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traw size in buried straw layers on water movement in adjacent soil layers 被引量:9
1
作者 Yao Mingze Li Bo +1 位作者 Wang Tieliang Feng X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2期74-84,共11页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can improve the soil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its capacity for moisture preservation,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ensuring a stable crop yield...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can improve the soil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its capacity for moisture preservation,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ensuring a stable crop yield;at the same time,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on soil moisture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Using an in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 experiment of a one-dimensional soil column,the effects of straw size on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straw and the adjacent soil were evaluated when the straw was deeply buried in soil;the in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sized straw and its adjacent soil were analyzed;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sorptivity and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the straw were obtained;in the end,the water distribution laws of straw and adjacent soil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were concluded.The experiment was comprised of rod-shaped straw(RS),segment-shaped straw(SS)and filament-shaped straw(FS)to control treatment(CK).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iltration,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filament-shape straw was the lowest at the stage of straw unsaturation.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of rod-shaped,filament-shaped and segment-shaped straws are 4.01 mm/min,1.33 mm/min and 0.03 mm/min at the stage of straw and adjacent soil saturation,respectively.There is a strong effect on preventing infiltration from segment-shaped straw;with the help of the Philip model of long duration,the sorptivity of the soil with rod-shaped,filament-shaped and segment-shaped straws was 12.31 mm/min0.5,11.02 mm/min0.5 and 24.26 mm/min0.5 at the unsaturation stage,respectively.The segment-shape straw improved the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oil and straw column.The wa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indicated that the saturated water contents of sandy loam,filament-shaped straw,segment-shaped straw and rod-shaped straw were 0.38 cm^(3)/cm^(3),0.29 cm^(3)/cm^(3),0.26 cm^(3)/cm^(3)and 0.13 cm^(3)/cm^(3),respectively.Additionally,the evaporation rate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soil below different straw layers retained approximately 30%;that the more crushed the straw was,the more moisture the straw layer lost;and that the cumulative evaporation of rod-shaped straw,filament-shaped straw and segment-shaped straw within 120 days was 1.5 mm,13.5 mm and 25.5 mm,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y buried straw straw size soil moisture INFILTRATION evaporation water retention
原文传递
Inter-annual changes in the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carbon of soil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traw-derived carbon incorporation under long-term no-tillage 被引量:8
2
作者 YIN Tao ZHAO Cai-xia +2 位作者 YAN Chang-rong DU Zhang-liu HE Wen-q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546-2557,共12页
