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式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张蕾蕾 矫云学 黄超 《农业工程》 2024年第7期76-84,共9页
针对现有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生产效率低、设备运行不稳定、生产连续性差及需引用外部热源加热致使耗能高等问题,采用热解可燃气回燃利用方案,设计了一种双筒回转连续式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详细介绍了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 针对现有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生产效率低、设备运行不稳定、生产连续性差及需引用外部热源加热致使耗能高等问题,采用热解可燃气回燃利用方案,设计了一种双筒回转连续式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详细介绍了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进行热解炭化试验测试。试验表明,热解温度450℃、物料平均滞留时间30 min时,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纯小时生产率103.8kg/h、生物炭得率34.6%和出炭温度47℃,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可实现连续运行生产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生物质 秸秆 热解 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
下载PDF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冰 孟祥海 +5 位作者 王佰成 王文慧 时新瑞 徐德海 张帅 张星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4-29,共6页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促进作物稳产增产,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免耕(NT)、浅耕(ST)、深耕(DT)]及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T)、秸秆离田]下,黑土区土壤剖面(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养分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在各耕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NT-T、DT、ST-T和DT;全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ST-T、DT、NT-T和NT-T;速效氮含量最高的处理依次为DT-T、DT-T、DT和NT;土壤各耕层pH均为ST处理最高;土壤含水率在0~10 cm土层中NT-T处理最高,其他土层中均为ST-T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ST-T处理最高。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水率在秸秆还田方式下表现最高;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无论在秸秆是否还田下,浅耕和深耕的方式均优于免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不同耕层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下载PDF
秸秆炭化还田标准化发展现状
3
作者 朱真令 陈德 叶雪珠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709-1713,共5页
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秸秆炭化后还田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多功能炭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碳架结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无机矿物,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性,秸... 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秸秆炭化后还田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多功能炭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的碳架结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无机矿物,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性,秸秆炭化后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固碳减排和污染物的固持。建设完备的标准化体系有利于生物质炭的规范化、产业化发展。然而,关于秸秆炭化及生物质炭标准化进展还未见报道。介绍了秸秆炭化还田研究及农业应用背景,综述了国内外尤其是我国秸秆炭化还田及生物质炭农业应用领域的已有标准及标准化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秸秆等生物质炭化过程装备、产品质量、性质检测及农业应用为基础的标准化体系。然而,秸秆炭化农业应用标准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已有标准质量也参差不齐。从加强生物质炭化新设备研发、产品和标准物质研发、检测方法研发、农业应用技术规范研发并形成系统的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炭化 生物质炭 农业生物质废弃物 秸秆资源化利用 土壤改良
下载PDF
秸秆汽提水解碳化预处理装置设计与效果分析
4
作者 邵丽杰 寇巍 +3 位作者 姜月 王晓明 李晓伟 刘建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57,共5页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玉米秸秆乙酰丙酸和糠醛的生成率分别为13.20%和11.20%,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9.00%、95.20%;与秸秆碳粉进行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显示,原料处理后的微观结构与1600、1510 cm^(-1)木质素特征基团呈现出半碳化的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玉米秸秆 水解 碳化 装置设计 效果分析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水旱轮作模式对稻季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5
作者 邓姣 李心雨 +6 位作者 朱杰 杨伟 李成伟 蒋梦蝶 朱波 聂江文 刘章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冬季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季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中游稻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荆州进行,设置水稻–小麦(稻麦)、水稻–油菜... 【目的】探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冬季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季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长江中游稻田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和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北荆州进行,设置水稻–小麦(稻麦)、水稻–油菜(稻油)和水稻–紫云英(稻肥)3种水旱轮作模式,每个模式下设置冬季作物收获后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处理。在秸秆还田后的水稻季,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中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量,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采集0—5、5—10、1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收获期测定水稻产量。【结果】秸秆还田和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稻肥轮作相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稻油和稻麦轮作水稻季土壤CH_(4)和N_(2)O排放分别高出44%~58%和17%~30%,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则分别高出58%~72%和15%~2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轮作模式平均CH_(4)和N_(2)O排放分别增加26%~39%和20%~29%。秸秆还田条件下,稻油和稻麦轮作稻季土壤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比稻肥轮作高出14%~19%和12%~19%,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分别高出18%~23%和15%~24%。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轮作模式稻季土壤平均GWP和GHGI高出31%和32%,同时土壤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此外,稻麦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稻肥、稻油轮作。