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 Canopy Evaporation Rate of Three Stand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Wanqin WANGKaiyun +1 位作者 SeppoKellomaki XIAOL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4年第2期166-174,共9页
The wet canopy evaporation rate (Er) wascalculated by Penman-Monteith combination model based on three assumptions and with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2 m above the canopy inthree stands, dominated by spruce (SF), fir (... The wet canopy evaporation rate (Er) wascalculated by Penman-Monteith combination model based on three assumptions and with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2 m above the canopy inthree stands, dominated by spruce (SF), fir (FF) and birch (BF) trees, respectively[(,)( )]in the subalpine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 China over a growingseason.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E was 44.5 mm forSF, 88.5 mm for FF and 57.8 mm for BF, accounting for 9.2%, 16.6% and 10.2% of the gross rainfall,respectively, in the measuring period. There was the highest average monthly Er and percentage of E togross rainfall for FF compared with SF and BF.Mean Er was 0.097 mm h-1 (ranging from 0.028 to0.487 mm h-1), 0.242 mm h-1 (from 0.068 to 0.711 mm h-1) and 0.149 mm h-1 (from 0.060 to 0.576 mm h-1for SF, FF and BF,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average monthly Er occurred in June was 0.120 mm h-1 forSF, 0.317 mm h-1 for FF and 0.169 mm h-1 for BF, and the lowest value in October was 0.083 mm h-1 for SF, 0.187 mm h-1 for FF and 0.101 mm h-1 for BF,respectively. The averages of Er from 8:00 to 16:00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0:00 to8:00 and from 16:00 to 0:00 for the three stands. The marked daily and monthly differences of Er were contributable to the variations of solar radi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above thecan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 canopy evaporation ratemeteorological variable Penman-Monteith equation subalpine forest western sichuan
下载PDF
基于韧性视角下川西林盘活化建设实践路径启示——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
2
作者 宋海波 汤琦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9期61-63,共3页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影响,川西林盘面临数量严重锐减、发展模式单一、生态环境破坏、林盘空心化严重、基础设施不足等种种困境。基于韧性视角,文章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在解析林盘韧性建设理念的基础上,...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影响,川西林盘面临数量严重锐减、发展模式单一、生态环境破坏、林盘空心化严重、基础设施不足等种种困境。基于韧性视角,文章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在解析林盘韧性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林盘制度、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韧性建设,得出林盘活化利用启示,为传统林盘保护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形态 韧性理念 林盘活化建设 川西林盘 南岸美村
下载PDF
乔木布局对川西林盘微气候的影响
3
作者 李荣佳 黎秋杉 石川幹子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持续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聚落作为经历了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人居环境形态,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气候的独特建筑模式。因此,深入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和规划,特别是其乔木空间对微...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持续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聚落作为经历了自然选择与进化的人居环境形态,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气候的独特建筑模式。因此,深入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和规划,特别是其乔木空间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对于探索地域低能耗的气候适应性理论和方法,以及提高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舒适性至关重要。基于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川西林盘及其衍生模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微气候进行了模拟,重点关注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以及热舒适度等气象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趋势,旨在分析乔木的空间格局与配置对聚落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探索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性解决方案。研究发现:随着乔木覆盖率的增加,林盘内部降温增湿效果越显著,但对空气流动具有限制作用,从而导致局部热浪效应和不适感。此外,乔木的数量和布局对气候适应性也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分布于林盘上风向时可阻挡外部热空气进入并提供舒适感,但分布于林盘下风向时可能限制空气流动并增加内部热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川西林盘 乔木布局 微气候 ENVI-met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1
4
作者 林波 刘庆 +2 位作者 吴彦 庞学勇 何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6-351,共6页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30a人工云杉林、4 0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 2 .6 7× 10 3 kghm-2 、4 .38× 10 3 kghm-2 、4 .2 7× 10 3 kg...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30a人工云杉林、4 0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 2 .6 7× 10 3 kghm-2 、4 .38× 10 3 kghm-2 、4 .2 7× 10 3 kghm-2和 4 .77× 10 3 kghm-2 ,枯枝落叶层贮量分别为 3.19× 10 4kghm-2 、3.6 4× 10 4kghm-2 、1.4 2× 10 5kghm-2 和 1.4 5×10 5kghm-2 ,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 (N、P、K、Ca和Mg)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 82 .0 1kghm-2 、12 9.0 4kghm-2 、130 .5 7kghm-2 、170 .5 5kghm-2 ,凋落物年失重率分别为 2 4 .35 %、2 2 .87%、36 .96 %和 32 .2 3% ,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约为 2 .5a ,天然林约为 1.6a .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 :次生林≈原始林 >30a人工林 >4 0a人工林 .森林年凋落量、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归还量和年失重率与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N、P、K的含量呈正相关 ,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 .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 ,凋落物分解缓慢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的重要因素 .人工云杉林进入旺盛生长期后 ,凋落量增加 ,养分归还量增大 ,此时期森林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补给潜力 ;但凋落物分解过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凋落物 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47
