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leterious effects of postburn subeschar tissue fluid on cultured cells
1
作者 周一平 李志清 周宗海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 in postburn cell damage. Methods: STF wa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full-thickness burn injury of 10% - 69%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FBSA) during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ubeschar tissue fluid (STF) in postburn cell damage. Methods: STF wa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full-thickness burn injury of 10% - 69%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FBSA) during operation on postburn day 2 - 4, and that from guinea pigs were obtained in escharectomy 24 h after full-thickness scald injury of 30%’TBSA was induced. Respective incub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 and hepatocytes with STF were performed for the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TF on the activity, morphology,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onolayer cell permeability of HUVEC, and the percentages of apoptotic and necrotic hepatocyte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l) STF had evident deleterious effect on endothelial cells. (2)are could induce apoptosis and necrosis of hepatocytes. Conclusion: ST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using early postburn da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subeschar TISSUE FLUID ENDOTHELIAL CELLS HEPATOCYTES
下载PDF
Changes of TNF_α IL-6 and IL-8 in plasma and subeschar edema fluid of guinea pigs after thermal injury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清 周一平 +3 位作者 荣新洲 陈惠英 任加良 李宾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8年第4期249-251,共3页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cytokines in subeschar edema fluid (SEF). Methods: A guinea pig model with III°3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was designed. SEF was collected serially at the time of escharectomy ...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cytokines in subeschar edema fluid (SEF). Methods: A guinea pig model with III°3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was designed. SEF was collected serially at the time of escharectomy for up to 72 h after scald injury.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interleukin-6 (IL-6) and interleukin-8 (IL-8)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The levels of TNFα,IL-6 and IL-8 in plasma and SEF increased in the early phase of scald injury. Furthermore, the contents of TNFα, IL-6 and IL-8 in SE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lasma.Conclus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subeschar edema fluid is a biologically active reservoir,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in the postburn pathophysiologic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subeschar EDEMA FLUID tumor NECROSIS factor_α INTERLEUKIN-6 INTERLEUKIN-8
全文增补中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荣新洲 李庆辉 +3 位作者 黄晓桦 贝春花 刘志强 苏元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 ,分别采集伤后 16、2 4、32、4 0和 4 8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 ,对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IL ...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炎症介质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改变与意义。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 ,分别采集伤后 16、2 4、32、4 0和 4 8h 5个时间点的血液和痂下水肿液标本 ,对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介素 6 (IL 6 )、IL 8、白细胞总数、免疫球蛋白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进行对比观察 ;并用伤后 4 8h的痂下水肿液攻击 2 0只 Balb c小鼠以观察其致死效应。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 Ig A、Ig G、Ig M及补体 C3、C4含量仅为同一时间点血液含量的 1/ 2左右 (P均 <0 .0 1) ;白细胞总数为血液的 1/ 10 0 (P均 <0 .0 1) ;TNFα、IL 6、IL 8含量与血液中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P均 >0 .0 5 )。而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无一只小鼠死亡。结论 :相对于小分子物质而言 ,细胞及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较难进入痂下水肿液 ;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无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发生 ,亦无明确的致死作用 ;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提示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 ,此时应注意抗生素的早期、有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核因子-κB在痂下水肿液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细胞因子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清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王甲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33-1634,共2页
