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南海盆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金萍 阎贫 赵明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2,共6页
利用横穿西南海盆的地震剖面,结合声纳浮标资料获得的海盆中沉积物及基底的速度结构,同时结合陆上的钻井分层,并与邻区的沉积盆地地层进行对比,在西南海盆中划分出T2、T3、T4、T5、Tg5个反射界面。T5界面之下的沉积层对应的年龄约为27Ma... 利用横穿西南海盆的地震剖面,结合声纳浮标资料获得的海盆中沉积物及基底的速度结构,同时结合陆上的钻井分层,并与邻区的沉积盆地地层进行对比,在西南海盆中划分出T2、T3、T4、T5、Tg5个反射界面。T5界面之下的沉积层对应的年龄约为27Ma,即西南海盆在早渐新世开始扩张;T4界面以上的沉积层在海盆中基本呈披覆式沉积。因此,海盆停止扩张的年龄应该在16Ma左右,即西南海盆的扩张时段为早渐新世—中中新世。穿过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显示海盆中的沉积层结构与西南海盆相似,由此推测这两个海盆的海底扩张时代相近,可能是同一次海底扩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形成时代 声纳浮标 地震反射 海底扩张 西南海盆 油气资源 地质构造
下载PDF
MSB-CAATI算法在多波束测深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海森 黎子盛 +1 位作者 周天 孙圣和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90,共5页
计算到达角瞬态成像技术(CAATI)是多角测深侧扫声纳(MSBSS)采用的高分辨方位、幅度联合估计技术。本文将CAATI技术扩展到多波束测深声纳(MBBS),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子阵波束域CAATI(MSB-CAATI)算法。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与CAATI技术相比... 计算到达角瞬态成像技术(CAATI)是多角测深侧扫声纳(MSBSS)采用的高分辨方位、幅度联合估计技术。本文将CAATI技术扩展到多波束测深声纳(MBBS),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子阵波束域CAATI(MSB-CAATI)算法。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与CAATI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更低的分辨力门限。海试数据的处理验证了MSB-CAATI能很好地应用到多波束测深系统中,使其兼备了FT(傅氏变换)和CAATI各自的优点,能在整个条带宽度内同时获得高分辨力的海底地形和地貌信息,且不易受到低信噪比和复杂地形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阵 高分辨 多波束 海底地形地貌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广角地震探测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振利 阮爱国 +3 位作者 李家彪 李昭兴 丘学林 丁巍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9,共5页
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开展了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采用Sedis IV型、I-4C型和MicrOBS3种不同型号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为震源,获得了覆盖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的3D人工地震数据... 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开展了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采用Sedis IV型、I-4C型和MicrOBS3种不同型号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为震源,获得了覆盖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的3D人工地震数据。从处理的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实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选取剖面1中的7台OBS进行了2D剖面处理。初步建模结果表明,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为普通洋壳,海山顶部沉积层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 南海 西南次海盆 海底扩张
下载PDF
小尺度地幔对流与海底地形抬升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金水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8-482,共5页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数据结果显示,在常粘性模型中,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地形抬升;但对与温度相关的粘性模型,小尺度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动力学 小尺度地幔对流 海底地形 板块运动 地幔蠕变
下载PDF
海底井下观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
作者 季福武 周怀阳 杨群慧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6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海底地下流体广泛存在,且对于发生在海底之下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海底之下与海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备受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海底打钻为观测和研究海底地下流体提供了机会。本文对钻孔中原位观测... 海底地下流体广泛存在,且对于发生在海底之下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海底之下与海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备受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海底打钻为观测和研究海底地下流体提供了机会。本文对钻孔中原位观测地下流体的相关技术和装置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包括用于钻孔中不同层位封隔的封隔器,以及用于沉积物钻孔中的轻便有缆海底地下原位观测系统,并着重介绍了用于密封钻孔口进行原位流体观测的海底井塞装置。本文也对这些技术和装置的应用和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作了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 流体 原位观测 海底井塞装置
下载PDF
海底三维散射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肖军 费志刚 孟华 《舰船电子工程》 2013年第6期93-96,共4页
