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
1
作者 彭路赢 杨屹洲 +1 位作者 张军勇 吴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 选取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震剖面,解释并分析该背斜构造带的地表次级断裂以及地下构造的变形样式与运动特征。遥感影像显示,尖顶山背斜的大部分地表次级断裂从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向东南方向过渡为南北走向的正断层,而黑梁子背斜的地表次级断裂为北北东走向的左行张扭断层。地震剖面显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由上部逆冲滑脱断裂和下部基底正花状构造组成,深层与浅层的变形解耦主要受新生界下部路乐河组的膏盐层影响。结合地表次级断裂和地下基底断裂的平面展布样式、运动特征以及沿走向的变化,认为尖顶山和黑梁子背斜为右行压扭构造,推测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汇聚的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内部在持续缩短变形的过程中发生向东的差异性挤出,从而形成一系列压扭性质的背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遥感影像解译 地震剖面 右行压扭构造 走滑运动 盐构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武子涵 于海波 +2 位作者 张参 戴黎明 李法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81,共11页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S-N向走滑断裂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构造叠加 428构造带 石臼坨凸起
下载PDF
^(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syn-orogenic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an-Lu fault zone 被引量:25
3
作者 ZHUGuang LIUGuosheng +3 位作者 W.J.Dunlap C.Teyssier WANGYongsheng NIUManl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5期499-508,共10页
Two phases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belts occur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A muscovite ^40Ar/^39Ar plateau age of 128 Ma was obtained from mylonite in the later ductile shear zone.... Two phases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belts occur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A muscovite ^40Ar/^39Ar plateau age of 128 Ma was obtained from mylonite in the later ductile shear zone. Three muscovite samples separated from mylonites of 3 localities in the earlier ductile shear belts yield ^40Ar/^39Ar plateau ages of 192.5±0.7 Ma, 189.7±0.6 Ma and 188.7±0.7 Ma, respectively. They are interpreted as cooling ages of the earlier sinistral strike-slip de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tarted in a late stage of the collision orogeny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plates. Therefore, the earlier Tan-Lu fault zone was syn-orogenic strike-slip tectonics. The fault zone was used again for sinistral displacement during tectonic activities of peri-Pacific regime in Early Cretaceou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ault zone occurred as a transform fault during the orogeni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年代学 走向滑距运动 断层带
原文传递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4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早白垩世
下载PDF
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 被引量:77
5
作者 刘永江 葛肖虹 +6 位作者 叶慧文 刘俊来 N.Franz J.Genser Pan Hongxun 潘宏勋 任收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8,共6页
对阿尔金断裂两侧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沉积特征以及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 ,始新世中期以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连通的盆地 ,阿尔金走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内地表新时代的沉积和反“S”型构造形成的... 对阿尔金断裂两侧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晚中生代以来沉积特征以及柴达木盆地反“S”型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 ,始新世中期以前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连通的盆地 ,阿尔金走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内地表新时代的沉积和反“S”型构造形成的控制起始于始新世中期。在阿尔金断裂中段采集的受到走滑变形作用改造的侏罗纪地层和糜棱岩化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样品 ,测出了激光微区4 0 Ar/ 3 9Ar等时线年龄为 89~ 92Ma。这说明阿尔金断裂在晚白垩世开始发生韧性走滑运动 ,而且走滑作用起始于地下深部 ,并伴有低级变质作用。地表的走滑响应明显地滞后于深部的起始走滑 ,说明走滑作用是从深部向地表扩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阿尔金断裂 走滑模式 走滑运动 ^40Ar/^39Ar等时线年龄
下载PDF
滇西哀牢山-点苍山形成的构造和地貌过程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二七 樊春 +3 位作者 王刚 石许华 陈良忠 陈智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27,共8页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蚀,成因是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运动;第2阶段发生在20.10百万年,以区域性侵蚀为特征,山体的大部分与周边地体同时被夷平;第3阶段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13-9百万年),以区域性隆升和河流快速下切为特征,差异性的侵蚀导致山体雏形的形成;第4阶段始于晚新生代(5百万年),以差异性隆升为特征,其中,点苍山的隆升是构造成因,而哀牢山山体的形成可能与红河的下切相辅相成,有限的隆升是地壳发生均衡反弹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点苍山 走滑 正断层 隆升 河流下切 均衡反弹 同构造沉积 气候
下载PDF
澜沧江断裂带的新生代走滑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26
7
作者 钟康惠 刘肇昌 +2 位作者 舒良树 李凡友 施央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 通过对澜沧江断裂带北、中、南段新生代构造形迹的运动学解析,结合前人工作,论证了澜沧江断裂在新生代早期(古新世—中始新世末)、中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晚期(中新世—第四纪)的走滑运动序列为:中、南段,右行→左行→右行;北段,左行→左行→右行。研究表明,澜沧江断裂带早期主要表现为中、南段的右行逆冲和北段的左行逆冲,与同期发生的昌都—思茅地体颈缩事件相对应,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作用以及扬子—华南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的强烈东西向碰撞挤压有关;中期,整个断裂发生左行逆冲,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与南海盆地的扩张作用及其扬子—华南板块相对于印度板块北移所致的左行扭动相适应;晚期,整个断裂右行走滑,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南海盆地扩张终止,昌都—思茅地体整体向南东逃逸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断裂带 新生代 走滑运动学 构造形迹 地体颈缩 地体逃逸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被引量:113
