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for drip-irrigated maize in a sub-humid climate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Yang YANG Hai-shun +2 位作者 LI Jiu-sheng LI Yan-feng YAN Hai-j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677-692,共16页
Drip-irrigation is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maize (Zea mays L.) production in sub-humid region. It is cdtical to quantify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 Drip-irrigation is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maize (Zea mays L.) production in sub-humid region. It is cdtical to quantify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nder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Hybrid-Maiz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applied in a sub-humid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to estimate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for drip- irrigated maize during different crop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stages and under diverse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Using dimensionless scales,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of maize was divided into diverse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planting to maturity. Drip-irrigation dates and irrigation amounts in each irrigation event were simulated and summarized in 30-year simulation from 1981 to 2010. The maize harvest area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10 agro-climatic zones based on growing degree days, arid index,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asonal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and water stress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site, the average irrigation amounts and times ranged from 48 to 150 mm with initial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ing from 100 to 20% of the maximum soil available water. Additionally, the earliest drip-irrigation event might occur during 3- to 8-leaf stage. The water stress could occur at any growth stages of maize, even in wet years with abundant total seasonal rainfall but poor distribution. And over 50% of grain yield loss could be caused by extended water stress during the kernel setting window and grain filling period. It is estimated that more than 94% of the maize harvested are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needs to be irrigated although the yield increase varied (0 to 109%) in diverse agro-climatic zones. Consequently, at least 14% of more maize production c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drip-irrigation system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mpared to rainfe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MAIZE agro-climatic regionlization crop simulation sub-humid climate
下载PDF
Ni18Co9Mo5在湿热海洋和亚湿热酸雨大气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孙有美 杨华明 +3 位作者 李景育 王玲 李念林 张宸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8期152-159,共8页
目的研究Ni18Co9Mo5在湿热海洋环境(永兴)和亚湿热酸雨环境(重庆)下的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规律。方法通过金属粉末注塑成形方法制备Ni18Co9Mo5样品,采用力学试验机、X射线衍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对Ni18Co9Mo... 目的研究Ni18Co9Mo5在湿热海洋环境(永兴)和亚湿热酸雨环境(重庆)下的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规律。方法通过金属粉末注塑成形方法制备Ni18Co9Mo5样品,采用力学试验机、X射线衍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对Ni18Co9Mo5在永兴和重庆典型大气环境下暴露试验18个月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Ni18Co9Mo5样品的耐蚀性较差,在海洋环境和亚湿热酸雨下暴露2个月即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在平均相对湿度达到临界湿度(80%)基础上,腐蚀介质SO_(2)(亚湿热酸雨环境)和Cl^(-)(海洋环境)对Ni18Co9Mo5金属材料的早期腐蚀具有加剧作用。Ni18Co9Mo5在永兴试验18个月后,腐蚀产物较为疏松,且样品内外腐蚀区域均存在明显裂纹,其抗拉强度和冲击能量分别下降43%和60%左右;在重庆试验18个月后,其抗拉强度下降15%,冲击能量整体变化不明显。湿热海洋环境中侵蚀性强的Cl^(-)导致Ni18Co9Mo5发生点蚀,甚至裂纹萌生及扩展,加剧了样品基体的腐蚀,有效承载面积减小及裂纹导致力学性能明显下降。结论Ni18Co9Mo5在湿热海洋环境下的腐蚀程度和力学性能下降比亚湿热酸雨环境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18Co9Mo5 湿热海洋大气环境 亚湿热酸雨大气环境 大气腐蚀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对农田水热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9
3
作者 刘洋 栗岩峰 +1 位作者 李久生 严海军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3-104,135,共13页
