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在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子囊壳形成的比较
1
作者 茹艳艳 谢淑娜 +3 位作者 刘佳中 李保叶 孙静 郝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61,200,共11页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 为探究麦田前茬作物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中国小麦赤霉病菌的两个优势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子囊壳形成和发育成熟过程的差异,分别选择3株F.graminearum菌株(SE81,3-ADON型;LcA-2,15-ADON型;HX5-1,NIV型)和2株F.asiaticum菌株(M4A,3-ADON型;M31-2,NIV型),用其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放置于花泥和地表两种环境条件下,比较接种不同菌株秸秆上子囊壳的形成和发育成熟情况及5个菌株对‘郑麦366’(高感小麦赤霉病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花泥环境下产生子囊壳的速度要快于地表,以玉米秸秆为载体子囊壳产生速度比水稻秸秆快且多数密度大,3个F.graminearum菌株(SE81、LcA-2和HX5-1)在同种秸秆相同环境下比2个F.asiaticum菌株(M4A和M31-2)产生子囊壳的速度快且子囊壳密度大。5个菌株在不同环境的不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的成熟度均无规律,接种‘郑麦366’后其病情指数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花泥和地表的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上3次调查的子囊壳密度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子囊壳产生速度(AUPGC)与‘郑麦366’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将为阐明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在中国小麦赤霉病上表现区域性地理分布的原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asiaticum 玉米秸秆 水稻秸秆 子囊壳
下载PDF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3种分子鉴定方法的比较
2
作者 茹艳艳 谢淑娜 +3 位作者 李保叶 孙静 刘佳中 郝俊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0-86,共7页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是中国主要的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GSC)成员,为了提高这2个种的鉴定效率,选取48个引起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的FGSC菌株,比较了系统发育谱系分析、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和F.asiaticum是中国主要的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GSC)成员,为了提高这2个种的鉴定效率,选取48个引起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病的FGSC菌株,比较了系统发育谱系分析、PCR-RFL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多重PCR 3种分子鉴定方法。系统发育谱系分析首先扩增菌株的EF-1α和Tri101两个基因的部分序列,测序之后利用MEGA 6.06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有11个菌株与F.asiaticum聚在一起,37个菌株与F.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聚为一枝,此法繁琐、复杂、成本高,但鉴定结果准确。PCR-RFLP基于组蛋白H3基因特殊的酶切位点,设计引物H3d StyⅠ/H3R1,通过PCR和酶切反应进行鉴定,电泳检测发现,有11个菌株为F.asiaticum,37个菌株为F.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该法工作量大且对操作过程要求高。多重PCR基于CYP51A基因设计特异引物Fa F/FaR和Fg F/FgR进行鉴定,电泳检测结果表明,有11个菌株为F.asiaticum,37个菌株为F.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以上3种分子鉴定方法结果一致,但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复合种 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 FUSARIUM asiaticum 分子鉴定
下载PDF
Helicobacter heilmannii sensu stricto-related gastric ulcers:A case report 被引量:4
3
作者 Takehisa Matsumoto Masatomo Kawakubo +7 位作者 Taiji Akamatsu Naohiko Koide Naoko Ogiwara Seiko Kubota Mitsutoshi Sugano Yoshiyuki Kawakami Tsutomu Katsuyama Hiroyoshi O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12期3376-3382,共7页
A spiral bacterium(SH9),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 from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was found in a 62-yearold woman’s gastric mucosa.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gastric ulcers near the pyloric ring;ma... A spiral bacterium(SH9),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 from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was found in a 62-yearold woman’s gastric mucosa.Gast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gastric ulcers near the pyloric ring;mapping gastric biopsy showed mild mononuclear infiltration with large lymphoid follicles in the antrum,without corpus atrophy.Urea breath test and H.pylori culture were negative,but Giemsa staining of biopsies revealed tightly coiled bacteria that immunostained with anti-H.pylori antibody.Sequencing of SH9 16S rRNA and the partial urease A and B subunit genes showed that the former sequence had highest similarity(99%;1302/1315 bp)to 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eilmannii)sensu stricto(H.heilmannii s.s.)BC1 obtained from a bobcat,while the latter sequence confirmed highest similarity(98.3%;1467/1493 bp)to H.heilmannii s.s.HU2 obtained from a human.