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ubstituting Alfalfa by Wheat Straw Powder on Rumen Digestion, Metabolism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Lactating Dairy Cows
1
作者 Xueyan Lin Zhiyong Hu +5 位作者 Na Li Qiuling Hou Yun Wang Jun Peng Yue Jiang Zhonghua Wang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9年第8期197-217,共21页
China has abundant straw resources. However, the straw has high levels of crude fiber, low levels of crude protein and fat, poor palatability and low digestibility and a large volum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easibili... China has abundant straw resources. However, the straw has high levels of crude fiber, low levels of crude protein and fat, poor palatability and low digestibility and a large volum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wheat straw powder to replace some of alfalfa and the suitable replacement ratio for lactating dairy cows. In this trial, cows in the mid-lactation stage were fed with rations in which alfalfa hay was replaced isocalorically and isonitrogenously at 0%, 20%, 40% and 60% by wheat straw powder to explore the rumen metabolism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Using a larg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60 cow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4 groups: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CG (0% replacement), and groups AL (20% replacement), AM (40% replacement), and AH (60% replacement). The pre-feeding period was 2 weeks and the trial period was 8 weeks. Milk yield, milk protein yield, milk protein percentage, lactose yield, lactose percentage, milk fat yield, and milk fat percentage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diet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placing 20% alfalfa with wheat straw powder is most beneficial to production. When only the feed costs were considered,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 costs (such as labor, machinery, etc.) in the economic benefit calculation process, and assume that other costs are the same among the groups,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btained by the AL group were the larg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raw f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straw powder ALFALFA Production Performance DIGESTION METABOLISM COW
下载PDF
牧草型菊芋新品种廊芋25号饲用营养品质研究
2
作者 田海英 潘东霞 +3 位作者 晏国生 唐湘方 刘君 刘仰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4-88,96,共6页
为了实现牧草型菊芋新品种选育充实菊芋种质资源库,试验以从俄罗斯引进的菊芋种质资源R4中选育成的牧草型菊芋新品种廊芋25号及廊芋19号、廊芋20号、廊芋21号、廊芋22号、廊芋23号、廊芋24号为供试育种材料,以青芋2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 为了实现牧草型菊芋新品种选育充实菊芋种质资源库,试验以从俄罗斯引进的菊芋种质资源R4中选育成的牧草型菊芋新品种廊芋25号及廊芋19号、廊芋20号、廊芋21号、廊芋22号、廊芋23号、廊芋24号为供试育种材料,以青芋2号为对照品种,进行了产量与营养品质测定;以鲜秸秆和块茎产量为目标进行同异比较分析,并对廊芋25号菊芋秸秆粉和菊芋全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廊芋25号茎叶粗蛋白含量为20.41%,比青芋2号高68.68%;茎叶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9%、34.88%;鲜秸秆产量为5565.86 kg/亩(1亩≈667 m^(2)),块茎产量为3521.05 kg/亩,分别比青芋2号高26.21%、63.02%。以廊芋25号鲜秸秆和块茎产量为目标的同异联系度均最高,分别为0.8170,0.8600。廊芋25号菊芋秸秆粉干物质含量高,并富含中性洗涤纤维(≥53.00%);全粉中含有糖(65.200%)、粗蛋白(9.810%)、微量元素及16种氨基酸,还含有少量黄酮。说明廊芋25号是一个优良的牧草型特性菊芋新品种,适宜作为畜禽日粮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品种 廊芋25号 选育 菊芋秸秆粉 菊芋全粉 营养品质
下载PDF