5
作者 刘顺 罗达 +3 位作者 刘千里 张利 杨洪国 史作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4-1083,共10页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11.18、252.31、363.07 tC/hm^2和239.06 tC/hm^2;氮储量分别为16.44、12.11、15.48 tN/hm^2和8.92 tN/hm^2。恢复林分与原始林碳储量在土壤—植被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而氮储量未发生变化。岷江冷杉原始林以植被碳储量为主,恢复林分以土壤为主,氮储量均以土壤为主。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56.65%、17.63%、13.57%和22.05%,土壤层(0—80 cm)分别占32.03%、69.87%、76.20%和72.12%;土壤层氮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76.80%—92.58%。植物残体碳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4.40%—9.83%和2.94%—7.08%,林下植被所占比例最小。空间格局上,岷江冷杉原始林植被部分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应进行保护。3种恢复林分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且地上/地下碳储量较低,表明其碳汇潜力尤其表现在地上部分。天然次生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储量 分配 原始林 恢复林分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土壤质量性状演变 被引量:96
6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4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1-267,共7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土壤肥力退化与土壤有机质有关 ,在人工云杉林地中 ,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土壤全 N、碱解 N、全 P、腐殖质、HA、FA、CEC、EB、微生物总数、细菌及真菌数量随有机质的减少而降低 ,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先减少 ,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 ,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土壤 K素和酶活性变化较复杂 ,钾素主要与土壤母质有关 ,酶活性主要与林地微生态环境有关。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 ,土壤综合肥力指标 (IFI)从人工云杉幼林向成熟林演替时 ,先迅速下降 ,之后随云杉自疏而缓慢上升 ,表现出非正“U”型的变化。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间伐或轮伐 ,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 ,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 ,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人工云杉林 土壤肥力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温度对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志杰 杨万勤 +5 位作者 岳楷 贺若阳 杨开军 庄丽燕 谭波 徐振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45-4052,共8页
川西亚高山森林群落土壤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川西3个森林群落(天然针叶林、云杉人工林和桦木次生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无机氮含量在两个培养温度(20℃和10℃)下4周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 川西亚高山森林群落土壤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川西3个森林群落(天然针叶林、云杉人工林和桦木次生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无机氮含量在两个培养温度(20℃和10℃)下4周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培养4周后,在20℃培养条件下天然针叶林、云杉人工林和桦木次生林硝态氮含量比在10℃培养条件下分别高出104.32%、52.11%和25.57%;而铵态氮含量仅高出10.18%、24.06%和44.82%。有机层土壤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大多表现为20℃显著高于10℃;相反,温度对矿质土壤层氮转化速率影响大多不显著。此外,天然林土壤净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均高于桦木次生林和云杉人工林。实验期间,3个森林群落土壤净硝化速率20℃比10℃高79.03%—128.89%,而净氨化速率仅高37.81%—63.33%。综上所述,温度变化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氮矿化具有显著影响,而温度效应因森林类型、土壤层次和氮形态而不同。与矿质土壤层相比,土壤有机层氮矿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亚高山森林 川西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层次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1 位作者 王开运 张远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0,共5页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干扰特征 ,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林窗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其成因 ;林窗形成木 (GM )的类型、数量和物种构成。结果表明 ,在川西亚高山原始针叶林林区 ,大多数形成木都是因树木达到一定年龄后衰老等原因引起其抗性下降而死亡的 ;由树木基折形成的林窗最为普遍 ,占 5 1 2 3% ,由干折形成的占 2 0 37% ;单株形成木林窗几乎达到所调查林窗的一半 (占总数的 4 6 99% ) ,平均每个林窗拥有 1 95株形成木。扩展林窗大小多在 10 0~ 4 0 0m2 ,10 0~ 2 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 ,占 2 6 5 1% ;而 30 0~ 4 0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则最大 ,占 2 2 6 4 %。冠空隙的面积多在 2 0 0m2 以下 ,其中以 5 0~ 10 0m2 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 ,分别为 32 5 3%、17 72 %。冠空隙、扩展林窗的平均面积为 71 6 8m2 、15 4 14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特征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8
9
作者 庞学勇 刘世全 +4 位作者 刘庆 吴彦 林波 何海 张宗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45,50,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结果表明:随着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土壤表层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团聚度和结构系数降低,砂粒含量增高,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在人工云杉林演替过程中表现出"U"型变化,即人工云杉从幼林向成熟林演替阶段,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则减少,在40年生云杉林达最低值之后,随着云杉自疏而有上升的趋势,毛管持水量是决定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的主要因子。为了加速该区域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和对人工成熟林和过熟林进行间伐抚育,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 植物群落 群落演替 土壤物理性质 针阔混交林 间伐抚育 人工云杉林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3 位作者 王开运 张远彬 朱雪梅 徐精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640,共5页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中主要树木的个体大小相一致,一个林窗中边界木的平均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林窗的高度;约1/5的边界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界木的偏冠率在0 5~0 7之间(占61 72%),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5株,最多为17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9 51株边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针叶林 林窗边界木 偏冠
