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Hu Houxuan, "Xia and the Tu State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 Consideration" Gudai Chengbang Shi Yanjiu (Studies on Ancient City States) Renmin Press, 1989, Pp. 340-353. 被引量:1
1
作者 RiZhi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1995年第0期147-148,共2页
This article verified that the Tu state mentioned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was the Xia people after the Xia Dynasty had been conquered by Tang, the first king of the Shang Dynasty m c.a. 16th century B.C. The state... This article verified that the Tu state mentioned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was the Xia people after the Xia Dynasty had been conquered by Tang, the first king of the Shang Dynasty m c.a. 16th century B.C. The state of Xia, which originated from Yu, was entitled "Xia Hou"; its king was hence called "Xia Hou Di" (Emperor of Xia Hou), e.g."Xia Hou Di Qi". The Xia people, together with the Yin (Shang) people, and the Zhou people, were the so-called "people of San Dai" (Three Dynasties). As mentioned in "Lunyu, Bayi", they founded the states, with the Xia people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pine, the Yin people with the cypress, and the Zhou people with the chestn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Consideration Renmin Press Studies on Ancient City States Xia and the Tu State in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Hu Houxuan Gudai Chengbang Shi Yanjiu
下载PDF
The Twelve Chinese Zodiac Scripts of Ancient Luo Yue St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Oracle Bone:A Comparative Study
2
作者 LU Xime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11期643-650,共8页
The 12 animal calendars of the Chinese zodiac are the essence and sour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production,life,and social activiti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he 12 animal calendars of the Chinese zodiac are the essence and sour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have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production,life,and social activiti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The ancient Luo Yue stone inscription1 is a popular ancient script from four to six thousand years ago,and 17,496 characters have been found,which is the earliest script found on the Chinese land so far.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zodiac characters2 between the ancient Luo Yue st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oracle bone through paleographic conformation reveals that the two characters have the same an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this paper intend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kinship between the two,and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the zodiac by combining recent human archaeological data,emerging molecular anthropological data,historical literature,and data from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Project,in an attempt to show the integration and depend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pluralistic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and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Luo Yue stone inscription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omparative study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zodiac script
下载PDF
唐蕃交往交流交融遗存碑刻研究
3
作者 次旦扎西 罗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二是位于布达拉宫广场的“恩兰·达扎路恭碑”,记载了763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马重英)率军攻占长安的历史,是唐蕃中期交流交锋的见证。三是位于昌都察雅的仁达摩崖石刻,刻于804年,记载了参与制作佛像的藏汉工匠姓名,是唐蕃中晚期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四是位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刻于823年,是唐蕃交融“社稷如一”的见证。从这几通碑刻的历史背景,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蕃关系 民族交融 碑刻
下载PDF
浅析新见辽宋金元碑刻文字简化符号替代现象
4
作者 杨雨环 何山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1-86,共6页
辽宋金元碑刻虽时代靠后,但资料仍很丰富,传承异体字较多,因其特殊记录方式,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字本真样貌,能直观反映近代汉字阶段发展状况。全面考察新见辽宋金元碑刻隶楷书汉字,可发现其中很多俗字都体现出简化倾向。汉字简化有多种... 辽宋金元碑刻虽时代靠后,但资料仍很丰富,传承异体字较多,因其特殊记录方式,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字本真样貌,能直观反映近代汉字阶段发展状况。全面考察新见辽宋金元碑刻隶楷书汉字,可发现其中很多俗字都体现出简化倾向。汉字简化有多种方式,符号替代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辽宋金元碑刻隶楷书简体字料有多种简化符号替代方式,其过程具有同一构件用不同符号替代、同一符号替代不同构件、跨构件替代等替代机制,具备与行草书相关、类推性、区别性、结构一致性、固定化、记号化的特征,替代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字工具性特点、受书写材料与书体影响和书刻者的主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宋金元碑刻 字形简化 符号替代 近代汉字研究