金荞麦秸秆粉对断奶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廖海浪 郭志强 +3 位作者 毛常清 牟星星 张超 郑洁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56-6664,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金荞麦秸秆粉对断奶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断奶、体重为(0.58±0.05)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代肉兔1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金荞麦秸秆粉对断奶肉兔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断奶、体重为(0.58±0.05) kg、健康状况良好的商品代肉兔1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试验Ⅰ组)、6%(试验Ⅱ组)、9%(试验Ⅲ组)和12%(试验Ⅳ组)金荞麦秸秆粉等量替代苜蓿草粉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断奶肉兔终末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断奶肉兔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显著提高(P<0.05)。3)饲粮中添加金荞麦秸秆粉对断奶肉兔各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断奶肉兔背最长肌24 h pH和45 min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比例金荞麦秸秆粉可以提高断奶肉兔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改善肉品质,以添加6%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秸秆粉 断奶肉兔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肉品质
下载PDF
Straw layer burial to alleviate salt stress in silty loam soils: Impacts of straw forms 被引量:9
4
作者 ZHANG Hong-yuan LU Chuang +3 位作者 PANG Huan-cheng LIU Na ZHANG Xiao-li LI Yu-y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Salt stress can be alleviated by straw layer burial in the soi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straw layer for optimal regulation of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because of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fie... Salt stress can be alleviated by straw layer burial in the soi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straw layer for optimal regulation of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because of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field tests. Here, the following four straw forms with compaction thickness of 5 cm buried 40–45 deep were studied: no straw layer(CK), segmented straw(SL, 5 cm in length), straw pellet(SK), and straw powder(SF). The three straw forms(SL, SK and SF)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infiltr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down the column profile by 71.20–134.3 h relative to CK and the migration velocity of the wetting front under SF was the slowest. It took longer for the wetting front to transcend SK than SL but shorter for it to reach the bottom of soil column after water crossed the straw layer. Compared with CK, the averag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creased by 6.45% under SL, 1.77% under SK and 5.39% under SF. The desalination rates at the 0–40 and 0–100 cm soil layers increased by 5.85 and 3.76% under SL, 6.64 and 1.47% under SK and 5.97 and 4.82% under SF.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traw forms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Furthermore, the salt leaching efficiency(SLE, g mm^–1 h^–1) above the 40 cm layer under SL was 0.0097,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SF(0.0071) by 37.23%. Salt storage under SL, SK and SF in the 40–45 cm layer accounted for 4.50, 16.92 and 7.43% of total storage in the 1-m column profile. Cumulative evaporation under SL and SF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41.20 and 49.00%, with both treatments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salt accumulation(resalinization rate being 36.06 and 47.15% lower than CK)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traw layers have desalting effects under high irrigation level(446 mm). In particular, SL and SF performed better than SK in promoting deep salt leaching and inhibiting salt accumulation on the soil surface. However, SL was simpler to implement and its SLE was higher. Therefore, the segmented 5 cm straw can be recommended as an optimum physical form for establishing a straw layer for managing saline soils for crop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layer segmented straw with 5 cm length straw pellet straw powder infiltration evaporation water and salt distribution
下载PDF
页岩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及微观结构分析
5
