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nsile Fractures and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 Data Constraints on Cretaceous-Pres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Shandong Province,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Chengwei WANG Cheng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616-1624,共9页
Tectonic stress fields are the key drivers of tectonic ev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s.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Shandong Province,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North ... Tectonic stress fields are the key drivers of tectonic ev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s.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Shandong Province,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may have preserved records of the NCC’s tectonic history.Borehole television survey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paleo and pres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s.Three groups of tensile fractures were identified via borehole television,their azimuths being NNW-SSE,NW-SE and NE-SW,representing multiple stages of tectonic events.Hydraulic fracturing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study region is experiencing NEE-SWW-oriented compression and nearly-N-Soriented extension,in accordance with strike-slip and compression.Since the Cretaceous,the orientation of the extensional stress has evolved counterclockwise and sequentially from nearly-NW-SE-oriented to NE-SW-oriented and even nearly N-S-oriented,the stress state having transitioned from strike-slip-extension to strike-slip-compression,in association with the rotating and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NCC,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ehole televis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hydraulic fracturing tanlu fault zone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四川盆地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古构造应力场及裂缝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包汉勇 刘超 +5 位作者 甘玉青 薛萌 刘世强 曾联波 马诗杰 罗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 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声发射实验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涪陵南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岩心实测结果,预测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涪陵南地区裂缝主要形成期(燕山晚期)构造应力和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力学性质和构造应力的影响,断层广泛发育的区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并引起较大的应力梯度。②利用库伦-莫尔破裂准则预测了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发育,同时引入剪切破裂指数R定量表征裂缝发育的强度,其值越大反映裂缝发育程度越高。窄陡断背斜和断层附近裂缝发育,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而在宽缓向斜部位裂缝发育程度最弱,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硅质页岩应力集中,裂缝最发育。③涪陵南地区海相页岩气保存有利区主要为3个区带:远离大断层的凤来向斜内部,主要构造变形期未遭受大的破坏作用,其位于应力低值区,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为Ⅰ类有利区;白马向斜内部小断层发育,应力值位于中等水平,保存条件中等,为Ⅱ类较有利区;石门—金坪断背斜遭受到强烈改造作用,容易产生大规模剪切裂缝,破坏了保存条件,为Ⅲ类不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模型 岩石力学参数 有限元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场 剪切裂缝 库伦-莫尔破裂准则 破裂指数 海相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涪陵南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千米深井煤层水力压裂作用下裂隙应力场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延辉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4期32-37,43,共7页
为了掌握千米深井煤层水力压裂作用下煤体内部裂隙应力场演化规律,更科学地开展超千米矿井煤层水力压裂增透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以平煤股份一矿超千米埋深的戊8-31240工作面为建模背景,采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煤体内部裂隙发育—... 为了掌握千米深井煤层水力压裂作用下煤体内部裂隙应力场演化规律,更科学地开展超千米矿井煤层水力压裂增透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以平煤股份一矿超千米埋深的戊8-31240工作面为建模背景,采用RFPA-2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煤体内部裂隙发育—应力场扰动数值模型,模拟得到了水力压裂作用下深部煤体内部裂隙应力场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煤体内部在水力压裂作用下,首先由水流浸润煤体,微裂隙在压裂孔四周区域萌生,在孔左上、右上两侧区域形成“V”形主级宏观裂隙呈扇形继续扩展发育,然后在孔左下、右下两侧区域微裂隙贯通形成“Λ”形次级宏观裂隙,最后孔两侧主、次级宏观裂隙贯通,呈现“X”形裂隙扩展主导压裂,并产生更多微裂隙,使深部煤体受水力压裂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深部煤体水力压裂开始阶段,内部破坏向压裂孔四周随机发生,随着压裂压力升高,煤体破坏开始向压裂孔上下区域延伸,但远小于向压裂孔两侧破坏速度,煤体破坏更多集中在煤层上部,表明水力压裂将会对煤层顶板造成较大冲击;深部煤体受水力压裂作用,条带状剪应力、块状拉应力主要集中在裂隙的尖端附近区域,剪应力从13.5 MPa卸压到1.1 MPa,卸压降幅91%,而拉应力从11.0 MPa卸压到2.2 MPa,卸压降幅80.0%,其拉应力卸压效果要小于剪应力的卸压效果,随着压裂的裂隙向煤体深部延伸转移,最终在单个压裂孔前后25 m范围区域形成剪—拉双重作用卸压区,使地应力得到释放,大大提高了深部煤体的透气性。数值模拟研究可为千米矿井深部煤层水力压裂技术工艺参数优化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深井 水力压裂 裂隙应力场演化 剪—拉双重作用卸压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现代地震活动性与应力状态 被引量:33
