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红水河流域蚂节看壮汉文化交融
1
作者 林成 李富强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102,共8页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 蚂节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极具农耕色彩的节日。在壮族与汉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文化要素与内涵不断丰富,壮族神器铜鼓与汉族神兽实现互通,壮族文化与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壮、汉民族以仪式为纽带“同祀共欢”。壮、汉民族通过“互鉴”的途径达成“共享”,从而实现彼此文化的交融。蚂节也因此发展成为整合壮汉民族关系的节日庆典。这一鲜活案例不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体现,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对于从多维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节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仪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宗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以海南临高“村人”为例
2
作者 李毓 阚康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文化 礼仪秩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南“村人”
下载PDF
通过科学立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法理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田钒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6,120-121,共16页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通过科学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虽已...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通过科学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律规范体系虽已基本建成,但仍存在一些法律原则的表达不够严谨、法律概念的界定不够准确、法律规则的内容不够明晰和完整、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备和和谐等缺陷和不足,难以满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通过法治方式有效协调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这就要求立法者应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科学立法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要求,妥善处理法律规范体系与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和可执行性,由此才能为通过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科学立法与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关系来看,遵循依法立法,是保障法的形式合理性的前提;坚持民主立法,则是保障法的实质合理性的根基。为提升立法的科学品质,必须健全违宪审查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和立法理论形成机制,确保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原则的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法治 科学立法 判断标准 实现机制
下载PDF
交往:“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起点--兼及武陵地区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交往功能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赵心宪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36,97,共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逻辑起点 民俗类非遗
下载PDF
历史上藏族与长江流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5
作者 车明怀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长江流域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从个体到集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代实践——以黔东南“姑妈回娘家”活动为例
6
作者 杨丹 《贵州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共7页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侗族等民族,自古便有“姑妈回娘家”习俗,近年来,该习俗由传统个体家户行为转化为村寨集体行动。文章基于黔东南“姑妈回娘家”活动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流动性背景下,随着族际通婚的常态化和通婚圈的扩大,姑妈集体回...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侗族等民族,自古便有“姑妈回娘家”习俗,近年来,该习俗由传统个体家户行为转化为村寨集体行动。文章基于黔东南“姑妈回娘家”活动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流动性背景下,随着族际通婚的常态化和通婚圈的扩大,姑妈集体回娘家活动在姑-舅双方共商之下,通过仪式互动、食物共享以及节目共乐等活动内容,营造一种世俗与神圣交织的交往场域,让原本宁静的村寨处于“集体欢腾”之中,强化了参与人员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姻亲关系在实践得到强化和丰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家族与村寨的社会团结,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集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社会团结
原文传递
哈萨克族内迁与近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7
作者 王志通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24,M0005,M0006,共19页
驰骋于中亚草原的哈萨克族在俄国东扩和借1864年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后,不断内迁到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引起了阿尔泰地区行政区划两次重大调整。随后,哈萨克族民众因难以承受地方官员和部落头目的超征苛索,... 驰骋于中亚草原的哈萨克族在俄国东扩和借1864年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后,不断内迁到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引起了阿尔泰地区行政区划两次重大调整。随后,哈萨克族民众因难以承受地方官员和部落头目的超征苛索,被迫以从几十人至数千人的规模向天山北麓迁移,冲击了自身原有的部落制度和部落关系,改变了整个新疆北部的民族分布格局和民族关系。在迁移过程中,哈萨克族从生产方式层面到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层面,与蒙古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民族彼此交往交流,民族交融不断深化,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新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审“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错谬
8
作者 廖靖靖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3期25-38,M0004,M0005,共16页
历史上,“中国”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动荡时期,各民族的向心凝聚始终是主流。任何形式的“无中国”说都是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崖山之后无中国”是被东洋史学“... 历史上,“中国”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动荡时期,各民族的向心凝聚始终是主流。任何形式的“无中国”说都是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崖山之后无中国”是被东洋史学“遗毒”植入、西洋史学讹谬塑造的伪历史观,实质上是要割裂中华文明、掩盖中华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真相,反映出网络舆论乱象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史实为依据,崖山海战前后皆中华,辽宋金的对峙局面下“中国认同”早已深入人心,元朝继承并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去除秕言谬说的“锁钥”是三交史研究,关键是要坚持大历史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我们自己的古代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自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构筑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山之后无中国”说 历史虚无主义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三交史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被引量:38
9
作者 王延中 章昌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7,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工作部署和理论创新。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工作部署和理论创新。以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经验总结为主要目的和梳理主线,围绕边疆民族宗教统战工作理论创新和治理经验制度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化均等化、基于'两个共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城市成为各民族'三交'的新平台、筑牢民族团结的人心防线和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等总结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局面、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工作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月梅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4,123,124,共14页
历史上,呼伦贝尔地区以北方世居民族为核心,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态势。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使移民大量增加,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多民族的格局,以及近代以来复杂的边疆形势下,民族问题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政治发展... 历史上,呼伦贝尔地区以北方世居民族为核心,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态势。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使移民大量增加,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多民族的格局,以及近代以来复杂的边疆形势下,民族问题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面实施党的民族政策,目前有42个民族生活在这里。现阶段在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方针上,该地区采取了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众居住条件,调整改善地方经济结构,在重视双语教育的过程中发挥语言相通的良性效应等重要举措。从其侧重点和努力方向来看,海拉尔区是以促进"民族团结"为目标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措施;鄂伦春自治旗则是在践行"民族进步"过程中,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总体上,情感上的日益亲近,检验和反映了当地贯彻落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关系 呼伦贝尔地区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探索——以喀什市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平 李树侠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4期37-50,170-171,共16页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新疆工作的“棋眼”,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核心区域,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作为新疆工作的“棋眼”,关注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认识整个南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情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喀什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地方特色,以“三保障”护航,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组织基础;以“四教育”铸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三团结”暖心,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以“四载体”融情,为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以“三强化”普法,为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牢法治基础。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认同、利用社会资本促团结等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价值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喀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社会治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迈向共同性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蒙古、广西和宁夏三个自治区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纳日碧力戈 于春洋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106-117,173-174,共14页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广西和宁夏在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增进共同性的视野对这三个自治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以增进共同性为努力方向。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广西和宁夏在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增进共同性的视野对这三个自治区的成功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如下策略性启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保障民族“三交”落在实处;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夯实民族“三交”物质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形、有感助力民族“三交”取得实效;因地制宜探索全方位嵌入机制,营造民族“三交”环境氛围;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锚定民族“三交”目标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工作 增进共同性 经验比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