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ing the human-robot haptic dyad in robot therapy of stroke survivors
1
作者 Dalia De Santis Jacopo Zenzeri +3 位作者 Maura Casadio Lorenzo Masia Valentina Squeri Pietro Morass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 EI 2014年第3期267-288,共22页
Purpose–The working hypothesis,on which this paper is built,is that it is advantageous to look at protocols of robot rehabilitation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haptic dyads.The purpose of thi... Purpose–The working hypothesis,on which this paper is built,is that it is advantageous to look at protocols of robot rehabilitation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human-robot interaction in haptic dyad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detect and evaluate an index of active participation(AC index),underlying the performance of robot-assisted movements.This is important for avoiding the slacking phenomenon that affects robot therapy.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e evaluation of the AC index is based on a novel technique of assistance which does not use constant or elastic forces but trains of small force impulses,with amplitude adapted to the level of impairment and a frequency of 2 Hz,which is suggested by recent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intermittent motor control.A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test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carried out during a haptic reaching task in the absence of visual feedback,for a group of five stroke patients and an equal group of healthy subjects.Findings–The AC index appears to be stable and sensitive to training in both populations of subjects.Originality/value–The main original element of this study is the proposal of the new AC index of voluntary control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method of pulsed haptic inte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robot haptic interaction Robot therapy stroke survivors
原文传递
老年脑卒中幸存者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巧 吴俊琪 +2 位作者 张翠娥 游君 许湘华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12,共6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老年脑卒中幸存者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基于Hexaflex模型,结合质性研究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老年脑卒中幸存者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初稿。邀请14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 目的构建适用于老年脑卒中幸存者的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基于Hexaflex模型,结合质性研究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形成老年脑卒中幸存者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初稿。邀请14名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修订稿。通过预实验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方案终稿,在66例老年脑卒中幸存者中进行验证。结果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0%、100%。专家判断依据(Ca)为0.95,熟悉程度(Cs)为0.87,权威系数(Cr)为0.91,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30、0.126(P<0.05)。老年脑卒中幸存者团体接纳承诺疗法方案共包括8个模块,分别为:破冰之旅(建立关系)、正视欣赏(接纳)、不再纠结(认知解离)、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扩大背景(以己为景)、点石成金(明确价值)、迈出一步(承诺行动)、化冰为水(分享体验),每个模块40~60 min。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后1个月,2组接纳与行动问卷第2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的干预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年脑卒中幸存者团体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可以降低经验性回避,有效缓解患者卒中后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幸存者 接纳承诺疗法 方案构建 应用
下载PDF
三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现状调查 被引量:11
3
作者 茹小娟 戴红 +6 位作者 江滨 吴升平 李宁华 赵性泉 洪震 何俐 王文志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4期255-260,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和接受康复治疗状况,为制订适宜的康复知识教育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市社区,以问卷调查形式对964例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知晓、接受康复治疗情况以及康复需求的现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964例卒中患者中,325例(33.7%)社区卒中患者表示接受过康复知识教育,仅有100例(10.4%)表示对康复治疗比较了解和很了解。714例(74.1%)患病后进行了住院治疗,294例(30.4%)住院期间接受过康复治疗,其中198例(20.5%)只接受过针灸治疗和按摩、推拿治疗,178例(18.5%)接受过运动疗法治疗。出院后,仅有250例患者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不接受康复治疗的原因中,"从来就不知道康复治疗"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5.2%。74.3%的患者表示如果社区医院能够提供康复治疗服务,愿意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现实中却只有8.3%的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接受继续康复治疗。结论我国城市社区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的状况总体较差。在社区人群中建立康复宣传措施以及康复治疗计划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康复 社区 需求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整体护理中灵性需求的探讨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金月 杨笑明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住院及回家康复阶段的灵性需求及其特质。方法:应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访谈脑卒中患者15例,以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描述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经验。结果:在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经验中,显示了3个灵性需求主题:①突发性...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在住院及回家康复阶段的灵性需求及其特质。方法:应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访谈脑卒中患者15例,以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描述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经验。结果:在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经验中,显示了3个灵性需求主题:①突发性身体残障牵动灵性困扰;②中国文化塑造的灵性需求;③"矛盾"的家庭及社会联系。结论:脑卒中导致突发性身体缺损,随之诱发心理及心灵困扰。研究显示了灵性需求的特质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它能赋予患者顺应、希望和内在平安。另外,家庭的参与和关爱能提升患者的灵性健康。落实整体护理,必须纳入中国化的灵性照顾内容和建立家庭参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灵性需求 整体护理