为从农田土壤水、热循环角度揭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机理,于2011—2013年在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对膜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玉米田进行了土壤温度、含水率、田间小气候、作物生长、养分积累及产量的观测和分析。结果... 为从农田土壤水、热循环角度揭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机理,于2011—2013年在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对膜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玉米田进行了土壤温度、含水率、田间小气候、作物生长、养分积累及产量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相比,膜下滴灌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苗期5~25 cm的日均土壤温度增加2.3℃,土壤积温增加87℃;整个生育期土壤积温增加115~150℃。覆膜减少了土壤蒸发,膜下滴灌玉米生育期的土壤蒸发量比不覆膜滴灌降低53%,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率。膜下滴灌提高了典型日的冠层空气温度并降低了冠层空气湿度,可能导致作物蒸腾量的增加。膜下滴灌明显增加了玉米生育前期的氮素吸收量,促进了玉米的营养生长,为生育后期的生殖生长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成熟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增加14%和23%,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6%和28%。膜下滴灌营造了有利于玉米生长的土壤水、热环境,平均产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处理提高11%和2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和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玉米 生长 产量 膜下滴灌 东北半湿润区
下载PDF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5
4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低氮处理平均高22.5%和22.6%,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低密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高29.8% 和29.1%。在高氮高密条件下,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未覆膜高39.5%和28.9%。以高氮低密(高氮宽垄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3.7和22 kg·mm-1·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半湿润易旱区
下载PDF
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吉春容 李世清 +3 位作者 伍维模 魏益民 张兴昌 邵明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9-577,共9页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红油土上进行田间试验,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在不施氮和施氮(N 90 kg/hm2)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氮素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氮转移量(NT)和氮转移效率(NTE)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茎鞘氮转移效率(NTES)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施氮对这些指标没有显著影响。转移氮对子粒氮贡献率(NCR)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而施氮对NCR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间NCR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R9405、西农2208、矮丰3号、商188、偃师9号、9430、小偃6号、陕229。氮收获指数(NHI)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NHI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陕229、9403、矮丰3号、西农2208、偃师9号、商188、NR9405、小偃6;陕229和9403的NHI超过80%,分别为81.76%和81.02%;小偃6号仅为76.62%。不同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NUE)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偃师9号最高,为37.25 g/g,小偃6号最低,为29.29 g/g;施氮对NHI和NUE无显著影响。子粒含氮量与NUE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18,P<0.001),表明对同一个品种难以同时提高NUE和子粒含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半湿润农田 氮素转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形成及氮素消耗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万素梅 贾志宽 +1 位作者 王勇 韩清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90,共8页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 为掌握苜蓿连续种植多年土壤干层的形成规律及氮素的消耗规律,促进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合理施肥及草田轮作,论文系统研究了3年、4年、6年、12年、14年、18年及26年生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及氮素的消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可分为轻度干层(9-11%)、中度干层(7-9%)、重度干层(〈7%)三级。荒地在80-100 cm土层,出现轻度干层;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出现的区域为140-600 cm土层,随生长年限的延长,土壤干层厚度向下延伸,干化程度加剧,苜蓿生长至12年,出现中度干层,干层范围达到500 cm土层。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下降,300 cm土层以下,变化趋势平缓;苜蓿生长至26年,0-200 cm土壤上层的氮素有一定恢复,而200-1 000 cm深层土壤氮素难以恢复。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紫花苜蓿生长6年以后,应对苜蓿草地进行合理施肥,实施粮草轮作,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持续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碱解氮 半湿润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机理及其功能 被引量:11
7
作者 慈龙骏 杨晓晖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50-1460,共11页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是干旱生态系统优化与重建的新结构。根据在鄂尔多斯和新疆等地的研究和实践,从干旱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来讨论荒漠化防治的“三圈”范式。地理圈层结构(地理地带性)是“三圈”范式的自然地理...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是干旱生态系统优化与重建的新结构。根据在鄂尔多斯和新疆等地的研究和实践,从干旱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来讨论荒漠化防治的“三圈”范式。地理圈层结构(地理地带性)是“三圈”范式的自然地理背景。从宏观尺度和功能方面划分,“三圈”范式在空间尺度上有大“三圈”和小“三圈”之分,大“三圈”控制洲际范围的荒漠化扩展及沙尘暴蔓延,小“三圈”则以控制区域性风沙活动、沙尘暴和就地起沙的危害。防治荒漠化工程是复杂的多元组合和多功能的系统,我国西北地区受荒漠化影响严重,宏观的大“三圈”与多区域的小“三圈”有机结合,形成圈圈相护、层层设防的严密防护与生产系统,有效地控制大范围风沙危害、改善地方气候与小气候,并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三圈”范式的概念与结构既是以自然地理地带性为基础,又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格局的规律认识,更是科学的人类恢复、重建干旱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人类影响 生态设计 干旱 半干旱和干燥的亚湿润区
下载PDF
基于可拓工程方法的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界线划分研究——以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军涛 李哲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31,共8页
