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Dry Cold Air Intrusion in a Typical Strong Storm
1
作者 Yanjing Tang Bo Liao Tao We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4期223-238,共16页
Taking a typical strong storm in Guizhou on April 5, 2017 for example, the diagnosis analysis used the water vapor cloud and the initial field of EC thin grid, including physical quantity, surface and upper air meteor... Taking a typical strong storm in Guizhou on April 5, 2017 for example, the diagnosis analysis used the water vapor cloud and the initial field of EC thin grid, including physical quantity, surface and upper ai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s well as radar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environment parameter analysis, small CAPE value tended to underestimate storm intensity on potential forecast stage,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revealed the strong dry cold air was the important intensity factors of the storm. The water vapor cloud map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the dry zone, the wet zone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When dry intrusion is found, it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bas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rain. Dry cold air intrusion on high-level was traced by water vapor images.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analyses revealed the role of dry cold air’s influence on intensity of the 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STORM dry cold Air STORM INTENSITY
下载PDF
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2
作者 高晶 石茹琳 +1 位作者 陈金琪 范灵悦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型进行分析。【结果】就强冷空气事件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月强冷空气次数增加的站点最多。分析各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湿型,3区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干型。长期变化趋势只有3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都为减少趋势,1区、2区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增加趋势,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减少趋势。【结论】各区域形成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西北气流影响该区域,而形成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东南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强冷空气 冷干 冷湿
下载PDF
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箱梁早期抗裂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赵文斌 刘建勋 +2 位作者 张戎令 孙照玉 康健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53-3257,3273,共6页
为研究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箱梁早期抗裂性能,对施工现场可行的养护方式进行了抗裂性能及强度对比,最终在现场选择蒸汽养护进行混凝土箱梁养护。为进一步明确在蒸汽养护下混凝土箱梁的早期抗裂性,对箱梁水化热温度场和早期混... 为研究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箱梁早期抗裂性能,对施工现场可行的养护方式进行了抗裂性能及强度对比,最终在现场选择蒸汽养护进行混凝土箱梁养护。为进一步明确在蒸汽养护下混凝土箱梁的早期抗裂性,对箱梁水化热温度场和早期混凝土收缩应变进行了测试,最终明确在大温差、强风、干寒地区不稳定的蒸汽养护下条件下混凝土箱梁在早期水化热及收缩作用下不产生裂缝,同时给出了混凝土水化热的分布规律以及收缩应力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干寒 混凝土箱梁 早期裂缝 水化热
下载PDF
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蒸汽养护与强度变化的规律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文斌 刘建勋 +2 位作者 张戎令 孙照玉 康健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58-2364,共7页
为研究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合理的养护方式,对试验原材料进行了测试,同时分别进行了一般保温养护和蒸汽养护后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及不同蒸养天数下(3 d、4 d、5 d、6 d、7 d)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通过实验的测定分析出一般保... 为研究强风、干寒、大温差地区混凝土合理的养护方式,对试验原材料进行了测试,同时分别进行了一般保温养护和蒸汽养护后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及不同蒸养天数下(3 d、4 d、5 d、6 d、7 d)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通过实验的测定分析出一般保温措施和蒸汽养护的区别且得到合理的养护措施,根据混凝土在蒸养天数不同龄期下(3 d、5d、7 d、14 d、28 d、56 d)的强度变化曲线,来确定相关参数,进而确定不同蒸养天数下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然后对计算模型通过不同数理指标进行验证,同时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干寒 混凝土强度 蒸汽养护 公式拟合
下载PDF
低热水泥混凝土早期塑性开裂风险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昱 牛旭婧 +5 位作者 杨宁 李庆斌 牟荣峰 乔雨 鹿永久 刘伟佳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22,26,共5页
坝区大风、干热、强降温等气候特点,使得混凝土存在发生早期塑性开裂的可能。通过测定极端天气环境下(如:大风干热、大风寒潮)混凝土的含水量、贯入阻力和早期塑性开裂行为,对表面不处理、覆盖保温被和掺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 坝区大风、干热、强降温等气候特点,使得混凝土存在发生早期塑性开裂的可能。通过测定极端天气环境下(如:大风干热、大风寒潮)混凝土的含水量、贯入阻力和早期塑性开裂行为,对表面不处理、覆盖保温被和掺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纤维低热水泥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开裂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极端环境作用下,覆盖保温被是十分有效的保湿、抗裂措施,可以明显阻止低热水泥混凝土表层水分的蒸发和散失,进而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抑制早期塑性开裂的发生。掺加PVA纤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塑性抗开裂能力,这主要是与纤维的桥接阻裂作用以及它们三维乱向均匀分布阻止了浆料离析所产生的沉降裂缝有关。不过,PVA纤维的加入为水分的向外迁移提供了连通通道,导致水分蒸发速率明显增大,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低热水泥混凝土早期失水收缩开裂的风险。鉴于覆盖保温被可以有效阻止水分蒸发散失的作用效果,今后研究可考虑将其与PVA纤维结合使用,以更好地降低极端环境作用下低热水泥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开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热水泥混凝土 大风干热 大风寒潮 塑性开裂 保温被 PVA纤维