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STF)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探讨STF激活单核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收集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和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 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活化在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STF)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探讨STF激活单核细胞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收集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和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STF、烧伤患者STF+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s(依次分为对照组、STF组、STF+PDTC组)。电泳迁移率分析法检测单核细胞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含量。结果:刺激PBMCs后0.5 h,STF组NF-κB活性迅速升高,0.5 h达(32.23±4.12)×104积分灰度值,1 h达(36.44±5.01)×104积分灰度值,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刺激2 h后NF-κB活性逐渐回复基础状态;STF刺激PBMCs后1h,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含量即升高达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上清液中IL-8含量在刺激后4 h达峰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TF+PDTC组较STF组NF-κB活性、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8含量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STF可通过活化NF-κB,从而刺激PBMCs对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提示NF-κB活化在STF诱导PBMCs分泌细胞因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组织液 单核细胞 NF-ΚB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于痂下水肿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荣新洲 陈惠英 +3 位作者 肖光夏 李志清 张雅萍 周一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证实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能移位至痴下水肿液的推想。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0只,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胃肠道导入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作为示踪菌,对照... 目的证实严重烧伤后肠道细菌能移位至痴下水肿液的推想。方法采用Wistar大鼠40只,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胃肠道导入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作为示踪菌,对照组与实验组采用同一烧伤模型,而胃肠道导入生理盐水。在严格防止外界污染的条件下,对其痂下水肿液作细菌普通和定量培养。结果实验组30只大鼠中15只的痂下水肿液出现示踪菌,而最早出现的时间为伤后12h,24h示踪菌量达到1.67×109cfu/L,对照组中无阳性发现。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道细菌可移位于痂下水肿液,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对生命造成威胁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细菌移位 痂下水肿液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严重烧伤后阿米卡星在痂下水肿液药代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荣华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华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10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在60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于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单剂使用后在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10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在60min内单剂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痂下水肿液,利用TDx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显示,静脉滴注400mg阿米卡星后,痂下水肿液药物浓度-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最佳,阿米卡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4.35±1.66)h,t1/2β=(80.04±9.52)h,Vc=(13.17±1.32)L,AUC=(1802.49±285.68)μg·h·ml-1,CLs=(0.2272±0.0383)L·h-1。结论阿米卡星在严重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的总体清除率明显减少,半衰期明显延长,为正常健康者血清半衰期的(28.20 ̄44.78)倍,单剂使用后其有效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说明早期短程用药即能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抗生素屏障,有利于防治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阿米卡星 痂下水肿液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烧伤患者痂下水肿液感染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荣新洲 周一平 +1 位作者 吴永恒 李志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45-246,共2页
