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麦轮作区秸秆行间集覆清秸装置参数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彭申杰 丁启朔 +4 位作者 徐高明 何瑞银 李毅念 敖宏贵 刘皓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8-1322,共15页
【目的】稻麦轮作制度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种植制度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稻麦轮作区免耕播种机在秸秆全覆盖地作业时存在秸秆架空种子、堵塞机具等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将秸秆拨离种带并抛... 【目的】稻麦轮作制度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种植制度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稻麦轮作区免耕播种机在秸秆全覆盖地作业时存在秸秆架空种子、堵塞机具等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将秸秆拨离种带并抛掷到种行间的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清秸装置。【方法】首先通过驱动式弹齿拨草理论与秸秆合理横向位移限制的分析,建立拨草间距和秸秆横向位移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清秸率和秸秆最大横向位移的主要参数为前进速度、弹齿转速和工作夹角,且各参数的取值范围为前进速度4~8 km/h,弹齿转速160~220 r/min,工作夹角25°~35°。然后以前进速度、弹齿转速和工作夹角为试验因素,以清秸率和秸秆最大横向位移为试验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室内土槽试验。【结果】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对清秸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弹齿转速、前进速度、工作夹角,其中弹齿转速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清秸率影响显著,前进速度与弹齿转速、前进速度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清秸率影响不显著;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转速、工作夹角、前进速度;其中前进速度与工作夹角、弹齿转速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影响显著,前进速度与弹齿转速的交互项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的影响不显著;多目标参数优化模型求解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4.27 km/h、弹齿转速219.6 r/min、工作夹角25.88°,此时清秸率为84.7%,秸秆最大横向位移为37.5 cm。最后用调整后的最优参数组合开展了该清秸装置的作业性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装置工作稳定,清秸率为80.6%,平均清秸幅宽为25.1 cm,幅宽稳定系数为82.2%,作业效果满足免耕播种农艺要求。【结论】所设计的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装置清秸率高,幅宽稳定,可为稻麦轮作区秸秆全覆盖地的秸秆行间集覆作业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间集覆 拨草弹齿 免耕 清秸率 秸秆横向位移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丘陵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动力势
2
作者 贺鹏 谢炜 +6 位作者 马宏亮 陈昊岚 邹乔生 艾代龙 雷芳 樊高琼 杨洪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37-1249,共13页
【目的】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土壤速效磷缺乏,施磷可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我们研究了秸秆覆盖与施磷量对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吸收能力(PMF)的影响,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 【目的】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土壤速效磷缺乏,施磷可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我们研究了秸秆覆盖与施磷量对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吸收能力(PMF)的影响,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主区;3个磷(P2O5)水平0(P0)、75(P75)和120(P120)kg/hm2为裂区,分析了小麦花后20天根尖质子动力势(质子吸收速率、净吸收速率),测定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花后20天,P75和P120处理的质子净吸收速率秸秆覆盖下较P0分别提高了37.7%和32.4%,秸秆不覆盖下分别提高了20.3%和36.5%。与不覆盖相比,秸秆覆盖下小麦根尖质子净吸收速率平均提升了29.4%,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3.2%、32.7%和31.9%,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0.9%和38.5%。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且增加幅度表现为P120>P75>P0。无论是否进行秸秆覆盖,P75、P120处理较P0显著提高了小麦氮、磷和钾吸收效率,P75与P0的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无显著差异,而P120处理显著降低了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秸秆覆盖和磷肥配合的6个处理中,秸秆覆盖+P75处理所获得的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P120处理。【结论】秸秆覆盖与施用磷肥均可显著提高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动力势,促进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进而实现增产。施磷75 kg/hm2可提高小麦的氮、钾吸收率,不影响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而施磷120 kg/hm2显著降低了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因此,采用秸秆覆盖配施75 kg/hm2的磷肥(P2O5)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和绿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量 根尖质子动力势 产量 养分效率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4