利用可拓工程方法中的物元模型对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界线划分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选取样本和指标对单指标关联函数和多指标综合关联函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集成确定了中国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之间的界线 ,弥补了... 利用可拓工程方法中的物元模型对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界线划分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选取样本和指标对单指标关联函数和多指标综合关联函数进行了定量计算。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集成确定了中国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之间的界线 ,弥补了单指标和定性划分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工程方法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 界线划分 中温
下载PDF
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卓玛姐 刘增文 +1 位作者 冯顺煜 段而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研究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在黄陵地区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油松、侧柏、华山松、刺槐及辽东栎纯林和它们的混交林,并测定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 为研究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不同树种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在森林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在黄陵地区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油松、侧柏、华山松、刺槐及辽东栎纯林和它们的混交林,并测定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结果表明:(1)在O~40cm的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明显呈递减规律变化,即0~20cm土层〉20~40cm土层;(2)在不同树种条件下,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表现差异较大,蛋白酶活性大小依次是阔叶纯林〉天然荒草地〉混交林〉针叶纯林;其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的大小总体规律表现为: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天然荒草地;(3)研究区土壤微生物量C与各种酶活性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蛋白酶与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微生物量C未达到显著水平;除过脱氢酶外,其余各种酶活性之间以及与微生物量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外,对土壤表层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10个样地分为不同的类别,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最高,阔叶纯林次之,针叶纯林最小。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性地提高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有利于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量C和酶活性能够及时地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混交林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量C 半湿润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沙障成林的固沙工程及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许林书 许嘉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92-396,共5页
温带亚湿润地区的流动沙地具有特殊的水分状况。某些风口地段的流动沙丘,植树难以成活,但利用活体杨树枝条扦插沙障,可以成活为林,是一项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统一的治沙工程。沙障成林后,生态效益明显:春季大风日,林内风速削减... 温带亚湿润地区的流动沙地具有特殊的水分状况。某些风口地段的流动沙丘,植树难以成活,但利用活体杨树枝条扦插沙障,可以成活为林,是一项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统一的治沙工程。沙障成林后,生态效益明显:春季大风日,林内风速削减15%~41.5%,夏季林内温度降低1~3℃,空气湿度增加11%~22%;林下土壤稳定发育,表土层粘粒增加5%~10%,土壤有机质增加1%,土壤结构形成;沙丘植被逐渐演替,由裸沙地→沙蒿(Artemisiadesertorum)+沙蓬(Agrio-phylumerenarium)→沙地萎陵菜(potentilafilipendula)+燕麦芨芨草(Achnatherumavinoides)→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沙地萎陵菜、苔藓,使整个沙丘形成稳定的林草系统,并成为风口地段的防风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丘 杨树枝条 沙障 成林 固沙林
下载PDF
西藏农作物病原真菌的区域分化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旺姆 次央 贡布扎西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6-560,共5页
在西藏农作物病原真菌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西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病原真菌分布的影响,将西藏病原真菌分布划分为5个区:(1) 喜马拉雅南侧暖热湿润区; (2)藏东温暖半湿润区; (3)藏南温暖半干旱区; (4) 西喜马拉雅温凉干旱区; (... 在西藏农作物病原真菌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西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病原真菌分布的影响,将西藏病原真菌分布划分为5个区:(1) 喜马拉雅南侧暖热湿润区; (2)藏东温暖半湿润区; (3)藏南温暖半干旱区; (4) 西喜马拉雅温凉干旱区; (5) 藏北羌塘高寒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热湿润区 温暖半湿润区 温暖半干旱区 温凉干旱区 高寒区 西藏 病原真菌 分布
下载PDF
亚低温输液疗法应用于湿热复合因素战创伤救治中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亚洁 廖晓艳 +1 位作者 李利 熊梦舟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0期1695-1697,共3页
为了探讨亚低温输液疗法在湿热复合因素战创伤救治中的可行性 ,从亚低温疗法的定义、亚低温疗法在临床各领域的应用情况、亚低温疗法主要的降温手段、湿热复合因素战创伤下亚低温输液疗法的意义。
关键词 亚低温疗法 湿热复合因素 应用
下载PDF
青竹柳的选育
13
作者 李晶 王福森 +3 位作者 李树森 贯春雨 王红梅 张福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14,共5页
在寒温带亚湿润干旱区,引入以旱柳(Salix matsudana)为母本、垂柳(S.babylonica)为父本的柳树杂交新品系,经苗期测试、品系评比和区域化试验示范等20年多地点多指标的测定与筛选,选育出柳树新品种青竹柳(S.matsudana×babylonica‘Q... 在寒温带亚湿润干旱区,引入以旱柳(Salix matsudana)为母本、垂柳(S.babylonica)为父本的柳树杂交新品系,经苗期测试、品系评比和区域化试验示范等20年多地点多指标的测定与筛选,选育出柳树新品种青竹柳(S.matsudana×babylonica‘Qingzhu’)。该品种在干形、生长量、抗逆性、材质等方面表现突出。青竹柳树干通直,9年生时分枝角23.7°,冠幅2.72 m。在齐齐哈尔地区11年生青竹柳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9.37 m、9.73cm和0.033 8 m3。木材纤维长1 190μm,长宽比72.3,气干密度0.51 g·cm-3。对柳树易感病害烂皮病、溃疡病及多发害虫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柳瘿蚊(Rhabdophaga salicis)、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等抗性较强。在北纬48°25'以南、最低温-40.3℃以上、降水量>400 mm、含盐量<0.2%、无霜期120 d以上的自然条件下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竹柳 寒温带亚湿润干旱区 引种