海底声散射强度是浅海混响预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采用Jackson复合粗糙度模型研究了非均匀海底界面的声散射问题,对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利用已发表的海底散射强度实测数据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就海... 海底声散射强度是浅海混响预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采用Jackson复合粗糙度模型研究了非均匀海底界面的声散射问题,对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利用已发表的海底散射强度实测数据与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照,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就海底沉积物类型和海底声学特性参数对海底反向散射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散射 界面散射 体积散射 Jackson模型
下载PDF
近海海底不规则堆积体体积高精度量算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国强 杜军 +2 位作者 田梓文 闫文文 崔爱菊 《海岸工程》 2017年第4期30-36,共7页
海底堆积体(充填体)体积量算技术在航道疏浚等海洋工程成本核算以及海洋执法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和参量阵极浅地层测量,总结了一种高精度计算海底堆积体体积的方法:提取海底堆积物表面多波束(地形)数据以及堆积体浅地... 海底堆积体(充填体)体积量算技术在航道疏浚等海洋工程成本核算以及海洋执法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和参量阵极浅地层测量,总结了一种高精度计算海底堆积体体积的方法:提取海底堆积物表面多波束(地形)数据以及堆积体浅地层剖面(厚度)数据,通过GIS叠加及三维分析,可获得高精度海底堆积体体积数据。该方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高,基于日照海洋调查工程数据进行了实际测量与计算,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该方法也可应用于海底以下地层中发育的特殊充填的自然沉积体相关参数的识别与量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堆积体 体积量算 多波束 浅地层剖面仪 GIS
下载PDF
新世纪的大洋钻探
8
作者 任建业 李思田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6,90,共6页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洋钻探计划 ( ODP)的科学目标、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 ,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 ( DSDP)孕育了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学革命 ,为“新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洋钻探计划 ( ODP)的科学目标、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 ,其前身深海钻探计划 ( DSDP)孕育了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学革命 ,为“新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自 1985年开始的 ODP成功地探查了地质历史演化中塑造我们这颗星球并决定了其现今环境状态的各种地质过程 ,揭示了控制地壳形成、海洋化学、海洋的深部和表面循环的各种地质过程以及生物圈和环境物理化学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DSDP和 ODP的成功为实施新世纪海洋钻探——综合海洋钻探项目 ( IODP)的目标铺平了道路。 IODP是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 Moho钻探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钻探 深部生物圈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初探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列 宋海斌 杨计海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44-1247,共4页
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莺歌海盆地区麻坑众多,浅层气发育,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到达海底的地震模糊带,在3.5 kHz的浅层剖面上可见穿透到海底的气体聚集带,在声呐图像可以识别出麻坑.莺歌海盆地不仅在其边缘隆起带沉积层较薄的地... 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莺歌海盆地区麻坑众多,浅层气发育,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可以识别出到达海底的地震模糊带,在3.5 kHz的浅层剖面上可见穿透到海底的气体聚集带,在声呐图像可以识别出麻坑.莺歌海盆地不仅在其边缘隆起带沉积层较薄的地区存在海底天然气渗漏现象,而且在中央坳陷带沉积层巨厚的地区也存在海底天然气渗漏,海底天然气渗漏在莺歌海盆地是广泛分布的.莺歌海盆地广泛分布的海底天然气渗漏是全球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排出的大量甲烷气体的一部分可能穿越水层到达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海底天然气渗漏 高分辨率地震 浅层剖面 侧扫声呐
下载PDF
利用混合图像处理方法提取浅层海底沉积层等效分层结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文博 任群言 +1 位作者 胡涛 马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1-1257,共7页
海底沉积层分层结构对水下声传播有显著的影响。浅地层剖面仪是获取浅层海底的沉积层等效分层结构的一种高效手段,但是其输出数据易受环境影响且依赖人工识别。为提取沉积层分层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提取沉积层等效分层界面的混合图... 海底沉积层分层结构对水下声传播有显著的影响。浅地层剖面仪是获取浅层海底的沉积层等效分层结构的一种高效手段,但是其输出数据易受环境影响且依赖人工识别。为提取沉积层分层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提取沉积层等效分层界面的混合图像处理方法。该方法综合统计增强、多尺度线条滤波和二维小波变换的图像处理技术,有效抑制随机噪声和垂直干扰,增强分层区域的能量对比度,提高界面提取的准确度;结合二值化处理和深度错位相减的方法,可以得到沉积层等效分层结构参数。海上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自动提取沉积层等效分层界面,不依赖于人工识别,且在几种典型沉积层分层环境下均能准确提取,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剖面仪 声传播 分层海底 多尺度线条滤波器 二维小波变换 沉积层分层参数
下载PDF