下载PDF
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三考
5
作者 马红 李霞锋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对外展示的历代碑刻尚存25通之多。李霞锋曾撰文对其中20通碑刻进行了考述。文章对其余4通清代碑刻进行简略考述,并对曾经介绍过的1通旧碑作一补充考证,以期展现成都杜甫草堂今存古代碑刻的面貌。
关键词 成都杜甫草堂 古代碑刻 三考
下载PDF
元代石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6
作者 邹虎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46-50,共5页
石刻文献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元代石刻也是元代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俗字数量庞大,来源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代石刻俗字的文字学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为历史汉字时... 石刻文献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元代石刻也是元代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俗字数量庞大,来源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代石刻俗字的文字学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为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为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为现行文字改革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石刻 俗字 文字学 研究价值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的碑刻与碑刻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1,共3页
从古至今,碑刻的形制与功能有很大的变化,种类也很多。但立石为碑,其上镌刻文字、作为永久性纪念物和标记这个特征是一直保持着的。古人认为碑的功能与内容的类别有述德、铭功、纪事、纂言等,实际上《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 从古至今,碑刻的形制与功能有很大的变化,种类也很多。但立石为碑,其上镌刻文字、作为永久性纪念物和标记这个特征是一直保持着的。古人认为碑的功能与内容的类别有述德、铭功、纪事、纂言等,实际上《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这些碑刻还包含有规范文字和经书的功能。中古和晚近以来,碑刻成为更广泛的文化传播手段,它对于宗教、文学的传播,对族谱、祖训和家规的传播,对民间纠纷的诉讼判定、对民间契约的遵守等都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碑刻的优势是时间、地点、人物记载明晰,载体坚硬不易磨损。碑刻在传播过程中,常出现字迹的磨损、漫漶等现象,字体中的异体字、碑别字极为众多,增加了碑文考据的任务。碑刻具有著录属性、自然属性、文物属性、文字属性、文化属性。数字化时代的碑刻学研究应当包括文物学、文字学、文献学、文体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碑刻技术学等,它是多学科的联合学术共同体创建的,应在多学科的联合中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作出新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碑刻学 历史学 文字学 文献学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明代金石碑刻所见土家族土司的“中华情结” 被引量:8
8
作者 成臻铭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本文在明代湖广、四川、贵州行省毗邻区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对目前发现的由明代皇帝、"客家"知识精英、"客家"官员与土司及其代办和土舍分别书写的60块金石碑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认为这是生者的自由书写和对死者... 本文在明代湖广、四川、贵州行省毗邻区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对目前发现的由明代皇帝、"客家"知识精英、"客家"官员与土司及其代办和土舍分别书写的60块金石碑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认为这是生者的自由书写和对死者的盖棺论定,客观地反映了土家族土司观念、情感和意象世界在明早中晚期及南明时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展示了土家族各土司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有机关连的"中华情结"的聚积及变化过程。在明清易代之际,它对旧朝是"情结",对新朝却是"症结"。基于土司学所做的此项研究,对于客观地评价我国土司及其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明代 金石碑刻 土司学 中华情结
下载PDF
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 被引量:4
9
作者 毛远明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14,共5页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 碑刻文献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形式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碑刻文献研究的历程应该清理,研究的成果值得检讨,研究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缺陷需要总结。《碑刻文献论著叙录》系统清理了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学界整理、研究碑刻文献以及利用碑刻文献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线索、丰富的学术信息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必将有效拓展碑刻文献研究的领域,把碑刻文献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 研究 叙录 价值
下载PDF
敦煌碑铭赞语词释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家栋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81,共5页
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碑铭赞中"文棍"、"纣儒"、"鱼顋"等部分疑难语词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便学术... 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碑铭赞中"文棍"、"纣儒"、"鱼顋"等部分疑难语词作了尝试性的延证考释,以便学术界更好地利用敦煌碑铭赞进行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碑铭赞 语词 释证
下载PDF
商代“宗工”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2,共4页
甲骨b辞中“宗工”两见: 1.…戌卜,[贞],叹众宗工(图一)。 2.庚…[卜],贞,叹[众]宗工(图二)。 “宗工”在《尚书》中也是两见,均出现在《酒诰》:
关键词 甲骨卜辞 铭文 《尚书》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考证
下载PDF
西汉南越国墓出土铭刻补释三题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崇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本文对西汉南越国墓出土的三则存疑的铭刻文字作了新的论证。作者认为:"家啬夫"是主管王侯国内部家事和各种经济事务的家官,它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县啬夫"职官;南越王墓出土的"泰子"印章,可说明墓主生前曾... 本文对西汉南越国墓出土的三则存疑的铭刻文字作了新的论证。作者认为:"家啬夫"是主管王侯国内部家事和各种经济事务的家官,它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县啬夫"职官;南越王墓出土的"泰子"印章,可说明墓主生前曾被立为太子;"秦后"铭文可证明墓主身份就是南越国苍梧王的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南越国墓 出土铭刻研究