下载PDF
基于水循环模拟的区域耗水规律研究
14
作者 孙青言 李翠 +3 位作者 陆垂裕 陆春晖 李慧 柳炳俊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99,103,共6页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耗水管理,明确区域/流域的耗水规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借助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了淮河中游北岸半湿润典型区的耗水规律。研究区主要的耗水方式为土表蒸发和植被蒸腾,约占总耗水的70%;人...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耗水管理,明确区域/流域的耗水规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借助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了淮河中游北岸半湿润典型区的耗水规律。研究区主要的耗水方式为土表蒸发和植被蒸腾,约占总耗水的70%;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分消耗约占总耗水的12%;除了人类活动耗水外,其他耗水方式均与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耗水强度(耗水深)居民区最小(不考虑工业耗水),水域最大,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向水域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水量平衡的水循环模拟为区域/流域耗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研究成果也为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提供部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水 耗水强度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循环模拟 半湿润区
下载PDF
CO_2加富下空气湿度调控对亚高温大棚嫁接黄瓜逆境生理的影响
15
作者 刘杰才 崔世茂 +5 位作者 杨文秀 马立国 付崇毅 刘维彬 杨正荣 白东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6,共6页
本试验在CO2加富,气温为30℃~35℃条件下,将空气湿度设置为95%±5%(L1),75%±5%(L2),55%±5%(L3)3个处理,研究了空气湿度调控对大棚嫁接黄瓜逆境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 本试验在CO2加富,气温为30℃~35℃条件下,将空气湿度设置为95%±5%(L1),75%±5%(L2),55%±5%(L3)3个处理,研究了空气湿度调控对大棚嫁接黄瓜逆境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细胞质膜透性L2处理和L3处理增加,L1处理降低;随着处理空气湿度的降低,黄瓜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和细胞质膜透性均呈降低趋势。在处理第24d时,L1比L2、L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4.84%、8.18%,脯氨酸含量降低了31.83%、36.77%,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27.74%、32.52%、丙二醛含量降低了30.34%、32.3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29.45%、37.7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17.41%、17.4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了9.14%、44.87%;细胞质膜透性降低了80.75%和80.76%。说明大棚内在CO2加富条件下,在较高的空气湿度环境中,嫁接黄瓜遭受的逆境胁迫较小。进一步证明了亚高温管理大棚可提高嫁接黄瓜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降低逆境胁迫的程度,缓解逆境对植株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空气湿度 亚高温 黄瓜 逆境生理
下载PDF
Effects of Ridge-Mulching with Plastic Sheets for Rainwater-Harvesting Cultivation on WUE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16
作者 WANGCai-rong TIANXiao-hong LISheng-xi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4-23,共10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manural loesial soil in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ofChina, a sub-humid area prone to drough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ainwater-harvestingcultivation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manural loesial soil in middle of Shaanxi Province ofChina, a sub-humid area prone to drough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ainwater-harvestingcultivation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Ridge-furrow tillage wasused, the ridge being mulched by plastic sheets for rainwater harvesting while seeding in thefurrows.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sowing to reviving stage of winter wheat, water stored in 0-100 cm laye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reas that in 100-200 cm layer did not change.Compared to the non-mulching, plastic mulch retained 6.5 mm more water as an average of the twoN rate treatments, having a certain effect on conserv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contrast, atharvest, water was remarkably reduced in both the 0-100 cm and the 100-200 cm layers, andmulched plots consumed 34.8 mm more water as an average of the two treatments: low N rate (75kg N ha-1) with low plant density (2 300 000 plants ha-1) and high N rate (225 kg N ha-1)with highplant density (2 800 000 plants ha-1), in 0-200 cm layer than those without mulching, the formerbeing beneficial to plants in utilization of deep layer water. Mulching was significant inharvesting water and in increase of yield. Mulched with plastic sheets, biological and grainyields were 22.5 and 22.6% higher for the average of the high N rate than for the low N rate,and the high N rate with low plant density was 29.8 and 29.1% higher in both biological andgrain yields than that of the low N rate with low plant density. With high N rate and high plantdensity, the mulched biological and grain yields were 39.5 and 28.9%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treatments without mulching. Of the treatments, that with high N rate and low plant density wasthe highest in both biological and grain yields, and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reached 43.7 kgmm-1 ha-1 for biological yield and 22 kg mm-1 ha-1 for grain yield, being the highest WUE reportedin the world up to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sub-humid area prone to drought Plastic sheet mulch Water harvesting WUE YIELD