Converting from conventional tillage to no-tillage influences the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thu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abilization.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soil aggregation and the straw-derived ca... Converting from conventional tillage to no-tillage influences the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thu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abilization.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soil aggregation and the straw-derived carbon (C) incorporation within aggregate fraction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An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2004 to test the effects of two treatments, no-tillage with residue (NT)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out residue (CT), on the soil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nd SOC stabilization in a continuous maize (Zea mays L.) cropping system located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0-10 cm layer in 2008, 2010 and 2015, and were separated into four aggregate-size classes (〉2, 0.25-2, 0.053-0.25, and 〈0.053 mm) by wet-sieving. In each year, NT soil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 (i.e., 〉2 and 0.25-2 mm) and associated SOC concentration compared with CT. Additionally, to compare straw-derived C incorporation within NT and CT aggregate fractions, ^13C-labeled straw was incubated with intact NT and CT soils. After 90 day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13C-labeled straw-derived C was observed in the 〉2 mm fraction, and this proportion was lower in NT than that in CT soil.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long-term continuous NT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macroaggregates and the C concentration within macroaggregates, and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provided by NT is beneficial for soil C sequestration in the continuous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ILLAGE aggregate-size distribution aggregate-associated carbon ^13C-labeled straw
下载PDF
粉碎粒径对番茄和辣椒秸秆堆肥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杨冬艳 王丹 +2 位作者 桑婷 冯海萍 赵云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在菜田就近进行好氧堆肥粉碎条件,研究了2种粉碎粒径(碾压粉碎2~5 cm、切割粉碎1~2 cm)对3种蔬菜秸秆(番茄、辣椒及二者混合秸秆)堆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辣椒和混合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木质... 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在菜田就近进行好氧堆肥粉碎条件,研究了2种粉碎粒径(碾压粉碎2~5 cm、切割粉碎1~2 cm)对3种蔬菜秸秆(番茄、辣椒及二者混合秸秆)堆肥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辣椒和混合秸秆在堆肥过程中木质纤维素组分降解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大粒径处理能够降低堆肥初始木质纤维素的含量,同时加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堆肥后期的降解;小粒径处理则能够提高堆肥积温,促进木质素的降解。冗余分析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是促进全碳降解的关键因素。大粒径处理的3种秸秆初始全氮、全磷、全钾和腐植酸含量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且在堆肥结束时大粒径处理的氮、磷、钾总养分含量(8.03%)和腐植酸含量(12.15%)仍显著高于小粒径处理(6.88%、9.44%)。在生产中,蔬菜产地可选择秸秆还田机碾压粉碎至2~5 cm粒径或容重0.3 g/cm^(3)下的粉碎粒径对茄果类蔬菜秸秆进行堆肥,有助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堆肥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粒径 番茄和辣椒秸秆 堆肥 木质纤维素
下载PDF
稻草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秀丽 潘旭宾 吴征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7,共9页
为了研究稻草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的性能,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硅灰、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为辅助胶凝材料,稻草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物理发泡法制备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通过全因子试验,研究在不同水胶比和发泡剂掺量下,稻草纤维... 为了研究稻草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的性能,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硅灰、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为辅助胶凝材料,稻草纤维为增强材料,采用物理发泡法制备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通过全因子试验,研究在不同水胶比和发泡剂掺量下,稻草纤维掺量对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水胶比和发泡剂掺量,泡沫混凝土的密度、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抗压强度随密度增加呈幂函数增加关系;劈裂抗拉强度随抗压强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关系;当水胶比为0.45时,抗折强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水胶比为0.50时,抗折强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纤维的掺入增大了泡沫混凝土的泡孔尺寸和吸水率,降低了其抗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纤维 泡沫混凝土 泡孔尺寸 力学性能 抗冻性能