3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4 位作者 孟蕾 郭芳倩 杨宝平 黄耀威 任小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8,共6页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500、9000和13500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塬土壤水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了3个水平的秸秆覆盖量(4500、9000和13500kg/hm2)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2a结果表明,3个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较CK均显著提高,分别增加16.52、25.52和34.04mm(P<0.05);播后0~60d,农田蒸散量较CK分别减少4.43、8.23(P<0.05)和6.96mm(P<0.05);9000kg/hm2处理2年平均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优,较CK分别提高11.03%(P<0.05)和9.25%(P<0.05),13500kg/hm2处理次之,4500kg/hm2处理最差。本研究表明,渭北旱塬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mm时,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蓄水保墒及增产效应明显,且以9000kg/hm2覆盖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秸秆 覆盖量 渭北旱塬 春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4
4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4 位作者 黄耀威 黄会娟 孟蕾 杨宝平 李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38-243,共6页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原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2007—2009年度在合阳旱农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玉米秸秆覆盖量:4500(S1)、9000(S2)和13500kg/hm2(S3),以不覆盖为对照(CK)。结果表明,S1、S2和S3处理2m土层2年(2008和2... 为了探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渭北旱原春玉米田蓄水保墒及节水效益的影响,2007—2009年度在合阳旱农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玉米秸秆覆盖量:4500(S1)、9000(S2)和13500kg/hm2(S3),以不覆盖为对照(CK)。结果表明,S1、S2和S3处理2m土层2年(2008和2009)平均土壤贮水量,与CK相比,冬闲末分别高13.9、22.6和33.5mm;播种~拔节期分别高20.2、32.6和42.1mm;收获期分别高15.6、19.1和21.0mm。不同覆盖处理延缓了春玉米前期的生长,但加快了中后期的生长速度。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增产7.65%、16.19%和17.84%,增幅均达显著水平(P【0.05),2009年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相似,但前者整体低于后者。与CK相比,S1、S2和S3处理2年平均纯收益分别增加6.53%、16.89%和15.95%,同等产量节水率分别提高5.14%、8.35%和7.44%,节水效益分别增长50.07、81.31和72.30元/hm2。本研究表明,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mm时,9000kg/hm2秸秆覆盖量综合表现较优,是渭北旱原及同类生态区适宜的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秸秆 覆盖量 春玉米 产量 节水效益 渭北旱原
下载PDF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 Ⅰ.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7
5
作者 蔡太义 贾志宽 +5 位作者 黄耀威 黄会娟 杨宝平 张睿 韩清芳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68,74,共7页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物结构和农田杂草病虫及小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区 秸秆覆盖量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蔡太义 张合兵 +5 位作者 黄会娟 黄耀威 刘昌华 贾志宽 杨宝平 黄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28-2135,共8页
为了探明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机理,2007—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4500(S1)、9000(S2)、13500kg.hm-(2S3)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 为了探明不同量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机理,2007—2009年在陕西合阳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农试验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覆盖量分别为4500(S1)、9000(S2)、13500kg.hm-(2S3)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量处理春玉米叶片群体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2008和2009年均表现出协同变化趋势,随覆盖量的递增,Pn、Tr、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瞬时)、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萃灭系数(qP)呈依次升高趋势,其中,S1和CK处理的Pn在2008—2009年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拔节期;S2和S3处理则表现为"双峰型"曲线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期和孕穗期,且前者高于后者。S1、S2和S3处理2008年籽粒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7.65%、16.19%和17.84%(P<0.05)。2009年各处理籽粒产量增长趋势和2008年一致,但增幅整体低于2008年,统计分析表明,S3处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整体优于S2,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量秸秆覆盖措施均能通过改善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光合特性,达到增产目的,但从有利于生产实际及提高经济效益来看,渭北旱塬乃至其他同类生态区(春玉米生育期降水量低于390mm)进行玉米整株秸秆覆盖时推荐选择9000kg.hm-2的覆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光合生理 春玉米 产量 渭北旱塬