下载PDF
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被引量:36
11
作者 石培礼 李文华 +1 位作者 何维明 谢高地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75-79,共5页
生态服务价值既是实施生态系统保育和管理、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 ,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四川省 1995年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和其它有关文献 ,按照Costanza的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初步估算了四川西部天然林生态系统的 17... 生态服务价值既是实施生态系统保育和管理、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 ,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四川省 1995年森林资源统计资料和其它有关文献 ,按照Costanza的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初步估算了四川西部天然林生态系统的 17类生态服务价值。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 46 84× 10 8USD/a,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占 77 5 1% ,17 10 %和 5 39% ,这反映了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极显著的生态功能。在生态效益方面 ,气体调节、侵蚀控制和层积物保持、养分循环、废弃物处理价值等生态功能尤其明显。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价值占全国总价值的 0 5 2 % ,但气体调节和遗传资源对全国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很高 ,分别为 2 2 5 %和 2 76 %。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以及方法上的不成熟 ,因而本文得到的川西天然林生态服务价值只是一个保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天然林 生态服务功能 经济价值 气体调节 养分 废弃物 侵蚀控制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4
12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3 位作者 史作民 张远东 康冰 陈宝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23,共7页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100~3600m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和50年)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种,隶属于44科117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同生长型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在40年生次生林最大,箭竹红桦林40年后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藓类红桦林在50年时有所下降,到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略有增大,乔木与灌木层以及乔木与草本层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灌木与草本层间差异不显著;Shannon指数随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箭竹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50年生的林分中,为3.7967,藓类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30年生的林分中,为3.6543,原始暗针叶老龄林Shannon指数大小介于次生林之间;群落优势度指数先是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乔木层与群落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的幅度较大,藓类红桦林比箭竹红桦林乔木层优势度提前20年降低到最小值;除优势度指数以外,其他指数在不同恢复系列间差异显著,而在2种次生林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大,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老龄林间的Bray-Curtis指数也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退化暗针叶林 森林恢复 亚高山 川西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冯秋红 刘兴良 +4 位作者 卢昌泰 吴晓龙 潘红丽 马文宝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432-5439,共8页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取样法获取和分析了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指标。结果表明,与封山育林经营相比,抚育经营下的两种林型的苔藓最大持水率均显著升高(F=8.147,P=0.010;F=15.525,P=0.006)、桦木林的蓄积量显著降低(F=4.979,P=0.022),而苔藓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混交林则均无显著变化。在清林+补植经营下,混交林苔藓水文效应变化不显著(F=2.280,P=0.183),而桦木林虽然苔藓最大持水率无显著变化(F=4.072,P=0.098),但蓄积量的显著降低(F=3.536,P=0.044)导致了其最大持水量的降低(F=3.782,P=0.042)。两种经营方式基本上促进了天然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降低了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其中抚育经营效果更显著,但两种经营方式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两种经营方式下,桦木林和混交林的林下土壤容重均降低(F=10.715,P<0.01;F=5.148,P<0.05),同时桦木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F=4.499,P<0.05),其中抚育经营的影响程度都更显著。从4年来的短期效应来看,两种经营方式均对天然林的林地持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抚育经营较清林+补植经营更显著,但这仅是短期的结果,两种经营方式对于退化天然林水文以及其他生态功能恢复的长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水文效应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小气候的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远彬 王开运 +1 位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7-303,共7页
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海拔2 540 m)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等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冠下的太阳辐射日进程与林冠上的不同,但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林冠下太阳辐射日总量不仅受林冠... 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海拔2 540 m)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等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冠下的太阳辐射日进程与林冠上的不同,但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林冠下太阳辐射日总量不仅受林冠上辐射日总量的影响,也受森林群落生长季节的影响;春、夏和秋季,林冠下平均辐射日总量分别占林冠上平均辐射日总量的53.1%、39.4%和55.8%.2)夏季,白天空气温度高于土壤温度,而夜间则相反;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极端温度出现的时间不同步,空气温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敏感性比土壤温度的敏感性高.3)春季,土壤表层>4℃的积温高于空气和土壤底层>4℃的积温;夏季,>4℃的积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林冠下空气>土壤5 cm层>土壤15 cm层,而秋季的比较结果与之相反;空气日平均温度与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4)林冠下的空气相对湿度(RH)比林冠上的高,林冠下的空气RH日变幅和季节性变幅比林冠上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动态 小气候 白桦林 亚高山 川西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7