基于多子阵检测法的多波束海底成像技术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晓 李海森 +2 位作者 周天 徐超 么彬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2,共6页
为提高多波束测深声呐海底成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子阵检测法的海底成像技术.其以多子阵检测法得到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回波到达时间(TOA)和到达角度(DOA)估计序列为基础,对每个接收窄波束的波束输出信号经采样处理估计各个海底... 为提高多波束测深声呐海底成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子阵检测法的海底成像技术.其以多子阵检测法得到的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回波到达时间(TOA)和到达角度(DOA)估计序列为基础,对每个接收窄波束的波束输出信号经采样处理估计各个海底检测点的空间位置和回波强度,并考虑实际水声环境以及角度的影响对成像数据进行修正.由于该方法估计对回波强度与空间位置的解算都源于相同的TOA与DOA数据,所以两者能准确地一一对应,提高了成像质量,湖上试验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良好的空间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成像 多子阵检测法 多波束测深声呐 回波强度 空间位置
下载PDF
基于浅地层剖面的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物理性质参数反演技术研究——以渤海海底管线路由区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必桂 李家钢 +5 位作者 周庆杰 李西双 刘乐军 高珊 周航 张承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6-164,共9页
海底浅表层(小于1 m)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孔隙度、密度等是海洋沉积学研究和海洋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内容,目前主要基于有限的海底取样或原位测试获取这些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 海底浅表层(小于1 m)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孔隙度、密度等是海洋沉积学研究和海洋工程地质分析的重要内容,目前主要基于有限的海底取样或原位测试获取这些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传播得到可反映沉积地层结构的数据,其中的一些声学参数,如海底反射系数、波阻抗等与沉积物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反演得到剖面覆盖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参数,极具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且基于声学属性反演沉积物物理性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基于渤海LD16-3CEPA至LD10-1PAPD路由段的浅地层剖面数据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实测物理参数,利用Biot-Stoll模型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射系数和沉积物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浅地层剖面数据计算得到的海底反射系数,反演了研究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的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等物理性质参数。其中反演的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与实测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基本相符,偏差度基本都在20%的偏差范围内,表明该反演方法在该区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Biot-Stoll模型 海底反射系数 沉积物物理性质 渤海
下载PDF
一种中浅地层剖面高精度成像的处理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郝高建 年永吉 +1 位作者 罗进华 冯湘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7-2443,共7页
在海洋工程物探中浅地层剖面调查中,调查船的上下起伏会对地层剖面的采集造成影响,即便是在姿态传感器的补偿下,仍然会存在海底及地层波状起伏的假成像现象.载体搭载的地层剖面系统记录的多为相对于载体的数据,而不是相对于海面的深度.... 在海洋工程物探中浅地层剖面调查中,调查船的上下起伏会对地层剖面的采集造成影响,即便是在姿态传感器的补偿下,仍然会存在海底及地层波状起伏的假成像现象.载体搭载的地层剖面系统记录的多为相对于载体的数据,而不是相对于海面的深度.在实际工程作业中,与地层剖面同时采集的多波束数据通常包含有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采集不同水深、不同区块、不同类型的工程物探资料,将测深和剖面探测两种调查方式结合,研究采用多波束地形数据来校正地层剖面的海底,消除涌浪、姿态、位置、滤波等参数引起的成像偏差,精准呈现真实的海底地形,实现高精度的剖面成像,有效提升工程物探资料研究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以后在类似区域进行海底浅层灾害地质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成像 多波束 浅地层剖面 中地层剖面 海底归位
原文传递
基于海底地形地貌及浅地层剖面调查的倾倒区监测技术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虹 路波 +4 位作者 陈兆林 韩建波 王晓萌 孙瑞钧 韩庚辰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3-608,共6页
本文以大连南海域三类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例,对倾倒区海底地形地貌及浅地层调查技术中的单/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底探测和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技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倾倒使得海底地形发生明显变化,且相比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更... 本文以大连南海域三类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例,对倾倒区海底地形地貌及浅地层调查技术中的单/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底探测和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技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倾倒使得海底地形发生明显变化,且相比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更能准确获取海底地形特征,推荐使用;由于倾倒造成微地貌与底质组成变化,侧扫声呐海底探测能明确识别出倾倒物质分布区域;而由于倾倒物质为与该海域沉积物组成差异不大的疏浚物,且近年倾倒量微小,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无法辨识倾倒物内部的期次分层,在该类倾倒区的监测中意义并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倒区 海底地形 海底地貌 浅地层剖面