作者 赵欣悦 马芹永 《建井技术》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为探究玻璃纤维、秸秆粉和粉煤灰三者掺量对页岩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其水平与页岩陶粒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拉压比的关系,得出因素的主次顺序和优选水平,利用功效系数评价页... 为探究玻璃纤维、秸秆粉和粉煤灰三者掺量对页岩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其水平与页岩陶粒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拉压比的关系,得出因素的主次顺序和优选水平,利用功效系数评价页岩陶粒混凝土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页岩陶粒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粉煤灰掺量为主要因素,优选水平是10%;对于页岩陶粒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主要影响因素为玻璃纤维掺量,其次是秸秆粉,优选配合比为:玻璃纤维掺量0.1%、秸秆粉掺量4%、粉煤灰掺量20%;影响混凝土拉压比的主要因素是粉煤灰掺量,其次是玻璃纤维,优选配合比为:玻璃纤维掺量0.1%、秸秆粉掺量2%、粉煤灰掺量20%。根据功效系数分析得到试验组玻璃纤维掺量0.3%、秸秆粉掺量4%、粉煤灰掺量10%总功效数值最高,综合性能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陶粒混凝土 秸秆粉 玻璃纤维 粉煤灰 正交试验 力学性能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秸秆粉体利用技术及秸秆微粉碎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付敏 陈效庆 +3 位作者 高泽飞 王成梦 郝镒林 郭世珂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100,共10页
秸秆微粉碎后可作为新型节能环保原料,实现精细化和高值化利用。通过文献综述秸秆粉体的利用技术、秸秆微粉碎方式、秸秆微粉碎理论及设备研究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当前秸秆的利用途径多元化,秸秆粉体被应用于复合材... 秸秆微粉碎后可作为新型节能环保原料,实现精细化和高值化利用。通过文献综述秸秆粉体的利用技术、秸秆微粉碎方式、秸秆微粉碎理论及设备研究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当前秸秆的利用途径多元化,秸秆粉体被应用于复合材料等众多领域,且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针对秸秆特性最适宜的粉碎方式是机械粉碎,但存在能耗大、粉尘污染等问题。秸秆微粉碎设备多借鉴矿石类物料的微粉碎设备,原料适应性差,且不能兼顾细粉碎粒度和高生产率的要求。粉碎理论研究多关注粉碎效果、能耗以及产量的影响因素,针对秸秆物性进行粉碎机理的研究较少。未来应扩大秸秆粉体高值化应用场景,探究更适宜规模化生产的秸秆复合微粉碎方式,提高秸秆微粉碎设备的自动化、专门化、简单化和轻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利用 秸秆粉体 微粉碎 微粉碎理论 微粉碎设备
下载PDF
PBAT/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酯化秸秆粉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葛铁军 张力 +3 位作者 文起东 文博 刘沛含 唐恺鸿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提高秸秆粉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的相容性及力学性能,以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PTF-BOC)为酯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三乙胺为缚酸剂制备酯化秸秆粉。利用转矩流变仪熔融共混制备PBAT和不同PTF-BOC用量秸秆粉的... 为提高秸秆粉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的相容性及力学性能,以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PTF-BOC)为酯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三乙胺为缚酸剂制备酯化秸秆粉。利用转矩流变仪熔融共混制备PBAT和不同PTF-BOC用量秸秆粉的复合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微机控制电子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探究了PTF-BOC用量对秸秆粉中羟基取代度的影响,并对酯化前后秸秆粉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结构表征及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PTF-BOC与秸秆粉成功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后秸秆粉接触角与PBAT的接触角相近,且较未改性秸秆粉接触角提高70.4%,疏水性提高。酯化秸秆粉与PBAT呈现较好的相容性,当PTF-BOC为秸秆粉质量的55%时,PBAT/酯化秸秆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较PBAT/未改性秸秆粉复合材料分别提高28.8%,319%和4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三氟甲基苯甲酰氯 酯化改性 秸秆粉 复合材料
下载PDF
适合孢子粉高产的赤灵芝栽培配方筛选
8
作者 肖自添 黄育江 +4 位作者 何焕清 邹文杰 彭洋洋 刘明 徐江 《中国食用菌》 2023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充分利用湛江市本地甘蔗渣、桑屑枝条、土沉香渣等秸秆资源,降低赤灵芝生产对木材原料的依赖,通过研究3个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和孢子粉产量、品质(多糖、三萜)、抗氧化活性等,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赤灵芝栽培配方。结果显示,添... 为充分利用湛江市本地甘蔗渣、桑屑枝条、土沉香渣等秸秆资源,降低赤灵芝生产对木材原料的依赖,通过研究3个配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和孢子粉产量、品质(多糖、三萜)、抗氧化活性等,筛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赤灵芝栽培配方。结果显示,添加了甘蔗渣的配方2,菌丝生长速度最快(0.75 cm·d^(-1)),孢子粉产量最高(14.45 g/袋),且多糖和三萜总含量也高于其他2个配方。添加土沉香渣的配方3,菌盖直径(7.55 cm)、子实体鲜质量(36.79 g/袋)、总产量最高,但多糖和三萜总含量不如其他2个配方。添加了桑屑的配方1,赤灵芝的总抗氧化活性稍高于其他2个配方,但无显著差异。3个配方下子实体的三萜含量高于孢子粉,而孢子粉的多糖含量高于子实体。综合分析,配方2是实现梅灵3号灵芝孢子粉高产的较优栽培配方,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灵芝 秸秆资源 孢子粉高产 品质 抗氧化
下载PDF
不同成膜温度对高粱秸秆粉/纳米ZnO/聚乙烯醇纳米复合膜理化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关涛 张东杰 +5 位作者 李娟 王洪江 金露达 衣然 张子桐 张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134,共8页
