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lemma of the Jiaodong gold deposits: Are they unique? 被引量:117
1
作者 Richard J.Goldfarb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The ca. 126e120 Ma Au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define the country's largest gold province with an overall endowment estimated as&gt;3000 t Au. The vein and disseminated ores are hosted by N... The ca. 126e120 Ma Au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define the country's largest gold province with an overall endowment estimated as&gt;3000 t Au. The vein and disseminated ores are hosted by NE-to NNE-trending brittle normal faults that parallel the margins of ca. 165e150 Ma, deeply emplaced, lower crustal melt granites. The deposits are sited along the faults for many tens of kilometers and the larger orebo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latational jogs. Country rocks to the granites are Pre-cambrian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a Triassic sutur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During early Mesozoic convergent deformation, the ore-hosting structures developed as ductile thrust fault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reactivated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Yan-shanian"intracontinental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and associated gold formation. 〈br〉 Classification of the gold deposits remains problematic. Many features resemble those typical of orogenic Au including the linear 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s, mineralization style, ore and alteration assemblages, and ore fluid chemistry. However, Phanerozoic orogenic Au deposits are formed by prograde metamorphism of accreted oceanic rocks in Cordilleran-style orogens. The Jiaodong de-posits, in contrast, formed within two Precambrian blocks approximately 2 billion years after devolati-lization of the country rocks, and thus require a model that involves alternative fluid and metal sources for the ores. A widespread suite of ca. 130e123 Ma granodiorites overlaps temporally with the ores, but shows a poor spatial association with the deposits. Furthermore, the deposit distrib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style is atypical of ores formed from nearby magmas. The ore concentration requires fluid focusing during some type of sub-crustal thermal event, which could be broadly related to a combination of coeval lithospheric thinning, asthenospheric upwelling, paleo-Pacific plate subduction, and seismicity along the continental-scale Tan-Lu fault. Possible ore genesis scenarios include those where ore fluids were produced directly by the metamorphism of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overlying sediment on the subducting paleo-Pacific slab, or by devolatilization of an enriched mantle wedge above the slab. Both the sulfur and gold could be sourced from either the oceanic sediments or the serpentinized mantl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during Early Cretaceous below the eastern margin of China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possibl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jiaodong North China block tectonics Mineral deposit mode
下载PDF
Large clusters of gold deposits and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被引量:45
2
作者 翟明国 杨进辉 刘文军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8期758-768,共11页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the largest repository of gold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n history. It covers less than 0.2% of China's territory, but production of gold accounts for about one fourth of the whol...