下载PDF
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温度和春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于庆峰 苗庆丰 +1 位作者 史海滨 胡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春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用性,试验以不覆盖(CK)为对照,设置秸秆覆盖量为5t/hm^2(JF_1),7.5t/hm^2(JF_2),10t/hm^2(JF_3)和12.5t/hm^2(JF_4)共5个处理对比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春玉米耗水规律、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为研究秸秆覆盖在春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适用性,试验以不覆盖(CK)为对照,设置秸秆覆盖量为5t/hm^2(JF_1),7.5t/hm^2(JF_2),10t/hm^2(JF_3)和12.5t/hm^2(JF_4)共5个处理对比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春玉米耗水规律、土壤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春玉米阶段耗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棵间土壤蒸发量则与之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且二者在拔节—抽雄吐丝期分别达到全生育期的峰值和最低值。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棵间土壤蒸发量呈现减小趋势,且当秸秆覆盖量达到10t/hm^2时,对棵间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作用开始呈现减弱趋势。秸秆覆盖在低温时起到了增温效果,而高温时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春玉米苗期至拔节期,处理JF_1,JF_2,JF_3和JF_4平均较CK高2.14℃,4.23℃,5.53℃和6.56℃;春玉米抽雄吐丝至灌浆期的高温季节,处理JF_1,JF_2,JF_3和JF_4平均较CK低0.89℃,1.70℃,2.70℃和3.06℃,为春玉米的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温度条件。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土壤温度平均日变幅呈现减小趋势,且当秸秆覆盖量达到10t/hm^2时,各土层温度变化趋于稳定。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当覆盖量达到10t/hm^2时增幅趋于稳定,此时处理JF_3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较处理CK高24.89%和39.42%。综合分析,该地区春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覆盖量宜采用10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耗水量 土壤温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春玉米
下载PDF
中国旱作农区不同量秸秆覆盖综合效应研究进展Ⅱ.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作物生理效应及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18
8
作者 蔡太义 黄会娟 +5 位作者 黄耀威 贾志宽 杨宝平 张睿 韩清芳 聂俊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114,共7页
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作物生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归纳了该领域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生理效应 旱作农区
下载PDF
秸秆覆盖还田及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永财 滕达 +2 位作者 衣淑娟 刘少东 王汉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0-99,共10页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及其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大庆市肇州县进行了秸秆覆盖全量还田(试验组)和留茬10 cm左右还田处理(对照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秸秆腐解率4月仅为4.3%和4.5%,5月为17...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及其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大庆市肇州县进行了秸秆覆盖全量还田(试验组)和留茬10 cm左右还田处理(对照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秸秆腐解率4月仅为4.3%和4.5%,5月为17.8%和16.8%,6月为22.3%和27.8%,秸秆腐解主要集中在7、8月。土壤温湿度受地表残余秸秆影响较为明显,5月试验组土壤含水率比对照组分别低1.2、1.1个百分点,但随着秸秆腐解率增大,试验组土壤含水率在6—9月平均高出对照组约3个百分点。试验组0 cm处土壤温度在5—8月日间大气升温阶段受到抑制,相同时段温度与对照组最大差值为4.8、3.8℃,10、20 cm处土壤温度在5、6月受地表秸秆覆盖影响较为明显,7—9月影响不显著,30 cm处土壤温度除6月影响明显外,其他月份相比对照组变化较小。在每天大气降温时段,试验组不同深度处的土壤温度降温较对照组平缓,保温保墒作用较明显。地表秸秆覆盖影响作物出苗,试验组比对照组出苗分别晚4、3 d,在拔节期对照组比试验组的作物株高分别高7.3、7.4 cm,茎粗大0.2、0.1 cm,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试验组的株高和茎粗均大于对照组;2019年试验组的玉米产量为10716.0 kg/hm^(2),比对照组增产193.5 kg/hm^(2)。