4
作者 葛荣峰 张庆龙 +3 位作者 解国爱 徐士银 王锡勇 陈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自196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1254个ML≥2.0的地震数据和191条震源机制解、198条原地应力测量数据,通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应变释放速率的分析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及其它应力数据的统计,探讨了郯庐北段现今的地...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自196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1254个ML≥2.0的地震数据和191条震源机制解、198条原地应力测量数据,通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应变释放速率的分析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及其它应力数据的统计,探讨了郯庐北段现今的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日本海-长白山深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地震区、松辽盆地西缘地震区和松辽盆地内部地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现今地震强度较小,频度较低,但空间差异性显著,依兰-伊通断裂活动性比敦化-密山断裂强,且具有两端强而中间弱的分段活动特点;深震区P轴平均走向为288°,倾角约31°,断裂活动以逆断为主;郯庐断裂带北段附近浅震P轴走向以NEE-SWW向为主,倾角平均26°,T轴走向以NNW-SSE向为主,倾角平均23°,断裂活动以走滑和逆断为主。浅震区和深震区主压应力方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低角度高速水平消减产生的N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郯庐断裂北段右行走滑派生的次级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北段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 西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北
下载PDF
中国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Ⅱ)印度板块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臧绍先 吴忠良 +1 位作者 宁杰远 郑斯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28-440,共13页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并结合地质资料,讨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中国周边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应力场的影响,指出两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前断裂地区碰撞,碰撞边界向西延续到35°N,74°E附近,其主要挤压方向为NNE,并形成SE方向的物质流动.帕米尔地区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并存在俯冲带形态的构造.在26.5°N,97°E附近,板块边界的走向发生突变,并形成东倾的缅甸山弧俯冲带,但印度板块挤压造成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在安达曼—尼科巴—苏门答腊—爪哇岛弧,印度板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中国南海一带形成NNW向或近Ns向的主压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 相互作用 应力场 影响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苏鲁界地应力积累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邱君 吴满路 +2 位作者 范桃园 张重远 王连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249-3258,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苏、鲁交界部位的地震活动性和强震危险性一直引人瞩目,1668年发生过郯城8.5级大地震。为了解郯庐断裂带苏鲁界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应用水压致裂法在该区开展了一个钻孔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苏、鲁交界部位的地震活动性和强震危险性一直引人瞩目,1668年发生过郯城8.5级大地震。为了解郯庐断裂带苏鲁界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应用水压致裂法在该区开展了一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同时参考前人利用钻孔崩落法与声发射法获取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301~5047m深度范围内的地应力数据,揭示了研究区地应力状态。利用库伦破裂准则、Byerlee定律以及断层摩擦参数μ_m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地应力积累水平,评估断层发生滑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水压致裂法测点在75.74~191.04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3.68~13.15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4.02~19.40MPa。CCSD主孔在1269~5047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25.3~122.0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41.4~166.4MPa;分析地应力结构,发现自地表至660m的范围内,σ_H>σ_h>σ_v,为逆断层地应力状态,660m以下表现为σ_H>σ_v>σ_h,为走滑断层地应力状态。综合分析断层摩擦参数μ_m,郯庐断裂带苏鲁交界处尚未达到断层失稳的临界地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应力 应力场 断层滑动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20
7