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CH_(4)和N_(2)O排放与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秸秆不还田条件下CH_(4)排放与NO_(3)^(-)-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_(2)O排放与NH_(4)^(+)-N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水稻季土壤CH_(4)和N_(2)O的排放与土壤可利用性碳氮浓度的升高密切相关。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导致水稻季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与稻麦、稻油轮作相比,水稻–紫云英轮作稻季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是较为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增温潜势 排放强度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有效氮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棕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2 位作者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3-1229,共7页
如何有效运筹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研发高效节氮秸秆还田技术,是目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堆腐旋耕还田)与施氮水平(180、210、240 kg/hm^(2)... 如何有效运筹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研发高效节氮秸秆还田技术,是目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堆腐旋耕还田)与施氮水平(180、210、240 kg/hm^(2),以纯氮计)运筹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MBN含量及MBC/MBN比值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无规律性变化。随着生育期推进,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呈现单峰和双峰曲线变化,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呈波动式变化,高峰期均出现在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至灌浆期)。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MBN含量均增加,MBC/MBN比值降低,而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行为因秸秆还田方式而异。在保证氮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以15%氮肥后移能够增加土壤MBC和MBN含量,降低MBC/MBN比值。综上,在东北农业产区,秸秆粉碎翻压还田+210kg/hm^(2)氮肥+15%氮肥后移的秸秆还田模式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脲酶 硝酸还原酶
下载PDF
轮耕模式与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氮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铭 贾利元 王红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9-126,共8页
为探究轮耕模式与秸秆还田量对小麦-花生轮作田土壤碳氮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旋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1)、免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2)、免耕/深松/秸秆半量还田(T3)、旋耕/旋耕/秸秆全量还田(T4)、免耕/旋耕/... 为探究轮耕模式与秸秆还田量对小麦-花生轮作田土壤碳氮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通过3年定位试验,设置旋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1)、免耕/旋耕/秸秆半量还田(T2)、免耕/深松/秸秆半量还田(T3)、旋耕/旋耕/秸秆全量还田(T4)、免耕/旋耕/秸秆全量还田(T5)、免耕/深松/秸秆全量还田(T6),共6种轮耕方式与秸秆还田量组合处理,研究其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碳氮和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6处理能够明显增加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值、微生物熵碳氮,并提高10~20、20~4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0~10 cm土层,T6处理土壤微生物熵氮最大,较其他处理提高5.57%~15.19%;T5处理蔗糖酶、脲酶活性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94%~5.95%、1.63%~11.61%;T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最大,较其他处理提高2.43%~12.55%,除与T6处理无显著差异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20、20~40 cm土层,T6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49%~11.63%、7.14%~25.0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综上,免耕/深松/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秸秆还田 土壤碳氮 微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综合利用概述与生物质能发展建议 被引量:4
8
作者 宁艳春 王丰鑫 +2 位作者 赵香香 伊凤 许芳 《化学工业》 CAS 2023年第1期44-46,共3页
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出发,通过对我国一些区域秸杆“五化”综合利用的情况调研,分析了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绿色低碳 生物质能 秸秆综合利用 趋势及建议
下载PDF
反应时间对茄子秸秆水热产物的影响
9
作者 白涛 田来鑫 +1 位作者 赵雪 王学义 《新能源进展》 CSCD 202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以茄子秸秆为原料、反应时间为唯一变量,采用高温高压水热反应釜对茄子秸秆进行水热反应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等对水热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茄子... 以茄子秸秆为原料、反应时间为唯一变量,采用高温高压水热反应釜对茄子秸秆进行水热反应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等对水热产物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茄子秸秆经水热处理后生成水热炭和生物油,随着水热反应时间延长,水热炭转化获得的固体燃料更加稳定,其孔道结构、含氧官能团、芳香碳含量增加;生物油组分主要含酚类,其次为酮类,并含有少量有机酸类、醛类和呋喃类等化合物,据此提出此类水热炭化的化学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茄子秸秆 水热炭化 炭化时间 反应路径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碳含量及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董秀 张燕 +2 位作者 MUNYAMPIRWA Tito 陶海宁 沈禹颖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7-919,共13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粮草轮作系统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含量、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旱作农田土壤固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的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粮草轮作系统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含量、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旱作农田土壤固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的长期保护性耕作试验(开始于2001年),分析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对玉米-冬小麦-饲用大豆粮草轮作系统玉米收获季不同土层(0—5、5—10、1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活性的影响。【结果】(1)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显著增加SOC、MBC含量,其中0—5 cm土层提升效果最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覆盖使SOC和MBC含量分别升高19.1%和39.9%,免耕使SOC和MBC含量分别升高15.1%和34.3%。