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the largest repository of gold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in history. It covers less than 0.2% of China's territory, but production of gold accounts for about one fourth of the whole country. Thus, the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typical area or case of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and a large clusters of mineral deposits in Chin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arge clusters of gold deposits in large scale, high reserve and short mineralizing stage. In this study, we suggest that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large clusters of gold deposits is as same as that of North China Block, the gold deposits are hosted by Archean metamorphic rocks or Mesozoic granites, and the age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s 121.6 to 122.7 Ma. Gold and related ore-forming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multisources, i.e. Archean metamorphic rocks, granites and intermediate-mafic dikes, especially, intermediate-mafic dikes and calc-alkaline granites. The metallogenic geodynamic process is constrained b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eastern North China Block during Late Mesozoic,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tle and crust as the boundary plates are playing role on the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odong 半岛的金存款的大簇的边界 金矿化作用的年龄 形成矿石的材料采购原料 构造设定
原文传递
锡霍特—阿林造山带那丹哈达地体四平山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和流体地球化学制约
3
作者 何云龙 张国宾 +3 位作者 杨言辰 冯玥 孔金贵 陈兴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53,共26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那丹哈达地体东部,为该地体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5.8 t,矿体赋存于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以及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中。为了进一步厘定成岩成矿时代,阐释成矿过程,查明成岩成矿地球动力... 黑龙江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那丹哈达地体东部,为该地体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5.8 t,矿体赋存于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以及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中。为了进一步厘定成岩成矿时代,阐释成矿过程,查明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在四平山金矿床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以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和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赋矿围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微量组成测试,以及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SPS-H-002、SPS-H-009)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4±1)Ma和(123±1)Ma,金矿化时代略晚于流纹岩的成岩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硅质岩和硅质角砾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Cu、Ni、Ba元素而贫Co元素,ΣREE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不明显,具有铕正异常,形成于热水沉积作用;流纹岩具有高硅、富铝、贫钛锰磷和低Zr含量,为亚碱性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无铈异常,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可能为亏损地幔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大小介于5~12μm之间,呈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成群或孤立分布,均一温度为118.7~223.4℃,盐度为0.40%~8.9%,密度为0.84~0.97 g/cm^(3),捕获压力为21.2~51.4 MPa,δD值为-113.8‰~-84.0‰,δ^(18)O_(H2O)值为-3.1‰~2.2‰,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显示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成矿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丹哈达地体 四平山金矿床 锆石U-Pb同位素 地球化学 古太平洋板块 成矿构造背景
下载PDF
胶东水旺庄超大型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4
作者 刘天鹏 刘彩杰 +5 位作者 李智 范家盟 王永庆 李山 李军鹏 马琳 《山东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区,水旺庄金矿床是招平断裂带上近年来探获最大的深部特大型金矿床,首次采用构造叠加晕方法开展深部成矿预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水旺庄金矿床开展钻孔化探数据测... 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区,水旺庄金矿床是招平断裂带上近年来探获最大的深部特大型金矿床,首次采用构造叠加晕方法开展深部成矿预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前人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水旺庄金矿床开展钻孔化探数据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矿体中共同元素组合是:Au、As、Sb、Ag、Cu、Pb、Zn、Bi、W;特征元素组合是:As、Ag、Cu,其中Au为主要成矿元素,Cu为主要的伴生元素。以26勘探线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构造叠加晕理论分析可知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为As、Sb、Hg;近矿晕特征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尾晕特征指示元素为Bi、Mo、W。建立了水旺庄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式,进行了深部矿体预测圈定预测靶区3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加晕 深部找矿 水旺庄金矿床 胶东