作者 丰成君 张鹏 +3 位作者 戚帮申 孟静 谭成轩 胡道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70,共25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规模最大的第四纪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断裂带附近现代构造应力场明显控制了其运动方式、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对于探讨断裂带当前活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规模最大的第四纪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断裂带附近现代构造应力场明显控制了其运动方式、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对于探讨断裂带当前活动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郯庐断裂带附近(山东—环渤海—辽宁段)6个600~1 000 m深孔地应力实测数据,初步揭示了断裂带附近地壳浅层应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不同活动段之间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已有其他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应力解除及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数据等),重绘断裂带及邻区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图,基于此详细分析了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位特征及其对断裂活动方式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1)在构造应力积累水平上,郯庐断裂带山东段西南端应力积累最高,渤海段东、西两侧之辽东半岛应力积累强度次之,辽宁段东北端本溪地区略低于渤海段,山东段北端和河北昌黎两地应力积累强度最低。(2)断裂带山东段南端地应力环境为逆冲型,而北端以正断型为主;渤海段之辽东半岛和河北昌黎及邻区主要为正断型;辽宁段东北端以正断型为主,兼具走滑型应力状态,地壳浅部地应力状态与断裂各段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70°E,渤海段及邻区为N68°E,辽宁段及邻区为N72°E,各段之间差异不明显,该应力作用方式有利于断裂带产生右旋走滑活动,同时也表明郯庐断裂带所处的华北及辽宁大部地区具有较统一构造应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应力 水压致裂 现今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12
8
作者 戴俊生 刘敬寿 +3 位作者 杨海盟 张艺 汪必峰 周巨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裂缝的产状;利用岩心声速实验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确定井点现今地应力方位;结合压裂资料计算井点现今地应力;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 通过裂缝形成时期古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铜城断裂带阜二段储层裂缝的产状;利用岩心声速实验以及微地震监测技术确定井点现今地应力方位;结合压裂资料计算井点现今地应力;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借助于裂缝产状以及现今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预测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开启压力和开启次序.结果表明,铜城断裂带阜二段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为北东东向;在注水过程开发中,北东东向裂缝优先开启,南东东向裂缝后开启;裂缝的开启压力随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增大而增大;裂缝埋深与开启压力同样具有较好正相关性,在构造高部位(1 850 - 2 35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25 - 50 MPa 之间,在构造低部位(3300 -4000 m)裂缝的开启压力在45 -75 MPa 之间;通过计算储层的实际破裂压力,提出在不同区块采用不同的注水压力,以保证油气井的高产与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应力场 数值模拟 储层破裂压力 裂缝开启压力 铜城断裂带
下载PDF
构造应力对焦家金矿床的成矿控制 被引量:7
9
作者 舒斌 郭涛 +2 位作者 吕古贤 孟庆芬 邓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5-431,共7页
通过对典型金矿成矿动力学研究 ,探讨了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的规律 ,认为 :( 1 )早期的韧性剪切活动使断裂带处于高应力、高能量区 ,原有的物质平衡被破坏 ,成矿物质重新分配 ,Au、 Ag等成矿元素并没有在此发生富集 ,反而发生贫化 ... 通过对典型金矿成矿动力学研究 ,探讨了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富集的规律 ,认为 :( 1 )早期的韧性剪切活动使断裂带处于高应力、高能量区 ,原有的物质平衡被破坏 ,成矿物质重新分配 ,Au、 Ag等成矿元素并没有在此发生富集 ,反而发生贫化 ;( 2 )晚期的韧脆性—脆性活动使断裂带处于一个相对低应力、低能量的开放环境 ,Au、Ag等成矿元素随成矿流体从围岩或深部运移到断裂带 ,并在此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韧性剪切带 断裂带 金矿床 成矿控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现代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何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683,共7页
应用垂直向P波和SV波振幅比和联合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两种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239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震源机制解,根据力轴张量计算法反演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其... 应用垂直向P波和SV波振幅比和联合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两种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239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震源机制解,根据力轴张量计算法反演得到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其两个分段的平均构造应力场,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一致,表现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作用;分析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方位角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两个分段的σ1的方位角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1998年前后由顺时针偏转转折至逆时针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振幅比 力轴张量计算法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古构造应力场与裂缝发育特征的光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单家增 张占文 +1 位作者 陈绍生 许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8,共4页
