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被引量:1
1
作者 江静 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44-558,共15页
By using the USA NCAR /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element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strong and weak years of the SCS monsoon are analyzed, the mechani... By using the USA NCAR /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elements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strong and weak years of the SCS monsoon are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CS monsoon is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climatic elements in SCS have great differences, and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between the strong and weak monsoon years. The variation of climatic elements in the south of Indochina Peninsula in April is a good index of the strength of the SCS monsoon. There is a goo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CS monsoon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SCS monsoon is weak in the EL Nino years, and strong in the La Nina years. The strength of the SCS monsoon depends on the local heat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It depends on the intensit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weak and eastward in the strong monsoon years, and the case is reversed in the weak monsoon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strong monsoon year weak monsoon year Wavelet analysis
下载PDF
The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2
作者 Wang Yipeng Ma Jin Li Chuanyo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3期237-250,共14页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on from S to N and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a certain period over the entire seismic belt. Analysi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the seismicity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which extends from Myanmar to Sumatra, Indonesia.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former belt often lag several months or years behind the quakes occurring on the later belt. So,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cember 26, 2004 M_S8.7 great earthquak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cannot be ignored. The above-mentione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eastward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 Plat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 stable and hard Ordos and Alashan Massifs at its northeaster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带 南方地区 监测 参数 地震学
下载PD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Research
3
作者 Liu Liwei Ji Lingyun Zhao 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rate of vertical change in unit distance,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can reflect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using long period leveling data combined with GPS data,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values are calculated. Leveling data and GPS data are two different means of monitoring deformation,but the result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vertical deformation grad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velocity gradient and tectonic distribution has an obvious correlation. The most significant gradient anomalies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are Xianshuihe fault, Longmenshan fault and Xiaojiang-Zemuhe fault, while the second gradient anomalies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Zhuanglanghe fault and Lenglongling fault. The Menyuan M_S6. 4 earthquake in 2016 occurred in this abnormal area. However,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 high gradient area distribution,there is also the possibility of 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the Tianzhu and Jingtai area.The area of convergence of three major fault zones is the strongest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速度梯度 垂直形变 鲜水河断裂 青藏高原东北部 构造活动 水准资料 GPS资料
下载PDF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
4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盛峰 张小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25,共18页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PI)法 南北地震带 地震可预测性 强震预测 R 值评分 ROC 检验
下载PDF
长江口白茆沙河段南强北弱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德军 王晓俊 +3 位作者 成泽霖 贾梦豪 闻云呈 李阳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格局增强的态势是白茆沙汊道历年来周期性演变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鉴于不同方法计算的汊道分流比存在差异,故用分流比表征汊道强弱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值进行比较;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实施遏制了白茆沙冲刷后退的态势,改变了该河段周期性演变的模式,有利于河势稳定;在现有水情、工情及河势条件下,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的格局变化将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沙 南水道 北水道 南强北弱 分流比 长江口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2022年冬季水温与冰盖观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文刚 郝泽嘉 +3 位作者 杨金波 黄明海 刘备 邢梦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5-1037,共1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全线通水以来已运行8个冬季,为防止冰塞冬季输水流量控制为设计流量的30%~50%,严重制约了工程输水效益的发挥。因此,渠道水温和冰盖特性一直是冬季输水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实测数据表明:①冬季输水流量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全线通水以来已运行8个冬季,为防止冰塞冬季输水流量控制为设计流量的30%~50%,严重制约了工程输水效益的发挥。因此,渠道水温和冰盖特性一直是冬季输水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实测数据表明:①冬季输水流量总体逐年增大,最末段保持相对稳定,岗头闸流量约为50 m^(3)s,北拒马河闸约为25 m^(3)s;②冬季气温总体以暖冬居多。保定站最低气温-22.0℃,3日滑动气温极值-10.7℃,短期强寒潮可能是今后冰盖生成的关键驱动因子;③冬季水温沿程逐渐降低,渠首陶岔闸最低水温6.7℃,渠末北拒马河闸多数年份降至0℃附近。北拒马河闸水温最大降幅10日内由3.5℃降至0℃,期间渠段水温降幅亦达到极大值1.69℃100 km。④2016年冬季冰盖最长达280 km(最南端延伸至午河闸),次之为2015年冬季的73 km和2021年冬季的38 km,有两个冬季未生成冰盖。岗头闸-北拒马河闸近90 km是冰盖多发渠段,应引起关注。基于冰盖生成前实测数据,以初始水温和区间气温为输水条件,拟合给出了2 d、3 d和7 d等不同预报时效的简化水温模型和冰盖生成临界阈值。初步分析认为:冬季气温和输水流量是冰盖生成的两大关键驱动因子,流量越小气温越低越易生成冰盖,1月出现的短期强寒潮更易于导致冰盖生成。2016年冬季严重冰情是二者叠加的结果,2015年冬季冰盖主要是输水流量小诱发,而2021年冬季冰盖主要是短期强寒潮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冬季水温 冰盖 强寒潮 冰盖生成阈值