(2)保护性耕作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碳转化酶活性,表现为βG>CBH>βX活性,对保护性耕作措施最敏感的酶是CBH。相比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使0—5和5—20 cm土层βG、CBH、βX活性分别增加20.3%、37.6%、41.1%和-7.6%、99.9%、3.5%;免耕使0—5和5—20 cm土层βG、CBH、βX活性分别增加12.5%、31.0%、26.1%和-21.1%、22.1%、-12.1%。结构方程结果表明,土壤碳转化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粮草轮作系统内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3)秸秆覆盖可直接影响土壤碳的积累,也可通过改变土壤全氮含量而间接影响土壤碳转化酶活性;免耕措施未显著影响土壤环境,导致土壤碳含量及碳转化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结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粮草轮作系统中,土壤碳的积累主要受到秸秆覆盖的直接效应,而碳转化酶活性主要通过对系统内土壤全氮的间接作用而变化,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是提高土壤碳含量和酶活性的最有效措施。β-葡萄糖苷酶是参与土壤碳转化的主要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酸介质强化秸秆微波水热炭的理化和吸附性能
11
作者 牛文娟 冯雨欣 +3 位作者 李楚仪 袁加红 张星 肖秋芸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0-276,共7页
以纯水、磷酸、柠檬酸、乙酸和硫酸溶液为水热介质,研究酸介质下秸秆微波水热炭的理化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酸介质的加入可降低秸秆水热炭产率,且磷酸介质下的水热炭产率最高,为44.25%~47.24%。酸介质水热炭的C、灰分和固定碳增加,H/C... 以纯水、磷酸、柠檬酸、乙酸和硫酸溶液为水热介质,研究酸介质下秸秆微波水热炭的理化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酸介质的加入可降低秸秆水热炭产率,且磷酸介质下的水热炭产率最高,为44.25%~47.24%。酸介质水热炭的C、灰分和固定碳增加,H/C和O/C降低,而其C==O、C==C和芳香C—H键能增强。磷酸介质下水热炭的孔隙发达和碳微球较多,其次是柠檬酸介质。磷酸介质下水热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最高,分别为10.669~15.506 m^(2)/g和0.070~0.116 cm^(3)/g。酸介质水热炭的氨氮吸附量明显增加,磷酸介质水热炭的氨氮吸附量最高,达到5.26 mg/g,水热炭的灰分、固定碳、C含量、N含量、O含量、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和孔径对氨氮吸附具有正向的特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水热炭 吸附 理化特性 秸秆 微波水热炭化
下载PDF
添加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四海 曹志平 胡婵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83-1288,共6页
为了研究引入秸秆碳源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病害严重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梯度的小麦秸秆添加量[CK(0 g.kg-1),1N(2.08 g.kg-1)、2N(4.16 g.kg-1)和4N(8.32 g.kg-1)],研究不同种植时间(... 为了研究引入秸秆碳源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病害严重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的影响,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梯度的小麦秸秆添加量[CK(0 g.kg-1),1N(2.08 g.kg-1)、2N(4.16 g.kg-1)和4N(8.32 g.kg-1)],研究不同种植时间(6个月和4个月)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原生动物丰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原生动物丰富度有明显促进作用,添加的秸秆量越多,这种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同秸秆添加量处理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原生动物丰度为:4N>2N>1N>CK。秸秆对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也有显著影响,在各处理中,鞭毛虫和肉足虫占有绝大比例,分别占总丰度的29.44%和66.19%,纤毛虫仅占4.37%。在相同添加秸秆量条件下,土壤原生动物丰度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量随种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在种植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秸秆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原生动物总丰度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碳源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原生动物丰富度 温室蔬菜
下载PDF
生物质连续热解炭化设备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尚春民 李新 +1 位作者 付为杰 贺海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35-440,共6页
针对现有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需要引用外部热源加热导致的能源损耗、炭化装置复杂等问题,提出采用热解气回用燃烧的生物质热解炭化方案,设计一种新型回转连续式炭化设备。通过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的方法,得到所设计炭化炉的最佳转速范围,... 针对现有生物质热解炭化设备需要引用外部热源加热导致的能源损耗、炭化装置复杂等问题,提出采用热解气回用燃烧的生物质热解炭化方案,设计一种新型回转连续式炭化设备。通过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的方法,得到所设计炭化炉的最佳转速范围,并以生物质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炭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纯小时处理生物质2.13 t,生物炭得率为30.2%,各项性能皆达到预期指标,可实现生物质的连续高效炭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秸秆 炭化 热解
下载PDF
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对喀斯特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云辉 邹冬生 +1 位作者 苏以荣 何寻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318,共5页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 为了解喀斯特土壤活性有机碳在土壤有机碳周转中的特征,设置在干土中添加14C–稻草(每1 g干土添加500μg C)、14C–CaCO3粉末(每1 kg干土添加50 g C)和不添加任何外源物(CK)3种处理,对广西环江县2种典型类型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和地带性红壤进行为期100 d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4C–稻草和14C–CaCO3后5 d,红壤、棕色和黑色石灰土中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达峰值,红壤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31.7、273.0 mg/kg,分别高于对照70.2%和100.5%;棕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288.1、307.7 mg/kg,分别高于对照23.0%和31.3%;黑色石灰土中总MBC含量分别为683.7、787.2 mg/kg,分别高于对照4.5%和20.3%。3种土壤总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黑色石灰土总MBC含量显著大于棕色石灰土和红壤,而红壤总DOC含量显著大于石灰土(P<0.05)。14C–稻草对3种土壤14C–MBC、14C–DOC含量的影响显著大于14C–CaCO3的影响(P<0.05)。添加外源碳酸钙和稻草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土壤较红壤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稻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溶解有机碳 14C示踪技术 喀斯特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水稻秸秆炭化工艺参数 被引量:2
15
