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形成红系及混合系造血祖细胞的能力 被引量:2
1
作者 奚永志 孔繁华 +4 位作者 张双喜 金荔 陈兴国 唐佩弦 魏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根据阳性选择策略,采用CIMS-100免疫磁性无菌分离系统富集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然后将其在含Epo+GM-CSF+IL-3+IL-6+SCF(简EGIS)组合造血生长因子的无基质液培体系中扩增4周,定期进... 根据阳性选择策略,采用CIMS-100免疫磁性无菌分离系统富集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然后将其在含Epo+GM-CSF+IL-3+IL-6+SCF(简EGIS)组合造血生长因子的无基质液培体系中扩增4周,定期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BFU-E及CFU-Mix的培养。经FACS鉴定所富集的CD34+造血细胞纯度平均>90%。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在该条件下均可持续产生大量单个核细胞,最高可扩增1770倍。与HPP-CFC和CFU-GM相反,BFU-E和CFU-Mix扩增量较低,最高仅为2.36和2.4倍,且仅在第1周出现,随后迅速减少至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 造血细胞 体外扩增 造血祖细胞
下载PDF
人骨髓CD34^+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形成HPP-CFC造血祖细胞的能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奚永志 张双喜 +5 位作者 孔繁华 金荔 陈兴国 魏文 张志欣 唐佩弦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和方法: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是表达CD34+DRLin-的最早期造血祖细胞之一,它在体外的增殖分化能力可反映造血干细胞的某些特征。结果:本文研究了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形成... 目的和方法: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是表达CD34+DRLin-的最早期造血祖细胞之一,它在体外的增殖分化能力可反映造血干细胞的某些特征。结果:本文研究了人正常骨髓CD34+造血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形成HPPCFC的能力。利用CIMS100免疫磁性分离术首先获得>90%的CD34+造血细胞以富集HPPCFC。在含有Epo+GMCSF+IL3+IL6+SCF(简EGIIS)的无基质液培条件下,CD34+造血细胞在四周内可持续产生单个核细胞和HPPCFC,并使其总量最高可达1770倍和8倍,以第2和3周为最佳时期,但不同个体CD34+造血细胞的这种能力差别较大。结论:高度纯化的人骨髓CD34+造血细胞能够在含有最佳组合造血生长因子的无基质液培条件下持续扩增,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细胞 CD34^+造血细胞 HPP-CFC 骨髓
下载PDF
人胎肝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造血生长因子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士富 劳妙芬 吴祖泽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采用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的体外液体培养技术,结合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体外测试方法,研究了造血基质细胞所释放的造血生长因子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可在体外传代培养达100d... 采用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的体外液体培养技术,结合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体外测试方法,研究了造血基质细胞所释放的造血生长因子与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人胎肝造血基质细胞可在体外传代培养达100d之久。培养过程中,对不同时间收集的培养上清液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些贴壁细胞可以不断地释放多种造血活性物质。在100d培养过程中,上清液中始终都可以检出CFU-S增殖刺激物活性。培养第24天的上清液中还可检出BPF和GM-CSF活性。这些造血活性物质对CFU-S的生理状态和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培养上清液中未检出IL-3样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肝基质细胞 上清液 造血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临床级脐带间充质细胞制备及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艳鹏 王淑艳 +3 位作者 唐玺和 刘仲凤 张愚 陈志国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在GLP实验室中制备并鉴定临床级脐带间充质细胞(UC-MSC)。方法新鲜获取的脐带去除血管并进行充分清洗,获得的华通胶(Wharton’s jelly)机械分离后分别进行直接贴壁法和不同的酶消化法,比较获取UC-MSC的数量差别;用不同的无血清培养... 目的在GLP实验室中制备并鉴定临床级脐带间充质细胞(UC-MSC)。方法新鲜获取的脐带去除血管并进行充分清洗,获得的华通胶(Wharton’s jelly)机械分离后分别进行直接贴壁法和不同的酶消化法,比较获取UC-MSC的数量差别;用不同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形态是否良好,得到最佳形态的UC-MSC。体外培养第3代后进行UCMSC质检,包括细胞活性,生长曲线,无菌检测,人类相关病毒、支原体、内毒素检测,染色体核型分析,FACS免疫表型检测及分化能力检测。不同消化方法获取细胞数之间比较采用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胶原酶Ⅱ消化获得的UC-MSC数(5.3×10~6±0.58个/ml)与胶原酶Ⅰ+0.25﹪胰酶消化法(2.53×10~5±0.03个/ml)及直接贴壁法(2.6×10~5±0.05个/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胶原酶Ⅰ消化法获取细胞数(5.1×10~6±0.57个/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但培养视野最干净;Mesen Cult-ACF Medium培养获得的UC-MSC形态最佳;UC-MSC质检细胞活性冻存前达99.8﹪,冻存复苏后达99﹪;无细菌、支原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毒、肺炎支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污染;内毒素检测结果均<1 EU;CD73/CD90/CD10~5阳性率达98﹪,CD34/CD45/HLA-DR呈阴性,阳性率<2﹪;染色体核型分析无突变或缺失;UC-MSC具有成脂、成骨或成软骨方向分化的能力。结论通过优化分离和培养条件,采用无血清及无动物来源的培养系统,在GLP实验室内可获得临床级UC-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质细胞 胶原酶类 培养基、无血清 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