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during Cold Surges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G Xue-Ling HUANG Jian +1 位作者 WU Lin ZENG Qing-C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72-782,共11页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as during strong wind episodes with cold air outbreaks on land. The high frequency turbulent fluctuations (period 〈 1 min) are nearly random and isotropic with weak coherency, but the gusty wind disturbances (1 rain〈period 〈 10 min) are anisotropic with rather strong coherency. However, in the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t sea, compared with that over land, there are som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1) the average horizontal speed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height, and the vertical velocity is positive in the lower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2) the vertical flux of horizontal momentum is nearly independent of height in the low layer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constant flux layer, unlike during strong wind over the land surface; (3) the kinetic energy and friction velocity of turbulent fluctuations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gusty disturbances; (4) due to the independence of horizontal speed to height, the horizontal speed itself (not its vertical gradient used over the land surface) can be used as the key parameter to parameterize the turbulent and gusty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wind gust coherent structure cold surge windy marin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强风的阵性和相干结构 被引量:36
2
作者 程雪玲 曾庆存 +1 位作者 胡非 彭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43,共17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 我国北方春季冷锋过境后,常骤发强风,甚至起沙扬尘,持续数小时甚至一二天,通过对边界层超声风温仪的资料分析,可知大风常叠加有周期为3~6min的阵风,较有规律,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阵风风速峰期有下沉运动,谷期有上升运动;阵风扰动以沿平均流的顺风方向分量为主,横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都较小,其本质是低频次声波和重力波的混合;阵风沿顺风向且向下传播。周期小于1min的脉动在水平面上基本是各向同性的不规则的湍涡。大风期间,无论是平均流、阵风和湍流脉动,至少在120m高度以下,主要都有西风和北风动量下传,感热上传。平均流的动量下传强于由脉动下传的量,与一般天气情况不同,而且阵风与湍流的动量下传的量值差不多。平均流和阵风在动量传送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强风 阵风 相干结构 动量下传 沙尘暴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特大强风过程边界层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刘小红 洪钟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3-228,共6页
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资料对1993年4月9日北京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强风过程的边界层结构(风、温、风切变及阵风特征)进行了分析。随着该次大风的过境,边界层内风场出现数个风速高值中心,高度位于200~300m,时间间隔... 利用北京325m气象塔资料对1993年4月9日北京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强风过程的边界层结构(风、温、风切变及阵风特征)进行了分析。随着该次大风的过境,边界层内风场出现数个风速高值中心,高度位于200~300m,时间间隔1~3h。伴随上层风速垂直切变和阵风特性。湍流能谱的计算结果表明了大尺度涡旋对边界层湍流微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 边界层结构 大风 湍流能谱 北京地区
下载PDF
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蒋德海 王成刚 +5 位作者 吴兑 邓雪娇 黄晓莹 谭浩波 李菲 邓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利用2010年11—12月亚运会期间设在广州五山站的车载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晴天条件下的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受大气层结的抑制作用,湍流强度较弱,折射率结构... 利用2010年11—12月亚运会期间设在广州五山站的车载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晴天条件下的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受大气层结的抑制作用,湍流强度较弱,折射率结构常数的观测值约为10-17~10-18m-2/3;白天,湍流在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从底层大气向自由大气发展,观测值比夜间可增大两个量级,且在边界层顶部有较大阶跃。(2)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资料可算出湍流耗散率,作为一种新的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该参数对湍流的描述更为准确和细致。在晴天条件下,广州地区边界层顶从08时开始迅速上升,11时前后达到1 300 m左右,在日落前基本维持这个高度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边界层演变特征 风廓线雷达 折射率结构常数 湍流耗散率
下载PDF
强风天气下边界层结构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程雪玲 房小怡 +3 位作者 卢俐 胡天洁 洪钟祥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6,共8页