为提高农林废弃物的利用率及促进新型生物质材料的产业化生产,本文以高粱秸秆粉(Sorghum straw powder,SSP)、纳米ZnO、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等为主要成膜基材,采用共混流延法制备出高粱秸秆粉/纳米ZnO/聚乙烯醇(SSP/Nano-Zn... 为提高农林废弃物的利用率及促进新型生物质材料的产业化生产,本文以高粱秸秆粉(Sorghum straw powder,SSP)、纳米ZnO、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等为主要成膜基材,采用共混流延法制备出高粱秸秆粉/纳米ZnO/聚乙烯醇(SSP/Nano-ZnO/PVA,SNP)纳米复合膜,研究SSP的加入及不同成膜温度(75、80、85、90、95℃)对SNP纳米复合膜厚度、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TS)、阻隔性能、微观结构、光谱特性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SP的加入能提高SNP纳米复合膜TS、阻隔性能及热性能;随着成膜温度的升高,SNP纳米复合膜TS和阻隔性能先变好后变差,当成膜为85℃时,SNP纳米复合膜性能最好(TS=31.22 MPa最大,水蒸气透过系数=1.32×10^(-12)g/(cm·s·Pa)、水溶性=36.41%、溶胀度=238.41%最小),并通过SEM、AFM、FT-IR、TG分析表明该温度下SNP纳米复合膜表面光滑,截面致密,各基质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热稳定性较好,综合性能优于其他成膜温度下的纳米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膜温度 高粱秸秆粉 聚乙烯醇 纳米复合膜 物理性能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复掺青稞秸秆灰-矿粉混凝土的性能与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锋 乔宏霞 +2 位作者 舒修远 崔丽君 赵紫岩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2-1575,共14页
为了探究青稞秸秆灰(HBSA)和矿粉(SP)复掺对普通C4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首先,对不同HBSA和SP掺量的混凝土进行物理和力学性能试验,确定HBSA和SP的最佳掺量。其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和气体吸附技术对混凝土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最... 为了探究青稞秸秆灰(HBSA)和矿粉(SP)复掺对普通C40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首先,对不同HBSA和SP掺量的混凝土进行物理和力学性能试验,确定HBSA和SP的最佳掺量。其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和气体吸附技术对混凝土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微观测试技术对混凝土的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进行表征,进而揭示HBSA和SP对混凝土性能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BSA和SP的掺入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复掺10%(质量分数,下同)的HBSA和20%的SP的混凝土表观干密度最大,吸水率和开口孔隙率最小,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最大,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最优。建议将HBSA和SP的复掺量控制在30%左右,且不宜超过40%。复掺10%HBSA和20%SP的混凝土有害孔、多害孔的孔隙率减小了0.47%,无害孔、少害孔的孔隙率增加了0.27%,总的孔隙率减小了0.2%;微小孔隙数量增加,最可几孔径减小,孔隙结构得到优化。复掺10%HBSA和20%SP的混凝土水化产物中钙矾石(AFt)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更小,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硅铝酸钙(C-A-S-H)质量更大,有效填充了混凝土中的较大孔隙,增强了混凝土结构的密实性,抑制了AFt的生长,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复掺HBSA和SP时,混凝土的开口孔隙率和吸水率比单掺最优HBSA掺量时的更小,劈裂抗拉强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秸秆灰 矿粉 混凝土 孔隙结构 微观结构
下载PDF
焦粉与秸秆混合成型燃料等温燃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欣月 刘海玉 +3 位作者 牛俊天 乔晓磊 金燕 樊保国 《上海电力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2-18,共7页
利用自制的恒温热重实验装置对焦粉与秸秆混合成型燃料进行等温燃烧试验,分别研究了焦粉与秸秆掺混比为90∶10、85∶15、80∶20、75∶25、70∶30时,在800℃、900℃、1000℃下的燃烧特性,并根据等温燃烧法得到成型燃料的反应动力学参数... 利用自制的恒温热重实验装置对焦粉与秸秆混合成型燃料进行等温燃烧试验,分别研究了焦粉与秸秆掺混比为90∶10、85∶15、80∶20、75∶25、70∶30时,在800℃、900℃、1000℃下的燃烧特性,并根据等温燃烧法得到成型燃料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温度上升和秸秆比例增加都会使燃料的燃烧速度加快,燃尽时间显著减少;5种混合成型燃料等温燃烧的反应级数在0.9~2.0;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都随着秸秆掺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从25%增加到30%时两者会有一个大幅度降低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粉 秸秆 成型燃料 等温燃烧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组分与微发泡工艺对秸秆纤维改性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胡强 赵肖斌 +2 位作者 李伟 郭巍 孟正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126,共7页