8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孙世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2-456,共5页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这一平移时代与太平洋的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平移时代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断裂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5
9
作者 方旭庆 蒋有录 +2 位作者 罗霞 赵兰全 杨永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7,35,共8页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多米诺骨牌式'有序逆冲褶皱,燕山期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和西侧的兰聊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及燕山-喜山期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下,相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式'有序构造反转和北东向'帚状'走滑运动,依次形成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并相互叠加;不同断裂叠加效应下,各凹陷具有'脉动式'伸展过程,伸展率的差异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成藏要素;济阳坳陷自南西向北东主要含油层系具有古近系至新近系逐渐上移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郯庐断裂带 兰聊断裂带 “脉动式”伸展 走滑运动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定量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9
10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陈立春 张晚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56-59,共4页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 通过卫航片解释、野外地质调查和相关年代学研究与综合前人已有资料分析,阐明了红河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自中新世以来大规模右旋位错的地质依据,论述红河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红河断裂带后期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与青藏高原隆升间的某些相关性。研究表明: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带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在北段区主要表现为尾端拉张伸展——构成典型的滇西北裂陷盆地区,且自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伸展型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中段区为典型的右旋走滑变形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上新世煤盆及礼社江水系均显示为同步右旋位错。上新世以来右旋位错量达30~32km;南段带内由山前水系右旋位错和断裂谷内右旋“撕裂”变形为主要特征。从中新世经上新世至第四纪,与山体快速隆起相伴的断陷盆地有从东南向西北扩展的趋势。根据地质研究结果,并结合区内K-Ar、FT和SEM测年资料分析,可以初步认为,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开始于8~7Ma,强烈活动于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右旋走滑运动 红河断裂
下载PDF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牛漫兰 王道轩 宋传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33-1237,共5页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 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合肥盆地,前侏罗纪基底上的印支期前陆逆冲断层靠近郯庐断裂带显著增多,指示了该断裂带印支期的活动。盆地内侏罗系地层在郯庐断裂带一侧出现了边缘相,并且发育了与断裂带平行的沉积中心,反映当时郯庐断裂带已出现在合肥盆地的东侧,构成了盆地东部边界,因走滑而隆升的张八岭带构成了盆地东部的物源区。位于大别造山带东缘的郯庐早期走滑糜棱岩中3个白云母的40A r/39A r坪年龄分别为(192.5±0.7)M a、(189.7±0.6)M a、(188.7±0.7)M a,代表了同造山期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一系列现象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印支期的陆—陆碰撞,推断是以转换断层的型式出现。该断裂带早白垩世的左行平移是滨太平洋构造运动中的再次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同造山走滑运动 同位素年龄 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
下载PDF
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照坤 付东立 +4 位作者 肖敦清 李勇 蒲秀刚 刘子藏 袁淑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通过对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及其周边区域地震剖面的分析,获得对孔店凸起构造格架特征和上覆地层特征的认识,从而探讨孔店凸起的构造演化史,将孔店凸起沉降曲线和基底沉降曲线、拉张量和拉张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孔店凸起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黄骅拗陷孔店凸起及其周边区域地震剖面的分析,获得对孔店凸起构造格架特征和上覆地层特征的认识,从而探讨孔店凸起的构造演化史,将孔店凸起沉降曲线和基底沉降曲线、拉张量和拉张率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孔店凸起的形态特征及其周边的构造格架,探讨孔店凸起发展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孔店凸起经历了隆升—沉降—再次隆升—再次沉降4个阶段:孔一下亚段沉积期开始孕育,形成低凸起,到孔一上亚段沉积期发生较大规模的隆升,经历了沙河街期短暂的沉降之后,在东营期孔店凸起再次发生隆升,新近纪以来,孔店凸起随着基底沉降再次进入沉降阶段。初步确认孔店凸起的形成与演化是沧东断层和徐西断层伸展运动和走滑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主干断层(沧东断层)产状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店凸起 构造演化 伸展运动 走滑运动 动力机制
下载PDF
新甘交界北山地区大泉断裂走滑特征及ESR测年证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宇 潘金花 +1 位作者 刘畅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8,共8页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地区 ESR测年 走滑活动 大泉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道功 欧阳永龙 +3 位作者 叶培盛 王连捷 吴中海 吴珍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时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和远离铁路2种情形下的铁路变形效应.模拟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断裂南侧基岩和第四系均发生8 m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铁路附近的第四系水平位移明显减小,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4~5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而道床和铁轨的垂直位移幅度较小.震中远离铁路时的变形效应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的变形相似,但位移幅度减小,铁轨和道床形成1~2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因此,东昆仑断裂未来再次发生7~8级强烈地震时,无论地震震中远离铁路还是在铁路附近,其断裂的突发性粘滑错动都将导致青藏铁路的大变形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粘滑错动 三维数值模拟 铁路变形 青藏铁路