下载PDF
吐峪沟石窟佛教遗址新发现回鹘文题记释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吐送江·依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和龟兹研究院于2010年开始在吐峪沟联合开展了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出土有佛寺建筑遗迹、壁画、佛经以及部分其他纸质文物,还发现了写在断壁上的多种文字的题记。本文将对其中43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和龟兹研究院于2010年开始在吐峪沟联合开展了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出土有佛寺建筑遗迹、壁画、佛经以及部分其他纸质文物,还发现了写在断壁上的多种文字的题记。本文将对其中43条回鹘文题记进行释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回鹘文 题记 佛教遗迹 释读
下载PDF
单逑诸器铭文习语的时代特点和断代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巍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6-33,共8页
西周晚期后段即宣幽时期的铭文习惯用语,包括颂赞、褒扬用语和嘏辞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逑诸器铭文中多有体现。这一特征,与此前夷厉时期有明显差别,可以作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研究中的一项参考标准... 西周晚期后段即宣幽时期的铭文习惯用语,包括颂赞、褒扬用语和嘏辞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逑诸器铭文中多有体现。这一特征,与此前夷厉时期有明显差别,可以作为西周晚期青铜器断代研究中的一项参考标准。将之与宣幽时期册命铭文的变化规律相结合,便有可能进一步清晰区分西周晚期前段(夷厉)和后段(宣幽)的青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青铜器铭文 单逑诸器 习惯用语 断代研究
下载PDF
深化土司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世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13,共7页
土司遗址申遗的成功,为土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把土司研究推向深入,必须正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有三个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一是要重视制度层面的研究,因为没有对制度层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二是要规... 土司遗址申遗的成功,为土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把土司研究推向深入,必须正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有三个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一是要重视制度层面的研究,因为没有对制度层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往往难以深入;二是要规范使用土司制度中的基本概念;三是要纠正研究中的偏差,避免对土司制度的美化和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化土司研究 中国土司制度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下载PDF
论石刻的文学研究状况与不足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海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47-154,共8页
石刻在我国有久长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形状各异、用途多样的作品,成为我国历史文献中除纸质文献之外最重要的一种文献形式。石刻对文学史的发展贡献巨大,如文学家的培养、文学作品的传播、作品的保存、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对文体的繁... 石刻在我国有久长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形状各异、用途多样的作品,成为我国历史文献中除纸质文献之外最重要的一种文献形式。石刻对文学史的发展贡献巨大,如文学家的培养、文学作品的传播、作品的保存、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对文体的繁荣等。但文学史研究者却未给予石刻应有的关注,具体表现在文本整理不足,轻视石刻文学的价值,对石刻文学的整体特性缺乏认识,石刻文学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等等。石刻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文学 研究 不足
下载PDF
对清代碑帖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全有 陆世莘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9-85,共7页
近20年来,我国学界对清代碑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代帖学研究、清代碑学研究、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为研究的内容、方法、视角及研究人员等方面。随... 近20年来,我国学界对清代碑帖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清代帖学研究、清代碑学研究、清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研究。学界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这表现为研究的内容、方法、视角及研究人员等方面。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清代碑帖学研究将会迈向更高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碑学 帖学
下载PDF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尚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8-52,共5页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多曾求取善拓,备校众本,在四裔民族史研究、李唐祖籍及氏族研究、唐代政治史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诸方面,均曾依凭石刻文献,取得可观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唐史研究 石刻文献利用 四裔民族史研究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甲骨文研究之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炜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1-16,23,共7页
本文在一百多年来甲骨文研究成就的宏观概述的基础上,从“甲骨文字的本体研究”、“甲骨文字的应用研究”、“甲骨文字的相关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对21世纪甲骨文的研究作了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的展望。
关键词 21世纪 甲骨文研究 远景 文字考释 分期断代 分类研究 文法 词汇 语音 金文
下载PDF
帖学不继 碑学未成 碑帖相融的稚弱——清代书法反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兰浩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8-82,共5页
清代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创作流派和发展阶段。帖学未能很好继承前朝成就,碑学理论和实践存在诸多不足,后期沈曾植等人在碑帖相融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尚显稚弱。反思清代书法,可为当今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清代书法 帖学 碑学 碑帖相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