下载PDF
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对秸秆还田响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怡燃 王秀薪 +3 位作者 梁耀文 周海峰 周南丁 蒲玉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2,共12页
秸秆还田是一种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因其操作简单、经济节约而备受青睐。本文筛选了有关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碳)影响的35篇田间试验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了地理位置、还田方式、还田... 秸秆还田是一种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因其操作简单、经济节约而备受青睐。本文筛选了有关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碳)影响的35篇田间试验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了地理位置、还田方式、还田数量及还田年限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效应,以期为提升土壤质量及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提高了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含量,这一正向效应在西南地区最高(26.5%~43.4%),华北地区最低(2.0%~10.8%),东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居中。在留高茬、覆盖、深翻耕、旋耕4种秸秆还田方式中,旋耕对土壤大、小团聚体碳的增加效应最大,增幅达13.5%~18.7%;留高茬对土壤微团聚体碳的提升效应最高,约为19.5%。总体来看,秸秆还田提升土壤团聚体碳的正效应随秸秆还田量及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大,且在还田>8年后的提升效应最显著。地理区域和还田方式是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碳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16.2%~28.1%和8.0%~22.4%。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物理机制是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的物理固碳量;建议将秸秆粉碎后以旋耕方式还入土壤15 cm土层内,同时配施适量化肥(如氮肥和磷肥)增强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META分析 农田土壤 团聚体有机碳 效应值
下载PDF
寒旱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
6
作者 谢世兴 刘雪玲 +5 位作者 刘晨 和江鹏 赵海超 刘松涛 卢海博 黄智鸿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明确春玉米秸秆还田对低温缺水条件下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为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设置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大垄轮播秸秆还田(JL)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 为了明确春玉米秸秆还田对低温缺水条件下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为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设置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大垄轮播秸秆还田(JL)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CK),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各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1.00~2.00 mm团聚体占比,JX处理显著提高>5.00 mm团聚体占比。JX处理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最高,团聚体稳定性较强,JL和JX处理显著提高2.00~5.00 mm团聚体占比,JL处理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较高。各还田方式对土壤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32%~15.46%和16.23%~18.35%,均能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42.88~54.72 g·kg^(-1)之间,JL处理显著提高2.00~5.00、0.50~1.00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幅大于其它两种还田方式。各还田方式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在4.18~8.29 g·kg^(-1)之间,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秸秆还田均能提高1.00~2.00、0.50~1.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JF和JX处理提高>5.00、2.00~5.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JL处理提高>5.00、2.00~5.00、1.00~2.00、0.25~0.50 mm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各还田方式对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高于20~40 cm土层,CK和JF处理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土层。CK、JF和JX处理>5.00、2.00~5.00、1.00~2.00 mm团聚体黑碳含量在0~20 cm土层最高。综合分析冀西北部寒旱区适宜采用春玉米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粒径分布 有机碳组分 春玉米
下载PDF
南京夏秋季大气颗粒物和PAHs组成的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谢鸣捷 王格慧 +2 位作者 胡淑圆 赵欣 沈国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7-871,共5页
