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的滥觞 被引量:2
1
作者 于树贵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3期34-38,共5页
周公在寻找其统治权威的道德基础的过程中,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命题,其中蕴涵着的“天”、“君”、“民”三者互动关系,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初思想家的积极努力,及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最终演绎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周公在寻找其统治权威的道德基础的过程中,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命题,其中蕴涵着的“天”、“君”、“民”三者互动关系,经过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初思想家的积极努力,及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最终演绎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德)
下载PDF
董仲舒礼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2
2
作者 谢遐龄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10,共8页
董学为《春秋》学,按某个维度看,相当于今日的历史哲学;公羊学,是宗教性历史哲学,即王道学。董子的历史使命是重修王教,于六艺中特重《春秋》。他响应时代的要求,探讨治国思路与治国活动内涵的宗教性——合乎天命,试图从《春秋》学中整... 董学为《春秋》学,按某个维度看,相当于今日的历史哲学;公羊学,是宗教性历史哲学,即王道学。董子的历史使命是重修王教,于六艺中特重《春秋》。他响应时代的要求,探讨治国思路与治国活动内涵的宗教性——合乎天命,试图从《春秋》学中整理出礼学的基本结构——国家体制包含‚天、君、民‛三个层面。当代学者多半未把天看作国家体制的组成部分,且有妄谈天之‚超越性‛的趋向,因而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当代社会的理解都有片面性。董子对这一结构确立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王道学原理。祭礼是王道学的重要部分,称之为核心部分亦不为过。孔子重礼学,尤其重视祭礼,认为懂得禘义的人才能治国理政了如指掌。董子三统五端理论是对孔子课题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礼学 ‚天、君、民‛结构 三统五端
下载PDF
董仲舒行政管理思想简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中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1-35,共5页
作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思想家。适应大一统政治之需要,他在继承先秦儒学并吸收其他诸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而其行政管理思想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作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是汉代著名思想家。适应大一统政治之需要,他在继承先秦儒学并吸收其他诸家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儒家神学理论体系。而其行政管理思想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行政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行政权力论、行政实施理论、人事行政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董仲舒行政管理思想作以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行政管理思想 人性论 行政权力论 权力制约论 人才培养 文化专制
下载PDF
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看董仲舒的“春秋大义”
4
作者 赵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8期23-27,共5页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为基础,力图兼顾天与人的规律,构建了汉代儒学的政治模式。以《春秋繁露·玉杯》这一文本为例,将传统儒家的“孝悌”观念置于核心地位,最终完成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天—君—民”结构关系。
关键词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天人感应 孝悌
下载PDF
从“受命于天”到“内圣外王”——先秦时期君权合法性的理论建构
5
作者 杨阳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6,M0007,共14页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 商周时期,“受命于天”的观念内含上帝与王者之间的隐秘约定,王者以担当政治责任的承诺,换取上帝的授命。周公强化了这种承诺,并将“畜众”责任拓展为以“敬天保民”为纲领的系统施政原则。春秋时期,“天”被虚化,形成了天意由民意决定的认识,上天(帝)授命实际上转变成人民同意,还出现了“立君为民”和反抗暴君具有正当性的激进主张。墨子尝试重建主宰之天,希望借助鬼神的威慑力推行其政治主张,这一理论建构路径为汉儒所继承。孟子以“天与人归”的命题整合了春秋以来的相关传统,接续孔子将外在的功德之“德”转换为内在的品质之“德”,“天与”和“人归”就此汇聚于君主的内在德性,“内圣外王”遂成为儒家君权合法性理论的经典表述,并随着后世儒学的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普遍的政治信念和认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命于天 立君为民 天与人归 内圣外王 君权合法性
原文传递
民本思想的历史逻辑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15
6
作者 林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98,共9页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前文明时代朴素的天道观,是一种上古先人理解"天命靡常"和处理天人关系的政治经验。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被用于解释君权的合法性...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前文明时代朴素的天道观,是一种上古先人理解"天命靡常"和处理天人关系的政治经验。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被用于解释君权的合法性来源,并为君权政治提供思想指导。民本思想一方面是君权政治借助儒家学说之力获得的最具道德意义的统治工具,成为社稷安泰的利器;另一方面,它又是儒家官学借以"软化"、"驯化"专制统治的思想载体,儒家坚持入世论政,试图以德治、仁政等民本智慧打造开明专制。建立在这种历史逻辑之上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民本开不出民主"与"民本就是民主"的争论中,民本思想为现代政治留下了"人民即是最大的政治"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天道观 君权政治 开明专制 民主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