下载PDF
基于图像信息方法的南北地震带地震预测研究
7
作者 田唯熙 张永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77,共19页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 图像信息法(PI)计算过程涉及地震活动性的归一化,因此针对地震活动性相似的地区PI预测效能较好。以南北地震带为研究区域,对图像信息法(PI)在南北地震带不同范围的预测效能进行了研究。采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目录,选取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窗”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1°网格,以2017年以来发生的MS≥6地震为目标,通过ROC检验,对地震进行回溯性预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南段、中段、北段区域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幅度较小,显示PI方法的预测效能可能受到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强度的影响。② PI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分段计算的预测效能优于对整个南北地震带进行计算的预测效能。其中,把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最好,南段、中段、北段预测效果次之,把中段、南段合起来作为一个计算区域时预测效能相对较低,南北地震带整体的预测效能最低。通过地震活动性对南北地震带进行区域划分能使得预测效能提高。③计算结果显示,滇西南永德—泸水地区、龙门山断裂南段附近存在“热点”,未来5年内这些地区为M_(S)≥6地震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法(PI) 南北地震带 强震预测 ROC检验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弱膨胀土填方渠堤裂缝灌浆技术研究
8
作者 周学友 田振宇 +2 位作者 宁昕扬 常兆广 孙统领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9期51-56,共6页
为探索适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弱膨胀土填方渠堤裂缝的有效、快速灌浆修复方法,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设计并分析灌浆材料、浆液配比、灌浆压力和灌浆孔布置对裂缝灌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堤顶路面的细、浅裂缝,宜采用超细水泥、弱膨... 为探索适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弱膨胀土填方渠堤裂缝的有效、快速灌浆修复方法,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设计并分析灌浆材料、浆液配比、灌浆压力和灌浆孔布置对裂缝灌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堤顶路面的细、浅裂缝,宜采用超细水泥、弱膨胀土、粉煤灰3种材料,按水固比1.0~1.2且水泥、粉煤灰、弱膨胀土分别占42%、28%、30%的浆液配比,以无压贴嘴灌浆方式进行修复;对于堤顶路面的细、深裂缝,宜选择同上的浆材和比例配置混合浆液,采用单排孔骑缝有压灌浆进行修复,孔距不大于1 m,灌浆压力控制在50 kPa以内;对于堤顶路面的宽、深裂缝,宜选择水泥、弱膨胀土2种材料,采取“先稀后稠”原则进行灌浆修复。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后期的工程运行维护,并可为其他工程膨胀土填方渠堤裂缝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膨胀土 填方渠堤 裂缝 灌浆修复 施工工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 被引量:23
9
作者 汪一鹏 马瑾 李传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强震迁移 南亚地震带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形变异常特征与预测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3 位作者 祝意青 张晓亮 张四新 薛富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 利用南北地震带北段及附近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区域水准、跨断层短测线和90年代以来的GPS、流动重力等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几次6级左右及以上震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与地震有关的构造形变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可能的机理,初步总结了基于这些不同尺度(类型)的构造形变异常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一些指标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形变异常特征 预测判据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异常及其对南海与周边地区的大气和海洋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柳艳菊 闫俊岳 丁一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9-50,共12页
通过对南海夏季风异常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主要海-气要素场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强、弱季风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海-气要素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强季风年夏季南海中南部地区低层西风加强、高层东风加强,以南海北部为中... 通过对南海夏季风异常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主要海-气要素场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强、弱季风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海-气要素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强季风年夏季南海中南部地区低层西风加强、高层东风加强,以南海北部为中心存在气旋性距平环流,上升运动增强。相应地,南海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流和降水增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弱季风年则表现出与强季风年几近相反的分布特征。此外,强季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季风年位置明显偏东、强度明显偏弱。与对流和降水的分布相对应,强、弱季风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热源状态的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差别最显著的区域正是在南海及周边地区。在强季风年,西起孟加拉湾东至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为较明显的热源增强区,而弱季风年则为明显的热源减弱区。此外,强、弱季风年,南海海域的海面高度、海洋环流、海表温度等表征海洋状况的要素分布也明显不同,分布形势几近相反。海温作为重要的外源强迫,不仅对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且明显受到季风异常的影响,进而对局地的天气气候产生重要的滞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强季风年 弱季风年 影响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强震趋势 地震空区 断层活动
下载PDF
强台风“珍珠”异常路径的特点、成因及预报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李天然 吴婉萍 林良勋 《广东气象》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珍珠”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与“珍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珍珠”西行北折的主要原因。SST的分布也有利于“珍珠”的加强和热力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珍珠”的路径。“珍珠”的水平结构变化,特别是其热力非对称结构的变化,对路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各种主、客观预报对“珍珠”的移动路径作出了几乎完美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弱环境流场 热力非对称结构 西行北折路径 强台风“珍珠”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和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冯娟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80,共13页