以滑石粉、秸秆纤维作为填充物,采用化学发泡的工艺制备了秸秆纤维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滑石粉含量、秸秆纤维含量、发泡剂含量及注射温度四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对样条拉伸、弯曲和冲击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力学性能较... 以滑石粉、秸秆纤维作为填充物,采用化学发泡的工艺制备了秸秆纤维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滑石粉含量、秸秆纤维含量、发泡剂含量及注射温度四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对样条拉伸、弯曲和冲击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力学性能较优的组别,同时还探讨了材料组分与注塑工艺的变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扫描电镜图揭示了样条性能变化的原因、机理。结果表明,滑石粉、发泡剂含量通过对发泡效果的影响与发泡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正相关;随着秸秆纤维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缠绕结合情况较好但过量纤维会发生团聚现象,其力学性能指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注塑温度在180℃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指标最优,且随着注塑温度的增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秸秆纤维 滑石粉 复合发泡材料 发泡工艺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新型再利用烟秆造纸方法的初步探究
13
作者 丁欣 王培培 +3 位作者 陈光照 邹家豪 李雯 白晓雯 《造纸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3期8-11,14,共5页
对新型再利用烟草秸秆造纸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烟草秸秆经过适当的研磨粉碎后,以不同的比例(5%~30%)添加到废纸浆中,均可配抄出定量为200g/m 2的纸张。该配抄纸张相较于纯废纸浆所抄纸张具有较高的松厚度,纸张的各项强度指标... 对新型再利用烟草秸秆造纸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烟草秸秆经过适当的研磨粉碎后,以不同的比例(5%~30%)添加到废纸浆中,均可配抄出定量为200g/m 2的纸张。该配抄纸张相较于纯废纸浆所抄纸张具有较高的松厚度,纸张的各项强度指标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秸秆 烟草秸秆粉末 废纸浆 抄纸
下载PDF
红豆秸秆灰改性沥青结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14
作者 仲文卿 王业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266-272,276,共8页
为对红豆秸秆灰进行基质沥青的改性效果作出评价,针对不同掺量(3%、9%和15%)的红豆秸秆灰对基质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常规的三大指标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动态流变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对红豆秸秆灰改性沥青结合料的流变学行为作出探究... 为对红豆秸秆灰进行基质沥青的改性效果作出评价,针对不同掺量(3%、9%和15%)的红豆秸秆灰对基质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采用常规的三大指标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动态流变试验和弯曲梁流变试验对红豆秸秆灰改性沥青结合料的流变学行为作出探究,并对其高、低温性能作出评价。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对红豆秸秆灰改性后的官能团变化进行分析。并且将红豆秸秆灰与废橡胶粉作为沥青改性剂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红豆秸秆灰作为沥青改性剂使得沥青材料在硬度和高温稳定性能方面得到提升,但在低温性能方面产生降低。相较于废橡胶粉来看,红豆秸秆灰在硬度和中温性能方面依然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秸秆灰 废橡胶粉 改性沥青结合料 基本物理性能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弯曲梁流变试验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
下载PDF
氨化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冬小麦产量 被引量:39
15
作者 余坤 冯浩 +1 位作者 王增丽 丁奠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65-173,共9页
为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秸秆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用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2a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粉碎、氨化秸秆以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并氨化秸秆施入... 为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秸秆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用的秸秆还田措施,通过2a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粉碎、氨化秸秆以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并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能显著(P〈0.05)降低耕层(0~15 cm)土壤的体积质量,增加土壤孔隙度,但对耕层以下(〉15~30 cm)土壤体积质量及孔隙度改善效果不明显;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较未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增加0~15 cm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粉碎并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0~15 cm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各项评价指标。此外,穗粒数、1 m2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地上部总干质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P〉0.05)、0.76(P〈0.01)、-0.89(P〈0.01)和0.88(P〈0.01),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或地上部总干质量可能是增加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粉碎并氨化秸秆还田较秸秆覆盖能显著(P〈0.05)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粉碎并氨化秸秆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提高冬小麦产量效果最为显著,在冬小麦2个生长季较长秸秆覆盖还田分别增产11.12%和17.85%,较长秸秆翻压还田分别增产7.39%和16.59%,是该试验最佳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结构 秸秆 粉碎 氨化 土壤体积质量 团聚体 产量
下载PDF
稻草末固定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范伟平 曹惠君 +1 位作者 张俊 魏浩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1,共5页