下载PDF
辽河盆地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新证据——基于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被引量:9
15
作者 单家增 孙红军 +5 位作者 肖乾华 汪道京 许坤 刘晓峰 申大媛 孙素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3-798,共6页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 依据 76块岩样显微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报道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的重要地质证据 .认为辽河盆地早第三系东营期发生过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裂谷后的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早期拉张断层系可以重新运动 ,并形成新的断层系 .研究成果表明 ,右行走滑构造运动是辽河盆地复杂构造演化史中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 ,有效地控制了盆地中的断裂体系的格局 .早第三系东营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 ,影响和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走滑构造运动 岩样 显微扫描电镜实验 油气运移 构造形迹
下载PDF
冀东冷口断裂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云峰 王根厚 +3 位作者 张长厚 秦渊 穆胜利 刘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 冷口断裂在区域上整体构造格架以EW向和NNE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其构造线方向却为NW向。在对冷口断裂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追踪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上的研究成果,认为冷口断裂是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控制了中元古界的沉积。中生代以来断裂活动分为四期:①中侏罗世早期由南向北逆冲;②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正—左行走滑;③晚白垩世由北向南逆冲;④后期右行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冷口断裂 燕山板内造山带 正—左行走滑
下载PDF
对地震剖面中正断层几种特殊表现形式的认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树政 卢刚臣 +2 位作者 马军 李振勇 孔凡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6,共5页
在中国东部油区 ,正断层对第三系乃至前第三系的油气成藏、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很明显 ,因此对正断层的地震解释显得十分重要。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中有多种特征 ,但人们通常认为 :1正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一定要大于或等于上升盘地层厚度 ;2... 在中国东部油区 ,正断层对第三系乃至前第三系的油气成藏、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很明显 ,因此对正断层的地震解释显得十分重要。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中有多种特征 ,但人们通常认为 :1正断层下降盘地层厚度一定要大于或等于上升盘地层厚度 ;2正断层下降盘应出露新地层 ,上升盘应出露老地层。基于以上认识而导致某些牵强或错误的解释结果出现。本文结合实例从不同期次正断层切割作用、断层负反转、走滑运动及异常体侵入、地震波速度与差异压实等几方面 ,对正断层上升盘地层地震双程旅行时大于下降盘的现象进行解释 ;同时对两种下降盘出露较老地层的正断层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正断层 表现形式 厚度 切割作用 走滑运动 异常体
下载PDF
梁家-万昌地区同沉积断层对奢岭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龙 何生 +4 位作者 石万忠 许学龙 吴云鹏 王洁 李劭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4-143,10-11,共10页
陆相盆地油气勘探表明,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伊通盆地为一走滑为主的盆地,其中始新世西北缘边界断层的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走滑运动必然会在盆内派生出一系列次级伸展断层。本文从西北缘走滑... 陆相盆地油气勘探表明,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伊通盆地为一走滑为主的盆地,其中始新世西北缘边界断层的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走滑运动必然会在盆内派生出一系列次级伸展断层。本文从西北缘走滑断裂活动时间、走滑派生的次级断层的展布及活动时间等方面对同沉积断层进行剖析;同时阐述了同沉积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得出三点结论:①盆内边界断层的走滑控制了盆内次级伸展断层的分布特征及活动时间;②分布于万昌围斜带的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体主要起疏导作用,沉积体沿着同沉积断层之间夹持的地带沉积;③分布在梁家地区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沉积体的分布范围,沉积体基本不越过同沉积断层的上升盘进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断层 走滑运动 沉积作用 地震地质 伊通盆地 奢岭组
下载PDF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志洪 卢华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6,T001,共7页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乐-南澳 剪切带 走滑特性 碰撞动力学
下载PDF
断层宽度对跨断层隧道错动反应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20
作者 林克昌 陈新民 +1 位作者 左娟花 张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了研究断层宽度对跨断层岩体隧道错动反应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断层错动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走滑断层为例,对比分析了断层宽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跨断层岩体隧道的错动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走... 为了研究断层宽度对跨断层岩体隧道错动反应特性的影响,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断层错动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走滑断层为例,对比分析了断层宽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跨断层岩体隧道的错动反应特性。计算结果表明: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衬砌拱腰主要承受拉/压应力,拱顶和拱底主要承受剪应力;拉/压应力峰值出现在变形最为剧烈位置处,剪应力峰值出现在错动盘和断层交界面附近。走滑断层错动对衬砌的影响范围随断层宽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断层宽度由0逐级增加至20、40 m时,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当断层宽度由40 m增加至60 m时,影响范围基本不变,说明断层错动对衬砌的影响范围存在一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宽度 走滑断层 错动 隧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