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chemistry ,Chronolog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Strong Peraluminous Anatectic Granitoids in Yunkai Orogenic Belt , We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刘云华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1-12,共12页
Arguments persist on the genesis and ages for the banded-augen (rapakivi) anatectic granitoids (charnockite) extensively outcropped in the Yunkai (云开) region, western Guangdong (广东) Province. Their petroch... Arguments persist on the genesis and ages for the banded-augen (rapakivi) anatectic granitoids (charnockite) extensively outcropped in the Yunkai (云开) region, western Guangdong (广东) Province. Their petrochemistry, SHRIMP dating, deformational and metamorphic structure were studl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granitoids are A/CNK〉1. 1, CaO/Na2O= 0. 62-1. 61 (average 0.94〉0.3), Al2O3/TiO2 =16.6-60.6 (average 23.68), depleted high field strong elements Ta, Nb, Zr, strong 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and calcalkaline granitoids in the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a subduction-collision orogenic belt in an active-continental margin. The temperatures of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anded-augen (rapakivi)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nd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with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type granites. The forming ages from banded-augen (rapakivi)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to charnockite and gneissic garnet-bear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whose crystallizing zircon SHRIMP ages are (465±10) Ma, (467±10 ) Ma, (435±11 ) Ma and (413±8) Ma, respectively, become younger. This shows that there was an oceanic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delamination-underplating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plates during the Caledonian, and the granitoids experienced compressional uplift and extensional exhumation during the lndosinian. This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of subduction collision of the Yangtze plate to the Cathaysia plate during the Caledonian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kai orogenic belt CALEDONIAN strong peraluminous anatectic granitoids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extension-delamination-undcrplating
下载PDF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2
作者 Wang Yipeng Ma Jin Li Chuanyo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3期237-250,共14页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on from S to N and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a certain period over the entire seismic belt. Analysi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the seismicity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which extends from Myanmar to Sumatra, Indonesia.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former belt often lag several months or years behind the quakes occurring on the later belt. So,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cember 26, 2004 M_S8.7 great earthquak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cannot be ignored. The above-mentione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eastward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 Plat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 stable and hard Ordos and Alashan Massifs at its northeaster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南方地区 监测 参数 地震学
下载PDF
Long- and intermediate-termseismic poten-tial of Fen-Wei seismic belt:active fault data application
3
作者 刘静 汪良谋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4期21-22,25-32,共10页
Recurrence model for strong earthquakes on Fen Wei seismic belt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fault slip rate, paleoearthquake sequenc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each event etc. on 21 faul... Recurrence model for strong earthquakes on Fen Wei seismic belt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fault slip rate, paleoearthquake sequenc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each event etc. on 21 fault segments of the belt, which are active since late Late Pleistocene. And the long and intermediate term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belt has been evaluated through four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 Wei seismic belt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model seismic potential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下载PD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Research
4
作者 Liu Liwei Ji Lingyun Zhao 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using long period leveling data combined with GPS data,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values are calculated. Leveling data and GPS data are two different means of monitoring deformation,but the result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and tectonic distribution ha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gradient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e Xianshuihe fault, Longmenshan fault and Xiaojiang-Zemuhe fault, while the second gradient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Zhuanglanghe fault and Lenglongling fault. The Menyuan M_S6. 4 earthquake in 2016 occurred in this abnormal area. However,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high gradient area distribution,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the Tianzhu and Jingtai area.The area of convergence of three major fault zones is the strongest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速度梯度 垂直形变 鲜水河断裂 青藏高原东北部 构造活动 水准资料 GPS资料