下载PDF
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国会 郑洁皎 +4 位作者 王雪强 潘毓健 陈一 沈利岩 徐悦莹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索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即认知注意力训练、空间位置觉及下肢协调性... 目的探索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即认知注意力训练、空间位置觉及下肢协调性训练。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行速度(MWS)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2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TUGT检测值分别从(28.7±4.9)S及(27.5±6.3)s下降钏(15.7±3.6)S及(23.5±5.1)s,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14.0±1.7)s及(4.8±2.1)s,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及两组间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1、0.001、2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MWS检测值分别从(30.5±5.8)m/min和(33.1±6.3)m/min上升到(53.5±7.8)m/min及(42.5±6.7)m/min,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3.8±3.2)及(11.0±3.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及两组间差值只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00,结论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可针对性改善啮卒中患者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策略性靶向性康复训练技术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脑卒中幸存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成剑 许小明 +3 位作者 刘宁 刘霜 黄晓敏 寇小敏 《现代临床护理》 2017年第11期71-77,共7页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遥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
关键词 脑卒中 幸存者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郝淑芹 王亚辉 +1 位作者 常丽静 董颖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18期1945-1946,1949,共3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评价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Fugl-Me...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评价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及Barthel指数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的FMA、NBD及B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NBD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生物反馈 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中风幸存者生活满意度有关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资晓宏 邓云龙 宋治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9-11,共3页
目的 :为探索中风幸存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该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中风后 1年内不同病程阶段的幸存者以LSIA、LSIB、改良爱丁堡积分、FAI、SSRS、FACESII-CV、SDS及DIS、SAS、ULS、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 (TSBIA及TSBIB... 目的 :为探索中风幸存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该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中风后 1年内不同病程阶段的幸存者以LSIA、LSIB、改良爱丁堡积分、FAI、SSRS、FACESII-CV、SDS及DIS、SAS、ULS、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 (TSBIA及TSBIB)、补充综合问卷等工具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活动能力、社会心理功能及状况的研究。 2 0 5例中风幸存者及其 2 16例正常对照者的研究结果发现中风幸存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抑郁、对家庭适应性的不满等情况反应 ,其次为患者的肢体功能、社会家庭活动状况 ,患者的健康自信与康复欲望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有一定关系。因此正确鉴别及处理抑郁等情绪反应、强化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配合正确的肢体康复治疗对全面提高中风幸存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及整体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生活满意度 抑郁 中风幸存者
下载PDF
脑卒中幸存者家庭关怀度与反刍性沉思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晓红 《全科护理》 2021年第12期1704-1706,共3页
目的:调查脑卒中幸存者家庭关怀度和反刍性沉思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便利采样法,选择入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幸存者82例。通过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事件相关反刍性... 目的:调查脑卒中幸存者家庭关怀度和反刍性沉思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便利采样法,选择入住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幸存者82例。通过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ERRI)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幸存者家庭关怀度得分为(6.55±2.31)分,处于中等水平;反刍性沉思得分为(25.31±10.36)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相关分析示,家庭关怀度和反刍性沉思总分及目的性反刍呈显著正相关(r=0.501~0.601,P<0.05)。结论:脑卒中幸存者的家庭关怀度和反刍性沉思均需提升;临床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强家庭关怀度来改善反刍性沉思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幸存者 家庭关怀度 反刍性沉思 相关性
下载PDF
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性沉思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被引量:39
10
作者 姚超 高成岩 +1 位作者 李丽丽 杨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641-3644,共4页
[目的]了解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其与反刍性沉思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入住神经内科的310例脑卒中幸存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创伤后成长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 [目的]了解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影响因素,并探索其与反刍性沉思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入住神经内科的310例脑卒中幸存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创伤后成长量表、事件相关反刍性沉思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得分为(54. 69±3. 1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与反刍性沉思和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 773,P<0. 01;r=0. 245,P<0. 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创伤后成长与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和主动性反刍沉思相关,可解释创伤后成长总变异的21. 0%。[结论]脑卒中幸存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中等偏下。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关注受教育水平、主动性反刍沉思水平以及家庭支持度低的病人,并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成长 反刍沉思 社会支持 脑卒中幸存者 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社会参与概念理解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璇 周兰姝 《护理学报》 2019年第8期5-8,共4页