综合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具有双向阻碍作用,秸秆腐解程度对双向阻碍作用有一定影响,秸秆覆盖全量还田的保温保墒作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还田 秸秆腐解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率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不同初始含水率土壤产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柳松 任红艳 +4 位作者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孙维侠 张黎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秸秆覆盖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该文通过模拟降雨(降雨强度为60mm/h,降雨历时1h)研究坡耕地在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状态下秸秆覆盖变化对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地位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土壤类型为耕作铝质湿润淋溶土,... 秸秆覆盖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该文通过模拟降雨(降雨强度为60mm/h,降雨历时1h)研究坡耕地在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状态下秸秆覆盖变化对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地位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土壤类型为耕作铝质湿润淋溶土,试验小区为12m×3m,坡度为9%。处理分为5个水平的覆盖度(0、15%、30%、60%和90%)和2种土壤初始含水率(干态和湿态)。结果表明,在0、15%、30%、60%和90%覆盖度下,干态土壤平均产沙速率依次为24.5、15.8、10.4、11.2和1.0g/(m2·h),同一覆盖度下产沙速率在模拟降雨时段内略微增大。湿态土壤条件下平均产沙速率依次为115.6、70.0、49.6、34.8和31.9g/(m2·h),同一覆盖度下产沙速率在模拟降雨时段内下降明显。0、15%、30%、60%和90%覆盖度下平衡时产沙速率依次为52.5、30.5、22.8、19.8和15.4g/(m2·h)。另外,5个水平的覆盖度中,30%的花生秸秆覆盖降低不同前期含水率下土壤产沙速率50%以上。因此,不同前期含水率情况下土壤产沙速率对秸秆覆盖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30%秸秆覆盖具有较为经济的水土保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侵蚀 秸杆 覆盖 产沙速率 模拟降雨
下载PDF
秸秆覆盖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冬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月霞 杨君林 +5 位作者 刘炜 李龙 高亚军 肖玲玲 毛宁 田莲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试验包括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和300 kg N/hm^2)两个因素,共10个处理,重复3次。3年结果表明:秸秆覆盖...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试验包括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和300 kg N/hm^2)两个因素,共10个处理,重复3次。3年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吸氮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偏旱年份,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与不覆盖类似,秸秆覆盖冬小麦吸氮量在3年间呈持续增加趋势。不论秸秆覆盖还是不覆盖,施氮量小于等于150 kg/hm2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施氮量高于150 kg/hm^2时,土壤残留硝态氮量则显著增加,0-200 cm剖面出现明显的累积峰,秸秆覆盖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峰较不覆盖处理深40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冬小麦
下载PDF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48
12
作者 高亚军 李云 +6 位作者 李生秀 强秦 曹卫贤 刘文国 张建昌 党占平 刘金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901-2910,共10页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2a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施氮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旱地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小麦2a后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硝态氮58.6~283.9kg/hm2,数量可观,短期内在渭北旱塬深厚的土壤中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但夏季休闲期间容易下迁至作物无法吸收的土壤深度.与常规无覆盖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0~200 cm的硝态氮残留,这与地膜覆盖导致有机氮矿化增加有关;秸秆覆盖对作物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均没有明显影响.施氮量低于120kg/hm2时,各种栽培模式土壤剖面残留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小,只有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处理在土壤表层有少量硝态氮累积;施氮量为240 kg/hm2时,无覆盖和秸秆覆盖土壤60~120 cm深度都有明显累积峰,地膜覆盖和垄沟种植土壤残留硝态氮则在60 cm以上土层累积较多.小麦种植密度也影响了各种栽培模式土壤硝态氮及其分布特点.垄沟种植条件下,从土壤表层到200 cm的深层,垄上土壤残留硝态氮均显著高于沟内土壤;上层差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差异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这种差异显著增大;随小麦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吸氮量和土壤中残留硝态氮量均显著提高;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占施氮量的0.3%~44.6%.垄沟种植模式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最多,地膜覆盖处理次之,垄沟种植处理垄上土壤增加量远远高于沟内土壤.施氮量提高1倍,增加的残留硝态氮量平均提高了3倍多.提高小麦种植密度,施氮增加的残留硝态氮平均减小13.2 kg/hm2.由于种植密度增加显著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因此硝态氮残留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秸秆覆盖模式80~140 cm土层降低显著;地膜覆盖条件下高密与低密残留硝态氮的差异主要在深层;垄沟模式中,低密度种植硝态氮残留量在整个土壤剖面都高于高密度处理;而无覆盖条件下,残留硝态氮则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小麦种植密度 残留硝态氮 旱地