原文传递
浅地层剖面数据的自动精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施凤 张红梅 赵建虎 《测绘地理信息》 2017年第2期49-52,共4页
针对浅地层剖面数据依赖人工处理工作量大、成果精度不高的现状,给出了一种高精度自动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原始数据解码、浅剖图像生成、多次波压制、噪声消除、海底线跟踪、层界提取等过程。与原人工处理方式相比,浅地层剖面数据的... 针对浅地层剖面数据依赖人工处理工作量大、成果精度不高的现状,给出了一种高精度自动化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原始数据解码、浅剖图像生成、多次波压制、噪声消除、海底线跟踪、层界提取等过程。与原人工处理方式相比,浅地层剖面数据的自动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其层界提取结果得到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SEG-Y格式 多次波压制 海底线跟踪 层界提取
原文传递
Assessing the biogenicity and syngenicity of candidate bioalteration textures in pillow lavas of the~2.52 Ga Wutai greenstone terrane of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McLOUGHLIN N FLIEGEL DJ +4 位作者 FURNES H STAUDIGEL H SIMONETTI A ZHAO GuoChun ROBINSON P 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住在 sub-seafloor 熔岩的微生物能够蚀刻暴烈的玻璃并且创造微米大小的隧道和坑。这些 bioalteration 踪迹的矿化作用保证这些质地熬过主人玻璃的变丑和转变到变形矿物质。如此的 bioalteration 质地的石块记录从在原处海洋的外壳在暴... 住在 sub-seafloor 熔岩的微生物能够蚀刻暴烈的玻璃并且创造微米大小的隧道和坑。这些 bioalteration 踪迹的矿化作用保证这些质地熬过主人玻璃的变丑和转变到变形矿物质。如此的 bioalteration 质地的石块记录从在原处海洋的外壳在暴烈的玻璃以外远延长从 ophiolites 和前寒武纪的绿岩带包括元暴烈的玻璃。薄节从 N 的 Wutai 组从 2.52 Ga tholeiitic 枕头熔岩这里报导了的 petrographic 的调查。中国成立细丝状微质地。激光拉曼光谱学证实这些质地被 titanite 使矿物化。而且, Wutai 微质地在到从太古代的 greenschist 外形枕头熔岩的 bioalteration 质地的尺寸,形态学和分发是可比较的。在原处,诱导地由激光脱离多收集者 titanite 标明日期的 U-Pb 联合了团 spectrometry (LA-MC-ICP-MS ) 给 1.81 敢 ? 汢獥敳 ? 楷桴的年龄的血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状熔岩 候选人 绿岩带 纹理 中国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五台山 地体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ub-lithospheric small-scale convection with a Newtonian rheology on the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被引量:1
17
作者 HUANGJinshui ZHONGShij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1期2311-2317,共7页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show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age of seafloor. A half-space cooling (HSC) model can reproduce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data for younger seafloor, but for older seafloor the ob...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show clear dependence on the age of seafloor. A half-space cooling (HSC) model can reproduce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data for younger seafloor, but for older seafloor the observations show reduced variations with the ag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SC model predictions. The deviation was attributed to the sub-lithospheric small-scale (SSC) convection first by Par- sons and McKenzie (1978). While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he SSC can enhance heat flux at relatively old seafloor, ques- tions were raised as to whether or not the SSC can actually lead to a reduced topography.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SSC on seafloor topography and heat flux are investigated by formulating a 2-D thermal convection model that is parallel to plate motion. Instead of using closed boundary conditions, which will bring large pressure effects because of return flow, a flow through boundary condition is adop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SSC enhances the surface heat flux, it has little effects on topography for the fluids with a more realistic rheology.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he SSC trans- ports the heat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and cools down the whole fluids, and with the existence of a stagnant lid, the whole effects on topography are neglig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流变学 海底地形学 热通量 半空间冷却模型 深岩石圈小规模对流 地幔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