15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3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在几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 ,土壤中细土 (粉粒、粘粒 )和大团聚体数量减少 ,小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增加 ;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小 ,尤其是大孔隙明显减少 ;土...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人工林在几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下林地土壤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 ,土壤中细土 (粉粒、粘粒 )和大团聚体数量减少 ,小团聚体和原生土壤颗粒增加 ;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小 ,尤其是大孔隙明显减少 ;土壤有效水降低 ,持水供水能力减弱 ,渗透系数减小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土壤生态功能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弱 ,建议在最易受人为干扰的造林地区 ,最好是在造林初期封山育林 .图 1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 土壤物理性质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于方明 刘华 +5 位作者 刘可慧 马姜明 周振明 邓华 张杏辉 李明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8,共5页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 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初级阶段的鲜类阔叶林(MBLF)、鲜类针阔混交林(MCBLF)和箭竹阔叶林(BBLF)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森林类型采用多点分层[0-10 cm(A层)、10-20 cm(B层)、20-30 cm(C层)和30-40 cm(D层)]采样、测定混合样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BLF、MCBLF、BBLF不同土层土壤pH值均低于5.0,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有机碳、全氮与A层土壤差异显著(P〈0.05)。MBLF和BBLF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脲酶活性较A层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MCBLF土壤脲酶活性以B、C层活性最高,分别为A层的1.22和1.08倍。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MCBLF活性最高;在林型MCBLF和BBLF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较A层显著降低(P〈0.05),而MBLF、MCBLF、BBLF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D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A层的60.21%、73.37%和46.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森林类型 森林恢复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硝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义 陈劲松 +2 位作者 尹华军 刘庆 林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5,共6页
采用BarometricProcessSeparation(BaPS)技术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总硝化作用速率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总硝化速率的关系.通过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控制实验,对温度和水分含量与总硝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 采用BarometricProcessSeparation(BaPS)技术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总硝化作用速率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总硝化速率的关系.通过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控制实验,对温度和水分含量与总硝化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线性和曲线模拟.结果表明,6至10月各月份之间的总硝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7月总硝化速率达到最大值;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与总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对总硝化速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水分含量可能对总硝化速率的影响更大,在季节变化中温度和水分含量可能对硝化过程产生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pH值与总硝化速率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森林凋落量与总硝化速率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若仅考虑6至9月,森林凋落量与总硝化速率极显著相关(P<0.01).总之,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很可能是影响总硝化速率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硝化作用 Barometric PROCESS Separation(BaPS) 亚高山针叶林 川西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庞学勇 刘庆 +3 位作者 刘世全 吴彦 林波 何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亚高山针叶林 植物群落演替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季节性雪被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冬季土壤氮矿化和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殷睿 蒋先敏 +7 位作者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李志萍 王滨 唐仕姗 丁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43,共6页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和淋溶水原位收集法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不同厚度雪被梯度(浅雪被、中度厚度雪被和厚雪被)下冬季土壤净氮素矿化量和氮淋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降低;冬季土壤净硝化量明显大于净氨化量,且决定着净氮矿化量;土壤净氨化量、净硝化量和净氮矿化量均随雪被厚度的降低而升高;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冬季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及可溶性有机氮的淋溶量分别为0.07,0.58,0.42g/m2,分别占冬季土壤氮素淋溶量的6.88%,53.62%和39.50%;中度厚度雪被土壤氮淋溶量最大,但总体上不同厚度雪被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未来气候变化所引发季节性雪被减少可能会降低该林区冬季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冻融循环,进而提高冬季土壤净氮矿化量和早春土壤氮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斑块 川西亚高山 岷江冷杉林 氮素矿化 氮素淋溶
下载PDF
川西山地岷江冷杉风景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丽 蔡小虎 +5 位作者 王宇 谢大军 李红霞 闵安民 何建社 杨昌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2-627,共6页
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川西山地退化风景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结构较为简单,林分乔木层由7个树种组成,树种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垂直结构... 应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4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川西山地退化风景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结构较为简单,林分乔木层由7个树种组成,树种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垂直结构特征明显,可分为3个林层,呈现出典型的复层林结构特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46,以中强度混交单元为主,所占比例达61%;平均角尺度为0.483,属于随机分布状态;林木的胸径大小比数为0.286,有接近30%的林木处于优势状态;林分平均敞开度为0.309,林木生长空间基本充足。岷江冷杉种群优势度明显,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他5个树种由于株数较少,且径级分布不连续,自然更新较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将死亡,因此必须切实采取保护措施,保证其顺利生长,以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山地 风景林 空间结构 岷江冷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