下载PDF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文国 张建昌 +4 位作者 曹卫贤 党占平 强秦 高亚军 李生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1,共5页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 在陕西渭北旱原进行了连续3 a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对各年度播前、收获后2 m土层贮水量,生育期降水量,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地膜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和秸秆覆盖模式,地膜覆盖能提高作物产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损耗,干旱地区降水量高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产生负效应,秸秆覆盖模式的生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物产量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明显。施用氮肥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产量,但籽草比降低。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以氮促水是解决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紧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小麦种植密度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 被引量:38
14
作者 高亚军 郑险峰 +4 位作者 李世清 田霄鸿 王朝辉 李生秀 杜建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灌水量及施氮量的关系模型,并作了模拟分析,以期研究旱地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的冬小麦能否增产与水肥供应关系密切。生育期间没有补充灌水时,覆盖增产主要取决于...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灌水量及施氮量的关系模型,并作了模拟分析,以期研究旱地农田秸秆覆盖条件下冬小麦增产的水氮条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的冬小麦能否增产与水肥供应关系密切。生育期间没有补充灌水时,覆盖增产主要取决于氮肥用量,氮肥投入较少时覆盖冬小麦经济产量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氮肥用量较高时产量低于未覆盖处理。因此,在雨养农业区,通过配合适量的氮肥完全能够做到秸秆覆盖下增产增收。在不同氮肥用量前提下,覆盖的增产效果除了与生育期总灌水量有关外,还与灌水量在各生育期间的分配有关。因此,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根据氮肥投入情况,将有限的水分配在作物最需要的时期才能取得秸秆覆盖下的节水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灌水量 施氮量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和支持向量机的粉碎性秸秆覆盖率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于国庆 郝若帆 +2 位作者 马洪涛 吴赛敏 陈梦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5-160,共6页
针对秸秆还田后的秸秆细碎、在自然光照下与土壤颜色差别很小导致秸秆覆盖率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变换函数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相结合的秸秆覆盖率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对在自然光下拍照获取的粉碎秸秆的彩色图像进行灰... 针对秸秆还田后的秸秆细碎、在自然光照下与土壤颜色差别很小导致秸秆覆盖率检测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变换函数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相结合的秸秆覆盖率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对在自然光下拍照获取的粉碎秸秆的彩色图像进行灰度变换处理,然后应用SVM算法对其进行秸秆图像分类,最后应用形态学图像处理算法得到准确的图像覆盖率。结果表明,对5个不同地块的秸秆图像进行灰度变换处理后,利用SVM训练文件直接预测得到的秸秆覆盖率与田间实际测量结果的最大误差率为3.20%,最小误差率为1.00%,分类时间小于2 s。可见,采用此方法检测粉碎秸秆的还田覆盖率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并且用经过训练后的结果对所有图像进行SVM预测,不受光照的影响,效率高,分类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率 图像识别 SVM(支持向量机) 灰度变换处理 形态学图像处理
下载PDF
长期秸秆覆盖条件下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仁杰 芦俊俊 +6 位作者 刘炜 杨君林 张月霞 董明蕾 李文龙 翟丙年 高亚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38,共7页
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 通过9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不覆盖和秸秆覆盖4 500 kg·hm^(-2))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冬小麦群体动态、产量三要素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越冬期分蘖数和春季总茎数,越冬期分蘖数最多降低24%,春季总茎数最大降幅为40.7%;秸秆覆盖导致单位面积穗数减少,平均降幅5.6%,但穗粒数有增加趋势,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与无覆盖相比,秸秆覆盖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略有降低。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小麦越冬期分蘖数、春季总茎数以及单位面积穗数均与施氮量呈抛物线的关系,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用氮肥使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增幅接近70%;在供试条件下,秸秆覆盖无增产效应。相比秸秆覆盖,同样小麦产量水平下,常规栽培需氮肥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冬小麦 施氮量 群体动态 产量
下载PDF
华北一年两熟区玉米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庆杰 王宪良 +3 位作者 李洪文 何进 张翼夫 黄幸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2-198,共7页