下载PDF
干式磨削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长春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06,共2页
介绍了干式磨削技术的工艺特点,分析了强冷风干式磨削的工作机理,指出了其关键技术,还就快速点磨削技术的工作机理作了说明,也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干式磨削工艺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干式磨削 强冷风磨削 快速点磨削 CBN
下载PDF
强风干寒地区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健 刘建勋 +2 位作者 张戎令 赵文斌 赵永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2-127,共6页
为研究强风干寒地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控制环境因素及外部养护条件下,采用C35和C50等级混凝土抗裂圆环和实体混凝土桥墩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2种等级混凝土裂缝开裂时间及宽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越容... 为研究强风干寒地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控制环境因素及外部养护条件下,采用C35和C50等级混凝土抗裂圆环和实体混凝土桥墩进行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2种等级混凝土裂缝开裂时间及宽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越容易开裂;养护方式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种等级混凝土采用的不同养护方式中保温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开裂效果最佳;不同等级混凝土采用同种养护方式时,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易产生裂缝,因此低等级混凝土养护方式不一定适用于高等级混凝土,对于高性能的混凝土更应该加强养护优化养护措施。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中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强风干寒地区 强度等级 抗裂性能 保温保湿养护
下载PDF
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环境场对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后福 郑振荣 +2 位作者 刁秀广 刘杰 王华军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次春季强风暴天气影响系统、不稳定条件、触发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强风暴天气,都是在东北冷涡大背景、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偏西气流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2)两次强风暴过程的近地面比湿不足12 g/kg,相对湿度在600 hPa附近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近地面的水汽通量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辐合;(3)流场分布表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风暴发生前后垂直速度是下沉—上升—上升运动减弱的变化;(4)风暴发生前近地层温度梯度明显加强;K指数>30℃、SWEAT指数>100;(5)上层干冷空气下传侵入引发的对流不稳定层结、较强垂直风切变、能量锋区的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所造成的抽吸作用均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6)两次强风暴过程的不同点有:近地面第1次过程的湿度比第2次过程的湿度低;第1次过程的能量锋区自下而上北抬,第2次过程南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切变线 急流 干冷侵入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干式磨削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长春 《潍坊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6-77,共2页
介绍了干式磨削技术的工艺特点,分析了强冷风干式磨削的工作机理,指出了其关键技术;还就快速点磨削技术的工作机理作了说明,也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干式磨削工艺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干式磨削 强冷风 快速点磨削
下载PDF
干雾冷却系统在烘干强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孚 《现代涂料与涂装》 CAS 2016年第3期69-72,共4页
介绍了干雾冷却的基本原理和干雾冷却系统的组成、工作过程和主要优点,以实例介绍了干雾冷却系统在涂装线烘干炉强冷室中的应用及日常维护注意事项。
关键词 干雾冷却 强冷室 降温
下载PDF
1917号台风“塔巴”对浙江沿海风场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邱王泽禾 章蓝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41,共10页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场分布的特点...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影响期间,浙江沿海风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寻找台风影响时浙江沿海风场预报的着眼点。此次台风大风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台风环流与浙江沿海地面弱冷空气之间形成一定气压梯度的堆积,以及后续随着台风环流的发展加强,两者之间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是导致此次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原因之一。垂直环流有利于水平的动量输送和高层动量下传,导致此次台风大风范围大、强度强。冷空气在这次台风大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距离拉近,部分干冷空气侵入台风环流,冷、暖气团之间θse等值线密集,环流附近风速增强。由于干冷空气的继续侵入,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累积并释放斜压能。同时台风低层的暖心结构被冷空气占据,高层暖心结构上抬,形成上暖下冷的中心结构,导致台风开始变性减弱。地形的辐合、阻挡和摩擦作用对风场的再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台风大风 气压梯度 垂直环流 干冷空气 地形 浙江
下载PDF
一次强风雹天气的干侵入作用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叶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5期44-52,共9页
利用0.25°×0.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在华北冷涡后部西北气流中,强天气发生前... 利用0.25°×0.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风雹天气发生在华北冷涡后部西北气流中,强天气发生前大气整层较为干燥,冷涡后部横槽南下,自上而下带来干冷空气,低层水汽辐合与午后地面高温共同作用,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2)地面辐合线和弱冷锋是此次风雹天气的触发机制;(3)对流单体在干侵入的一侧首先发展加强,随后在地面辐合线附近不断产生小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合并后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弓形回波带,大风出现在回波带前地面辐合线附近,冰雹出现在中气旋左侧区域;(4)对流单体的移动方向与地面辐合线一致,地面辐合线稳定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增强,地面辐合线断裂后对流系统迅速减弱、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 地面辐合线 强对流 中层径向辐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