近地层观测的强风运动表明,叠加在平均流动之上的脉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湍流脉动,还有一种具有相干结构的阵风扰动。分析表明,上层强风的剪切运动产生阵风,并向下传递能量,对近地层的通量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北京325 m气... 近地层观测的强风运动表明,叠加在平均流动之上的脉动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随机的湍流脉动,还有一种具有相干结构的阵风扰动。分析表明,上层强风的剪切运动产生阵风,并向下传递能量,对近地层的通量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位于海拔1257 m的妙峰山测风塔和位于海拔1688 m的灵山测风塔的资料,分析了强风天气下,边界层上层出现阵风并向下传递的过程,进一步证实无论在近地层还是边界层上层,强风期间,叠加在平均流动上除了高频湍流脉动之外,还有周期为1~10分钟的阵风,即相干结构。阵风峰期有下沉运动,阵风谷期有上升运动。这些相干结构在边界层上层产生,向下运动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平均气流梯度的切变作用和地面摩擦,破碎为湍流结构。边界层上层的阵风和湍流产生的动量通量向下传递,使得强风期间,边界层中阵风和湍流对通量具有同样的输送能力,对边界层中沙尘、污染物等气溶胶的传输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模式中进行通量输送参数化方案的修正提供了观测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阵风 相干结构 强风 大气边界层
下载PDF
北京冬季大风过程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杜群 洪钟祥 刘翔卿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利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观测塔的气象梯度资料和湍流资料,分析了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北京两次大风过程中气象要素和湍流输送特征的变化。第一次大风过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高于第二次大风过程。强烈的风速垂直... 利用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观测塔的气象梯度资料和湍流资料,分析了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北京两次大风过程中气象要素和湍流输送特征的变化。第一次大风过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高于第二次大风过程。强烈的风速垂直切变主要集中在距地面100 m高度范围内,最强风速垂直切变达到0.31 s^(-1)。大风过程中,阵风系数呈现随高度减小的趋势,越接近地面,阵风系数愈大。阵风强度的变化与阵风系数相似,100 m以下高度时,阵风强度随高度增大而减小。大风过程自上而下改变边界层结构,平均动能、湍流动能和摩擦速度最先从上层(280 m)发生变化且迅速增加。近地层由于风速垂直梯度的显著差异,近地层垂直方向的湍流强度最大。大风时各功率谱在低频区(<0.01 s^(-1))达到峰值,大风过后各高度的能量都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过程 大气边界层结构 湍流特征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阵风相干结构的产生条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奇龙 程雪玲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壁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近代湍流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气边界层湍流中也发现了相干结构——对流云街,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人们发现在近地层湍流中也存在相干结构。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对城市下垫面中... 壁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近代湍流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大气边界层湍流中也发现了相干结构——对流云街,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人们发现在近地层湍流中也存在相干结构。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对城市下垫面中大风和小风天气的风速分析,发现较有规律的周期3-6 min的阵风,且有明显的相干结构,而对不同下垫面的阵风研究,均发现存在这种相干结构,这种阵风相干结构对通量输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利用2012年4月甘肃省民勤县巴丹吉林沙漠观测塔的超声风速和平均场风速、温度观测资料,对阵风相干结构的产生条件进行了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将三维超声风速按频率分成基流(周期10分钟以上)、阵风扰动(周期1到10分钟)、湍流脉动(周期小于1分钟)三部分,结合平均场的资料分析发现:阵风相干结构出现在静力中性、不稳定甚至略微稳定的条件下,或者说机械作用主导的大气边界层,阵风区就会出现相干结构,热力作用对其有抑制和干扰的作用。从而,阵风的相干结构和壁面相干结构都出现在中性条件下,是机械湍流的现象,都主导着动量能量的输运。阵风区的相干结构并不等同于对流云街,他们出现在不同的大气稳定度条件下且尺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阵风 相干结构 稳定度 湍流
下载PDF
不同建筑顶部风力机安装位置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衡 张伟 +1 位作者 陈国平 陈梦婷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60-65,共6页
基于CFD方法对同一风场下不同屋顶形状的建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引入平衡大气边界层和地表粗糙度等影响条件,对比分析5个风向角下6种屋顶结构对应的流场变化,根据25个参考位置的风速增长系数及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理想的风力机安装... 基于CFD方法对同一风场下不同屋顶形状的建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引入平衡大气边界层和地表粗糙度等影响条件,对比分析5个风向角下6种屋顶结构对应的流场变化,根据25个参考位置的风速增长系数及湍流强度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理想的风力机安装位置。结果表明:模拟平衡大气边界时,利用流场边界条件以及控制方程参数的修正能实现整个流场入流参数的水平稳定;不同屋顶形状的建筑对应的最佳安装位置在不同的风向下差异较大,在正面迎风的情况下,以流线型为主的拱形和球顶在中心位置处安装风力机能获得1.13倍的风速增长;在所有的迎风情况中,侧面45°迎风中以球顶中心处安装最佳,理论上能提高52.1%的发电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顶结构 风力机 平衡大气边界层 风速增长系数 湍流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