下载PDF
胶东金矿成矿花岗岩:“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启示
5
作者 吕古贤 杨立强 +5 位作者 焦建刚 张宝林 丁正江 周明岭 张亮亮 吕承训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6-1035,共10页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成矿与中—酸性花岗岩类密切相关。剪切相的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160~153 Ma)是面积达3500 km~2的大规模岩基;引张相的滦家河型等粒粗粒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4~152 Ma)侵位于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内... 胶东金矿集中区金成矿与中—酸性花岗岩类密切相关。剪切相的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160~153 Ma)是面积达3500 km~2的大规模岩基;引张相的滦家河型等粒粗粒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54~152 Ma)侵位于玲珑型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内,单个岩体面积为100 km~2至数百平方千米。但与金成矿关系最密切的是挤压相的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31~126 Ma),多数呈岩株状出露(面积为2~90 km~2),超大型金矿床往往发育于距其5 km范围内。但是,当郭家岭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岩体规模很大(如蓬莱地区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体面积为270 km~2)时,则与金成矿几乎无关。胶东中—酸性花岗岩“小岩体成大矿”的新认识对于中—酸性岩浆相关热液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和预测勘查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受限于相关资料缺乏广泛研究,其形成机制尚需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花岗岩 小岩体成大矿 构造岩相 岩基 岩株 胶东金矿
下载PDF
定量确定胶东毕郭地区勘查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方向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平平 刘岳 成秋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0-446,共7页
胶东地体因发育大量的中生代金矿床而举世闻名。但其金矿床成因仍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为:金矿床是受浅部的构造控制,还是受深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也就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回撤控制。为了进一步定量揭示矿床成因和与金矿床相关的地... 胶东地体因发育大量的中生代金矿床而举世闻名。但其金矿床成因仍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为:金矿床是受浅部的构造控制,还是受深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也就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回撤控制。为了进一步定量揭示矿床成因和与金矿床相关的地质异常事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选取了浅地表构造发育不显著的胶东毕郭地区的1∶50000的勘查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Au元素数据的异常提取和分解;依次应用局部奇异性→局部奇异性-分位数→Fry方法,进行了定量表征和优选方位的确定。研究结果表明,Au元素的异常富集集中在3个方向:北东(或南北)、东西或北西向,正好对应了该地区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回撤、新生代早期华南板块的北向运动、新生代中期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平移走滑的地质过程和叠加效应,这意味着胶东Au元素的富集和金矿床的形成受深部地质过程控制明显。本文研究对定量确定胶东Au富集受板块运动影响提供了地质证据,也对矿床尺度的矿化方向和找矿勘查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奇异性 元素富集方向 勘查地球化学 金矿床 胶东地体
下载PDF
胶东栖霞山城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李理想 李洪奎 +2 位作者 韩学林 张玉波 禚传源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2期9-16,共8页
胶东栖霞山城金矿是产于太古宙基底变质岩系中的富含铜、铅、锌等有益组分的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成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山城金矿包裹体多成群分布,形态规则,其类型以富液体包裹体为主,少部分为H_(2)O CO_(2)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 胶东栖霞山城金矿是产于太古宙基底变质岩系中的富含铜、铅、锌等有益组分的石英脉型金矿床,通过对成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山城金矿包裹体多成群分布,形态规则,其类型以富液体包裹体为主,少部分为H_(2)O CO_(2)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主要分布在150~240℃之间,与钾交代关系密切的早期成矿温度为290~310℃,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成矿温度在130~290℃区间,代表了成矿期的温度区间,成矿温度较钾交代的温度明显偏低。盐度为0.35%~13.5%,主要集中在3.5%~7%之间,属低中盐度,但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具有更宽泛的盐度区间。压力介于272~438 MPa,平均为337.1 MPa,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流体压力值也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的钾交代型矿石的成矿流体压力相对较高,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流体压力相对较低。山城金矿成矿流体具有早期相对高温、高压、高盐度的流体,晚期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盐度值都相对较低,说明成矿流体是连续演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成矿温度 盐度 构造环境 山城金矿 胶东栖霞
下载PDF
山东半岛的地体构造及金矿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 被引量:16
8
作者 卢冰 胡受奚 +3 位作者 周顺之 赵乙英 徐兵 季海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14,共8页