对采用微电解—白腐菌生物降解—石炭絮凝系统处理活性染料废水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均达到 95 %以上 。
关键词 染料废水 微电解 白腐菌 稻草末 絮凝 废水处理
下载PDF
不同塑料基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余旺旺 刘芹 +3 位作者 杨晨 刘杰 史跃峰 雷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25,共5页
以小麦秸秆粉(WSP)与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聚苯乙烯(PS)及聚丙烯(PP)等几种塑料为原料,采用挤出加注塑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研究不同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 以小麦秸秆粉(WSP)与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聚苯乙烯(PS)及聚丙烯(PP)等几种塑料为原料,采用挤出加注塑工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WPC),研究不同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吸水性能。结果表明,HDPE基及PP基WPC的静曲强度和静曲模量综合性能最好,ABS基和PS基WPC次之,LLDPE基最差;HDPE基WPC热稳定性最好,其次是LLDPE基和PP基WPC;LDPE基WPC的吸水膨胀率最低,吸水后尺寸稳定性最好,而ABS基WPC最差;浸泡吸水方面,起初阶段,不同WPC吸水率虽然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ABS吸水率最大,其次是PS基WPCs,而其它三种WPC的吸水率差距不是特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小麦秸秆粉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苯乙烯 聚丙烯
下载PDF
秸秆粉/废旧PE发泡复合材料的发泡工艺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葛正浩 金龙 +2 位作者 石美浓 张双琳 秦宇渤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59,共4页
主要通过AC发泡剂的质量分数、秸秆粉的量、偶联剂的种类及其质量分数、纳米CaCO3质量分数等单因素来研究最佳的发泡工艺。结果表明:AC发泡剂质量分数为2%时,密度最小1.008 g/cm3,冲击强度最大为42.5 kJ/m2;秸秆粉质量分数为35%时,其密... 主要通过AC发泡剂的质量分数、秸秆粉的量、偶联剂的种类及其质量分数、纳米CaCO3质量分数等单因素来研究最佳的发泡工艺。结果表明:AC发泡剂质量分数为2%时,密度最小1.008 g/cm3,冲击强度最大为42.5 kJ/m2;秸秆粉质量分数为35%时,其密度最小为1.09 g/cm3,冲击强度最大为43.5 kJ/m2;随着偶联剂种类和量的变化,得出4%的MAH-g-PP时其密度最小为1.01 g/cm3,冲击强度最大为43.5 kJ/m2;4%纳米碳酸钙时密度最小为1.01 g/cm3,冲击强度最大为43.5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粉 废旧PE 发泡 木塑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新 冷言冰 +1 位作者 谷仕艳 张遵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0-1748,共9页
为探讨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铬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采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研究了水溶液中六价铬[Cr(Ⅵ)]初始浓度、p H值范围、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和吸附温度4个因素对油菜秸秆外壳去... 为探讨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铬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采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研究了水溶液中六价铬[Cr(Ⅵ)]初始浓度、p H值范围、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和吸附温度4个因素对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Ⅵ)的影响作用;用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动力学方程与热力学方程分别探讨了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Cr(Ⅵ)的行为;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油菜秸秆外壳吸附水溶液Cr(Ⅵ)前后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制.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Ⅵ)的最佳条件组合为:在吸附时间为1440min时,Cr(Ⅵ)初始浓度为99.15mg/L、p H值为1.01、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为2.90g/L和吸附温度35.70℃,Cr(Ⅵ)去除率为91.97%;吸附等温线拟合,吸附Cr(Ⅵ)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为优惠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溶液中Cr(Ⅵ)吸附属吸热反应,且为自发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显示: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Cr(Ⅵ)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红外光谱提示:吸附过程中,O—H、C—H、NH3+、N—H和C—O基团与Cr(Ⅵ)络合吸附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菜秸秆外壳能够有效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p H值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Box-Behnken DESIGN 生物吸附
下载PDF
稻草末固定白腐真菌用于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范伟平 曹惠君 +1 位作者 张俊 魏浩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9-21,共3页
微电解—白腐菌生物降解—絮凝沉降联合处理系统对活性染料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 ,CODCr去除率达 90 %以上 ,色度由 12 80 0降到 80 ,出水清亮 ,达到排放标准。
关键词 白腐菌 稻草末 染料废水处理 微电解-白腐菌生物降解-絮凝沉降联合处理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