下载PDF
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刁守中 李霞 +1 位作者 王志才 崔华伟 《华南地震》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 对1586年以来的西太平洋火山带VEI≥5级火山大喷发与中国大陆东部M≥6强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大陆东部一般滞后半年至5年开始强震丛集,且火山连续性大喷发后大陆东部可能出现强震活动高潮或丛集活动时间增长及频度增加现象;强震平静时段一般在火山间歇期内,且强震最长平静期与火山最长间歇期同步。由此认为,火山的大喷发--间歇性活动,显示了西太平洋火山带相关板块运动及上地幔热对流的微动态(10~20年左右尺度)的韵律性活动过程,这可能是大陆东部强震韵律性活动的“节拍器”,西太平洋火山带大喷发是大陆东部强震丛集活动的警报“哨声”,但不是“触发”或“诱发”了大陆东部的强震丛集活动。对火山带大喷发后强震丛集活动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估计了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VEI 5级大喷发后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火山带 大喷发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 强震丛集 “哨声”
下载PDF
基于图像信息方法的南北地震带地震预测研究
6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77,共19页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录,选取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窗”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1°网格,以2017年以来发生的MS≥6地震为目标,通过ROC检验,对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南段、中段、北段区域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幅度较小,显示PI方法的预测效能可能受到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强度的影响。②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分段计算的预测效能优于对整个南北地震带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其中,把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最好,南段、中段、北段预测效果次之,把中段、南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相对较低,南北地震带整体的预测效能最低。通过地震活动性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区域划分能使得预测效能提高。③计算结果显示,滇西南永德—泸水地区、龙门山断裂南段附近存在“热点”,未来5年内这些地区为M_(S)≥6地震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法(PI) 南北地震带 强震预测 ROC检验
下载PDF
浅埋深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强矿压显现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国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1期174-177,共4页
为研究强矿压显现机理,以龙王沟煤矿61617工作面为地质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理论计算了“载荷三带”高度和应力分布,并与数值模拟软件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厚层坚硬顶板的破断是强... 为研究强矿压显现机理,以龙王沟煤矿61617工作面为地质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理论计算了“载荷三带”高度和应力分布,并与数值模拟软件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厚层坚硬顶板的破断是强矿压显现发生的根源,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矿压 载荷三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福州品牌强市策略研究
8
作者 吴慧敏 郭彦 《品牌与标准化》 2023年第6期11-13,17,共4页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对当今及未来福州的城市发展和成为海上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打造一个具有沿海特色的品牌强市,对福州的经贸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城市品牌研究基础上,...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对当今及未来福州的城市发展和成为海上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打造一个具有沿海特色的品牌强市,对福州的经贸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城市品牌研究基础上,以福州为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品牌强市建设策略,对福州品牌强市建设进行SWOT分析,提出有关建设福州品牌强市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福州 品牌强市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汪一鹏 马瑾 李传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强震迁移 南亚地震带
下载PDF
云开造山带强过铝深熔花岗岩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61
10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刘云华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深熔花岗岩(含紫苏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花岗岩的A/ CNK>1.1,CaO/Na2O=0.62-1.61(平均0.94,大于0.3),Al2O3/TiO=16.6-60.6(平均23.68),高场强元素Ta、Nb、Zr 亏损,具...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深熔花岗岩(含紫苏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花岗岩的A/ CNK>1.1,CaO/Na2O=0.62-1.61(平均0.94,大于0.3),Al2O3/TiO=16.6-60.6(平均23.68),高场强元素Ta、Nb、Zr 亏损,具大陆边缘俯冲-碰撞造山带后碰撞构造环境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紫苏花岗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Al2O3/TiO(平均17.82)明显低于条带-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Al2O3/TiO(平均29.55),显示其形成温度更高,并具A型花岗岩的演化特征.而且从高钾钙碱性条带-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到钙碱性紫苏花岗岩、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由(465±10)Ma、(467±10)Ma变为(435±11)Ma、(413±8)Ma,表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在加里东期发生了洋—陆俯冲—碰撞造山和后碰撞的伸展—拆沉—底侵岩浆岩作用,并且后期又经历了海西—印支期挤压抬升和伸展揭顶作用的改造,这也为华南存在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的洋-陆俯冲-碰撞造山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造山带 加里东期 强过铝深熔花岗岩 后碰撞构造环境 伸展-拆沉-底侵作用.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强东风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若钝 于惠苓 +2 位作者 刘丽惠 孙瑞本 苏新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38-246,共9页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 利用1993年ENSO事件(4月)爆发前酝酿阶段,TOGA/COARE关键区强化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立体观测实验“向阳红五号”科学考察船定点(155°E,2°S)高空大气探测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海域上空对流上升区西侧风的垂直变化,指出:对流层上、下部各有一强风带,随着海-气ENSO异常的发展,高空强东风带和低空强西风带均呈增强趋势,最强时分别连续14天和18天达到急流标准,占相应航段观测日数的56%和72%;强风带强度与对流层顶下逆温层的强度及高度变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大气探测 强风带 急流 逆温层 对流层顶
下载PDF
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曲延军 王海涛 沈军 《内陆地震》 2008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强震分布 成组活动 强震迁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下载PDF
鲁中南泰安纸坊泉域岩溶水强径流带成因及特征 被引量:6
14