本文以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同位素年龄为依据,重新厘定了本区早前寒武纪的地层,从而搞清了本区的大地构造格架,认为它类似于加拿大地盾的“洋葱构造”。本文将山东半岛划分为4个地体: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 本文以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同位素年龄为依据,重新厘定了本区早前寒武纪的地层,从而搞清了本区的大地构造格架,认为它类似于加拿大地盾的“洋葱构造”。本文将山东半岛划分为4个地体:胶北地体、鲁西地体、胶南地体、胶东南-苏东北-黄海地体。认为胶北地体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南非克拉通成矿背景十分相似。胶南地体、黄海地体对胶北地体的俯冲作用为胶北地体提供了大量的成岩成矿物质。根据胶北群和齐山群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胶北地体是在大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O-型绿岩地体,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地体构造 金矿床 矿化 区域地质背景
下载PDF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55
9
作者 吕古贤 郭涛 +9 位作者 舒斌 申玉科 刘杜鹃 周国发 丁岳祥 武际春 赵可广 孙之夫 郑小礼 哈本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 构造控矿 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构造变形岩相带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物理化学
下载PDF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被引量:69
10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3 位作者 杨立强 王建平 高帮飞 刘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7-533,共7页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西北金矿集区 壳幔结构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巨型矿床形成与定位的构造控制:胶东金矿集区剖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4 位作者 宋明春 于学峰 王中亮 李瑞红 王偲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46,共16页
胶东被视为全球惟一一个晚于赋矿围岩几十亿年而发生巨量金聚积的矿集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累计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4500t。金矿床沿区域上NE-NNE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产出,具有NE呈带、EW呈行的分布特征... 胶东被视为全球惟一一个晚于赋矿围岩几十亿年而发生巨量金聚积的矿集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基地,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累计探明黄金资源储量超过4500t。金矿床沿区域上NE-NNE向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产出,具有NE呈带、EW呈行的分布特征,形成招莱、蓬栖、牟乳和盆缘4条金矿带。控矿断裂带经历了从挤压、经剪压和剪张、到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其中成矿前为挤压-剪压构造体制,成矿后为伸展构造体制,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NNW-SSE向主构造应力场引起的韧-脆性形变,形成于剪压-剪张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区域控矿断裂带具有拆离断层特征,且在成矿期与上、下盘的构造-建造组合具有变质核杂岩典型的3层组成结构,其中受控于拆离断层脆-韧性变形的玲珑变质核杂岩东缘金矿床的金矿化年龄略早于受控于脆性构造变形的区域大规模金成矿作用,表明至少存在两次连续却明显不同的金成矿事件,其形成于陆内伸展拆离向汇聚挤压构造体制转换背景。成矿前、后,区域主构造应力场基本均一,反映了区域均匀应变特征;而成矿期NE-NNE向断裂带叠加于再活化的近EW向基底构造之上,触发区域控矿的NNE向断裂带往NE方向偏转了约20°~30°,引起构造主应力偏离区域等效应力10°~20°,导致局部非均匀应变和围岩渗透率的增大,从而有利于巨型金矿床(区)的形成与就位。压剪构造体制下断层产状相对平缓的部位呈拉张状态,导致断裂带下盘形成厚且宽的含赤铁矿钾化蚀变带,其化学和流变学特征有利于随后金成矿作用的发生,是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NE向控矿断层倾角相对较缓的可能原因;而由断块旋转变形导致的近平行S-N向高角度断裂带间先存构造薄弱带的再活化和液压致裂作用是导致石英脉型金矿床形成与就位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基底构造复活 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 胶东金矿床
下载PDF
山东胶东矿集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与金矿成矿耦合探讨 被引量:42
12
作者 于学峰 李洪奎 单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46-1956,共11页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2次伸展。本文基于汇集的71个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并参考前人已有划分方案,提出胶东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年代格架:160~150Ma玲珑-昆嵛山花岗岩侵位,130~126Ma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形成,120~110Ma伟德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位,110~100Ma崂山A型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侵位,代表燕山运动的结束;区内3期金矿成矿事件(150Ma、120~110Ma和100Ma~90Ma)则与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相耦合。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3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 金矿 构造热事件 成矿耦合 山东胶东
下载PDF
焦家式金矿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特征——以胶西北金城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厚民 沈远超 +1 位作者 毛景文 刘铁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6-403,共8页