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燕山期挤压应力场、喜马拉雅期房身泡组至沙河街组沉积期的两期拉张应力场和喜马拉雅期东营组... 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燕山期挤压应力场、喜马拉雅期房身泡组至沙河街组沉积期的两期拉张应力场和喜马拉雅期东营组沉积期右行剪切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采用光弹物理模拟实验法,得到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这3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图、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轨迹图和应力级值分布图。依据实验结果,认为燕山期挤压应力场诱发了北东东和南西西向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喜马拉雅期拉张应力场导致了北北东和北北西向裂缝的出现,喜马拉雅期右行剪切应力场控制了近东西向裂缝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安福屯潜山带 古构造应力场 光弹物理模拟实验 裂缝发育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构造格架和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崔军文 唐哲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 以区域构造背景为基础,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构造格架是本文的主要宗旨。塔里木盆地中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近于E-W向的构造带,谓中塔里木构造带或中塔里木断裂带,平面上它大致和塔里木中央隆起带相对应,东延,和阿尔金造山复合体的一组规模较大的、近于直立的E-W向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相连,西延,插入西昆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在剖面上具有背冲式(断背状)断裂组合,其形成始于早古生代,强烈活动期在三叠纪后。断裂带具有逆冲、走滑和垂向挤出性质,是目前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含油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和塔中隆起带属于同一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在空间上是互为一体的,在早古生代为一强烈坳陷带,晚古生代以后逐渐转化为隆起带。大致位于北纬39°30'~40°的E-W向高正磁异常带,为一以基性麻粒岩为代表的结晶基底、基性岩墙和花岗质类岩石,并叠加晚元古-早古生代活动陆缘岩浆弧的大型东西向构造杂岩带。中塔里木断裂带(塔中隆起带)以南至塔南前陆盆地的塔南地区,以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上叠NEE向断裂构造(断隆和断凹)为基本特征,其断裂组合完全可以与南阿尔金断裂以南的南阿尔金地体的断裂组合相类比。中塔里木断裂带以北至塔北前陆盆地的塔北地区以长期坳陷为特征。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表现为西昆仑山体的北向逆冲推覆和山前带的强烈挤压及塔南前陆盆地的急剧沉降,而西天山-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则表现为由于塔里木地块向天山复合造山体的强烈北向俯冲导致的南天山的南向逆冲推覆和塔北(前陆盆地后的)隆起。塔里木盆地处于南北两侧向盆地挤压、东侧左旋走滑和西侧右旋走滑的复杂构造应力状态,塔里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基本上是上述4类不同性质的构造应力场对先存的E-W向构造经多次强烈改造、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格架 阿尔金造山复合体 早古生代 磁异常 中塔里木断裂带/构造带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量:13
13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1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下载PDF
全球主要俯冲带处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讨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鹏 刘迁迁 +1 位作者 孙振添 魏东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共11页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 在全球板块的很多地方,包括俯冲带、大洋中脊、甚至大陆板块的内部等,地震各向异性都与板块绝对运动图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者与板内应力场的优势取向一致。本文统计分析了全球9个包含主要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内板块运动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板块的绝对或相对运动控制着板块边界的地震各向异性和应力场特征,尤其是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带处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计算结果还可以看出,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向与地震各向异性及应力场的相关性要好于板块绝对运动。在包含俯冲带的板块边界处,由于俯冲机理的复杂性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使得俯冲带处两者的相关性较为复杂,不同深度来源的各向异性表现出不同特征,且应力状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 板块运动 应力场 俯冲带
下载PDF
煤岩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以榆树湾煤矿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建全 吴钶桥 +3 位作者 彭昊 夏玉成 李识博 肖乐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研究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土体内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提出局部稳定指数的概念,定量勾绘煤层上覆岩体内破坏和未破坏的区域,并以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为例,探讨采动裂隙场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 为研究煤层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土体内采动应力-裂隙带发育规律,提出局部稳定指数的概念,定量勾绘煤层上覆岩体内破坏和未破坏的区域,并以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为例,探讨采动裂隙场及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煤层上覆岩土体内先后产生煤层顶板破坏区、浅表层破坏区、基岩-松散层接触破坏区3个破坏区域;采动裂隙带高度随开采工作面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稳定”发育规律,而采动裂隙带宽度则呈现“线性上升”发育规律;提出裂高采比和裂宽采比的概念,得出榆树湾井田某综采工作面的裂高采比为19,基岩-松散层接触破坏区的裂宽采比为23.5,浅表层破坏区的裂宽采比为31。经对比分析,文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验证性和适用性,可为保水采煤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稳定指数法 采动应力-裂隙场 导水裂隙带 莫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
下载PDF
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及其对深圳市输水隧洞工程地壳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谭成轩 王瑞江 孙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56,共6页
从微震活动、断层位移监测、现今地应力测量等方面进行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分析 ,配合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 ,定量计算了深圳断裂带与输水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夹角 ,推算... 从微震活动、断层位移监测、现今地应力测量等方面进行深圳断裂带现今构造活动性分析 ,配合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 ,定量计算了深圳断裂带与输水隧洞交汇部位的现今活动量级范围以及输水隧洞不同地段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夹角 ,推算出深埋输水隧洞地段现今构造应力状态 ,并结合地震活动性及其危险性、岩土体稳定性等研究成果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评价输水隧洞工程地壳稳定性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输水隧洞工程 地壳稳定性