下载PDF
半湿润半干旱流域空间组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玉环 李致家 +1 位作者 刘志雨 黄鹏年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6-839,共14页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下垫面条件复杂,产流机制混合多变,而现有的水文模型由于其固定的结构和模式,无法灵活地模拟不同下垫面特征的洪水过程.本文利用CN-地形指数法将流域划分为超渗主导子流域和蓄满主导子流域.将新安江模型(XAJ)、新安...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下垫面条件复杂,产流机制混合多变,而现有的水文模型由于其固定的结构和模式,无法灵活地模拟不同下垫面特征的洪水过程.本文利用CN-地形指数法将流域划分为超渗主导子流域和蓄满主导子流域.将新安江模型(XAJ)、新安江-Green-Ampt模型(XAJG)和Green-Ampt模型(GA)相结合,在子流域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空间组合模型(SCMs),并在半湿润的东湾流域和半干旱的志丹流域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东湾流域的参数由水文模型来主导;而志丹流域的参数受主导径流影响很大.在东湾流域,偏蓄满的模型模拟结果优于偏超渗的模型,且SCM2模型(XAJ和XAJG的组合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径流深合格率为75%,洪峰合格率75%);而SCM5模型(GA和XAJG的组合模型)在以超渗产流为主的志丹流域模拟最好(径流深合格率53.3%,洪峰合格率53.3%).在半干旱半湿润流域,SCMs模型结构灵活,在地形和土壤数据的驱动下,具有更合理的模型结构和参数,模拟精度较高,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湿润半干旱流域 降雨—径流模型 子流域分类 空间组合模型
下载PDF
850μm波段天空温度的计算模型
18
作者 龚冰 娄国伟 李兴国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40,共5页
近年来,电磁波谱中亚毫米波段的开发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研究亚毫米波段能量表征和大气辐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850μm波段天空温度计算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中水蒸气、氧气,以及云(雾)、降雨等多种影响天空... 近年来,电磁波谱中亚毫米波段的开发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研究亚毫米波段能量表征和大气辐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850μm波段天空温度计算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中水蒸气、氧气,以及云(雾)、降雨等多种影响天空温度的因素。同时,利用模型仿真和计算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天空温度,并对天空温度和湿度或天顶角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该波段天空温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毫米波 模型 天空温度 湿度 天顶角
下载PDF
植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川西北沙地的恢复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苟小林 刘文辉 +2 位作者 陈有军 周蓉 周青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44,共12页
生物沙障被广泛地应用于沙化治理中,但是生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下对沙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复合草本在高寒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明确混合草本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治理效应,选择川西北沙地作为典型高寒... 生物沙障被广泛地应用于沙化治理中,但是生物沙障不同种植模式下对沙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复合草本在高寒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明确混合草本沙障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治理效应,选择川西北沙地作为典型高寒半湿润沙地,利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作为混合草本沙障,自2014年利用行播、带播、撒播种植模式恢复高寒半湿润沙地4年,于2014年测定一年生燕麦生长状况,调查4年后地表植物群落盖度和多样性特征,并且测定土壤水分、容重、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分析复合草本不同种植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草本带播和撒播模式对高寒沙地恢复效果明显。一年生燕麦后期从生态系统中消失,多年生草本适应性良好。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显著增加了地上植物盖度、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带播和撒播模式也显著减小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含量。在高寒沙化复合草本种植恢复过程中,建议将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作为衡量土壤性质变化的指标。综合地表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建议以混合草本带播和撒播种植模式作为高寒沙化治理的主要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 植物群落 半湿润 土壤特性
下载PDF
亚湿润干旱区沿河沙地可持续发展系统模拟仿真研究
20
作者 史东梅 孙保平 田静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12,共5页
提出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合理结构以及人为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以大兴县为例 ,从限制性因素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出发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亚湿润干旱区沿河沙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 ,并对... 提出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合理结构以及人为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以大兴县为例 ,从限制性因素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出发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亚湿润干旱区沿河沙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 ,并对该模型做了模拟调试和多方案的仿真实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湿润干旱区 可持续发展 动态模拟 调控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