水复合地层等不利条件,同步注浆效果大受影响.本文结合正在施工的盾构隧道施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盾构原有注浆设备和管路优化改造,由传统的同步注入单液水泥砂浆改造为同步注入复合浆液,达到了同步注入速凝浆液的目的,并通过在施工中加强过程控制和采取辅助措施,解决了因同步注浆效果差造成的管片上浮及开裂等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大直径 复合地层 速凝浆液 同步注浆 管片上浮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过程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的约束 被引量:32
20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25,共11页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慢的向东移动,地震机制解确定的构造应力是下地壳向东蠕动拖曳脆性上地壳的整体运动,西秦岭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厚是西部由于南北向缩短增厚的下地壳向东扩展流动的结果,增厚地壳的均衡抬升是西秦岭地貌面高度变化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红层沉积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夷平面 隆升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