下载PDF
软岩巷道大变形双主动超前爆破预裂顶板防控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高晓进 李煜炜 +4 位作者 张振金 张震 于海涛 黄志增 岳春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589-598,共10页
为了解决软岩采场终采线附近大巷受工作面回采应力长时高压作用引起的巷道围岩结构大变形问题,以风水沟煤矿软岩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从力源传递角度出发,提出了顶板深部围岩双主动超前深孔预裂爆破卸压原理,建立了爆破裂隙带构造应力场... 为了解决软岩采场终采线附近大巷受工作面回采应力长时高压作用引起的巷道围岩结构大变形问题,以风水沟煤矿软岩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从力源传递角度出发,提出了顶板深部围岩双主动超前深孔预裂爆破卸压原理,建立了爆破裂隙带构造应力场力学模型和终采线附近高位稳定岩层弹性基础连续板力学模型,对比分析了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和爆破裂隙带构造应力分布特征,研究了顶板深部围岩双主动超前爆破卸压机制。研究得出:风水沟煤矿软岩采场超前支承压力动态演化规律具有动压影响区域广,峰值影响范围大,应力集中程度高的特点;终采线区域顶板深部围岩双主动超前爆破卸压后,爆破裂隙带构造应力场剧烈影响范围减小,应力集中程度降低,顶板下沉量和弯矩明显减小,工作面终采线预裂岩层及时垮落,冒落岩体的碎胀效应有效控制高位稳定岩层的变形以及破坏发展模式;煤柱区爆破裂隙带切断应力传递路径,采场应力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在工作面回采结束3个月后,现场监测的大巷围岩垂直应力增量在5%以下,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量较小。研究结果表明,顶板双主动爆破卸压后形成的裂隙带阻挡了超前支承压力向前传递,降低了巷道围岩应力,减小了大巷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采场 超前支承压力 超前卸压 爆破裂隙 构造应力
下载PDF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华北期构造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贵龙 张德会 +1 位作者 张守仁 李胜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4-199,共6页
通过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对油气运聚影响较大的华北期(52~23.5Ma)进行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华北期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SE向。华北期构造运动在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的构造剪应力值分布在18~42MPa,大多分布在22~32MPa,而在22~... 通过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对油气运聚影响较大的华北期(52~23.5Ma)进行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华北期构造运动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SE向。华北期构造运动在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的构造剪应力值分布在18~42MPa,大多分布在22~32MPa,而在22~25MPa间有较明显的梯度带,塑性变形后应力释放处,为构造裂缝发育区带。构造裂缝发育区NEE向的断层与华北期构造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较小,开启性较好,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和聚集部位,但是也有可能成为油气散失的部位。结合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构造剪应力值在22~25MPa的构造发育区带内的ESE向的裂缝发育区带可能形成较好的油气藏,而ENE向的裂缝发育带则易成为现代油气散失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构造带 华北期 应力场模拟 裂缝发育区
下载PDF
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应力应变场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对红 刘锴 张静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3-19,共7页
主要分析了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应力和应变场的分布情况,着重研究了裂纹尖端附近断裂过程区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在假定断裂过程区内应力呈线性分布的条件下,利用三个协调条件(塑性奇异性的消除、裂纹尖端在临界条件下的能量平衡及裂纹张开... 主要分析了裂纹尖端附近区域应力和应变场的分布情况,着重研究了裂纹尖端附近断裂过程区内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在假定断裂过程区内应力呈线性分布的条件下,利用三个协调条件(塑性奇异性的消除、裂纹尖端在临界条件下的能量平衡及裂纹张开角)分析了断裂过程区的特性,得到了断裂过程区的精确长度。同时,假定断裂过程区中的应变也呈线性分布,确定了断裂过程区中的拉伸应变。根据确定的断裂过程区的长度,修正了J-Q理论,并根据应力和应变连续分布的特点,对裂尖附近应力、应变的弹塑性J积分解作了修正,确定了裂尖附近断裂过程区和弹塑性区中应力、应变场的分布。裂尖附近区域应力、应变场的确定,对于输油气管道裂纹的扩展机理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过程区 应力应变场 J-Q理论 油气管道 裂纹扩展机理
下载PDF
考虑断裂破碎带的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礼华 谢向东 刘素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7-136,共10页
根据丹江口库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考虑库区已有的断裂破碎带和岩石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丹江口库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其构造应力场和水压应力场,分析两场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丹江口水库提高水位后的诱发... 根据丹江口库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考虑库区已有的断裂破碎带和岩石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丹江口库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其构造应力场和水压应力场,分析两场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丹江口水库提高水位后的诱发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一期蓄水引起的水压应力场和位移场是诱发库岸外围一系列微震的主要因素;二期蓄水引起水压应力和位移的增加,会在库岸外围—厚坡、九重、彭桥、仓房、田川等地再次诱发一系列微震,在宋湾—关防滩—旧淅川、上寺—黑桃园、林茂山—丹江口—青山港和紫山凹—旧均县等地新诱发一系列小震,震源深度在5~11km范围内;蓄水后的构造应力场和蓄水前的基本相同,由水体静压力引起的应力变化很小,水体荷载产生的应力直接诱发较大震级的地震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成因 断裂破碎带 水压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