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gastric ulcers associated with H.heilmannii s.s.infection.After triple therapy(amoxicillin,clarithromycin,and lansoprazole)with regimen for eradicating H.pylori,gastroscopy showed ulcer improvement and no H.heilmannii s.s.upon biops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OBACTER heilmannii sensu stricto 'Helicobacte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讨中国沿海六群体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的种群遗传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成 祖露 +2 位作者 李清清 成永旭 吴旭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397,共10页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 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NLJ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南流江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螯蟹属 地理群体 脂肪酸生物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量:13
5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1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下载PDF
绥芬河水系野生绒螯蟹体重分布及常规营养品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世会 罗亮 +4 位作者 张瑞 郭坤 张旭彬 孔令杰 赵志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9,共9页
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是高盐碱耐受性水产动物,然而随着绒螯蟹种质退化等原因,北方地区养殖绒螯蟹面临规格小、抗逆性差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开发利用新的土著绒螯蟹种质保证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团队于2020和2021... 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是高盐碱耐受性水产动物,然而随着绒螯蟹种质退化等原因,北方地区养殖绒螯蟹面临规格小、抗逆性差和病害频发等问题,开发利用新的土著绒螯蟹种质保证绒螯蟹产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团队于2020和2021年9月,在黑龙江省绥芬河水系用地笼捕捉野生绒螯蟹共计299只(雌体156只,雄体143只),统计绒螯蟹性成熟情况并分别计算不同体重绒螯蟹所占百分比,测量性成熟个体的甲壳长、甲壳宽,解剖取出肝胰腺和性腺,精刮肌肉,测定可食率、色泽及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绥芬河绒螯蟹雌体未性成熟比例显著低于性成熟比例(P<0.05),而雄体则相反。不论是雌体还是雄体,性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均显著高于未性成熟个体(P<0.05)。雌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为(110.51±2.42)g,雄性则为(147.79±5.94)g。雌性成熟个体(≥100.00 g/只)的百分比为55.94%,雄性成熟个体(≥125.00 g/只)的百分比为60.00%。9月29日,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显著高于雄体,而出肉率(MY)和肥满度(CF)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甲壳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显著低于雄体(P<0.05)。雌体性腺和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体,而性腺中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雄体(P<0.05)。综上所述,绥芬河绒螯蟹具有性成熟个体平均体重大且大规格个体百分比高等特点,卵巢和肌肉中粗蛋白与粗脂肪百分比较高,是一种重要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物质来源。本研究结果为绥芬河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以及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芬河绒螯蟹 体重 色泽 品质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检测简单异尖线虫/派氏异尖线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7
作者 乔艳 周前进 +2 位作者 李孝军 苗亮 陈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4-335,共12页
简单异尖线虫复合种(Anisakissimplexspeciescomplex)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其中的简单异尖线虫(A. simplex sensu stricto)和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能引起人异尖线虫病。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 简单异尖线虫复合种(Anisakissimplexspeciescomplex)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其中的简单异尖线虫(A. simplex sensu stricto)和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能引起人异尖线虫病。本研究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结合流动试纸条(lateralflowdipstick,LFD)建立了简单异尖线虫/派氏异尖线虫的快检技术。本研究以简单异尖线虫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rDNA-ITS2)序列为检测靶标,设计6条特异性的引物进行(荧光)LAMP反应。将生物素化的LAMP产物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探针杂交并通过LFD可视化显示。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LFD可以特异性检测出简单异尖线虫/派氏异尖线虫,而对其它10种蠕虫的检测结果呈阴性;针对两个异尖线虫姊妹种的第三期幼虫(third-stagelarvae,L3)的检测灵敏度为单条虫体基因组DNA的10–5倍。优化后的LAMP反应时间为40min,加之探针杂交和LFD显色,整个检测时程只需50min。利用本LAMP-LFD方法对2015—2017年收集于140尾海鱼的1573条线虫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简单异尖线虫/派氏异尖线虫是东海海域的优势种,这与经rDNA-ITS1-5.8S-ITS2测序的结果一致。因此, LAMP-LFD方法能快速、灵敏且准确地检测简单异尖线虫/派氏异尖线,在经济鱼类中简单异尖线虫复合种的筛检和常规检验检疫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异尖线虫 派氏异尖线虫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横向流动试纸条 检测