焦家式金矿形成于从韧性构造到脆性构造的转折期,金城金矿床乃至焦家金矿田控矿构造从早到晚经历了左行韧性逆冲、右行脆性张剪、右行脆性压剪和正断层四个活动阶段。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可分为5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发育于韧性变形前,与... 焦家式金矿形成于从韧性构造到脆性构造的转折期,金城金矿床乃至焦家金矿田控矿构造从早到晚经历了左行韧性逆冲、右行脆性张剪、右行脆性压剪和正断层四个活动阶段。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可分为5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发育于韧性变形前,与围岩玲珑花岗岩有较大时差而与主成矿阶段时间相近,为成矿初期;石英铁碳酸盐黄铁矿阶段、石英黄铜矿阶段和黄铁绢英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发生于脆性构造环境,前二者形成于右行张剪环境,后者在各个阶段均不同程度发育,但以右行压剪阶段最重要;碳酸盐阶段为成矿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成矿作用 期次 金矿 金城 胶东
下载PDF
胶东玲珑金矿田不同矿段构造变形岩相带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宝林 吕古贤 +2 位作者 余建国 王翠芝 贾文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81-1691,共11页
大规模勘探结果表明,胶东主要金矿田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深部第二富集带”受什么因素控制,深部预测的目标是什么,成矿边界在哪里,这些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结合“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构造系统和“米字... 大规模勘探结果表明,胶东主要金矿田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显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深部第二富集带”受什么因素控制,深部预测的目标是什么,成矿边界在哪里,这些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结合“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凹陷”构造系统和“米字型”构造控矿模式,提出将“构造变形岩相带”作为深部找矿预测目标和成矿边界,建立新的深部找矿预测标志。以玲珑矿田为例,综合对比各矿段3个主要方向(NEE、NE、NNE)构造变形岩相带的空间分布、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时间、成岩成矿深度等特征,总结矿化富集规律及其向深部的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方向构造变形岩相带的时空演化关系。从“深部第二富集带”发育程度看,这些已知构造变形岩相带的深部都有找矿潜力,其外围可能存在平行的、更大深度的构造变形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 玲珑金矿田 构造变形岩相带 深部预测目标 成矿边界 找矿潜力
下载PDF
山东胶东矿集区中生代构造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洪奎 卜文峰 +2 位作者 禚传源 耿科 梁太涛 《山东国土资源》 2017年第1期1-9,34,共10页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幕4期构造岩浆事件并以3次造山和3次伸展为特征。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也受控于这一地质作用过程,尤其是侏罗纪至白垩纪这一阶段,是胶东地区构造活动、岩浆侵入、地层沉积、火山喷发和成矿作用爆发时期,是挤压、伸展交互转化时期。该文基于对中生代构造事件的研究,厘定了构造与金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研究发现胶东地区在侏罗纪至白垩纪一阶段构造活动由早到晚经历了4期6阶段挤压伸展过程,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早阶段NE—SW向挤压晚阶段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及近S—N向引张,与构造—热事件相一致;在金矿成矿作用方面,表现为3期金矿成矿作用,对应于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成矿作用过程,即第一幕伸展后的早期金矿成矿作用、第二幕伸展后的金矿主成矿期和第三幕伸展后的叠加金矿成矿作用。这种挤压—伸展构造活动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挤压为伸展提供了条件,伸展为金矿的沉淀提供了空间,也为下一次的挤压提供了前提,并伴随着与岩浆—构造事件紧密相关的不同的成矿作用,构成了挤压—伸展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金矿 成矿耦合 山东胶东
下载PDF
黔西南层控卡林型金矿床电性结构特征——水银洞剖面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炳南 王家俊 +4 位作者 何彦南 刘建中 祁连素 王泽鹏 胡涛 《贵州地质》 2016年第1期1-7,13,共8页
水银洞金矿作为黔西南层控卡林型金矿重要组成部分,矿体赋存于倾角较缓的不纯碳酸盐岩中,主要矿体以层状、似层状受控于主体褶皱灰家堡宽缓背斜两侧500 m附近。笔者在水银洞金矿343线已知矿体上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法试验研究,重点对深... 水银洞金矿作为黔西南层控卡林型金矿重要组成部分,矿体赋存于倾角较缓的不纯碳酸盐岩中,主要矿体以层状、似层状受控于主体褶皱灰家堡宽缓背斜两侧500 m附近。笔者在水银洞金矿343线已知矿体上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法试验研究,重点对深部电性结构、背斜褶皱形态及不整合界面型金矿异常进行研究,结合物性特征,对实测的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得出由浅到深总体表现为"高阻-低阻-高阻"的分层电性特征,矿体、蚀变体的视电阻率值也集中表现为相对低值异常。在此基础上,对灰家堡背斜东部优选靶区(400勘探线)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法测深工作,获得了该区浅地表至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电性结构特征,推测灰家堡背斜轴面向东倾没至"纳马寨"一带;最后,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存在一稳定的横向中低阻条带状起伏界面异常,体现了背斜核部的强硅化砾状粘土岩型矿体和围岩之间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控卡林型金矿床 音频大地电磁法 电性结构 构造格架 黔西南
下载PDF
山东招远金岭金矿埠南矿区正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凯 孙丰月 王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67-375,共9页
金岭金矿埠南矿区位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西北部,受控于灵北断裂上盘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脉岩以正长斑岩为主,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斑岩形成于94.2±2.0 Ma,属晚白垩世。结合地质特征提出,正长斑岩脉的侵入带来了另... 金岭金矿埠南矿区位于胶东金矿集中区的西北部,受控于灵北断裂上盘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脉岩以正长斑岩为主,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斑岩形成于94.2±2.0 Ma,属晚白垩世。结合地质特征提出,正长斑岩脉的侵入带来了另一期含矿热液,使1#脉具有两期成矿叠加的特征,即早白垩世金的主成矿期和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矿化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招远地区酸性脉岩群可能为同一时期构造背景下的产物,并且与晚白垩世多金属-金银成矿作用具有密切关系,该区成岩成矿作用处于太平洋板块相对华北板块俯冲导致的弧后扩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长斑岩 多金属-金银矿化 构造体制 金岭金矿 胶东
