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敏打击指挥控制技术初探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开德 赵书斌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分析了时敏目标打击链,介绍了压缩打击链的主要途径,描述了图像处理、战场数据管理、武器动态分配、智能代理集成等有关时敏打击指挥控制技术,为时敏打击指挥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时敏目标 压缩打击链 指挥控制技术 智能代理集成 图像处理 战场数据管理
下载PDF
四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毅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根据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将其分为4代:第一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惯性打击"——按发射时初始条件确定的弹道、由惯性保持弹丸/炸弹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第二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相对打击"——... 根据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将其分为4代:第一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惯性打击"——按发射时初始条件确定的弹道、由惯性保持弹丸/炸弹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第二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相对打击"——依靠目标与背景之间信号的对比度产生制导信号控制/修正弹道,使导弹/制导炸弹精确命中目标;第三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绝对打击"——依靠目标的地理坐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信息作为控制/修正弹道的信号实现精确打击;第四代火力打击体系的信息化特征为"绝对打击+相对打击+数据链+人在环路"——即依靠目标的地理坐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信息作为控制/修正弹道的信号完成导弹/制导炸弹的中段制导,再利用"相对打击"、双向数据链和"人在环路"实现末制导,不仅能精确命中目标,还具有主动选择打击位置、控制打击程度、评估毁伤效果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代火力打击体系 信息化特征 惯性打击 相对打击 绝对打击 数据链 人在环路
下载PDF
弹载数据链在不同作战模式下的效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日 许泽宇 +1 位作者 孔繁良 赵鹏飞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84,共4页
提出了单波次和多波次打击概念,基于概率的基本思想,构建了描述两种打击方式作战效能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比有无弹载数据链情况下导弹作战效能的差异,得到如下结论:弹上无数据链时,采取多波次打击没有单波次效果好;弹上有数据链时,若导弹... 提出了单波次和多波次打击概念,基于概率的基本思想,构建了描述两种打击方式作战效能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比有无弹载数据链情况下导弹作战效能的差异,得到如下结论:弹上无数据链时,采取多波次打击没有单波次效果好;弹上有数据链时,若导弹搜索范围与可命中范围大小一致,采用先多波次攻击仍没有单波次效果好;弹上有数据链时,若导弹搜索范围大于可命中范围,采用多波次攻击可提升作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链 反舰作战 多波次攻击 作战效能
下载PDF
一种防御体系抗毁伤度量方法研究
4
作者 张永健 康鹏 +1 位作者 卓志敏 郑大国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38,共6页
防御体系抗毁伤能力是指在体系面临敌袭损伤或自身节点失效的情况下,体系维持或恢复其防御性能到一个可接受程度的能力。为了对不同架构防御体系的抗毁伤能力进行度量表征,基于作战对抗场景,从体系所能构建打击链路的能力出发,提出一种... 防御体系抗毁伤能力是指在体系面临敌袭损伤或自身节点失效的情况下,体系维持或恢复其防御性能到一个可接受程度的能力。为了对不同架构防御体系的抗毁伤能力进行度量表征,基于作战对抗场景,从体系所能构建打击链路的能力出发,提出一种防御体系抗毁伤度量的新方法。可依据此方法对传统防御体系及分布式防御体系的抗毁能力进行量化表征,为进一步开展分布式防御研究及防御体系高抗毁性架构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体系结构 抗毁伤度量 打击链路 节点生存概率 分布式防御体系
下载PDF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A Transtensional Fault-Termination Basin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晓峰 张翠梅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755-767,共13页
The Nanpu(南堡) sag has previously been modeled as(1) a pull-apart basin,(2) a rift ba-sin,without significant strike-slip deformation,and(3) a transtensional basin.We present a new model for the Nanpu sag in ... The Nanpu(南堡) sag has previously been modeled as(1) a pull-apart basin,(2) a rift ba-sin,without significant strike-slip deformation,and(3) a transtensional basin.We present a new model for the Nanpu sag in which the basin is a transtensional fault-termination basin.Although transten-sional fault-termination basins is an important basin type,it is not as well studied as other classic basin types.On the base of 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the faults geometries and kinematics and their controls on depocenters are presented.The Nanpu sag is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dextral transten-sion of the Bohai(渤海) Bay basin and attributed to a transtensional fault-termination basin.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Es3-Es2 members,the basin border Xi'nanzhuang(西南庄) fault and Baigezhuang(柏各庄) fault linked to a mixed normal and strike-slip fault system,or a linked fault system controlled the basin by dominant extension and weak strike-slip and created fan-shaped depocenters surrounded by the two faults.From Es1 Member to Dongying(东营) Formation,two major depocenters controlled by two mixed normal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systems are located on the Linque(林雀) and Caofeidian(曹妃甸) subsags.During deposition of the Guantao(馆陶)-Minghuazhen(明化镇) Forma-tion,the Nanpu sag successively developed and significantly expa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tensional fault-termination basin normal fault strike-slip fault linked fault sys-tem Nanpu sa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