采集南京市2007年夏、秋季节灰霾天和非灰霾天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分析了6月份农村秸秆焚烧对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粒径分布和分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颗粒物在灰霾天呈单模态-积聚模分布,而在... 采集南京市2007年夏、秋季节灰霾天和非灰霾天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分析了6月份农村秸秆焚烧对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粒径分布和分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颗粒物在灰霾天呈单模态-积聚模分布,而在其他天气条件下呈积聚模和粗模双模态分布.秸秆焚烧释放出大量细粒子和低分子量PAHs,使低环数(3~4环)PAHs的粒径分布由非灰霾天不同粒径上的均匀分布转变为灰霾天的单模态分布,总量增加了约41%,且主要富集在0.4~2.1μm的细颗粒物上;而高环数(5~6环)PAHs的粒径分布和浓度在秸秆焚烧前后均没有显著变化,呈积聚模分布.因秸秆焚烧形成的灰霾期,大气中细颗粒物和低分子量PAHs的浓度均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多环芳烃(PAHs) 秸秆焚烧 粒径分布 灰霾
下载PDF
玉米秸秆的粒径与投加量对猪粪好氧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牛明芬 王昊 +3 位作者 庞小平 葛安东 王赛月 徐文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59-161,共3页
以两种粒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猪粪按不同重量配比进行堆肥,堆肥时间61天,考察堆肥期间堆体温度、pH、氨氮、硝氮等参数指标变化,比较各项指标从而确定最优秸秆粒径及秸秆与猪粪的混合配比。经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秸秆粒径为1cm、投加量... 以两种粒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猪粪按不同重量配比进行堆肥,堆肥时间61天,考察堆肥期间堆体温度、pH、氨氮、硝氮等参数指标变化,比较各项指标从而确定最优秸秆粒径及秸秆与猪粪的混合配比。经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秸秆粒径为1cm、投加量为7%的处理在堆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秸秆 配比 堆肥 粒径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干式厌氧发酵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宁桂兴 申欢 +2 位作者 文一波 王凯 李天增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1-1134,共4页
在温度32~35qC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固含率和粒径范围的厌氧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无论产气量还是产酸和用酸平衡上,固含率25%是较适宜物料厌氧发酵的浓度,产气量249mL/g;小麦秸秆在固含率15%~25%范围内,理论产气数值与实际... 在温度32~35qC下,研究了小麦秸秆不同固含率和粒径范围的厌氧发酵过程。结果表明:无论产气量还是产酸和用酸平衡上,固含率25%是较适宜物料厌氧发酵的浓度,产气量249mL/g;小麦秸秆在固含率15%~25%范围内,理论产气数值与实际气体量成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842;3种不同粒径的产气量最大为〈0.5am,其次为1~2cm,3—5cm,考虑到粒径小容易酸化的原因,故选择秸秆厌氧发酵的粒径范围〈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厌氧发酵 秸秆 粒径
下载PDF
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 被引量:31
10
作者 艾平 张衍林 +2 位作者 盛凯 翟红 晏水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6-271,共6页
秸秆厌氧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预处理对发酵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该文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稻秸为原料,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OH)2溶液浸泡对秸秆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当采用9g/L Ca(OH)2溶液... 秸秆厌氧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预处理对发酵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该文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稻秸为原料,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OH)2溶液浸泡对秸秆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当采用9g/L Ca(OH)2溶液时,5d溶出化学需氧量(COD)可增加75.9%,说明碱处理能有效促进秸秆水解。但同时,碱处理容易导致厌氧系统酸化,在未调节pH值的情况下,碱处理的总产气量较对照组降低17.4%。然后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中秸秆粉碎粒度、C/N、堆沤时间3个因素的改变对产沼气量的影响。建立了沼气产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得到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的优化工艺条件:秸秆粉碎粒度为4~6mm,C/N为40,堆沤时间为8d。表明预处理过程中秸秆无需过度粉碎,且预处理使得高C/N原料正常发酵,为利用秸秆等高C/N原料厌氧发酵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厌氧消化 粒度 稻秸 C/N
下载PDF
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降解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姜珊珊 李光艳 +5 位作者 吴斌 张眉 王升吉 徐明娜 朱立贵 辛相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63-66,共4页
选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有效活菌数≥2×10^8 cfu/g),设置1.5、3、6 g/m^2三个用量进行玉米秸秆降解试验。结果显示,秸秆还田撒施有机物料腐熟剂对济麦22出苗率及叶片SPAD值无显著影响,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有机物料腐熟剂可提高秸秆降解... 选用有机物料腐熟剂(有效活菌数≥2×10^8 cfu/g),设置1.5、3、6 g/m^2三个用量进行玉米秸秆降解试验。结果显示,秸秆还田撒施有机物料腐熟剂对济麦22出苗率及叶片SPAD值无显著影响,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有机物料腐熟剂可提高秸秆降解率,且与腐熟剂用量呈正相关;处理120 d时不同用量处理秸秆降解率比对照增加5.18%~19.28%,通过8目标准筛的秸秆分布率比对照增加4.72%~5.84%。综上所述,本研究选用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安全应用于田间生产,加速玉米秸秆的降解,利于小麦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腐熟剂 小麦生长 玉米秸秆 降解 粒度分布