目的建构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社会参与概念内涵的理解。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6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康复医院和某卒中随访门诊的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录音,根据Colaizzi分析法对... 目的建构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社会参与概念内涵的理解。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6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康复医院和某卒中随访门诊的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录音,根据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对社会参与的理解可以归纳为3大主题7个亚主题,主题1:拥有自由之躯,即生活自理、活动自如;主题2:做有意义的事,即承担家庭责任、回到工作岗位、享受美好生活;主题3:与他人互动,即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减少与他人的互动。结论 3大主题体现出脑卒中偏瘫患者社会参与的独立性(Independent)、影响性(Influence)和互动性(Interaction),共同构成了社会参与的"3 I"模式。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社会参与的理解,为进一步研发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特异性测评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脑卒中患者 社会参与 “3 I”模式 质性研究
下载PDF
脑卒中幸存者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巧 吴俊琪 +2 位作者 罗迎春 张翠娥 许湘华 《全科护理》 2022年第23期3252-3256,共5页
综述脑卒中幸存者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测评工具、干预措施,为脑卒中幸存者卒中后抑郁的评估与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幸存者 卒中后抑郁 测评工具 干预 综述
下载PDF
Upper limb bilateral symmetric training with robotic assist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r stroke A pilot study 被引量:2
13
作者 Matt Simkins Nancy Byl +2 位作者 Hyunchul Kim Gary Abrams Jacob Ros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 EI 2016年第1期83-104,共22页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physiotherapeutic benefits of bilateral symmetric training(BST)for stroke survivors affected by hemiparesi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Other studies have investi... Purpos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physiotherapeutic benefits of bilateral symmetric training(BST)for stroke survivors affected by hemiparesis.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Other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symmetric physiotherapy.A key difficulty in previous work is in maintaining mirror-imaged trajectories between the affected and less-affected limbs.This obstacle was overcome in this work by using a two-armed robotic exoskeleton to enforce symmetry.In total,15 subjects,W6 months post stroke were,randomly assigned to bilateral symmetric robotic training,unilateral robotic training,and standard physical therapy.Findings–After 12 training sessions(90 minutes/session),the bilateral training group had the greatest intensity of movement training.They also had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range of motion at the shoulder.The unilateral training group show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in spasticity.Research limitations/implications–The rationale for symmetric physiotherapy is that it might promote connections from the undamaged brain hemisphere.The robot generated copious amounts of detailed kinematic data.Even though these data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to machine interface using different training modalities,it proved difficult to draw neurological conclusions.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research along these lines should include measures of neurophysiological change and/or changes in neurological activity.Practical implications–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advantage of bilateral symmetric movement over other modalities is slight,and that robotic training has comparable results with standard care.If BSTis used,care is potentially needed toavoid exacerbation of spasticity.Finally,this research includes a novel quantitative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robotic training.Originality/value–This study is of value to therapeutic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new physiotherapy techniques,roboticists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rehabilitation devices,or for rehabilitation game designers interested in using virtual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S Virtual reality Data mining Real-time systems stroke survivors Physical therapy stroke BILATERAL SYMMETRIC
原文传递
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春茹 李新 +6 位作者 夏晓爽 张天丽 王佩璐 董琪 王林 刘鸣 王立平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由世界卒中组织设计的针对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网上调查问卷,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修改。对住院的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心理支持、卒中相关知识... 目的探讨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和照顾者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由世界卒中组织设计的针对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网上调查问卷,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修改。对住院的农村脑血管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心理支持、卒中相关知识、诊疗及护理、社会支持及功能恢复需求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514例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514名)完成问卷调查。93.0%的患者对心理支持方面有需求,其次是临床诊疗及护理(84.8%)、卒中知识(74.7%)、社会支持及功能恢复(53.5%);95.1%的照顾者对心理支持方面有需求,其次是卒中知识(89.9%)、临床诊疗及护理(84.0%)、社会支持及功能恢复(66.3%)。照顾者在卒中知识、社会支持及功能恢复需求方面程度高于患者(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距首次卒中发病时间是脑血管病患者及其照顾者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许多需求未得到满足,特别是心理需求。应根据脑血管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区域性和个体化的服务,增强群众的卒中防治意识,并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幸存患者 医疗护理提供者 需求估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