目的分析烧伤痴下水肿液的细菌感染来源。方法收集临床痴下水肿液标本27人份,普通培养后,以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同时作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创面分泌物细菌鉴定行比较。结果(1)痂下水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10/27),创面... 目的分析烧伤痴下水肿液的细菌感染来源。方法收集临床痴下水肿液标本27人份,普通培养后,以Vitek-AMS作细菌鉴定,并同时作同一部位或相邻部位创面分泌物细菌鉴定行比较。结果(1)痂下水肿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7%(10/27),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5%(23/27):(2)痂下水肿液10份阳性结果中创面培养结果同时阳性的有9份,细菌种类一致者为70%(7/10),不相同者为20%(2/10):(3)痂下水肿液中检出细菌以G杆菌为主60%(6/10),亦可见G+球菌,30%(3/10)和混合生长者10%(1/10)。结论上述结果提示痴下水肿液细菌主要来自创面,但也有少数来源不明确,可能与内源性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细菌感染
下载PDF
烫伤豚鼠痂下水肿液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志清 周一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0-431,共2页
目的 探讨烧伤痂下水肿液(STF)在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Ⅲ°30%体表总面积(TBSA)烫伤的豚鼠模型并提取其STF,将STF与正常肝细胞共同孵育12、24h后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百分率,同时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 目的 探讨烧伤痂下水肿液(STF)在诱导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Ⅲ°30%体表总面积(TBSA)烫伤的豚鼠模型并提取其STF,将STF与正常肝细胞共同孵育12、24h后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百分率,同时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结果STF刺激肝细胞12h即可诱导肝细胞凋亡与坏死,随着刺激时间延长,肝细胞凋亡及坏死率增加,且肝细胞培养液中 LDH和ALT的活性进一步增强。结论烧伤后STF可诱导肝细胞凋亡与坏死,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肝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烧伤创面痂下组织细菌培养和耐药监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配合 齐顺贞 +1 位作者 彭毅志 赵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3期270-272,共3页
目的 :进行烧伤病人痂下组织菌量及种类检测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 36 5例病人痂下组织 ,采用常规方法培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4 5 0份标本中 390份为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种类 ;舒普深... 目的 :进行烧伤病人痂下组织菌量及种类检测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 36 5例病人痂下组织 ,采用常规方法培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4 5 0份标本中 390份为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种类 ;舒普深在所选择药物中敏感性最高。结论 :可选择舒普深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创面 痂下组织 细菌培养 耐药监测
下载PDF
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膜表面CD11/CD18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李志清 周一平 +2 位作者 荣新洲 陈文 王振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22-223,共2页
目的 了解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及CD11/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严重烧伤病人STF 刺激健康人PMN后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以及STF与PMN同孵育后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 目的 了解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STF)对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及CD11/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严重烧伤病人STF 刺激健康人PMN后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以及STF与PMN同孵育后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变化。结果 健康人PMN在STF刺激1 h后,培养液中MPO活性即迅速升高并在24 h内保持此高水平,同时,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也迅速升高达峰值并在24 h内保持此高水平。结论 STF可活化PMN并刺激PMN表达CD11a/CD18和CD11b/CD18,STF对烧伤后PMN致组织损害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痂下水肿液 中性粒细胞 CD11/CD18
下载PDF
严重烧伤兔早期使用亚胺培南对体内α-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谭新东 戴飞 王甲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观察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对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即烧伤后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烧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分别于伤后20min内静滴100mg泰能和等量生理盐水,8h/次,共3d,并补液抗休克。采用E... 目的观察在严重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对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即烧伤后亚胺培南治疗组和烧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分别于伤后20min内静滴100mg泰能和等量生理盐水,8h/次,共3d,并补液抗休克。采用ELASA法检测2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含量。结果家兔烧伤后血浆中TNFα含量较伤前明显增高,伤后16h达到高峰,并维持较高水平至伤后72h。在各相同时点,痂下组织液中TNFα分别较血浆中TNFα含量有显著增高。在烧伤早期应用亚胺培南治疗组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严重烧伤早期使用亚胺培南,痂下组织液和血浆中TNFα水平较对照明显降低,提示亚胺培南对TNFα、内毒素释放呈低诱导状态,有利于防止和减轻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治疗 亚胺培南 痂下组织液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创面下抗生素屏障的形成与临床意义