于2014—2016年在河北涿州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了设置6种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5 t/hm^2(全量还田,OM)、4 t/hm^2(80%还田,EM)、3 t/hm^2(60%还田,SM)、2 t/hm^2(40%还田,FM)、1 t/hm^2(20%还田,TM)及无秸秆覆盖地表(NM)的田间试验,分析... 于2014—2016年在河北涿州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了设置6种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5 t/hm^2(全量还田,OM)、4 t/hm^2(80%还田,EM)、3 t/hm^2(60%还田,SM)、2 t/hm^2(40%还田,FM)、1 t/hm^2(20%还田,TM)及无秸秆覆盖地表(NM)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田间土壤含水率、冬小麦出苗率、叶面积指数(LAI)、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与土壤含水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含水率随秸秆覆盖量增大而增大;冬小麦出苗率随秸秆覆盖量先增大后减小,FM处理出苗率最优,2014—2016年FM平均出苗率比TM、NM、SM、EM、OM分别大6.9%、10.0%、11.9%、23.8%、33.7%;2014—2016年冬小麦整个生长周期内,FM、TM、NM、SM、EM、OM处理平均LAI分别为5.3、4.5、3.6、4.0、3.3、3.0;2014—2016年FM、TM、NM、SM、EM、OM处理最大根长密度分别为0.98、0.95、0.93、0.93、0.86、0.67 cm/cm^3;2014—2016年FM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TM、NM、SM、EM、OM高2.94%、7.56%、7.91%、11.50%、13.53%。适量秸秆覆盖(2 t/hm^2)能促进冬小麦生长,实现增产,秸秆覆盖量较大时应该增加播量并提高播种机防堵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秸秆覆盖 土壤含水率 出苗率 叶面积指数 产量
下载PDF
多因素控制下渭北旱地小麦产量寻优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国 张建昌 +4 位作者 曹卫贤 党占平 强秦 高亚军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0-195,共6页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kg,增减穗数4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kg/hm^2)与中氨水平(施纯氮120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kg.增减籽粒产量5.7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垄沟种植 秸秆覆盖 施氮量 籽粒产量 生物学产量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羊草育苗床土水热条件及其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关法春 梁正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47-53,共7页
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秸秆覆盖措施对羊草育苗床土水热因子及其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虽然土壤温度条件优于稻草覆盖处理,但由于水分供应不足,显著地降低了羊草出苗率;与无稻草覆盖的对照处理相比,... 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秸秆覆盖措施对羊草育苗床土水热因子及其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虽然土壤温度条件优于稻草覆盖处理,但由于水分供应不足,显著地降低了羊草出苗率;与无稻草覆盖的对照处理相比,稻草覆盖处理水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地表温度日变化幅度趋缓,具有良好保水作用和减缓温度日变化的作用。适量的稻草覆盖(200g/m2)能够同时兼顾保水和保温作用,出苗率最高,稻草秸秆覆盖是该地区春季羊草育苗比较有效的一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稻草覆盖 水热因子 出苗率
下载PDF
气候因子和地表覆盖对沿海滩涂土壤盐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蛟 崔士友 +2 位作者 冯芝祥 王奎山 翟彩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为探明气候因子对沿海滩涂表层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并探讨植被和秸秆覆盖对滩涂土壤脱盐效果及控盐的作用。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中重度盐分),设置4种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分别为对照(裸地,CK)、秸秆覆盖... 为探明气候因子对沿海滩涂表层土壤盐分季节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并探讨植被和秸秆覆盖对滩涂土壤脱盐效果及控盐的作用。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中重度盐分),设置4种处理进行田间试验,分别为对照(裸地,CK)、秸秆覆盖(覆盖量为15 t·hm-2,SM)、植被覆盖(PC)和植被+秸秆覆盖(覆盖量为7.5 t·hm-2,PC+1/2SM),监测了气候因子和表层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沿海滩涂裸地中,土壤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季节性规律,表现为在10—12月具有明显的积盐效果,且在10月EC1︰5达到最大值为3.90 d S·m-1。2)相关分析表明:采样前7 d降雨累积量与土壤盐分变化有着极密切负相关关系;气候因子的多因子及互作逐步分析表明:降雨量增加可以促进土壤脱盐作用,大气温度升高可加剧土壤盐分表聚,降雨量和大气温度的互作效应增加会对土壤盐分累积产生正效应。3)地表覆盖(包括PC和SM)显著地改变了气候因子对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累积降雨量和大气平均温度与土壤盐分无显著相关性,且大量秸秆覆盖对滩涂表层土壤脱盐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因此,在沿海气候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下,综合考虑脱盐及控盐作用,选择适量秸秆覆盖(如覆盖量15 t·hm-2)或适量秸秆覆盖结合植被种植覆盖,同时充分利用沿海地区降雨量集中的特点,可能是未来滩涂盐碱盐渍土快速脱盐和土壤改良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秸秆覆盖 植被覆盖 盐分积累 脱盐率 沿海滩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