本文分析了1948-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讨论了南海夏季风与全球气象要素场如环流、相对湿度、海表温度(SST)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与全球各物理量之间有较好的大范围统计相关。选出了10个强南海夏季风年,8个弱南海夏... 本文分析了1948-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讨论了南海夏季风与全球气象要素场如环流、相对湿度、海表温度(SST)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与全球各物理量之间有较好的大范围统计相关。选出了10个强南海夏季风年,8个弱南海夏季风年,利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季风强、弱年的环流和SST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各特征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表现在SST上,强弱季风年不仅在夏季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有明显差异,并且前期春季此区域的SST与南海夏季风有持续的显著负相关,可以作为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一个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强季风年 弱季风年 显著相关 海表温度 季风指数
下载PDF
不同构造环境蕴震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与差异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双绪 张四新 +3 位作者 张希 薛富平 蒋锋云 张晓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区域水准网重复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及以上震例,分析位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川滇等多震区强震前后垂直形变背景异常分布状态,并与大华北地区几次典型... 利用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区域水准网重复观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和监测区发生的多次6级及以上震例,分析位于不同构造环境的祁连山-河西走廊和川滇等多震区强震前后垂直形变背景异常分布状态,并与大华北地区几次典型震例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不同构造环境下与强震蕴育有关的区域性垂直形变背景异常的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其形成机理和对强震地点预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不同构造环境 地震形变异常 共性与差异性 强震预测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强势区域创建策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靖宇 杨健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77,共6页
面对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已经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海洋经济领域,并为此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具体确定11大海洋经济区,作为国家推进海洋经济开发的主要区域对象。其中,东起诏安湾,西至湛江市滘尾角的南海北部经济... 面对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已经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海洋经济领域,并为此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具体确定11大海洋经济区,作为国家推进海洋经济开发的主要区域对象。其中,东起诏安湾,西至湛江市滘尾角的南海北部经济区,在全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有望成长为全国性的海洋经济强势区域,所以应当进行创建策论:大力培育市场功能,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海原则。只有这样,南海北部海洋经济区才能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珠江三角洲的海洋经济,并且在全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力拔头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经济区 海洋经济强势区域 现在问题 对策论证
下载PDF
2018年广西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军君 唐熠 王艳兰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利用NCEP和FNL再分析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站气温等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8日至31日广西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而稳定,贝加尔湖附近500hPa气温有-52℃的冷中心,同时与横槽配合,... 利用NCEP和FNL再分析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站气温等观测资料,对2018年12月28日至31日广西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天气形势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而稳定,贝加尔湖附近500hPa气温有-52℃的冷中心,同时与横槽配合,是地面冷空气中心堆积加强的原因;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强,造成广西南北温差较大;中纬度锋区强盛,850hPa南北温度梯度达22℃,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中低层锋区的结构造成了广西北部和中部、南部降水相态的明显区别;持续且深厚的水汽输送为这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南北差异 锋区逆温 水汽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三系软岩工程地质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云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2,共4页
描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第三系软岩的典型地层剖面,论述了第三系软岩的沉积韵律建造和沉积旋回特征;运用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论述了软岩的粒度成分、主要矿物成分;通过物理力学实验,获得了软岩水理性、膨胀性和主要力... 描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第三系软岩的典型地层剖面,论述了第三系软岩的沉积韵律建造和沉积旋回特征;运用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论述了软岩的粒度成分、主要矿物成分;通过物理力学实验,获得了软岩水理性、膨胀性和主要力学性质指标,证实第三系软岩具有与第四系松散土体相似的工程地质性质,属于极低强度的岩石。第三系软岩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是进行软岩工程设计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软岩 地层剖面 工程地质性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环流形势与热带对流特点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恒强 梁隽玫 《广西气象》 2003年第4期1-6,27,共7页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对南海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夏季风爆发前的1月份或是夏季风盛行的7月份,强弱夏季风年的平均经圈环流和平均纬圈环流都有明显差异。...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对南海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夏季风爆发前的1月份或是夏季风盛行的7月份,强弱夏季风年的平均经圈环流和平均纬圈环流都有明显差异。在强夏季风年,1月份的哈特莱环流、7月份的瓦克环流和季风经圈环流都比弱夏季风年同期的明显。强夏季风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弱夏季风年明显偏弱。利用OLR资料分析强夏季风年(1981年)和弱夏季风年(1983)4~9月份赤道东印度洋和南海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发现在南海强夏季风年,季节内振荡的次数偏少而强度偏强,在弱夏季风年,季节内振荡的次数偏多而强度偏弱。相比之下,在南海强夏季风年,赤道东印度洋的季节内振荡比南海的更具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强季风年 弱季风年 热带对流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浅析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地震活动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振生 《内陆地震》 2008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对比分析了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的地震活动关系,发现1935年以来两区地震活动水平相近,中强以上地震具有交替活动的特征,且有一定的成组性南北迁移的规律。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北天山西段新源—温泉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集中活动对南天... 对比分析了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的地震活动关系,发现1935年以来两区地震活动水平相近,中强以上地震具有交替活动的特征,且有一定的成组性南北迁移的规律。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北天山西段新源—温泉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集中活动对南天山东段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南天山东段的4级地震频度的减小与北天山西段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区域地震活动存在的以上规律和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西段 南天山中东段 中强地震 前兆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