下载PDF
论山东胶东金矿形成的挤压-伸展构造环境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逸凡 李洪奎 +3 位作者 陈国栋 耿科 曹丽丽 梁太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7-1132,共16页
胶东地区沉积-岩浆-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挤压-伸展构造交互转换环境中形成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与伸展转换过程中的伸展阶段。这一挤压-伸展联合作用... 胶东地区沉积-岩浆-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挤压-伸展构造交互转换环境中形成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与伸展转换过程中的伸展阶段。这一挤压-伸展联合作用过程表现在:①构造方面,表现为四期六阶段不同力学性质和方向的挤压-伸展特征: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NE-SW向挤压与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与近S-N向引张。②地层方面,在胶东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以区域不整合、沉积间断和正常地层单元交互出现展现出挤压-伸展的过程。③侵入岩方面,分为三个侵入岩浆构造幕和四次岩浆侵入事件:第一幕(早期)为晚侏罗世玲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值集中在160~150 Ma,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其后的伸展引张形成了各种密集分布的脉岩群;第二幕(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30~126Ma,之后的沉积岩建造组合代表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为主向伸展为主转换;第三幕(晚期)包括两次岩浆侵入事件,一是伟德山花岗岩组合,指示了挤压向伸展转换环境,二是崂山A型晶洞过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典型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④火山岩方面,分为三个喷发亚旋回和七个喷发期,各亚旋回间均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区域性挤压环境;各期次之间虽有短暂喷发间隔,但总体表现为伸展环境,火山喷发事件显示了挤压-伸展不同构造环境的交替发生。⑤岩石学方面,玲珑花岗岩中的片理、片麻理构造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旋转眼球体、σ构造、S-C组构、压力影构造等,代表了挤压剪切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特征;而崂山晶洞碱性正长岩组合,则反映了典型的伸展构造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胶东地区地层沉积、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建造、构造活动及成矿作用过程所表现出的挤压-伸展相互转换过程,构筑了手风琴式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根据胶东金矿的产出环境和有关年代学资料,将金矿成矿划分为早期成矿事件、主成矿期和晚期叠加成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事件 岩石组合 挤压-伸展 构造环境 金矿形成 胶东地区 山东
下载PDF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受奚 叶瑛 刘红樱 《黄金地质》 2001年第4期1-8,共8页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和补充 ,几乎所有的地台 (克拉通 )、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 ,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 ,发现华北地...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和补充 ,几乎所有的地台 (克拉通 )、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 ,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 ,发现华北地台 (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贫金地体有明显不同 ,它们在基底的组成 ,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 ,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俯冲带的上盘 ,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期绿岩带 ,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体构造 绿岩带 俯冲作用 成矿规律 造山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19
20
作者 梁光河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8年第5期543-558,共16页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巨型断裂,目前关于郯庐断裂的几个关键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是郯庐断裂的长度;二是郯庐断裂的走滑距离和走滑深度;三是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活动时间;四是郯庐断裂与胶东金矿的关系。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个巨型断裂,目前关于郯庐断裂的几个关键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是郯庐断裂的长度;二是郯庐断裂的走滑距离和走滑深度;三是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活动时间;四是郯庐断裂与胶东金矿的关系。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结合近期郯庐断裂带区域高精度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和地质测年资料,通过大地构造演化史恢复说明,郯庐断裂的雏形出现在中生代的中央造山带东段,走滑开始于新生代初期,大规模平移走滑发生在45~24 Ma,并持续活动至今。郯庐断裂总体左行走滑量约为760 km,总长度约为3 000 km。对于胶东金矿,郯庐断裂主要是一个改造断裂。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与中新生代欧亚板块东缘的构造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动力演化及成矿过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胶东金矿 走滑活动时间 走滑距离 地震勘探 构造演化史 郯庐断裂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