12
作者 荣新洲 王震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2期77-82,共6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严重烧伤患者第三间隙抗生素潴留、返释现象及其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0%TBSAIII度烧伤新西兰兔模型和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后,血液、水疱液、痂下水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的潴留情况,分析... 目的:观察和探讨严重烧伤患者第三间隙抗生素潴留、返释现象及其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0%TBSAIII度烧伤新西兰兔模型和重度烧伤患者应用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后,血液、水疱液、痂下水肿液中的抗生素浓度,观察抗生素的潴留情况,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不同烧伤面积(8%TBSAT和40%TBSA)III度烧伤模型兔痂下注射示踪白蛋白,观察其向血浆返释的情况。结果:①烧伤新西兰兔应用亚胺培南1h后即可在痂下组织液中被检测出,并且达到峰浓度[(8.99±1.10)ug/m1],可维持6~8h;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消除相半衰期明显延长,分别是烧伤组血浆和对照组血浆值的1.67倍和2.26倍。②烧伤后单次应用阿米卡星1h即能在痂下水肿液测到阿米卡星浓度并达峰值[(30.23±2.75)ug/m1],且痂下水肿液消除相半衰期[(80.04±9.52)h]为健康成年人血浆半衰期的28.20~44.78倍,半衰期显著延长。③烧伤患者伤后3~4h内应用阿米卡星,水疱液中达峰时间为1h[(12.53±1.76)ug/roll,伤后10h应用则达峰时间为2h[(9.56±1.13)lag/m1],高于多数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包括铜绿假单胞菌(MICS0=4.2ug/m1),伤后20、30h应用其达峰时间延长(〉4h),峰浓度明显降低(低于多数致病菌的MIC)。④烧伤新西兰兔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可于2h后在血浆中检测到其含量,烧伤面积越大分布相半衰期越小(8%TBSAVS.40%TBSA;4.0271hVS.1.7326h),曲线下面积越大(8%TBSAVS.40%TBSA:22336.38μg·h^-1·ml^-1—VS.88814-84μg·h^-1·ml^-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大量的抗生素被蓄积在以痂下水肿液为代表的第三间隙,体液回收期后这些物质能够被回吸收。潴留在痂下水肿液中的大量抗生素形成了抗生素屏障,这一现象有助于防止创面细菌的深部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抗生素屏障 第三间隙 痂下水肿液 最低抑菌浓度
下载PDF
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志清 周一平 +6 位作者 荣新洲 陈惠英 王振岳 周伟明 吴永恒 任加良 杨磊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76-377,403,共2页
目的了解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STF)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进一步论证 STF 是烧伤后一“贮毒库”的概念。方法取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按20%比例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1,12,24h,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 目的了解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STF)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进一步论证 STF 是烧伤后一“贮毒库”的概念。方法取烧伤病人痂下水肿液,按20%比例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1,12,24h,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6-keto-PGF 1α,观察内皮细胞活力和形态改变,并用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 STF 与 HUVEC 一同孵育后培养液中LDH 活性和6-keto-PGF 1α含量逐渐升高,并明显高于健康人血清对照组(P<0.01),且 STF 与 HU-VEC 共同孵育24h,内皮细胞活力下降,内皮细胞出现收缩,细胞间间隙增大,部分细胞脱落和坏死,而健康人血清未能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改变。结论 STF 可损伤内皮细胞,在烧伤后内皮细胞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皮细胞损伤 水肿液 结痂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后亚胺培南在第三间隙代谢与潴留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11
14
作者 荣新洲 贝春花 +1 位作者 黄晓桦 李庆辉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 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 ,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 ,并通过测定机体水...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抗生素在第三间隙水肿液中的半衰期和潴留状况。 方法 选择 8例严重烧伤患者和 8例正常自愿者分别作为烧伤组和对照组 ,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及药代动力学改变 ,并通过测定机体水肿量推测第三间隙亚胺培南总量。 结果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的半衰期较血浆长 [(2 .5 3± 0 .71)hvs (1.73± 0 .5 7)h],P <0 .0 5 ;随着时间推移和重复静脉滴注亚胺培南后 ,痂下水肿液中亚胺培南浓度逐渐升高 [(11.6 7± 2 .98) μg mlvs(15 .4 5± 4 .10 ) μg ml],P <0 .0 5 ;第三间隙中亚胺培南总含量明显增加 ,用药 1h与以后各时相点比较 ,P <0 .0 1。 结论 严重烧伤后第三间隙组织液中存在抗生素潴留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 烧伤 亚胺培南 第三间隙代谢 潴留 药代动力学 抗生素
原文传递