下载PDF
古生物学领域的新辟园地──分子古生物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分子古生物研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年轻学科方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生长点。与传统古生物学相比,分子古生物研究更依赖于现代化的实验、分析技术,它使古生物研究从宏观(生... 分子古生物研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领域相交叉、结合而形成的年轻学科方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生长点。与传统古生物学相比,分子古生物研究更依赖于现代化的实验、分析技术,它使古生物研究从宏观(生物形态)深入微观(分子层次)。分子古生物研究应当与传统的形态解剖研究相结合,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现提出狭义分子化石和广义分子化石的概念,并指出它们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概念的异同。当今分子古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化石脱氧核糖核酸(DNA)对研究生物分类系统、谱系发生、演化速率等主题具有重大意义,其关键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使人们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分析极微量的DNA。狭义分子古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化石蛋白氨基酸的研究,特别是氨基酸多肽链以及外消旋的研究;氨基酸的外消旋研究已在第四纪年代学和古温度研究中发挥作用。分子古生物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并带有强烈的探索性,它将在生物谱系发生、系统分类、演化、古环境以及化石燃料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
下载PDF
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硬蜱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璘 王远志 +5 位作者 陈创夫 李永祥 张科 杜景云 张亚丽 车召堂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调查和鉴定新疆北疆石河子市、沙湾县、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媒介蜱,并确定其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方法选择4县市6个牧区为调查点,采集羊源寄生硬蜱,结合形态学与16SrRNA进行蜱种鉴定;采用BSK.H培养基对莱姆病螺旋体分... 目的调查和鉴定新疆北疆石河子市、沙湾县、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媒介蜱,并确定其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方法选择4县市6个牧区为调查点,采集羊源寄生硬蜱,结合形态学与16SrRNA进行蜱种鉴定;采用BSK.H培养基对莱姆病螺旋体分离培养,并用硝酸银染色和巢式PCR法进行病原检测,阳性产物测序结果比对,并与11种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6个调查点共采集寄生硬蜱900多只,经形态学与16SrRNA鉴定分别为网兰扇头蜱、刻点血蜱、亚洲璃眼蜱和边缘革蜱;从中分别选取样本硬蜱共102只,分24管,分离培养后结合巢式PCR和硝酸银染色共获得16管阳性培养物。5S~23SrRNA基因间隔区测序比对分析表明,所有菌株为伯氏疏螺旋体与国际报道的B.burgdoferi Sensu Stricto(B31)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98.6%~99.5%;OspC基因型分析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4县市分离获得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为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且存在生物多样性。从图兰扇头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为我国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基因型 硬蜱
原文传递
“ITS/CAL”靶位分子鉴定结合表型分析确诊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一例
10
作者 董碧麟 陈瑶 +4 位作者 刘钟 张惠芳 童中胜 陈柳青 李东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4-207,共4页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织病理提示,感染灶呈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未见真菌孢子、菌丝及星状体。活检组织真菌培养阳性。根据培养物形态学分析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钙调蛋白(CAL)编码区靶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10%碘化钾溶液10ml/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后失访。本例报道提示联合应用表型鉴定和“ITS/CAL”靶位的基因分析能够准确将孢子丝菌复合体鉴定到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属 表型 序列比对 狭义申克孢子丝菌
原文传递