下载PDF
不同年限的草方格沙障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张帅 丁国栋 +4 位作者 高广磊 赵媛媛 于明含 包岩峰 王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5,共6页
为研究草方格沙障不同布设年限沙地恢复状况,分别对裸沙地及草方格沙障布设1、2、5、和10年样地进行分层土壤取样,利用5点取样法、烘干法、统计分析、像素点法等方法对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土壤粒径以及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为研究草方格沙障不同布设年限沙地恢复状况,分别对裸沙地及草方格沙障布设1、2、5、和10年样地进行分层土壤取样,利用5点取样法、烘干法、统计分析、像素点法等方法对土壤的质量含水量、土壤粒径以及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质量含水量与草方格沙障布设年限呈正相关关系(P <0. 05),沙障布设1、2、5、和10年后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 11、1. 14、1. 36、1. 47倍,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层的质量含水量分别为裸沙地的1. 46、1. 26、1. 83、1. 48倍; 2)草方格沙障布设后各土壤层次的土壤粒径均呈现出黏粒及粉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降低的趋势,沙障布设10年后黏粒含量平均增长2. 5倍,粉粒含量平均增长1. 98倍,砂粒含量平均降低5. 25%; 3)草方格沙障布设1年即出现先锋植物的萌发,5年后形成稳定先锋草本植被群落,10年后形成稳定的灌木群落,植被盖度达到59. 83%,草方格沙障能有效改善地表微环境,改良土壤条件,促进生态恢复。该研究为机械沙障对中国北方沙区沙地生态修复的影响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方格 含水量 粒径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阴离子分散松香胶和铝留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龙柱 陈蕴智 +2 位作者 刘全校 杨淑蕙 谢来苏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5-70,共6页
探讨了几种影响阴离子分散松香胶和铝留着的主要因素。并比较了聚合氯化铝 (PAC)和聚合氯化铝-有机高分子复合物 (PACP)的作用。结果表明 :增加松香胶和PAC或PACP的用量会增加它们在纸张中的留着 ,但松香胶的留着率逐步降低 ;松香胶和... 探讨了几种影响阴离子分散松香胶和铝留着的主要因素。并比较了聚合氯化铝 (PAC)和聚合氯化铝-有机高分子复合物 (PACP)的作用。结果表明 :增加松香胶和PAC或PACP的用量会增加它们在纸张中的留着 ,但松香胶的留着率逐步降低 ;松香胶和铝在纸张中的留着随pH值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碳酸钙填料的加入对胶和铝的留着产生不利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分散松香胶 纸张 留着率 两性淀粉 用量 PH值 填料 下降趋势 不利影响 增加
下载PDF
适宜重庆农村建筑的复合秸秆墙砖尺寸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利江 彭力 鲍安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0-223,共4页
为改善重庆农村建筑的热工性能,对混凝土砌块采用简单复合的方式复合秸秆草砖,形成草砖——混凝土的两层复合秸秆墙砖.同时,在满足重庆农村建筑承重和稳定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砌筑施工操作要求,确定了复合秸秆墙砖的尺寸为:长190mm... 为改善重庆农村建筑的热工性能,对混凝土砌块采用简单复合的方式复合秸秆草砖,形成草砖——混凝土的两层复合秸秆墙砖.同时,在满足重庆农村建筑承重和稳定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砌筑施工操作要求,确定了复合秸秆墙砖的尺寸为:长190mm、宽55mm、厚190mm、混凝土层厚120mm、草砖层厚70mm.经热力学仿真分析验证,这种复合墙砖砌筑的墙体能满足重庆居住建筑的节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砌块 草砖 复合秸秆墙砖 尺寸 建筑节能
下载PDF
稻秸不同粒度对沼气发酵浮渣结壳层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霞 施国中 +3 位作者 梅自力 符征鸽 罗涛 孔垂雪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秸秆沼气工程中因原料上浮易产生料液分层结壳的现象,从而影响产气效率。文章以稻秸为原料,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不同粒度对沼气发酵结壳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5 cm,2 cm和过筛10目时,结壳层密度随沼气发酵时间增加而增加,随粒度... 秸秆沼气工程中因原料上浮易产生料液分层结壳的现象,从而影响产气效率。文章以稻秸为原料,采用批式试验,研究不同粒度对沼气发酵结壳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度为5 cm,2 cm和过筛10目时,结壳层密度随沼气发酵时间增加而增加,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到36 d,35 d和20 d,结壳层进入稳定期,密度不再增加,最终分别为54.84 g·L-1,62.67 g·L-1和99.71 g·L-1。但破壳强度随着粒度减小而减小,发酵60 d,分别为3.14 k Pa,2.10 k Pa和1.24 k Pa。综上所述,在一定粒度范围内,粒度越小越有利于减少破壳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秸粒度 沼气发酵 浮渣结壳 影响
下载PDF
麦草浆AKD施胶效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红旗 张新东 +1 位作者 程叶红 李忠正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对漂白麦草浆(BWAP)及各筛分级分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漂白麦草浆比表面积、填料用量、抄造pH值、AKD加入方式、浆料承受的剪切力、助留系统及电介质等原料特性和工艺条件对AKD中性/碱性施胶效能的影响。