痂下水肿液诱导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静 周一平 +1 位作者 任加良 荣新洲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目的 观察痂下水肿液 (subeschartissuefluid ,STF)对大鼠机体及体外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 ,探讨其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方法 将Wister大鼠 18只随机分为 3组 ,即STF组、正常人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每组 6只。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 目的 观察痂下水肿液 (subeschartissuefluid ,STF)对大鼠机体及体外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 ,探讨其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方法 将Wister大鼠 18只随机分为 3组 ,即STF组、正常人血清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每组 6只。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各组大鼠呼吸心率的变化 ,取血标本测定肝肾功能指标 ,留取肝、肺、肾、心组织作常规病理检查 ,并测定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其分泌TNFα、IL 1能力的变化。 结果 STF可使大鼠心率呼吸加快 ,作用 6h时 ,分别为 (399 7± 35 6 )次/min和 (86 7± 12 1)次 /min ;白细胞增多 ,12h时为 (10 9± 2 4)× 10 9/L ;肺、肝、肾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体外实验证实STF可提高巨噬细胞活性及分泌TNFα、IL 1的能力。 结论 STF可诱导大鼠发生SIRS ,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痂下水肿液 全血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烧伤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荣华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华荣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g·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万古霉素 药代动力学 痂下水肿液
原文传递
烫伤豚鼠早期痂下水肿液内毒素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磊 周一平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21-423,共3页
为了探讨烧伤后早期痴下水肿液中内毒素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豚鼠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收集的动物模型,用鲎试剂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了烫伤后早期水肿液内毒素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烧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内毒素水... 为了探讨烧伤后早期痴下水肿液中内毒素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豚鼠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收集的动物模型,用鲎试剂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了烫伤后早期水肿液内毒素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烧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水肿液内毒素水平24小时以后各时相点创面脓毒症组显著高于单纯烫伤组(P<0.01)。②烧伤后各时相点两组动物血浆内毒素与痂下水肿液内毒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③痂下水肿液内毒素含量和痂下组织细菌计数的对数值间存在着明显相关关系(P<0.05)。提示:内毒素为严重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的重要组成成份之一,其含量随伤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内毒素水平与创面 G^-细菌感染程度有关,血浆内毒素与水肿液内毒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水肿液 内毒素 结痂
原文传递
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
18
作者 王震 荣新洲 +1 位作者 张涛 杨荣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 目的了解家兔烫伤后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变化,分析其规律。方法采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3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只。实验组家兔背部制成8%TBSA的Ⅲ度烫伤,同时痂下注射人血白蛋白作为示踪白蛋白,于伤后2、4、8、16、24、48、72h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示踪白蛋白的浓度,以生化分析仪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的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模型并计算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实验组家兔伤后各时相点示踪白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于伤后8h达峰值[(421±10)μg/L]。(2)实验组家兔血清白蛋白浓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浓度变化不大。(3)实验组家兔示踪白蛋白的分布相半衰期(4.0271h)约为对照组(12.0907h)的1/3,曲线下面积(22336.38μg·h·mL^-1)则约为对照组(5827.77μg·h·mL^-1)的4倍。结论正常情况下,皮下组织中的白蛋白可以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如深度烧伤)后其白蛋白回吸收更早、更快、量更大;烧伤后早期白蛋白经血管外渗的同时也存在回吸收入血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药代动力学 白蛋白 痂下水肿液
原文传递
III度烫伤家兔应用头孢哌酮后的局部药代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凤华 陈璧 +1 位作者 房居敬 许顺尧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2-215,共4页
采用家兔10%~15%III度烫伤模型,将21只纯种家兔随机分为痂下给药I、II组和静脉给药组。每只兔分三期给药(25mg/kg)。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微生物法(MBPD)对照检测头孢哌酮(CPZ)局部和血中药浓度,并以电子计算机处理药代动... 采用家兔10%~15%III度烫伤模型,将21只纯种家兔随机分为痂下给药I、II组和静脉给药组。每只兔分三期给药(25mg/kg)。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微生物法(MBPD)对照检测头孢哌酮(CPZ)局部和血中药浓度,并以电子计算机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①烫伤后痂下CPZ浓度痂下给药组比静脉给药组明显增高(2681/28mg/L);②烫伤后立即痂下给药组消除相半衰期明显延长;③烫伤后9天的创面静脉给药组痂下未检测出药浓度,而痂下给药组局部药浓度消除相半衰期延长;④烫伤后立即痂下给药血中出现两次具有治疗意义的药峰,可以相当两次静脉给药;⑤痂下给药组在直径13cm的周边区,烫伤早期注药后24h和烫伤后第9天注药后36hCPZ药浓度一直大于最小抑菌浓度(MIC)5~8倍。提示:痂下给药是治疗和预防III度焦痂下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头孢哌酮 药代动力学 烫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