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祖露 龙晓文 +2 位作者 徐建峰 成永旭 吴旭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4-754,共11页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雄蟹的平均体质量和MY均显著大于雌蟹,雌蟹的GSI显著高于雄蟹(P<0.05),两者的HSI和TEY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雄蟹性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雌蟹性腺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雄蟹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雌雄蟹肌肉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雌蟹性腺中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性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6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肌肉中的∑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肌肉中的∑PUFA、∑HUFA和∑n-6PUFA含量较高(P<0.05)。(4)雌蟹性腺中大部分氨基酸及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仅脯氨酸含量以雄蟹较高(P<0.01);雄蟹肌肉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性腺和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高于雄蟹,雄蟹性腺苏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肌肉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EAAS高于雌蟹。综上,闽江水系河蟹雌雄个体的总可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可食部位的比例存在性别差异;雌雄成蟹均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雄蟹性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优于雌蟹,雌蟹性腺和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螯蟹 闽江 野生种群 可食率 性别差异 营养品质
原文传递
梭菌属分类研究进展:现状和展望(英文) 被引量:12
12
作者 Paul A.Lawson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0-1074,共5页
目前构成梭菌属的微生物在系统发育和表型特征上不一致。多相分类数据表明,梭菌属物种之间差异大。大量基于16S rR N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梭菌属应被限定为梭菌属类群I,作为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尽管有这方面认... 目前构成梭菌属的微生物在系统发育和表型特征上不一致。多相分类数据表明,梭菌属物种之间差异大。大量基于16S rR N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梭菌属应被限定为梭菌属类群I,作为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尽管有这方面认识,梭菌属新物种仍持续增加,这些新物种并不能与梭菌属类群I和标准种丁酸梭菌(C.butryicum)形成一致分支,引发梭菌属分类上的混乱。本文明确了梭菌属物种的范围,即只包括模式种和梭菌属类群I。此外,4个物种念珠状真杆菌(Eubacterium moniliforme)、旋舞真杆菌(Eubacterium tarantellae)、最大八叠球菌(Sarcina maxima)和胃八叠球菌(Sarcina ventriculi)应被调至梭菌属,分别命名为念珠状梭菌(Clostridium moniliforme)、旋舞梭菌(Clostridium tarantellae)、最大梭菌(Clostridium maximum)和胃梭菌(Clostridium ventriculi)。一个新属哈撒韦氏菌属(Hathewaya)被提议成立,3个梭菌属物种溶组织梭菌(Clostridium histolyticum)、泥渣梭菌(Clostridium limosum)和解朊梭菌(Clostridium proteolyticum)重新归为溶组织哈撒韦氏菌(Hathewaya histolytica)、泥渣哈撒韦氏菌(Hathewayalimosa)和解朊哈撒韦氏菌(Hathewaya proteolytica),其中Hathewaya histolytica为模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菌属 分类学 狭义梭菌属 哈撒韦氏菌属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绦虫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β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明智 库尔班尼沙·阿马洪 +1 位作者 周婧 吕国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绦虫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β(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β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o,EgAMPKβ)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总RNA,利用PCR技术克隆EgAMPKβ基因... 目的克隆细粒棘球绦虫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β(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β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o,EgAMPKβ)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提取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总RNA,利用PCR技术克隆EgAMPKβ基因全长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抗原表位、结构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多序列分析和亲缘性比较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EgAMPKβ的cDNA全长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35.23585×10^(3),属于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具有22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15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含有5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4个B细胞抗原表位,具有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CBM)和αγ亚单位相互作用域(αγ-subunits interaction domain,αγ-SID)。EgAMPKβ基因与多房棘球绦虫和人AMPKβ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47%和39.57%,与多房棘球绦虫、微口膜壳绦虫同属于绦虫纲,与人、猩猩和小鼠等哺乳纲动物的进化关系较远。结论成功克隆了EgAMPKβ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编码蛋白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对细粒棘球绦虫的能量代谢具有调控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细粒棘球绦虫能量代谢机制及其新型抗包虫病药物靶点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β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