关键词 漂白麦草浆 AKD施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粒径和温度对玉米秸秆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云桂 杨慧敏 +6 位作者 武彩霞 王彬 张志贵 夏焜 罗湘 孙权 魏良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9-1464,共6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350℃下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4种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71.07、BC-101.90,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单位μm),对比研究了15℃、25℃、35℃、45℃下生物碳对锶的吸附行为,旨在阐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350℃下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4种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71.07、BC-101.90,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单位μm),对比研究了15℃、25℃、35℃、45℃下生物碳对锶的吸附行为,旨在阐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基本特征影响较小,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15~0.997,N=0.513~0.745);生物碳吸附锶是以熵驱动为主的物理吸附过程,熵变ΔS为75.66~99.43 J/(mol·K),焓变ΔH为18.18~25.84 k J/mol;生物碳对锶的吸附性能大体与溶液温度呈正相关,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同时颗粒粒径与溶液温度存在耦合影响;生物碳粒径越小,锶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越小;温度越高,锶吸附受粒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物碳 玉米秸秆 温度 颗粒粒径 吸附
下载PDF
适合以水稻秸秆为栽培基质主要成分的平菇菌株筛选及配方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天海 苗人云 +3 位作者 彭卫红 黄忠乾 甘炳成 谭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78-1784,共7页
【目的】以实现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为常规农法栽培平菇的产业升级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保障,也为秸秆基质化利用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学基础。【方法】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为试材,采用代料栽培方式,比较了10个常规平菇菌... 【目的】以实现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为常规农法栽培平菇的产业升级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保障,也为秸秆基质化利用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学基础。【方法】以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为试材,采用代料栽培方式,比较了10个常规平菇菌株在高水稻秸秆含量基质上的生长情况;同时在测定栽培原料营养物质基础上,以筛选的优良平菇菌株优化得到水稻秸秆栽培基质最佳碳、氮源配方和最适颗粒度。【结果】相对于棉籽壳和玉米芯,水稻秸秆含有更丰富的氮、磷、可溶性糖、总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以及更低的木质素含量,同时常规氮源辅料中的麦麸营养最为全面、均衡;在高水稻秸秆含量的基质上,菌株S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生物学效率最高且农艺性状最好;颗粒度F4基质上菌盖直径最大,颗粒度F5基质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生物学效率均较高;菜籽饼、麦麸、玉米粉、尿素对栽培基质总碳氮比值的影响依次增大,氮源配方N8上菌丝满袋时间最短,单袋子实体产量最高;随水稻秸秆替代比例增大,栽培成本逐渐降低,配方C3、C4的总收入、单袋效益最高,C4的产投比值最大。【结论】水稻秸秆营养丰富,适宜栽培平菇,最适菌株为‘杂优一号’,最佳颗粒度为铡断呈30 mm段状和粉碎后过20 mm孔筛后的丝绒状,最适碳氮源复配配方为61.5%水稻秸秆,21.5%棉籽壳,15%玉米粉,2%石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平菇 菌株筛选 颗粒度 氮源 碳源
下载PDF
原料粒径及研磨预处理对秸秆液化产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关倩 雷廷宙 +3 位作者 王志伟 朱朝明 徐海燕 陈高峰 《河南科学》 2017年第12期1961-1966,共6页
主要研究原料粒径及研磨预处理对液化转化率和乙酰丙酸乙酯(ethyl levulinate,EL)得率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原料粒径对液化中间产物的影响,在催化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15的条件下,以小麦秸秆为原料... 主要研究原料粒径及研磨预处理对液化转化率和乙酰丙酸乙酯(ethyl levulinate,EL)得率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原料粒径对液化中间产物的影响,在催化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15的条件下,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在高压釜中密封液化,最后对所得液化产物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粒径和研磨时间对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大小下,40~60目时的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最高,可达20.53%,此时的转化率为69.67%;不同研磨时间下,11 h时的液化率最高为72.33%,而乙酰丙酸乙酯的得率随研磨时间的增加略有升高;最佳条件下,乙酰丙酸乙酯在液化产物中所占的比例为53.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粒径 研磨 乙酰丙酸乙酯 液化率
下载PDF
大豆秸秆栽培平菇配方筛选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德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2期47-48,共2页
[目的]解决食用菌栽培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扩宽食用菌栽培基质。[方法]以大豆秸秆为栽培原料,对发菌期间菌丝长势、长速、出菇期子实体形态、产量等指标进行考察,探讨大豆秸秆栽培平菇的最适添加量。[结果]大豆秸秆替代木屑比例30%时,发... [目的]解决食用菌栽培原材料短缺的问题,扩宽食用菌栽培基质。[方法]以大豆秸秆为栽培原料,对发菌期间菌丝长势、长速、出菇期子实体形态、产量等指标进行考察,探讨大豆秸秆栽培平菇的最适添加量。[结果]大豆秸秆替代木屑比例30%时,发菌期间平菇污染少、菌丝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与对照相当,可见豆秸栽培平菇切实可行,且豆秸粉碎粒径值在1.0 cm左右时比较适宜,过长容易扎破菌袋或者造成"菠萝袋"现象,过短则不便于通气,发菌缓慢。[结论]该研究为提高平菇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秸秆 粒径值 栽培 平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