作者 邓启军 李伟 +3 位作者 王雨山 吕琳 刘元晴 马雪梅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195,共8页
近年来,鲁中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泉水流量衰减、干涸,水源地超采,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以泰安纸坊泉域为例,探讨了泉域内岩溶水强径流带分布、成因类型及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达到合理开发、保护岩溶地下水的... 近年来,鲁中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泉水流量衰减、干涸,水源地超采,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以泰安纸坊泉域为例,探讨了泉域内岩溶水强径流带分布、成因类型及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达到合理开发、保护岩溶地下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岩溶水强径流带是有巨大调蓄功能并发育于浅部地下水积极交替带的网络状强岩溶富水带,其地下水动态稳定,成井率高且识别特征明显,是本区岩溶水水源地开采的理想场所。研究强径流带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其规律,为进一步研究鲁中南地区岩溶地下水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南地区 岩溶水 纸坊泉域 强径流带 成因 水文地质特征
下载PDF
右江盆地三叠系的极低级变质作用与变形构造——以天峨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暑荣 陆刚 +2 位作者 张能 陆国斌 莫丽群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4-309,共6页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广泛遭受过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具有规模呈带状展布的低变质强变形构造岩区带,劈理构造常密集发育构成劈理构造变形带.其中,强变形带剪切变形强烈,出现了明显塑性流变,构成... 右江盆地三叠纪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广泛遭受过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变形构造发育,形成了具有规模呈带状展布的低变质强变形构造岩区带,劈理构造常密集发育构成劈理构造变形带.其中,强变形带剪切变形强烈,出现了明显塑性流变,构成碎屑岩质脆韧性剪切变形带.变质变形程度或级别与地层时代或岩层在地层柱中的位置相关,自下往上变质级别依次降低、变形强度递进增强.反映了区域低变质强变形作用是在"伸"、"缩"、"剪"构造机制背景下,以葡萄石-绿片岩相为特点,从区域埋藏型变质开始发生演变到剪切带内变质,不断向前递进发展变化的特征,是区域变质作用和强动力变质作用的复合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 强变形作用 劈理构造变形带 韧性变形 右江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强震带形成机制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1 位作者 李渝生 王运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217-222,共6页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带 构造应力场 “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
下载PDF
弹性粘结固定技术治疗外伤松动牙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然 陈光 孙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强纤维带加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在外伤性松动牙复位的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0例(92颗患牙)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48颗),对照组40例(44颗)。实验组使用超强纤维带加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固定患牙,对照组使用牙弓夹板固定... 目的:探讨超强纤维带加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在外伤性松动牙复位的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80例(92颗患牙)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48颗),对照组40例(44颗)。实验组使用超强纤维带加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固定患牙,对照组使用牙弓夹板固定法固定患牙。结果:复位固定2~4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患牙均无松动脱落,但牙周指标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牙周指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超强纤维带加流动树脂粘结固定的患牙,牙周指数变化少,患者异物感小;弹性固定使得牙齿有功能性动度,有利于牙周膜愈合,更符合口腔生理,固定时间更短,又能尽快恢复美观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纤维带 流动树脂 弹性粘结固定技术 牙周指数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其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响应 被引量:12
18
作者 董智 李红丽 +2 位作者 孙保平 郝玉光 丁国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269-275,共7页
利用磴口县1970年~2000年31年的风沙天气发生日数资料和1977~2000年24年防护林建设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分析了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总... 利用磴口县1970年~2000年31年的风沙天气发生日数资料和1977~2000年24年防护林建设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分析了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1970~1985年沙尘发生日数相对较高,1985年以后明显下降;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在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期最高,在不同建设阶段各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是第三阶段各指标下降幅度可达73.0~94.0%。方差分析表明四个阶段沙尘天气差异极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风沙天气指标(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防护林指标(防护林面积、防护林林木蓄积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期扬沙、沙尘暴与大风日数的比值变化明显,说明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了其对沙尘天气的防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大风 扬沙 沙尘暴 防护林
下载PDF
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又陵 高国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研究了北天山西段3次5级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特征,得出:在时间上呈较明显的阶段性,空间上存在 由西向东迁移(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并用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对地倾斜的异常特征作了较好的解释。北天山85°经 线东西两侧震源机制解差... 研究了北天山西段3次5级地震前地倾斜异常的特征,得出:在时间上呈较明显的阶段性,空间上存在 由西向东迁移(向震中迁移)的过程。并用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对地倾斜的异常特征作了较好的解释。北天山85°经 线东西两侧震源机制解差异明显,表明这一地区受力环境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地倾斜 震源机制解 异常特征 中强地震 震中 经线 过程 迁移 阶段性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主要地震带中强震潜在危险性估计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志雄 李献智 傅征祥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3年第3期25-32,共8页
从华北地区五条主要地震带上的中强地震资料人手,结合对各地震带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已有认识,对各地震带带内未来5-20年内中强地震活动危险性及带内不同地段地震迁移概率进行了定量估计。震例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对地震带发生中强... 从华北地区五条主要地震带上的中强地震资料人手,结合对各地震带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已有认识,对各地震带带内未来5-20年内中强地震活动危险性及带内不同地段地震迁移概率进行了定量估计。震例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用的对地震带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计算、危险性排序和对各带带内地震迁移场所有概率估计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测结论可以作为未来华北地区中长期强震形势估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强震 危险性 华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