作者 司慧萍 武振东 +2 位作者 陈杰 吴军辉 林开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2-226,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稻秸秆炭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为随机因子,进行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水稻秸秆产炭率的影响,并建立产炭率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稻秸秆炭化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热解温度、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为随机因子,进行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水稻秸秆产炭率的影响,并建立产炭率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炭化时,最佳产炭条件为热解温度300℃、升温速率7.56℃/min、保温时间0.98h,在此条件下的产炭率为44.49%。随机选择水稻秸秆炭化条件,所得实验值与理论值的偏差为4.3%左右,理论值与实验值较接近,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该优化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质 炭化 响应面
下载PDF
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6
16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2 位作者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61-1369,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500℃(CB500)。【结果】物料类型和制备温度因素显著影响裂解得到生物炭材料的养分含量和化学性质。培育试验表明,两种秸秆生物炭的添加,平均提高土壤p H值0.16个单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水平,分别比对照增加26.1%、20.6%和281.8%。水稻秸秆炭对土壤速效钾水平促进作用较大,而玉米秸秆炭则主要增加速效磷含量。低温裂解秸秆炭(300℃)的添加,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和无机氮含量;而添加RB500和CB500处理的碱解氮分别比对照低10.4%和8.1%,硝态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63.6%和100.7%(P<0.05)。添加生物炭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脂脂肪酸总量平均比对照增加63.4%和47.5%,但添加300℃秸秆炭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两种秸秆炭的输入均可以增加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阳性细菌(G+)、放线菌和真菌的含量,且不同制备温度处理间的差异表现为300℃<400℃<500℃。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秸秆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玉米秸秆炭更为显著;不同温度水稻秸秆炭间,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而不同温度玉米秸秆炭间没有区分开来。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显著相关。【结论】水稻和玉米秸秆炭均可以改良红壤性水稻土的酸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水平;两种秸秆炭的添加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水稻秸秆炭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 磷脂脂肪酸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宁 罗佳琳 +2 位作者 赵亚慧 李勇 于建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还田模式均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还田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泡田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泡田还田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田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还田相比,麦秸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泡田还田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还田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预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两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娟 沈其荣 +2 位作者 蔡相鲁 李铁男 叶文婷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6期82-85,108,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不同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前期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较快,随着试验进行有所下降,在后期各个处理土壤中微生物...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处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不同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前期微生物量碳、氮增加较快,随着试验进行有所下降,在后期各个处理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所升高。处理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显著比单施氮肥处理高,此结果为秸秆处理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棕壤 高砂土 处理秸秆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9
作者 汤宏 沈健林 +2 位作者 张杨珠 刘杰云 王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0-246,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2011年晚稻季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研究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和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和高量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条件...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于2011年晚稻季在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研究水分管理方式(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和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和高量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条件下,高量秸秆还田较无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间歇灌溉条件下,低量秸秆还田较高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含量。无秸秆还田条件下,间歇灌溉处理比长期淹水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高,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低;高量秸秆还田下,长期淹水处理比间歇灌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高。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分管理 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稻田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秸秆碳氮比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陈兴丽 周建斌 +2 位作者 刘建亮 高忠霞 杨学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19,共6页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秆碳、氮矿化量和被微生物固持的碳、氮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NPK、MNPK和240kg N·hm-2处理秸秆在培养期间碳的矿化率显著高于相应不施肥处理;60d培养期结束后,NPK处理秸秆的有机碳矿化量最大,占加入总有机碳的13.24%.各施肥处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矿质氮固持量均较不施肥秸秆低,其中MNPK处理最低.施用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qCO2),但不同处理间qCO2的差异较小;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因此,生产中利用秸秆时应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秸秆养分含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碳、氮矿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